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系统概论

电力系统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系统概论

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主要是从化课程设置出发,以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为目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专业知识,从而达到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是目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止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

(一)继电保护课程涉及广泛的其他专业知识,包括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只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继电保护理论层面的知识。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二)基于现有继电保护教学的教材的不完善性,导致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本事,造成专业性人才培养存在应用性瓶颈。

(三)继电保护课程的属性管辖不明,导致专业性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专业性人才就业不对接,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继电保护知识的兴趣,教学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理论教学,强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的学习

下面通过最简单的过电流保护装置为例,来说明继电保护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1、线路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原理。过电流保护的原理是通过线路中的电流增大来引起反应的一种保护装置。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继电器KA的线圈是用于测量线路中的电流值和监视被保护线路的运行状态。它接在被保护线路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回路上,如果出现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就会小于流经继电器KA线圈回路的电流,电流继电器就会立即感应,触点闭合,接通逻辑回路中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回路,时间继电器启动并经延时后触点闭合,接通执行回路中的信号继电器KS和断路器QF跳闸线圈YR回路,使断路器QF跳闸,切除故障。线路图如图1所示:

微机继电保护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接口、电源部分。其原理分析如下:

交流电压、电流经过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输入到计算机保护的输入通道。借助配置的多路输入通道,通过多路转换开关将每个输入电气量按输入时间前后分开,依次送到A/D转换器,然后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后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运算处理,判断是否发生故障,通过开关量输出通道输出,经光电隔离电路送到出口继电器,从而接通跳闸线圈启动调整回路。

(二)强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能力训练,强化学习记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强整定计算的训练,强化学生记忆。例如电流速断保护整定计算公式时应运用合理的方法使学生面对复杂的公式形成简化清晰的记忆模式。

1、动作电流:Idz=KkI(3)dmax2

继电器动作电流:

其中:Kk―可靠系数,DL型取1.2,GL型取1.4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3)dmax2―变压器二次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Ku―变压器的变比

一般计算公式:按躲过变压器空载投运时的励磁涌流计算速断保护值,其公式为:

其中:Kk―可靠系数,取3~6。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1e―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2、速断保护灵敏系数校验:

其中:I(2)dmin1―变压器一次最小两相短路电流

Idzj ―速断保护动作电流值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四、改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改革继电保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构建完善的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

(二)强化实训,就业憧憬联动学习热情

定期安排学生到电厂、变电站等进行实训参观,通过课程与实训对接,使学生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充满憧憬,从而提高其学习热情。

(三)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从全方位提高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处理、实际生产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改造等,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岗前达标的要求。

五、加快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课程定位、明确教学课程目标、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制定实用的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案。

(一)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继电保护的概念、形成继电保护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了解继电保护整体运作模式,对继电保护的一般流程有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从继电保护分析应用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从事继电保护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优化要以继电保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设计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律,考虑相关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本课程的要求,将真实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将每个学习环节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最终形成完整的继电保护教学管理体系。

六、完善教学方案,深化继电保护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最新的行业技术人才要求为导向,制定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安排以帮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案设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相关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整合,运用模块法将课程细分,针对教学任务分别设计相应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出任务,导入教学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设置案例教学,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进入专业角色。根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全面完善继电保护课程升级。

综上所述,通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探究,提出新的教学方案,促进继电保护教学取得更好效果是当前继电保护教学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培养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继电保护技能型人才。继电保护的课程改革将在高校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得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梁志坚,李啸骢.继电保护课群的优化与改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线路;无功补偿;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完善,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突破,不仅仅大大的改善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改善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也极大的带动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对供电,配电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快速发展的途中,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干预和限制,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比如目前变电站普遍存在着供电半径长、电压质量差、功率因数低、无功功率分配不合理等状况。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电力系统中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研究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二、无功补偿概述

