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分析流程

风险分析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分析流程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同 管理流程 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214-02

关于企业经营活动、运营管理工作,其合同管理属于系统,结合有效地管理流程与方法,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问题进行合理防控。从本质上讲,合同管理属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范畴,而企业运营期间所存在的风险、制因因素均会对合同管理工作产生制约,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呈现作用下降的趋势,同时更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基于此,该文对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流程进行分析,结合其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控制对策。

1 企业合同管理流程

在企业建筑项目运行期间,可通过对合同管理的方式,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具体的合同管理流程为:起草和审批、洽谈、签订、存档与分发、交底以及工作履行,下文对合同管理各个流程进行重点阐述。

1.1 起草和审批

合同起草一般由企业运营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建筑双方对合约的建议,编制与之相对应的合同模板;经过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对合同条款的全面审核,移交至上级管理部门,完成合同审批工作,并经过企业管理者签字、盖章后,合同各项内容方可执行。在此期间,合同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首先,合同起草人员需对建筑项目中标情况、企业双方判断结果进行充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合同内容进行编写。其次,在合同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料数据,均应由企业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与监督部门开展系统化审批与签字工作,同时在合同审批期间,还应按照规定的审批流程,切忌不可出现越级审批行为。

1.2 洽谈、签订

合同管理中,洽谈工作属于重要流程环节,其应在建筑双方洽谈前,对洽谈目标进行确定,通过对自身与对方底线的判断,在必要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让步,从而才能在合同洽谈流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同时合同条款应具备明确和完整、用词准确以及责任细化的特点。在洽谈工作结束后,依据企业双方的洽谈结果,由运营部门对合同条款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将合同矫治部门经理审核,再移交董事长对合同进行审批和签字,致使该项合同具有法律效益。另外在合同审批后,由企业双方代表完成合同签订工作,一般情况下,合同签订中应要求双方共同签字盖章,若在特殊情况下,不可同时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应避免一方先行签字盖章行为的出现。

1.3 存档与分发、交底以及工作履行

存档:对建筑合同实施存档备案工作,其主要依建筑类型、功能以及签订时间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存档,以便于后期查阅。分发:在合同签订与存档工作后,合同所涉及的相关资料信息,应分发至企业各个部门中,在此过程中,还应关注资料清单的执行情况。交底:通过对合同条款细节化的阐述,使相关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能够准确地对合同内容进行判断,并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强制化管理,其中,所涉及的部门由项目部门和工程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供应部门等。工作履行:工作履行情况,对合同管理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若要更好地确保合同履行效果,应通过对合同注意事项明确的方式,针对合同履行中存在的矛盾纠纷问题,进行全方位控制,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 合同管理风险

在企业建筑合同管理工作中,常见风险问题,主要由外部因素、对方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所导致,其中外部因素是指:国家关于建筑行业建设方针、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法律法规等外界制因;对方因素是指:对方蓄意违约、对方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较差、财务资金周转失衡等;自身因素是指: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管理能力与企业负责人经济决策能力、设计水平等。上述风险制因因素的存在,促使企业在进行建筑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准备风险、签署风险、履行风险与管理风险4种。

2.1 准备风险

合同准备阶段,存在管理风险为策划风险、调查风险和合同对象风险、谈判风险、文本风险与审核风险六种。策划风险为:合同内容设定不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合同内容与实际建筑项目之间出现严重偏差、对合同内容法律问题出现有意规避行为;调查风险:未按照客观公正原则、对调查对的信誉度与合同履行情况过于高估;合同对象风险:合同对象自身素质水平不足、将合同履行能力较强的合同对象排除;谈判风险: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机械设备等产品规格与性能考虑不周,使自身利益受损;文本风险:合同条款缺少完整性、精准性以及文字明晰性的特点,促使合同对象在合同履行期间出现误解的状况;审核风险:审核人员专业技能缺失、工作责任认识不足,使其无法发现合同内容与条款中存在的风险。

2.2 签署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筑合同签署期间,也易发生相应的风险,需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超出规定签署时间、印章措施、未按规定流程存档与合同条款被恶意篡改等。对此,可采用企业部门职责细化、印章严格管理、程序化与专业化合同签署的方式,对合同签署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2.3 履行风险

