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300-02
所谓“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是相对“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的,就是由数个研究人员或课题组自发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对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或根据兴趣、爱好与市场前景自行选择研究的方向。立项项目科研模式则是由课题组成员从事政府或一些大型的企业组织支持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中,立项项目科研模式相对较强而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相对较弱,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并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而事实上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有其内在的优势,其创新性、灵活性较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有时候反而更强,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尤其如此。充分发挥高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
一、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
1.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对将来申报立项项目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个立项项目里都包含了许多原来的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因素。课题组在申请各级各类项目时,该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发科研行为,如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科学实验或调研工作,了解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动态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审时度势地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突破口。并且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长期的自发组织科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富有创造性地提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科研团队在反复摸索中不断地积累知识与理论,或以其他领域的知识、经验为契机,从而有所新发现,提出新的理论。这些自发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科研基础来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相关科学研究。
2.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提高团队科研建设能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科研行为需要有一个科研团队,通过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可以使科研团队成员具备完成目标所必需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一些新加入的成员比如新入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及团队交流后具备必需的科研技能。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而讲,一个团队通常就是一个课题组,团队成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这样的课题组可以做出更综合的工作,课题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在工作中取长补短。如果大家都是一个专业,强项大家都一样,弱项也一样,那么就失去了团队本身应有的意义。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中,科研团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创新性研究、讨论交流,团队内部互相建议和互相帮助,团队有了良好的沟通,同时科研团队定期召开团队内部的讨论会,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科研建设能力。
二、如何增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创新性成分
1.充分发挥自发组织科研项目的灵活性。中国目前的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且大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政府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组织进行的,由基层科研人员自发的原创性科研项目较少。而往往在自发的科学研究也会诞生一些有思想、有创意的成果或关键技术。很多人认为,科研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任何科研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后一定要有成果的产出。笔者认为,对于有些项目来说的确是这样,比如政府或是大型企业资助的项目。一是耗资巨大,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因此责任重大。二是立项时目标就已经很明确。然而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来说,比如一个学术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实验现象的发现,这些都更多的需要创新性的想法,如果思想包袱沉重,想赢怕输,这样恐怕是很难有什么新奇的想法。要想有新奇的想法,思想就一定要没有包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进行科研。这样才能做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相结合。因为所谓创新,就是指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那么成败应该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实验的进行中或理论的推演中会遇到很多原来预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导致既定路线的改变。而如果项目规定的太严格的话,反而抑制了科研的创新行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本身的灵活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从绩效的方面来考虑,对于需要脑力很多的劳动,绩效是随着压力成反比的,从事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工作人员本身压力相对立项项目压力较小,更容易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由于科研人员出于自身奋斗目标实现的需要,自己就会奋进,同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积极鼓励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的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向着多学科、多领域联合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创新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内的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开展的还比较少,这不符合当今科研发展的潮流。鼓励自发组织的科研团队突破已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强强联合”形成团队群,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思想,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达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营造自由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单个科技人员的知识、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术是诞生在自由的学术交流基础上的。学术交流是学者们互相交流探讨,产生新思想新思路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参加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学术会议,尽可能的接触到国际主流的学术圈,使科技人员能够与各国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增加科技人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促进,有利于科技人员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团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3.正确把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经常会出现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对待这些热点问题,是应该立刻跟风还是应该独树一帜。笔者的观点是如果自己对新出现的热点问题非常地感兴趣又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当然可以进行热点的跟踪。如果只是为了出成果,丢掉已有的研究基础去跟踪一些热点课题,并不可取。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前沿,进入一个学科,并开展自己的研究,一定要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做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国内很多学者经常有时候作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别人很早就已经研究过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如果一味地重复别人的工作,是做不好科研的。一个好的科学团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经常查看最新的高水平文献,经常性的思考来实现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已有研究的优势,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
目前在国内,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总体实力较弱,现有的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创新性的成分也比较少,大多数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在相关的领域内拓展,真正独立的原创性自发组织科研行为较少。而且从事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建设也不够成熟,团队之间仍然缺乏交流和合作,要想真正的利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优势为国民经济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完善,许多本该享有的权利在无意中失去了。许多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也可以多和一些公司和企业单位交流,结合生产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既有应用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题目。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资金短缺的问题,高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对有发展前景的一些自发科研行为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员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自发组织科研的团队也可在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报一些有资金资助的项目来继续完成选定的科研项目,以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
搞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课题组的特色,在选定科研课题之前可以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但是不能更换课题过于频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是做不好科研的,要做到创意与连续性、系统性并存,一旦选定一个课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坚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最终会走出一条成功的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岸杰,叶小勇.论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的竞争力[J].硅谷,2009,(8):123-124.
