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调查结果及启示
学期初,学校教研室对我校高一(3)(11)(19)三个班同学的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33份,收回228份,其中有效表218份。调查结果分析及启示如下:
1. 调查结果分析。
(1)在“你选择读高中的最主要原因”中,最多同学选择了“为了多学知识”和“为了提高个人素质”这两个原因,“为了能上大学”这一原因也有较多同学选择。
(2)在“你高中毕业后的首要目标”中,“上大学”为首选,达到57.8%,其中女同学对“上大学”的追求更加强烈。有较多同学能选择“自己创业”,男同学在这点上比女同学比例更高。但也有相当部分同学对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不清楚”,其中,男同学比女同学“不清楚”的比例略高。基本上没有人考虑“回家种田”。
(3)在“你所喜欢的教学方法”中,“同学多发言讨论”所占比例最高,达68.3%,女同学趋向更为明显,达74.1%。“老师多讲有趣的故事”“老师多教课外知识”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多做练习”也有较多同学支持,最多学生反对的是“教课本中学不懂的知识”。
(4)在“你所喜欢的老师”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常与同学交流的老师”,达87.2%,女同学更是达到91.1%。“能说会道”“敢管课堂纪律”的老师也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是“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甚至女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喜欢“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
(5)在“你最不喜欢上的课”的调查中,最不喜欢的集中在“数学”“英语”两科(优秀班同学没有集中表现对数学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基本都是“基础差、难,听不懂,不知老师讲什么”。各种学科都有人不喜欢,原因集中在教学方式传统、老师上课无趣、上课不管纪律、拖堂、啰嗦等。
2. 几点启示。
(1)有94%以上的学生都有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愿望,并且他们选择读高中表现非常理智,高中毕业后多人选“上大学”,但对读书却认为不仅为上大学。这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当我们认为他们无心向学时,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可能出了问题,而不是学生出问题。
(2)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但学习上往往又不刻苦,这可能是他们对要达到目标的必须艰苦奋斗认真不足,没有吃苦精神,自制力差,这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引导,同时要强化纪律观念,以强有力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3)老师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4)老师应该深入备课,避免照本宣科。特别是数学、英语课更要加强研究,了解学生,重组教材,从最基础抓起。
(5)老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管控能力,做到宽严相济,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6)要加强高考测试和辅导。大部分学生都是希望能上大学的,教学要体现高考要求,对学生的管理引导要有高考的思想。
二、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及启示,我认为,学科教学必须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构建好实效课堂。对此,老师在教学上应关注如下几点:
1. 正确理解实效课堂。
什么是实效?实效就是指实际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效要体现实用,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我们提出的实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学实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建立“快乐、自信、严谨、实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的课堂希望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是快乐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无精打采,沉闷乏味的;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是自信的,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而不是盲目服从,毫无反应的;这个课堂是严谨的,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端正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课堂是实效的,学生在这里,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找到促进自己进步的方向;这个课堂是实在的,拒绝空洞、花哨和造作,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参与,珍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学生选择“读高中的最主要原因”中,最多同学选择了“为了多学知识”和“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恰好说明,课堂教学不能就是为了考试而教。课堂,要体现实用,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
2.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第一、相信能教好每一个学生。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愿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要关注每一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寻找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要以多数带动少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们千万应该记住,不要让学生去适应你的教学,而是要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要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
第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为什么普遍学生反映不喜欢数学、英语?这主要问题在于,对我校的学生而言,数学、英语学科是他们最薄弱的学科,且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原有基础,盲目提高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目中无人,上课必然是自说自话,自导自演,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也是无人不知的道理。
在“你所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中,“同学多发言讨论”“老师多讲有趣的故事”“老师多教课外知识”都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课堂实际,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四、教材是教学资源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是“只教课本知识的老师”, 最多学生反对的是“教课本中学不懂的知识”。
在教学中,一本课本,加上照抄照搬的优秀课例就上课的老师着实不少。其实,无论多优秀的教案都不会成就你优秀课堂的梦。因为教学除了要体现教师的课堂,更需要体现有学情把握和动态驾驭的课堂;学生的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利用教材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资源手段。
教师只有根据自身素质、学生状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创新使用教材,才会让学生学起来轻松、快乐,体现知识魅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实际,准确确立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敢于跳出教材的束缚,把教材当教学资源而不是教学的“圣经”,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或重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 坚持实践“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200多所,遍及包括香港、澳门等全国各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指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课堂,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材、课堂、学生、教师等教学因素中,学生是这一系列因素的中心,学生的进步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生为本。实效课堂教学正是基于“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调动学生的参与,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是以一把尺子丈量学生的发展,而是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实实在在。
4. 做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欢程度。提高课堂实效,老师要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观念引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大思维会带来大的发展、人生的态度会决定人的发展的高度。教师需要有较高境界和眼光,抛开一切功利杂念,燃烧工作激情,展现个体人格魅力,构建创新型的符合个人性格特征的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教学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各方面条件尚不能尽如人意情况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有现实意义。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成功教学经验,主要阐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借助先进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大提高。
【关键词】:优化 课堂教学 建议
一、概要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大部分教师仅把英语作为语言知识来传授,而忽视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所以学生尽管吃很多苦,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方面锻炼不够,方法上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为转变这种英语教学现状,让英语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解决办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 加强对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研究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合理地设计教案。在备课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2、制作多媒体课件,增添教学活力