合同违约风险、变更风险、转让风险与终止风险,是当前企业合同履行阶段中较为常见的管理风险类型。针对此,应事先做好合同对象的调查工作,结合准对象的历史合同履行状态,判断其是否会在项目建设期间,出现合同违约与转让的问题,若准合同对象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需在未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对其进行更换。同时针对合同变更与终止问题,可选用施工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实时报道原则,对项目合同进行标准化控制。

2.4 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环节,存在的管理风险为:归档风险与执行效果评价风险,如合同所涉及的机密泄露、合同盗用或滥用状况频繁出现、执行评价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对此,应采用合同不定期检查或查阅的方式,加之对准合同对象调查和结果反馈,构建健全且完善地评价体制,针对准合同对象出现的风险遗失问题进行严格控制。

3 有效地合同管理风险解决对策

3.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当前企业解决合同管理风险行之有效地手段,一般适用于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中。风险规避属于事前风险控制的方式,其主要分为试探风险承担和拒绝风险承担两种形式。首先,试探风险承担:在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风险防控工作中即为常见,其主要依据风险评估标准,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结合合同条款的设定,判断企业能够承担合同管理风险的范围。其次,拒绝风险承担:在针对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工作中,若企业缺少风险降低的手段与能力,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发展,可采用拒绝签订合同的方式,规避合同管理风险。

3.2 风险承担

企业风险承担手段,主要依据外界的作用,将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在此期间,风险承担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司担保;另一种是风险分散。其中公司担保为:企业在已知的情况下,无法对预期合同管理风险进行控制,而采取的风险防控手段;风险分散:企业选用合同拆分的方式,对当前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进行合理分配,亩实现管理风险降低的目的。在企业运营活动期间,公司担保、风险分散属于企业常见风险防控手段,不仅可降低合同管理风险,还能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济活动运营期间,合同管理属于日常工作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各项工程建设的基础。结合合同管理风险,采取有效地风险防控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还可强化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卫民.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同行,2016(5):27-28.

[2] 赵领宏.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5(17):101.

[3] 冯戈利,秦现生.航空制造企业中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5):133-136.

[4] 赵燕.浅析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J].中国科技投资,2014(A6):307.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第2篇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物流委托存在的风险

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提高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生产经营性企业不得不对传统的运作方式进行调整,将一些非核心业务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以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就产生物流委托与关系。在物流活动中,传统的生产经营企业是委托方,而物流服务提供商则是方,通常也称之为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委托与关系中,物流服务提供商根据物流活动要求,利用专业优势和系统原理,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联结契约,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物流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为物流服务委托方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要素效率。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服务提供商更清楚自己物流服务的能力、成本,并且因为专业分工也更了解影响物流服务的外生变量,这些因素又直接决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程度,而这也是物流服务委托方所不能观察到的。这就导致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在制度设计不健全的框架下,出于短期利益的理性追求,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服务努力程度,并导致物流服务质量的差异,从而给物流服务委托方造成风险。物流委托因信息不对称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隐藏知识的风险,即物流服务委托人无法了解人的相关知识,如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能力水平、努力成本和对风险规避态度等内生变量,而这些知识直接决定方的努力程度,并最终影响物流服务的行为结果;二是隐藏行为的风险,即物流服务委托人虽然能观察到物流服务的行为结果,但因不了解物流服务提供商行为和外生变量的相关性以及物流服务的结果又是由方的努力程度和外生变量所决定的,那么物流服务提供商可能会采取努力程度较小的行为,并将这种因努力问题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归咎于外生变量。

由此可见,物流服务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程度又受众多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影响。因此,为减小物流委托风险,需要研究人的努力程度与相关变量的影响关系,以此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简化研究,本文通过建立物流服务委托方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博弈模型,采用Holmstrom委托简化模型结论,利用Mirrlees提出的“一阶条件方法”,对物流委托进行分析,研究影响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的相关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识别和防范,以建立和维持高效的委托关系,降低委托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物流委托风险分析

第一,模型基本假设。假设物流服务的结果无论呈现为质量或数量形态,但均可用模型表示,根据上文分析,其结果直接受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水平和不确定的外生变量影响,则可以定义物流服务结果的产出函数如下:

π=a+γ?着

其中π表示为物流服务的产出结果;a表示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水平,它与产出函数呈正相关关系;(0<<1)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对产出的影响系数,即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运作能力系数;ε是不受委托方和方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γ(0<<1)是外生变量对产出的影响系数。