[2]许宏,胡桂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9,(3);131-133.
关键词:表格式计划 切实性 操作性 有效性
作为幼儿园业务园长,面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日常园本教科研怎样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我尝试通过制定表格计划帮助教科研组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减轻负担。下面我将对“表格式计划”的内容是什么,可以制定哪些表格,表格的有效性有多大等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一、纵观全面,确保表格内容的切实性
表格内容就是园本教科研内容,内容的切实性与科学性、操作性直接影响教科研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在确定表格内容上要弄明白几个关系――上下、中间、左右。
(一)明确中间概念,自我正确定位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的方式。如:区域共同体合作研究;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师德建设;基本功的训练;集体教学的组织、论文案例的撰写、年级组集体备课…… 我们要善于从上面众多的教科研活动中根据幼儿园自身的需要找到着落点,以它为中心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一般着落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着落点太少,则教科研单一;超过3个以上又使得教科研活动无头绪、不深入,加大教师工作量。
(二)顺应着落点,拉近上下左右关系
1.“上”是依据
首先,参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计划;其次,结合园级的计划。
2.“下”是根本
教科研活动主要是来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来自教师、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才是内容的重点。
3.“左右”要兼顾
兼顾园际互动及姐妹园之间的交流、研讨……兼顾各级各类比赛与考核;各种调研、检查、督导、开放……
二、理顺内容,制定表格,确保内容可操作性
(一)由上而下决策型表格
园本教研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根本生产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则是行政组织,因此幼儿园日常行政管理、重大活动的决策、课题研究的实施、特色建设的方案等都必须由行政级别统一安排。由此而产生的活动则可以细化至表格内,告知具体时间,由谁,做某件事。
举例: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
时期 时间 教师 研究课名称 形式 要求
10.9
第6周 仇 语言《小青蛙听故事》 示范课 多媒体
郑 音乐《狮王》 一研
(艺术) 多媒体
10.23 第8周 郑 音乐《狮王》 二研
(艺术) 多媒体
11.27 第9周 姐妹园 语言领域 语言中心教研 多媒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分领域研究,与课题研究计划同步。其次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研课形式及一课三研和示范课,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为每年开展的市教育信息技术能手的选拔做准备。最后满足了区域联动的需要,将语言中心领衔小组的活动融入日常教科研活动。
(二)由下而上操作型表格
表格内容大部分来自教师的问题和建议,是在年级组为单位研讨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如:集体内容的安排、教师培训需要、课题研究课的名称与形式、游戏互评……
举例:集体备课安排表
周次 教研(30分钟) 活动安排
(30分钟)
第4周 备课――课题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1. 分享阅读――每次2本
第5周 说课―课题研讨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2.分享阅读――每次2本
由此表看出,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有深度,扎实有效。首先利用集体备课进行备课、说课;然后再上课,评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集体教学的驾驭能力。而阅读分享的内容也是集体的故事,利用集体备课这一阵地,调动集体力量帮助教师充分分析和理解教材,为上好语言教学打下基础。
(三)融会贯通型表格
幼儿园内部事务也是多元的,除了教科研活动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因此我们制定好上下行表格后,我们还要把这些表格放到一个大背景去和其他工作相融合,确保与园务、后勤等工作相互协调;与各种重大活动、开放相互礼让。
三、合理归档,定时定量,确保表格内容的合理性
作为园本教科研必须是在幼儿园开展,都离不开一个阵地“一日活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一日活动这个中心大做文章,与其紧密结合。然后找到一日活动中几个时间节点,将教科研内容按一定性质划分,归类到相应时间段。切记教科研随意、随机开展。
四、以表为点,组织实施,确保内容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一)制度保障
1.制度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准绳与基石,所以一切教科研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听评课制度……
2.制定相应考核、记录表:如听评课记录表、备课记录表、弹唱还课表、游戏观察记录表……这些表是对计划表执行过程和效果的有效见证,也是计划表得以执行的有效保障。
(二)行为性习惯支持
当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幼儿园一旦选择一种有效的教科研形式则可以长期沿用,不要轻易改变教研活动时间与形式。时间的固定、人员的固定、研讨方式的固定、听课记录表的固定……有利于教师寻找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年级组、幼儿园各项教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三)项目组引领
作为行政领导不仅要自己做到对教科研工作知其所以然,更要让每一位教师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参与到教科研中,让其担任一定职责,再以点及面,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科研管理,从而提高教科研活动内活力和有效性。
举例:我园项目组分工表
教师姓名 岗位 项目组(兼职)
仇 大一班教师 幼儿园网站负责、考核组长
郑 大一班教师 大班投稿员
马 大二班教师 园本培训资料管理组长
张 大三年教师 大班年级组长
关键词:演示实验; 兴趣; 观察习惯; 示范; 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6-001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发现、认识、理解、运用客观世界的一扇门。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又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三种。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兴趣是儿童时期学习的敲门砖。兴趣可以使学生自然地集中注意力,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习时是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心态。学生在初识《科学》这门课程时充满了好奇,他们满怀期待地想从这门学科中了解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演示实验,将学生未知的景象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给学生,那么才会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甚至是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如果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敷衍了事,或用讲解的方法代替实验。那么学生可能不能理解老师说的内容,学习的兴趣将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从而求知的欲望也会降低。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那么科学课的效果肯定会大大降低,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不利的。
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
小学科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知识。例如在《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这节中,学生对消化系统比较陌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留有的印象会比较肤浅。如果教师通过实验室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来演示食物在身体里的消化过程,或者制作动画,通过具体的、学生能够亲眼所见的过程。学生不但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的习惯品质
