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财务内控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 问题 策略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定义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是针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质量却越来越不可靠和不真实的情况下提出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概念,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一种延伸和升华,更多的是针对目前资本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的严重财务舞弊现象、经营失败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就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审计师针对公司管理当局的评估,对公司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和发挥作用等公司所有重大方面来进行审计和调查,并最终形成一个意见,这个意见是客观的,也是公允的。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简单来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审计师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目的是获得公司管理当局特定日期的评估结论中不存在实质性漏洞的合理保证。为了达到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审计人员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为了获得是否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实质性漏洞的合理保证,审计人员在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一些关于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这些证据如何获取,审计人员必须科学安排和合理选择,获取证据的方式,一般有有询问、检查、观察、应用其他人员的工作成果、执行审计程序等;第二,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是发现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否有效的重要保证。第三,审计人员应该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公允的表达意见,因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作为一种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专门机构等会计信息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的审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财务与审计活动。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必要性分析
(一)内部控制观念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发展和起步的比较晚,内部控制的观念也非常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体系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效果不佳。“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公司都没有将内部控制当作公司必要的运作程序和部分来看待。显然内部控制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公司内部控制实践上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没有科学的认识和定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
内部控制规范指的就是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其目的就是要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一种标准和范例,让企业都按照这个标准去操作和执行。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却是“政出多门”,比如关于内部控制,财政部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人民银行颁发了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审计部门办法了审计办法和制度,这种客观现实,不仅造成了执行者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且也增加了监管成本。实际上,当前关于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文件“政出多门”,从本质来看,并非是各个部门之间简单的相关利益的博弈与矛盾,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种类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更好的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再加上我国政府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了“政出多门”的局面。
(三)公司治理存在重大问题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或者改制上市的,这使的公司的股权一般控制在独资或者控股企业,从而使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突出。内部人控制往往造成,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导致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一切财务活动都是为公司的大股东服务的,从而导致董事会成为了大股东会,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的事件频繁发生,不能保证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的有效实现,也不能保证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就必须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来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内部控制系统环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完善以及公司治理制度缺乏效率和执行力,是两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就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评价无法有效的运行。实际上,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公司治理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它是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和进行科学评价的保证,当前健全公司治理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我国资本市场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科学的评价,反过来又能发现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更加的完善和有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环境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保障,是内部控制审计是否有效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不断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制度建设,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减少人为操纵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系统情况的发生。
(二)明确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规范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这个基本规范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一个标准和范例,虽然这一规范仍然在完善之中,但不可否认这一规范对促进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还是具有一定建设意义的,问题在于,该规范只给了一个标准,具体来如何执行和操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没有解决。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执行和操作问题,财政部又颁布了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指的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它主要的内容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形成评价结论,最后出具评价报告。
(三)优化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优化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应作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实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体系明确指出审计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复核等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因此,公司存在控制某一特定领域的重大控制缺陷的风险程度越高,审计人员应对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越多,相反可相应减少投入精力。这种关系与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承担的审计责任一致,因此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程序实施审计,以便让没有发现重大控制缺陷的风险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要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结合,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对财务报表可靠性与相关性审计的内部审计的内容,如何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结合到一起,是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两者结合过程中,可以避免审计工作的重复,提高效率和减少审计成本。在审计过程中,应该鼓励审计人员,通过财务报表的审计去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否存在,通过公司自身风险控制机制的评估,来降低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该抓住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源头,公允,客观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控制 相关性