而且假设物流服务的委托方采用了激励相容的原则,对方制定了显性的利益激励机制,并假设激励报酬包括固定收入和效率分成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固定收入相对稳定,而效率分成则根据方的努力程度和实际产出函数确定。则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报酬函数如下:s(π)=α+

其中,α为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固定收入,β是其努力程度,在物流服务委托方制定的利益激励机制中,一般根据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程度而分享部分物流产出结果,通常情况下0?燮?茁?燮1。

由于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做出努力时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努力程度越高,则成本越大。因此假定方的努力成本如下:c(a)=ka2

其中k(k>0)为努力成本系数,k越大,意味同样的努力水平a带来的成本越大。

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计算出物流服务委托方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收益函数,其结果如下:

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收益函数:u(s(π)-c(a))

物流服务委托方的收益函数:v(π-s(π))

另外假定物流服务委托方是风险中性的,而物流服务提供商则是风险规避的,同时采用Arrow-Pratt风险厌恶度量表示方的绝对风险规避程度,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凸效用函数的选择,其中ρ表示为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规避程度,效用函数u=-exp(ρπ),其中w表示实际货币收入。

第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分析。实际上在物流委托关系中,委托方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作为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增强自己的福利水平,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选择较低的努力水平,这样可以减少努力成本,使期望收益增加;而委托方又很难观测到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激励相容约束是有效的。

利用Mirrless的一阶条件方法,可以计算出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个人理性化约束,即为激励相容性约束,-2ak=0,经整理得IC:因此,物流服务委托方的最优决策模型如下:

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其推导结论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程度β取决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能力水平系数λ、努力成本系数k、风险规避度ρ以及外生随机变量σ、及其影响系数γ。从其结论还可以看出,β与λ呈正相关关系,与k、ρ、σ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说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运作能力越强时,其努力程度影响越大;当物流服务提供商越趋向于风险规避,当外生随机变量越不确定,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成本系数越大,都会导致努力程度变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物流服务的结果主要依赖于方努力程度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物流服务委托方不能观测方行为,为增加自身福利水平,物流服务提供商将根据能力、成本、风险取向和外生变量决定努力程度,理性化决策一般会选择降低努力程度,结果使物流服务产出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给委托方造成风险。

为降低风险,物流服务委托方应该选择合适的方,优先与运作能力较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通常应选择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并且敢于承担风险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这样有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同时委托方还要根据激励相容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人努力工作的期望效用大于其产生道德风险的效用值,这样才能使物流服务提供商有足够的意愿提高努力程度。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沟通,尽可能地减少委托人与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性,引入可观测变量,尤其是要探究外生变量与物流服务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物流服务激励机制的设计更具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方的努力程度,促使物流服务产出结果最大化,降低风险。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矿区位于大田县城南东济阳乡上丰村一带,处于漳平洛阳―德化阳山东西向金属成矿带东部,该条带西部为漳平洛阳铁矿区,中部有安溪潘田铁矿区和新田铁矿区,东部有阳山铁矿区,是福建省主要铁矿成矿区。上丰硫铁矿紧邻阳山铁矿,研究其成矿成因,对指导该区带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2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处于闽西南凹陷带,龙漳复式向斜之东部,属东西向构造系南岭带的东延部分。

上丰矿区位于周宁―华安断隆带南端,永安―晋江大断裂南东侧,阳山―剑斗背斜西翼,内坑花岗岩侵入体北侧。由于多期次的构造及岩浆活动结果,造成区域地层出露零乱,残缺不全(插图1)。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P1t)、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P2cp)、三叠系下统溪口组(T1x)、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上述各组地层因受岩浆侵入接触变质的影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角岩化、矽卡岩化及大理岩化。矽卡岩、含矿矽卡岩与溪口组的地层层位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一走向近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南部的内坑花岗岩体向北侵入,该断裂派生的次一级裂隙构造为岩浆期后热液、矿液的上升、活动、富集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通道。

上丰矿区构造纲要图插图1

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尤其是矽卡岩与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次要的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滑石化及硅化等,呈零星分布。矿床内所见矽卡岩以钙铝石榴石矽卡岩、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三种为主;次要的矽卡岩有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黑云母绿帘石岩等。前述三种是后期矿液交代形成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