学生做实验,首先要学会如何做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所以“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就成了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中,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学生在观察时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整体性是指学生能应用多种感官观察(眼、耳、口、鼻等),对观察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观察的理解性是指能边观察边思考,了解实验现象的相关原理。观察的选择性是指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能够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的范围,分清实验的层次,有条理地进行实验。这就是实验的选择性。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学生对教师演示实验微弱、缓慢变化的精细观察,能够分辨较为复杂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学生客观地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四、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
在小学阶段有许多的学生实验,如固体质量的测量、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测量气温等等。这些实验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建立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和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学生从小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没有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的指导,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的错误,必然会影响学生实验的结果,继而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难以理解。实验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对学生探究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就会失去热情。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实验时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如在教师教授学生测量固体的质量时,首先要讲清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时必须规范操作,操作的步骤方法要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实验,之后的探究才有了基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是标准的,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会了实验的方法。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学过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解决如何才能让安全蛋进出瓶口的问题。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经过思考,可以独立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了解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能为实际生活所用,那么学习也永远只能作为一种书本上的,印象中的知识。对于科学,更是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并且能够加以创新,形成发明。如:学会了如何分离固体物质,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生活污水;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能解释轮船为什么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也能解释潜水艇是如何上升与下沉。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一切学习研究的基础,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能实事求是,随意讲授知识,甚至说一些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话。不但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是随意地说说。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不会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只有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我们的一切教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才有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探究学习的主线,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具有严谨的做事态度。严谨的做事态度是我们教学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更是教师需要传授于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态度。总之,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很重要,我们应该重视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演示实验 重要性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6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的学科
。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为科学概念、规律的教学服务,它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乏味为趣味,化繁难为简易,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中的规律性,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所以说,做好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新课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保持良好的心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不是讲述和作业练习,而是动手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发挥好课堂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新奇性和多变性,就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直观感觉中激活求知欲。比如,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在一个大的可乐瓶里放半瓶水,再用一个小的玻璃药瓶子装适量的水,倒扣在可乐瓶里的水面上,让小瓶子能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左手拿着可乐瓶,右手随着魔术音乐在可乐瓶边上下移动。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可乐瓶里的小瓶,小瓶时而下沉,时而上浮,学生觉得很像是在进行魔术表演,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笔者左手时而挤压可乐瓶,时而放开。学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这根兴趣之绳牵着学生,笔者很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最后用所学的知识给学生解释引课的“魔术”。