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制度,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优化,保障经济核算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来说,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还不完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对于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上市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企业经营仍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挑战。企业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主要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高级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认识,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成文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和控制程序,有些企业即使制订了内控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宣传,员工不了解内部控制程序,内控制度没有有效的落实。
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组织机构的设置仍保存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存在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管理权责不明确的诸多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同一部门之间权责模糊,缺乏交流。
我国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大多没有受到正规的企业管理学教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内控制度的关系认识不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经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企业缺乏优质的企业文化也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
(二)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要加强审计和监督,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对于违法乱纪分子有威慑作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乏,内部审计、统计财务报表需要的材料、财务报告的审核均有管理高层掌握,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同时许多企业为了经营的需要,往往将营运部门凌驾于财务之上,忽略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另外许多企业忽视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即使建立了监督部门,也流于形式,监督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质量,更不能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企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互相印证、交叉影响的关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质量的结合保证了企业的资金的安全,有效的预防了资金风险,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完善的内控机制
企业完善的内控机制是保障财务质量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之间人员相互制衡、监督,有效避免了因缺乏监督带来的虚假报表和员工的舞弊行为。完善的风险预测与评估机制也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财务人员过失、审计材料虚假造成的潜在风险。 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企业环境,确保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二)内部控制是保证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关系到上市企业的信誉、股价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虽然没有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不一定不可靠,但财务报告一旦不可靠,则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定无效。因此可见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检查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贯彻,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权力大小、职责履行的好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营运水平进行评估,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发重要,内部控制关系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已经成为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相关性,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完善内部控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08)
[2]瞿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04)
财务部审计需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组织对企业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子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任期或定期经济责任审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财务部审计职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财务部审计职责11.负责拟定内部审计计划及项目初步审计方案,报部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公司及子公司各类审计工作,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投资审计、离任审计、履职绩效审计、内控体系审计等:
2.出具审计报告,确保审计结论正确,证据获取充分;
3.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弊病和漏洞,优化内控体系,促使公司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4.及时发现现有或潜在内外风险,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
5.实施对子公司的专项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层建议书等审计文书,督促审计结论和审计建立的落实;
6.负责对各被审单位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7.了解内审发展趋势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8.完成风控部负责人交办的其他事项。
财务部审计职责21.通过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了解上市公司运营情况
2.通过财务报表和其他行业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3.负责财务报表、费用审核,资金管理、及财务预决算等工作,整理财务数据,支持业务工作
财务部审计职责31、严格执行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开展子公司财务工作;
2、负责子公司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3、负责子公司财务预(决)算、资金计划、税务测算等工作;
4、负责子公司税务申报;
5、负责编制子公司月度指标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财务预警,确保年度指标及整体预算顺利达成;
6、审核子公司各类成本费用开支,确保各项报销及付款符合公司制度。
财务部审计职责41、组织拟定年度审计监察重点工作计划报监事会主席审批;
2、组织开展审计工作;
3、组织拟定审计工作报告,并上报监事会主席审核。
财务部审计职责51、拟定年度审计重点工作;
2、组织进行年中、年终经营情况审计;
3、进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
4、进行经营与财务运行中单独事项的专项审计;
5、进行投资项目阶段性和专项审计;
6、联系外部审计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预算、决算审计;
7、检查督促审计决定与建议的实施。
财务部审计职责61、协助完成工作底稿的编制、整理和归档工作;
2、协助出具审计业务报告和其他鉴证业务报告;
3、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审计等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
财务部审计职责71、审查集团内各项财务制度的落实情况,完善财务制度的建立。
审阅定期财务报告,配合外部机构实施专项财务审计;
2、根据公司投融资需求进行标的公司的财务尽职调查工作。
3、对公司年度财务预算、财务决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4、检查和评估公司重要的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事务的合理合规性
5、独立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确保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目的
引言
ERP 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该资源计划涵括了现代企业所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主旨是把现代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展开合理规划、管理以及控制。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ERP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到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来。