区内硫铁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统溪口组地层之矽卡岩 (SK) 中(插图2)。走向北东,延伸长度约450 m,倾向北西、倾角20~40°,矿体倾向宽度大于200 m。厚度0.73~6.92,局部中间有夹石(见于ZK4钻孔),矿体受接触带产状控制,呈透镜状等产出。该区内硫铁矿体除Ⅰ 号矿体在4线东部地表局部出露,其余均为盲矿体,共赋存4条硫铁矿体(脉)(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

上丰矿区硫铁矿10线地质剖面图 插图2

3.1.1 Ⅰ 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2线至10线之间,地表出露于4~6线之南东部,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0°,沿走向长约450m,沿倾向长约200m。厚度0.73~4.77m,其间常见有透镜状夹石。主要有用组分为S,含量12.74~22.64%,平均17.52%,伴生有用组分主要为Cu,含量0.14~0.25%,平均0.21%。

3.1.2 Ⅱ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0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25°左右,往北西向逐渐变陡。沿走向长约130m,沿倾向长约150m。硫含量11.43~24.63%,平均品位14.00%,伴生铜含量0.11~0.27%,平均含量0.16%。

3.1.3 Ⅲ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2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5°左右,自南东往北西向倾角逐渐变陡。沿走向、倾向长约150m。硫含量14.76~32.79%,平均品位19.89%,伴生铜含量0.12~0.43%,平均含量0.20%。

3.1.4 Ⅳ号硫铁矿体:分布于矿区8线至16线之间,呈似层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45°左右,沿走向长约230m,沿倾向长约200m。硫含量8.94~27.20%,平均品位16.78%,伴生铜含量0.10~0.72%,平均含量0.33%。

3.2矿石的品质

3.2.1矿石的矿物成份:矿石矿物成份较为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磁黄铁矿为主,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以透辉石、石榴石为主,少量绿帘石、石英、方解石及阳起石等。矿体的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磁黄铁矿。

3.2.2矿石的主要化学成份:Ⅱ、Ⅲ号矿体各主要化学成份平均值见下表。

从分析的化学成份看,有益分散元素Ga、Ge含量在0.001%左右。矿石中有害杂质As、F等微量。

矿石化学元素分析表单位:%

矿体编号 S TFe Cu Zn Pb F As Ge Ga Sn

Ⅱ 14.00 32.20 0.03 0.06 0.015 0.017 - 0.00165 0.0011 0.019

Ⅲ 19.89 35.19 0.01 0.02 0.014 0.014 - 0.00127 0.0017 0.011

3.2.3矿石矿物的共生关系

根据以往光薄片鉴定资料,按共生矿物的生成先后顺序划分为三个组:

①硅灰石、石榴石、透辉石是最早生成的矿物,它们由围岩(含钙、铁、硅)与岩浆侵入体接触变质而成。因此,矿区内之矽卡岩化石英岩、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硅灰石大理岩、角岩等广泛分布。这一阶段基本上为无矿化阶段。

②磁铁矿、绿帘石、阳起石矿物是矽卡岩阶段的晚期产物。这一阶段磁铁矿的出现与绿帘石、阳起石有一定的关系。该组矿物要比上组矿物形成较晚,在矿石标本上可以看到磁铁矿交代石榴石矽卡岩现象。

③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石英矿物是后期热液硫化物之产物。它们的形成往往要晚于上述二组矿物,在矿石标本上可以看到磁黄铁矿、黄铁矿交代磁铁矿及矽卡岩现象。在光片坚定中普遍发现磁黄铁矿形成要早于闪锌矿。另外,同一矿物也可以形成于不同期,如脉状磁黄铁矿要晚于条带状细粒磁黄铁矿。

综合上述现象,可以说明成矿的多期性。

3.3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3.3.1矿石结构:磁黄铁矿的矿石以他形晶粒结构为主。磁黄铁矿呈他形晶粒状存在于脉石中,或交代磁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被闪锌矿交代溶蚀边,而形成溶蚀结构。

3.3.2矿石构造:矿区内矿石以稠密条带状构造、团块状构造为主,次为致密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及文象构造。