二、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若突然发生变化,就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长时间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精彩的演示实验直观而有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有这样的问题:在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小心把凸透镜打破了,凸透镜只有一半,问:这时还能否成像?如果能成像,是成完整的像还是成一半的像?与原来的像有什么区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能成一半的像。后来笔者在光具座上给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用不透光的黑纸挡住了一半凸透镜,结果学生看到了光屏上成了一个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暗了些,这让学生感到很是意外,形成了强烈反差,学生记忆深刻。这样的演示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如,把物体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把凸透镜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如果在光屏上已经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此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问:在光屏上能否成像?若能,成像的性质如何?这类问题都可先通过演示实验,然后再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这样学生对这类型的题印象就会很深刻。
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直观的东西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的、仔细的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但是要能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做到全面观察事物,还必须同时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测量数据,最终发现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在做了小车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行情况的演示实验后,笔者在学生为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高兴之余,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大部分科学知识都是能够用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然后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验证:把一块砖放在桌面上匀速拉动,平放、侧放、竖放三种情况下,哪一种的摩擦力较大?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认为砖块平放时接触面积较
大,摩擦力也应该较
大。针对这一错误结论,笔者没有立刻进行解释,而是当堂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结果面前,学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想错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其他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速度有关?并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能使学生思路清晰,还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演示实验既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课堂演示实验可以使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
1演示实验的作用
1.1有利于学生得到物理感性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真实的物理现象还是较为复杂的,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头脑中的物理知识量还明显不足,并不能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深刻的感觉,也很难通过物理现象发现真正的物理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一些物理现象与他们生活中的现象并不相同。在物理课堂中开展演示实验,突出物理现象的具体特征,有利于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物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光的反射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这与学生生活中所见的现象并无较大的区别。但当引导中学生学习光反射现象中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就需要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教师要利用平面镜,让学生观察光的去向,光线与法线夹角的特点,从而在演示实验中对光的折射概念与数量关系的感性认识。
1.2有利于学生归纳物理概念规律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让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记录与对比,通过探究与总结,结合实验现象得出最后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利用物理实验,会让中学物理教学更有效率。
1.3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
与教师的课堂讲解相比,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物理实验在课堂中的出现,更能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对演示实验进行讲解与分析,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不单单是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理现象,更引导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全面提高。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压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鸡蛋实验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将一颗普通的鸡蛋握在手里,使劲握,但鸡蛋难以破碎。然而,将鸡蛋放在书桌角轻轻一敲,鸡蛋就会破。教师一边演示,一边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这两次实验的条件,通过条件的改变以及结果的改变,发现物理知识原理。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观察物理现象,还可以学会实验的方法,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能力。
2分组实验的作用
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比,具有更大的实践性。分组实验主要有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及实用性实验这三个部分。分组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融入,对于物理教学效果的优化以及学生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物理知识的探究者,利用手、眼、脑开展探索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实验去优化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像在学习电路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准确简单而充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根据他们所得到的实验器材组成一个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亮。当然,正确的连接方式不只一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开发他们自己的答案,会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分组实验成果中选出几个相似但不相同的电路,引导学生对这些电路的设计方法与原理进行讨论、比较,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会意识到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串联与并联两种。在实验中得到物理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去除一个小灯泡,另外一个还亮不亮呢?”这样的问题就引出了新的物理课题,给中学生提供了再次思考与实验的契机,有利于物理课堂活动的充实。正确利用分组实现,会让中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