无功补偿是指为满足电力网和负荷端电压水平及经济运行的要求,必须在电力网和负荷端设置的无功电源,如电容器、调相机等。

我国的电力事业起步较晚,虽然这些年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从整体而言,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别大,同时,在电力网络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我国的变电站很多时候都存在着无功补偿的容量不足,且在此过程中配备缺乏规范性,造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虽然电力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技术有了突破,设备也有了更新,但是,一些关系到核心技术的快速响应设备依旧严重缺乏。伴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功率的非线性负荷量也大幅度增加,整个电网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无功冲击和各种谐波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无功调节的手段缺乏,或者是调节效率低下,母线的电压变化很大,电压合格率较低,同时,电网的配电系统中的线损率逐渐上升。

实施无功补偿可以很大程度的让整个电网中的电压更加稳定,既可以让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防护战略得到贯彻落实,也能够使得电网的运行更为安全稳定,如此,便推动了整个电网的运行质量,使得电网中的电能质量得到提升,使得整个系统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三、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的电力事业工作经验,从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的反馈情况,以及外部特性和相关的各项指标而言,在现阶段使用的一些无功补偿自动补偿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而言,表现在,其一,目前的自动补偿方式一般都是针对采样点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这样一来,控制器间会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其二,采用的算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控制器难以综合整个电力网络运行的状况,从而难以让整个无功潮流的分布从整体而言,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其三,对电网的遥测技术相对缺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保证优质的电力输配送,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和改进措施。

1.智能型单节点最优无功补偿的实现

在进行电力系统的配电线路无功补偿过程中,要达到无功补偿最优控制的目的,需要在特定的所给定的补偿电容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允许的控制方式,从而可以使得电路的功率因素可以变得最大,如果在现场是三相平衡或者是负荷相对较小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节点,一般而言,可以使用单片机作为比较核心的控制器,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线性规划的控制算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投切电容器的容量,如此,可以达到最为优化的控制效果。

补偿电容采用步进控制以提高控制精度

一般可在得出需投切组数n1后一次投入,但由于存在实际电容值与标称值不一致,且在运行中电容器可能损坏等因素,可能产生控制误差,同时也容易造成对电网的冲击过大。所以,在实际运行时,采用步进控制,即每个时间间隔投切一组电容器,直到n1组投切完毕为止。

(二)优化时间控制

在步进投切电容器时,采用不等距时间控制,先以较小的时间间隔t1完成前n1-1组电容的投切,等待一段时间t2后,观察电网各项参数,确认可继续投切电容器后,计算通断率,再完成最后一组电容器的投切工作。这样,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提高系统动作的快速性,实现精度约束下的智能型最优时间控制。在实际控制中,电容容量随电压变化而波动,电容分级的量化误差ΔQ′也是变化的。ΔQ是额定电压为UN时的量化误差;U为实际电压。控制器根据电压变化自动修正量化误差,使得每次控制误差小于ΔQ ′/2 。当电容已“加满”或“减空”而仍需增减电容时,控制器将输出最大或最小值,从而避免了由于执行机构产生误动作而对电网造成的冲击。

2.变电所的二次集中补偿的方式

此方式指的是将变电所的母线(10干伏)上集中进行电容器的配置安装。而补偿的容毓则是根据主变容量15%—30%进行配备,但是,此方式对配电网来说具有以下的缺点:由于配电网其负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并且设备的负载率较低.因而变电所选择的无功补偿容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个季节的变化以及昼夜之问的大幅度变化所需无功负荷的需要。

3.配电线路其杆上的集中补偿方式

采用这种补偿方式,一般而言,多指在线路的各个负荷集中点上,选择集中点实施电容器的集中安装,用这种补偿方式,相对于一些变电所的二次集中补偿方式而言,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同时,这种方式也需要有些也问题和缺陷要解决,所以要有选择性的进行使用。

4.智能型无功控制策略

采集线路中三相电压和电流信号,跟踪系统中的无功变化,取无功功率作控制物理量,取用户设定功率因数做投切参考限量,依据模糊控制理论,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针对星角结合情况智能投切;通过设定过压与欠压保护值,设置低谷高电压禁投与高峰低电压禁切电压值,以无功功率为投切门限值,科学限制电压条件,使其具有缺相保护功能,同时采用智能控制理论设置电容投切控制,以自动及时地投切电容补偿,补偿无功功率容量;根据配电系统三相中每一相无功功率大小,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依据“取平补齐”原则投入电网,实现电容器投切的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精度。