稠密条带状构造--磁铁矿、磁黄铁矿与透辉石矽卡岩呈紧密条带相间,磁铁矿及磁黄铁矿沿层理面交代,因此,矿石条带往往是相互平行的。

团块状构造--磁黄铁矿呈团块状交代矽卡岩或磁铁矿磁铁矿。

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由致密状磁黄铁矿组成。

稠密浸染状构造―由细粒状磁黄铁矿稠密浸染交代矽卡岩。

3.3.3矿石类型:本矿区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磁黄铁矿作为主要原生矿石,按其矿石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有:稠密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及稠密浸染状矿石。其中以稠密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为主。

根据全区硫ω(S)平均品位15.19%,矿区矿石工业类型应为Ⅲ级品硫铁矿石。

氧化带不发育,根据地表采场资料,氧化深度小于3.0m(沿倾向)。

3.4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是矽卡岩。从矽卡岩的矿物组合来看,由以下三种矽卡岩组成矿体的主要围岩:

①钙铝石榴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钙铝石榴石组成。其次为方解石(10%)、透辉石(10%)、石英(5~10%),见少量硅灰石。

②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钙铝~钙铁石榴石组成。其次为透辉石(10%)、绿帘石(18%),少量石英、磁铁矿、磁黄铁矿。

③透辉石矽卡岩: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主要成分为透辉石,钙铝石榴石(20~30%)、石英(10~20%),少量方解石、磁铁矿、磁黄铁矿。

矿体内部夹石,主要是由于矿化不均匀,局部含硫量低于工业指标要求的矽卡岩。常见的有钙铝~钙铁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两种。

4矿床成因分析

4.1控矿成因分析

4.1.1岩性、层位的控矿:本区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矿液选择代矽卡岩的结果。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层位,多产于溪口组碳酸岩层内,矿液主要是沿着溪口组碳酸岩层位选择代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局部富集形成矿体。矽卡岩体边缘周围的岩石,仅是微弱的磁黄铁矿化,没有形成矿体。很明显是受岩性、层位的控制。如难于交代的角岩、石英岩及近矿体的蚀变花岗闪长岩,只是轻微的磁黄铁矿化。由此,说明矿液的沉淀富集与围岩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4.1.2构造控矿:从空间分布看,在成矿有利的倒转向斜两翼近轴部的弯曲处,正是矿区内主矿体赋存的部位,矿体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从5线剖面看,矿体形态亦受地层褶皱控制,矿体产于倒转向斜近轴部的两翼,亦构成一个倒转向斜形态。矿体近轴部厚度较大,远离褶皱轴部的两翼上矿体很快地尖灭。由此,可以看出褶皱构造对矿体的分布及其形状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从矿石结构看出,磁黄铁矿体的富集,明显亦受裂隙构造控制。磁黄铁矿主要沿裂隙呈细脉状、团块状地交代矽卡岩,交代作用极不均匀,裂隙发育的矽卡岩,则易被交代富集形成矿体;反之,完整致密块状的矽卡岩,则不易被交代。节理发育的角岩、石英岩被磁黄铁矿充填交代较明显,但不能富集形成矿体。

4.1.3侵入岩控矿:内坑花岗闪长岩体的侵入构造,也受到地层褶皱构造形态的影响。常使侵入体超复于溪口组地层之上,形成弯曲的侵入构造接触带。由于侵入体的超复,从而限制了成矿作用的向上发展,而有利在下伏岩层中,形成缓倾斜的透镜状的隐伏矿体。由此看来,花岗岩体的侵入与矿床的成因也有密切关系。

4.2矿床成因类型分析

从上述资料分析,本人认为本区硫铁矿形成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4.2.1矽卡岩阶段: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以后,部分挥发性物质携带了硅、氧、铁等元素进入围岩,与碳酸岩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

4.2.2磁铁矿阶段:矽卡岩形成以后,继之铁矿液活动交代矽卡岩,形成少量的磁铁矿,未能形成有价值的矿床。

4.2.3硫化物阶段:铁矿液终止后,硫化物开始大量活动,此期生成之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硫化物主要交代矽卡岩及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局部富集处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磁黄铁矿应为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

5结语

通过对本区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本区硫铁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层位,多产于溪口组碳酸岩层内;在成矿有利的倒转向斜两翼近轴部的弯曲处,正是矿区内主矿体赋存的部位,矿体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硫铁矿形成经历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硫化物阶段。该矿床应为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为下一步在这一地区找矿提供了找矿依据。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存款过剩;产能过剩;非利差收入;股票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4―0008―06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的过剩存款。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11家商业银行2003~2004年期间的存款过剩弹性计算结果显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弹性平均为2.185,七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弹性平均为1.393。在全部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存款过剩弹性最大,人民币存款每增加1%,存款过剩就增加3.13%,除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其余8家银行的存款过剩弹性均大于1。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