一、应用ERP环境的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特点
1.拓宽财务稽核区域
ERP环境下的供电公司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其中所涉及的每一个模板得以相互联系,并且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模板中也复合了更多种类的、更为全面的稽核手段。财务控制模板在确保供电公司日常管理的稽核工作,及高专业化的财务稽核工作的同时,可以完成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稽核。例如,在财务部门对营销部门的开展电费核算、发票应用的过程中实施稽核,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以及发票应用的基础规范[1]。财务稽核区域的延伸,进一步强化了财务内控机制的灵活性。
这样一来,随着稽核区域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确保了供电公司实施每一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供电公司财务内控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2.推动供电公司实现全面预算
供电公司应用ERP管理系统,可以全方位的操作、管理供电公司的各项资源,在预算控制所采取的对策下,能够针对不同的经济业务,从不同角度展开。具体来说,在供电公司内部创建有关的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再随着供电公司经营状态,确保科学、合理地设计公司目标成本,且应当强制性地把成本目标贯彻至每个部门,进一步让各部门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推动财务得以有效控制。例如,根据供电公司中各种不同的项目,在判断项目各种不同属性的前景下对预算实施全面监控,着重关注资金流量、项目成本以及利润等。如此,则可以强化到全面预算管理,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得以更加全面精确,实现部门之间的资源得以科学配置,最大程度上节约公司成本,推动供电公司得以持续化发展[2]。
二、ERP环境下供电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措施
1.用户资产无偿移交的内控制度
供电公司接收用户资产无偿移交,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可能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同时,也相对地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供电公司一定要在内控机制的设计上强化对接受用户资产无偿移交管理。
供电公司在接收用户资产无偿移交的过程中,需要主要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肯定资产产权的归属,并实施物权变更的相关资产记录;第二,需正确地评估所移交资产的真实价值,之后再权衡资产在移交过程中需要的运行成本与税务成本。
在这一事项中加入内控制度,与之相关的供电公司内部部门至少需要涵括资产接收部门、审计部门、法律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利用创设一系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对用户资产无偿移交的内控制度,就能最大程度上弱化所引起的管理与法律风险,使这类资产能够安全的服务电网,最终为提升供电公司的效益做出一定贡献。
2.基建工程财务内控制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范围的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的落实,极大地完善了各个地方的供电公司电网,显著提升了供电水平,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基建工程的集中建设也为供电公司造成了新一轮的财务管理要求。这样一来,势必要更加健全完善有关的内控制度。ERP尽管自工程的可研至转增固定资产都内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业务程度,然而还应当在两方面实施强化处理:基建工程的形象进度报告定时依靠基建工程的管理部门运送到财务部,之后再通过财务部门依靠这份报告第一时间调拨资金[3]。一方面,规避了由于资金不到位,所可能引发的拖欠基建工程进度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消除了由于工程款超付而占用供电公司流动资金情况。其次,创设竣工工程决算考核控制,基建工程从出具工程验收报告、工程决算审计、工程款结算、工程财务决算报告、完工转资产这几个环节都归并到内控制度中,且通过 ERP 体系的刚性特性实施强制考核。
3.强化供电公司的全员培训工作
ERP环境下的内控制度的执行,需要公司的每一个部门和员工协调配合方能实现。首先,对供电公司的领导班子与高管开展相关会计法规、内控知识的训练,进而提高公司高层对于内控制度意识与风险意识,将公司战略与内控机制进行绑定。第二,公司的中级管理层在公司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强化中级管理层的参与意识,创设内控交流平台,使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保持同一水平。第三,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ERP 财务理论培训,组织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财务课题研究,并且积极邀请各方面税务、审计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分公司财务控制现状 措施
一、分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分公司作为总公司支柱业务或核心业务的经营者,是企业分权管理的一种常规形式。从铁路非运输企业现状来看,对分公司管理的分权程度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把分公司作为站段车间来管理,分权化程度很低;另一个是把分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运营,分权化程度较高。但是在具体管理上,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往往注重事后监督,忽略事前、事中监控,存在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
二、加强分公司财务控制的措施
根据目前分公司财务管理现状,考虑到铁路非运输企业点多线长,总分公司之间因为地域、人员等各种等特点,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很多分公司依靠的是运输主业的有力支持,在利益分配以及资金往来等财务管理方面,与运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财务管理上也有待进一步规范。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怎样加强对分公司财务控制。
(一)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
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是对分公司财务控制的基础。财务人员委派制是指对分公司财务人员定岗定编,实行“统一管理,分职任免”,对总公司财务负责。目前虽然有一些非运输企业实行了委派制,但是仅仅停留在一纸聘书或任命的表面,实质上,分公司的财务仍然是对分公司经理负责,与分公司经理一道“对抗”总公司的管理,给总公司财务管理设置“障碍”。
财务委派制,不是仅仅一个形式,而是一个长期的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的过程制度。同时,委派制也不是将原有分公司财务人员全部不用,或是异地使用,而是从根本上,在工资薪酬的发放、职称评定、职务(包括技术职务)晋升等这些权限全部交给总公司财务部统一规划,事先由总公司财务部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制定详细的符合总公司管理规范和整体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总公司财务部负责落实执行,这样才能将财务委派制落在实处。
(二)资金管理及支出授权
对资金的管理以及支出的授权是财务控制的核心。在我们当前的运作模式下,要想做到运输业那般的收支两条线、收支账户分立不太现实,而且由于非运输企业的分公司主要还是依赖当地的运输主业,所以基本上分公司资金管理还是按照“独立法人”的方式运作。在这种模式下,分公司可以拥有正常情况下完全的资金支出审批权,即使在分公司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资金或者大额的资金,比如固定资产添置、技术改造、大额合同、大额预算变动、资产处置等,虽然必须报请总公司审批支出,但是完全依赖于分公司主动申报,基本上处于被动审批状态,没有主动监督。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应该做到最小范围的分权,只限于日常的、零星的、小额的支出。并实行对资金支出的实时监控,使分公司资金支出既能满足经营需要,又必须完全符合总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操作:对分公司实行资金预算月报制度,全面掌握各分公司资金营运情况,集中分公司盈余资金,在各分公司内调剂使用;对分公司银行账户实时监控。一方面,通过网上银行查询功能实时监控各分公司开户行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另一方面与开户银行商定,设置大额资金进出提醒功能,通过提醒,进行事前防控,提高“大额资金审批制度”贯彻执行力度。
(三)强化预算管理
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管理其资产,通常下达全年收入、利润预算,这一点在目前路局非运输企业中更有指导意义。分公司应据此编定经营收入、成本、费用等业务预算,并把业务预算分劈到班组直至个人,分公司财务部门依据业务预算编定资金预算和预计报表等财务预算,真正将事后监督变成事前、事中监督。
预算管理体系是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公司共同的工作,总公司通过检查并考核分公司年度经营目标,通过合理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激励和约束分公司总体经营;在分公司层面细化各项财务目标,做到“收入到项目,支出到科目”的预算管理模式。
(四)规范会计核算
分公司应按照总公司管理统一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目前,分公司会计核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核算:优点可以使总公司掌握全部的财务信息,缺点不利于调动分公司的积极性;这也是总分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另一种是分公司独立核算,优点分公司管理上具有积极性,应变能力较强,缺点有碍于总公司了解详细信息,况且分公司独立核算,总公司不定期对分公司财务进行检查,增加总公司的审计成本。目前,各分公司采取的第二种核算方式。
规范会计核算,根据目前分公司独立核算的形式,对分公司的控制基本要求是“统一账务处理、优化业务流程、不定期限审计检查”,统一账务处理:统一总账科目、往来科目二级明细编码、统一会计凭证和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格式;业务处理要统一:如销售流程、采购单流程、大额资金支付等等,每一种业务都有相对应的标准流程,提供给各分公;不定期审计检查:对分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业务处理规范性等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通过对分公司“统一、优化、审计”,规范分公司财务行为,提高对分公司监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