5.智能无功补偿容量选择

智能无功补偿容量的主要达成目的是平衡线路的无功功率。因其补偿容量计算与选择较为复杂,目前多根据静态容量极值进行选择。主要为单负荷就地补偿容量选择和多负荷补偿容量选择。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的供配电线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合理选择无功补偿方案和补偿容量,科学应用无功补偿技术,设计配置无功补偿设备,能有效提高电压的稳定性,保证电网电压的质量,提高发输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电力系统设备的损坏和有功网损,减少能耗和发电费用,从而使得电力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战红,鲁成杰. 配电线路集中无功补偿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ISTIC EI PKU -2010年1期.

[2]王彬.农村电网系统中配电线路无功补偿.《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8期.

[3]马国清.试论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7期.

[4]张勇军,任震,李本河,郑风雷.配电线路杆上无功补偿优化算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EI PKU -2008年4期.

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气工程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73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7-02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几个主要分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气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有全景式的了解,对进一步深入电气工程学科类专业学习起到导航作用,并逐步培养对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崇尚与追求的专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1,2]

实践表明,学生总是习惯于知识的“定量”化灌输模式,而对于这样一门以“定性”介绍为主、没有公式讲解和详细专业理论分析的课程,最初还有些不适应。如何激发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资料查询等手段,去主动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背景,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课题。[3-5]笔者经过两三年的电气工程概论教学后,在重点讲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的基础上,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表明,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一、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采用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效果不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教学安排按照如下顺序:教师理论讲解—多媒体PPT展示—视频演示—给学生布置课后调研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制作PPT—学生课堂专题演讲—同学问答互动、教师总结—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学生课后再次收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这种互动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在PPT演讲、书面表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课程绪论

(1)主要内容: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前景、理论基础和常用计算机程序,譬如EMTP、MATLAB、BPA、EMTDC、PSPICE等。应达要求:了解电气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二级学科分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应用和作用。

(2)教学设计:围绕使学生对本课程的专业背景、主要应用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这一目标来展开。在讲授过程中,补充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

(1)主要内容:电机的作用及其发展简史;电机的分类与结构、应用领域、选用与运行控制;电机学的研究内容概要;电器的发展历史和分类。应达要求:了解电机的基本作用、发展简史、电器的发展历史;理解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电机的可逆原理;理解电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高压电器与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掌握电机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的电机特点。

(2)教学设计:介绍电机与电器学科的概况、发展简史,使学生对电机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电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FLASH制作的同步电机励磁过程和旋转磁场模拟动画来加强学生对电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电器部分,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高压电器部分,由于装置体积庞大,采用视频录相讲解的方法,拉近学生对高压电器的感性距离。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1)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发展简史;电力系统简介;发电厂、电网概述;电力市场简介;电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过程、各种类型的能源发电原理及其特点;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电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电力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和运行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概况、基本概念,内容涉及发、输、供、配、用几大部分,按发电部分、电网运行与调度、电力应用三个环节顺序介绍。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对电力系统进行介绍,使学生建立对电力系统整体功能及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阐述。在讲述电力系统发展前沿技术的时候,本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将智能电网的概念引入课堂。

4.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

(1)主要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应用领域;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发展方向和电力传动概况。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发展历史;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电力传动的主要应用领域;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和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传动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历史、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是我院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半导体变流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电力电子技术的本质和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电力电子器件作为道具,在课堂上实物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讲述电力传动部分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电力传动在工业中的应用概况;结合科研课题,将典型案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5.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主要内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发展简史及主要内容;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应达要求:了解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作用;了解高电压的产生原理和试验设备;了解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理解基本的高电压及绝缘试验操作。

(2)教学设计:介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试验技术。本章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了PPT讲授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突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试验条件和环境等,达到让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的目的。