(一)存款供应和银行吸收存款动力

银行存款包括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企业存款取决于投资项目的盈利预期,居民储蓄存款取决于收入水平。中国GDP持续数年高于8%的增长,极大地充实了广大居民的钱袋子,为银行储蓄存款增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尽管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企业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但是产能过剩及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又使得许多企业缺少可行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资金以存款形式滞留在银行。

为了做大经营规模,商业银行不得不被动吸收存款,以降低经营风险。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也会引起银行存款非理性增长。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利息收入基础上的,收入的提高高度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比如,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3.62%,而同期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瑞士信贷、汇丰和日本三菱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41%。

(二)贷款需求

银行发放的贷款包括企业贷款和居民消费信贷。企业贷款构成了银行贷款的主要部分,受企业资金来源影响。企业首先会选择内源融资。企业自有资金增加,会减少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有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获取商业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几个方面。不同外部融资方式之间可能是替代关系,也可能是互补关系。比如,企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增加获得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能。但是,如果发行股票所筹集资金已经能够满足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那么,股票资金就会替代银行贷款。引进外资时企业可能会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可能减少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如果外资进入需要配套资金支持,那么,银行贷款就会增加,反之,银行贷款会被外资替代。中国企业的贷款需求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对银行贷款需求减少。2002--2006年期间,中国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以及向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开放债券结算业务,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比银行贷款更具有成本优势,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

短期融资券被认为是蓝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需求的重要融资渠道(估计2006年为1000~1500亿元),直接导致这一批蓝筹企业的融资成本从银行贷款的5.88%降低为3.5%左右,使得银行在2006年利润损失约20.82亿元人民币。另外,能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优质企业都通过融资券发行得到低成本的资金,不能够获得发行便利的相对优质企业则成为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结果引起银行贷款利率下浮,贷款市场空间更加狭小。

第二,大型国有企业等高端贷款客户未分配利润增加。中国全国范围内国有企业有16.9万家,企业经营所得的大多数利润都被企业截留,减少了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在1990年代早期,国有企业盈利比较有限,而且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改造投资,偿还债务,留成利润较少。但2002~2006年期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2005年,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和宝钢在内的169家大型国有企业,税后净利润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的4000亿元人民币高出50%;2006年前五个月,45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盈利更是高达3310亿元人民币。

第三,产能过剩和企业效益下滑。严重产能过剩是指该行业的生产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库存增加,设备利用率下降,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企业利润明显下降。严重的产能过剩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信贷风险,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国家发改委指出,2002~2006年期间,中国钢铁、电解铝、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造成这些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回落,利润下滑。2005年水泥全行业利润估计只有35亿元,比2004年减少了68亿元,5148家成规模的水泥生产企业中有43.5%是亏损的。

(三)信贷市场竞争

中国银行业先于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全国性的竞争格局,使得金融市场可以提供信贷资金的有许多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正展开激烈的贷款竞争。竞争的结果是,贷款利率下降,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被挤压,整个银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存款过剩。

第一,外资银行竞争。2001年12月,外资银行获准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以后,其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比如花旗、汇丰、渣打等9家银行不到5年时间其人民币贷款业务增长了近100倍。外资银行“摘樱桃”行为使得他们集中挑选优质客户,将其他客户留给本土银行。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往往采用主动上门联络、提供优惠贷款、简化结算手续、提供贷款集中式服务等方法,发展优质企业客户。在华外资银行将发展优质企业客户的目标确定为: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等。比如,2005年2月底,由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牵头,18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资

银行团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银团贷款。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来,许多原先由中资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优质企业客户,开始转向外资银行。最典型的是,2002年3月,由于中资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凑足巨资归还了工商银行南京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等四家银行的19.9亿元贷款,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再如2003年天津摩托罗拉公司转投美国大通银行,2004年厦门戴尔公司转投汇丰银行,2005年3月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中化集团转向渣打银行北京分行贷款,等等。