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创设生动的场景,有效的渲染了气氛,弥补了英语教学中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英语的情趣。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使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
①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
②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
③ 遵循可行性,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
④ 提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充分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活动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进行各种内容的交际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对话中去,我都会把对话操练放到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对话操练。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教学训练与作业设计
1、教学训练作业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教学训练设计要遵循:第一,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为目标,精心设计随堂作业;第二,训练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分析难点,难易适度,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第三,作业设计要能集知识性、能力性、灵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第四,作业设计、任务布置要有针对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欲望。
2.重视教学评价
老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善于发现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发挥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从重视技能的训练转移到重视全面的发展。在关注学生成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使学生的品格、意志、情感、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要从重视学习结果转移到重视学习过程,不应该依据学习结果成功或失败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努力,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四)、优化教学板书设计
英语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很重要,不仅能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第一,书写要规范工整,重点要突出,详细要得当、直观。第二,层次分明,有条理性,一目了然。第三,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形式多样,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成教育、方法教育和创造能力的熏陶。
(五)、注重教学复习巩固与小结
教师可以在归纳总结本课教与学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下课前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理、概括,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巩固,形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本课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从文中提出新的疑难问题,“学贵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和统一。
教学作业、教学评价优化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唐芳《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
3.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张文英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英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发展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56-02
在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上升为情感。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种种教学低效、无效、单纯成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创造有利先机。
重视和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换言之,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生物学科一直是自然科学中的重点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的认识存在诸多偏颇,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的“软科学”,而物理、化学是“硬科学”[2]。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入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但要使中学生物学获得长足发展,仍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圆满达到生物学科教学预期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中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3],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知识为中心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中学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缺失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得生物科学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4]。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故对这些现状进行反思,研究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更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规则去大胆的实践 。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有效地教学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研究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目前虽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多,但针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并非很多,并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谈观点,提建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再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同时,和同在一线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勉,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5],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角色是随着身份的变换而变换的。如面对观众我是演员,面对演员我是观众;面对老师我是学生,面对学生我是老师……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面对人生,角色支配着人的生活,角色决定着说话的角度。学习者也有多重身份,多重角色,有时会是读者,有时会是听众,有时会是研究者,有时会是实践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的让学生成为各种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其主体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性教学将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突出强调这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并应该在今后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建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90-02
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个分支,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都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总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学习的个人控制感是学习者产生并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有深刻的启示。
1,转变师生地位,加强教学互动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应是师生问、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教师还要适时适当地从报纸、杂志、网站等获取相关的英语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以多利・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导人讨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然后讨论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答疑,E-mail,BBS等途径跟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进行辅导。当然,学生问也可实施互动,其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学生通过思考他人的信息反馈,逐步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一句话,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多边互动”中主动探究知识、建构意义。在“多边互动”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注重评价效应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进行的是个别化、自我建构的学习。对于一门语言,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可能差别很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就变得相当重要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情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