6.电工新技术

(1)主要内容:电工新技术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聚变电工技术、磁流体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飞轮储能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应达要求: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磁聚变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磁流体发电和推进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飞轮储能技术及应用和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教学设计:主要以PPT讲授为主。对超导电工、聚变电工、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料电池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等前沿技术进行专题概述。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

1.注重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电气行业的应用情况和相关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譬如给学生介绍联合证卷行业深度分析“电力电子,我们可以看得更远”,重点介绍电力电子变频器、整流设备、无功补偿设备SVG、开关电源、直流输电装备等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介绍相关企业和上市公司产品和市场概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加强课堂互动,采用了PPT讲解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个专题介绍。譬如:核裂变之历史回顾、中广核集团介绍、日本核事故回顾、欧洲核聚变装置、中国托克马克聚变装置、日本新干线与中国高速铁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宣传片;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安装视频和三峡发电厂简介。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进行提问:裂变和聚变的区别是什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核事故的方法有哪些?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汽轮机和水轮机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凡是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教师进行总结评论。

3.推行专题报告,活跃课堂气氛

采用学生专题演讲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3人一组,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课后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报告题目有:智能电网概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介绍、电能存储技术的发展概况、地热发电的现状与技术要点、PLC的原理与应用、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柔性太阳能电池、国内外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介、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等等。学生报告后,其他学生提3~5个问题,报告者首先作答,教师随后总结,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提问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四、结束语

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非常喜爱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感觉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在知识获取和创新、演讲能力和书面表达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锻炼,收获颇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对电气工程专业提升了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电气工程概论课程的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蒋陆萍,蒋宇琦.自主教学法在“电力生产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67-68.

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110kV 变电站设计 可靠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各界对于电能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电力系统独特的危险性,开展其稳定性研究势在必行,但目前来看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仍然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为了更好的为人们群众提供电能,也为了人们群众的用电安全、以及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均应加强其研究。

1 110kV电站智能化设计

1.1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引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在110kV变电站设计中使用电子传感器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方式,其不但便于日常维护,同时也使控制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对于闭环控制而言加强了其动态控制特性,另外智能化的设备能够代替传统的开关、继电器等元件,不仅方便操作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110kV变电站系统中,主变压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监控、检测、控制等功能,因此其智能化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1.2 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网络属性,完成各自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网络化主要体现在控制方式上,将传统的总控制方式进行分解,形成多个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如此一来既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又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以免出现发生故障时所有部分均受到影响。

2 110kV变电站设计的可靠性研究

2.1 可靠性概念

所谓变电站可靠性其原本只是抽象的概念,但经过人们对于变电站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如此即将可靠性转变为肉眼能够识别的状态。变电站可靠性的确认主要是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内,相关元件或设备是否可以完成既定条件下的的功能概率,若功能达标即为可靠,反之则为不可靠,此种方式可以明确判定变电站的工作状态是否安全,因此可靠性对于变电站来说至关重要。

2.2 可靠性指标

电力系统是一项十分繁琐的系统,其内部具备众多设备和元器件,无论是电力系统的开发工作,还是电力系统的运行或维护工作,都与可靠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才能保证开发、运行以及维护工作的进行。元件是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各项功能的核心部件,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讲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为很多种,如以可靠性角度出发可以将元件分为两种,可修复以及不可修复元件;从工作状态方面出发可以分为正常状态、功能故障以及功能无效三种,其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规定功能完成情况,而功能障碍与功能无效之间的区别依据主要是元件是否具有修复性,可修复的是功能故障,不可修复的即是功能失效。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我国电力系统使用的元件大多数为可修复元件,因此变电站系统同样具有修复性,属于可修复系统,对其可靠性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指标展开:

2.2.1 可靠度元件、可靠度R(t)

对此指标的判断主要是进行故障概论的计算,其计算范围往往从电力系统开始运行的一刻开始,直至出现第一次故障,但前提是必须保证电力系统使用的是可修复元件,并且电力吸引在规定时间内一直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2.2 可用率A(t)