在华外资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纷纷有选择地开展个人按揭贷款业务,以远比中资银行低的优惠利率,提供比公积金贷款还便宜的低息房贷(如北京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抢夺购房者的住房按揭业务。但是,2002―2006年期间外资银行在我国总体份额比较小,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全部银行资产的比重仅为1.5%左右,而日本外资银行资产占21%,新加坡占62%。因此,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可能并不十分明显。

第二,股份制银行竞争。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除交通银行外,其他九家股份制银行的年平均贷款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其中深发展、浦发和广发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率。原因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利润主体,具有扩张生息资产规模的天然动机,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贷款扩张实力,其超额存款准备金在2003年末达到14%。

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分业经营限制,通过贷款扩大收入是主要途径,况且贷款增长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有些银行甚至利用票据空转对倒,借展期及借新还旧,将不良贷款虚设成新增贷款。此外,股份制银行对员工多实施经纪人管理模式,以高薪和高压驱使员工招揽存款和贷款。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中,国有企业占据相当比例,这些企业将银行贷款视为财政资金,本来就有银行借贷饥渴症,一旦有送上门来的贷款当然是来者不拒了。

(四)外资持续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和对国内信贷资金投放的挤出效应

2002~2004年期间,我国年度引进外资规模一直超过500亿美元,2005年更是超过了600亿美元。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早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这一点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江小涓(2006)。外资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进而代替银行贷款外,还因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中因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压力。

(五)其它因素

第一,资本约束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迫使银行减少放贷。监管当局要求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7年1月1日必须达到8%的最低标准,否则将限制其业务发展。由于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一直可以计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在新的管理口径下,这些准备金都不能计入,所以,在新的监管要求下,中国商业银行暴露出大量的资本金缺口。受资本金规模和风险资产总额约束,不管是资本充足率已经达标的银行,还是未达标的银行,为了避免放贷过多侵蚀其资本充足率,都从一味地放贷逐步向其他资产转移,如贸易融资、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市场工具等。

第二,商业银行自身严格的信贷投放管理。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考核以及责任追究机制正逐步形成制度化,并导致责任追究机制与考核激励不对称,引起一线业务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体制的改革加重了贷款审批的责任,使新增贷款授信通过率不高,加上项目储备相对于更加严格的风险审批来说本来就显得不足,因此,新增贷款投放与往年相比减少了许多。

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的计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各种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的影响,我们建立了银行存款过剩的计量回归方程:y=a+βX+ε,其中Y表示银行存款过剩规模向量,X表示影响银行存款相对贷款过剩的解释变量向量,a和B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我们通过变量逐个代人方法,选择了如下解释变量: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季度增加值(FDJ)、股票市场季度筹集资金规模(Stock)、外资企业季度工业增加值(QQF)、第二产业季度工业增加值(Q2)、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规模(ZkDL_gy)、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过剩规模(ZkDL_gf)、固定资产季度投资(Fi)。

考虑到有关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影响因素时,我们放弃了第二产业季度工业增加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过剩规模两个变量,以克服计量分析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最终确定的计量方程中,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6。另外,考虑到自相关问题,我们引入了有关变量的滞后项。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影响因素的计量方程如下:

DL_gYt=a0+a1FDIt+a2Stockt+a3Qft+a4Fit+a5DL_gyt-1+εt

考察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变量的反应,发现在整个期间计量回归效果很不显著,但是在个别期间却十分显著。我们认为,在上述期间,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和数量变化,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规模的扩大,以及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等等,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因素影响。

进行Chow断点检验。检验表明,以2002年第一季度和2004年第一季度为两个断点,得到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回归分析的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为13.35,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回归分析的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为24.64。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讨论:2000年第一季度至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3年第四季度、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分不同时期的计量回归结果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规模、外资企业产出水

平,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有显著影响。

就存款过剩最严重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其存款过剩就增加约42亿元人民币;外资企业产出每增加1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就增加近14亿元。关于后一点,我们的解释是,此项产出增长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引起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另一点是,外资企业产出增长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加贷款需求,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贷款投放下降。所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加、外资企业产出增加两个因素共同引起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过剩规模上升。

在全部解释变量中,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规模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缓解国有银行存款过剩压力,但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外资企业产出增长对国有银行存款过剩的负面影响相比,此两项的积极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将2004年至2006年期间的分析结论与2000年至2001年以及2002年至2003年这两个阶段相比,则可发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2002~2006年期间的存款过剩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增加,以及外资企业产出增加。

三、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潜在风险

(一)银行利润空间受挤压

大量存款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中央银行和债券市场,会导致银行资金收益率大大下降,比如,中国一年期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降至1.1%,远低于银行资金成本。在2005年7月底,商业银行人民币广义贷存比(各项贷款/各项存款)降到了68%左右,除去7.5%的法定储备,有约24.5%的存款资金投入到了以下三项资产:1年以上的债券、1年以内的货币市场工具和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据估计,仅此一项商业银行收益损失就达到253.96亿元人民币。

由于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94242.90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亿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个百分点。据估计,由于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从1.25%~1.35%提高到了1.27%~1.38%,商业银行总体存款成本增加在54.2亿元至81.3亿元之间,但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2005年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按年计结息改为按季度计结息,结果是: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贷款上的利率定价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在激烈竞争的存款市场上对存款利率的定价则同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在新增贷款中,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执行基准利率水平90%~100%的占比为22.9%,执行基准利率的占比为28.2%,执行基准利率100%~130%的占比为29.3%,其余贷款利率上浮在30%以上。另外,2005年3月中央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由原先的1.62%调整为0.99%,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大大降低,而吸收存款增加的营业费用又不能很快降低,因此银行单位营业收入的成本投入显著上升。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过剩,在增加了存款经营成本的同时,又因贷款投放梗阻,降低了存款收益,此两项直接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我们根据历年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分阶段估计了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的各种损失。我们粗略计算后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引起的利润损失至少5645亿元,最高达14507亿元,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至少损失4235亿元,最高损失达10890亿元。

(二)引起银行经营风险加大

为了减少存款过剩带来的损失,银行将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更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因此,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来提高银行收益,解决存款过剩问题,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热,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2006年4月,中国新增贷款3170亿元人民币,为2005年同期的两倍还多。因高利润诱惑,商业银行在产能过剩行业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随着效益下滑,部分企业还贷能力下降,可能会拖欠银行贷款。某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还将给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使银行在上下游行业的贷款面临风险。如果产能过剩大面积扩散,将会给整个宏观经济和银行贷款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002~2006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美国银行,但其净利差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远远高于美国银行。安永(Ernst & Young)会计师事务所估计,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超过9110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中国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坏帐高达3580亿美元,几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询机构认为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中国商业银行近50%的贷款资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户手中,平均每个大客户的贷款金额为5亿元左右。银行存款过剩会引起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引发银行风险积聚,最后由银行为大企业买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过于依赖利息收入,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发缓慢或者受到限制,是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缺乏信用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充分行使存贷款利率定价自、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造引起的信贷市场竞争、外资银行进入、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流入,以及骨干企业产能资金双重过剩等因素,是引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存款相对过剩会降低银行的经营利润,恶化其资产的风险构成。从银行自身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存款过剩的具体措施有五个方面:(1)限制对银行盈利能力提升有损害或造成管理成本上升的负债规模。(2)适度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缺口。(3)对负债利率进行主动管理,使成本收益与流动性压力实现平衡。(4)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和居民消费信贷市场。(5)创新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着力参与承销业务,发展理财业务、基金及年金业务、外汇避险业务,以及其他增值业务,构建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就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关键之一是实施比较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允许商业银行通过自主调节存款利率水平管理存款规模。关键之二是深度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在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改革向纵深发展,最后彻底打通银行、证券、保险三业之间的防火墙,全面实行合业经营。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第5篇

    1、识别并描述风险。评估业务外包风险,先要把业务外包具体风险识别出来,然后整理出整体层面的风险。业务外包具体风险多种多样,因企业和业务外包的内容而异,其描述也有所差别,将业务外包具体风险与业务外包流程结合是个比较好的做法。

    按照《业务外包指引》的要求,在评估业务外包风险时,至少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外包范围和价格的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除此之外的风险还可能有:业务外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而遭受外部处罚、经济和信誉损失;业务外包信息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泄露;业务外包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等。

    2、分析风险。业务外包风险分析的内容很多,应包含成因和结果两个方面,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分析表。

    3、评价风险。业务外包风险评价应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排序和等级划分,并编制业务外包风险评价表。

    4、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业务外包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选择不同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一般有规避、降低、转移、接受等策略。不论选择哪种应对策略,都需要编制《业务外包风险应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