此指标关注的重点在于时间,即以电力吸引正常工作为前提,将t时刻电力吸引的工作状态作为标准,计算工作效率,通常用百分比形式来表示。

2.2.3 修复率

修复率是元件修复能力的判定指标,其主要是在元件发生故障后,经过一系列的修理使元件重新恢复正常的能力。在元件发生故障后,根据现有的修理条件和有组织的修理方案,以此作为基础,衡量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修复的设备有多少,即为修复率。任何设备均有其一定的使用寿命,而在正常使用时间范围内时,故障率和修复率均是常数,此种情况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来计算,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否则准确率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中,无论是故障率还是修复率,其在参与计算之前,均会通过计算获取相关概率,以便于可靠性的计算。

变电站失效率的计算方法与可靠性计算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通过对以往事故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尤其对于新修建的变电站来说,其失效率除了统计以往数据别无他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10kV变电站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均能够达到99.6%的可靠率,完全符合可靠性要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110kV变电站电力系统其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对保证其安全运行有很大影响,而电能的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保证,电能使用安全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被应用到电力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中,而我国目前对于变电站设计可靠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单位应加强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忠良.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其可靠性研究[J].低碳世界,2014(05):84-85.

[1]荣幸,张迪.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可靠性分析[J].广东科技,2014(20):95-96.

[2]刘芳,吕朋伟.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其可靠性研究[J].河南科技,2014(18):129-130.

电力系统概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实践证明,在电力行业中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余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电力市场逐渐形成,供电企业已经由原先让上级满意变成了让用户满意上来。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管理现状的分析对其实现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认为实现的途径和策略可以从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全员对其认识上提高和系统运用所需的知识学习三个方面上加以突破。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基础经济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发展,运用信息管理自动化建设对电力企业解决信息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必然。换句话讲,建立并拥有一整套先进的适合于电力系统自身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信息化工作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电力系统信息自动化实现的途径与策略探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电力系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人员素质,直至90年代初,仍处于一般应用水平,其信息化程度与客观需求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省市级电力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用化,可以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用效果上仍然感觉不是很理想,在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之间发展伤存在着不平衡性。尤其是一些县级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上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并不明显。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规范上比较差,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不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其系统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较多的电力企业运用的信息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管理模式。其主要作用就是将企业相对孤立、零碎的信息转变并形成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有组织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来就彻底解决了信息存放的“冗余”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可以说这个系统在一定的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但是由于MSI技术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MSI无法适应多变的管理环境。基于MIS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的情况下,统(DSS,Decisions Support System)便随之研发出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MSI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而DSS更主要的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建立模型、挖掘规则等方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随着系统的不断运用和相关漏洞的修复,数据仓库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形成。以至于后期的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灯相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基于抄表数据的综合决策支持)。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者理念和对系统的把握,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自动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看到硬件的不断发展也要看到软件发展的不足,即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实现途径和策略。

二、实现的途径与策略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信息管理电自动化硬件的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我们知道,在进行的信息管理目的就是要将各种信息收集过来 ,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抽取和融合 ,获取有用的信息 ,最终为应用服务。所以,对供电企业而言 ,信息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融入先进的系统思想 ,深入配电网管理各个环节 ,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 ,实现配电网的数字化运营 ,并将以更加先进、实用、成熟的服务回报广大用户。为此,有效的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最优化服务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实施信息管理自动化呢,笔者对其途径与策略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是管理自动化实现的保障。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管理自动化系统也越趋于庞大、复杂,要想能有效的运用必须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进行修正。这其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仅如此,一套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同样要付出高额的费用。这些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上支持和资金上的大力投入。因此,国家支持是保障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实现的首要成功要素。

其次,通过全员对其认识上提高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好的管理系统需要管理者的接纳,如果管理者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你再好的系统也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加强对其系统的充分认识,了解其对于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的好处,从认识上使系统工作人员产生重视的态度。这里面尤其要值得一提的就是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对系统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提高全员系统运用知识学习以确保实施的能力。实践证明,在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我们管理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系统的全员进行相关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新时期的电力系统发展更需要对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刘柏青,雷艳.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孔良,李路新,等.用电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张有顺,冯井岗.电能计量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4]余贵来.信息技术在农电管理中的应用[J].农电管理,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