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更加热爱,还能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初中生物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实验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物实验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物是一门神秘的不易理解的学科,正因如此,学生才更想去探究它、了解它,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充满动力,自发地去探索、发现生物学中的奥秘,只有这样,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生物实验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平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七年级学习《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试验方法》时,教师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这样在亲自完成实验后,学生对学习内容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还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仅收获了成就感,同时还学会了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样本、模型等来进行课堂讲解,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枯燥地讲解知识,将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来掌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知识,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欢乐。

二、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方式不仅会激发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会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要做到生物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必须做到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开放。比如,在学习“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有哪些”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转移到动植物公园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主动寻找植物之间的差别,这样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亲自实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有很多种实验形式,例如,演示性的、制作性的和观察性实验等。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习的效率,同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很大的进步。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走出来,告别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将演示性实验转变成制作性实验,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具有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全身心投入到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理解、体会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了《种子的萌发》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在家里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安排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也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生物的热爱,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合适的课外活动,比如,制作植物标本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到户外采集样本、查阅相关资料,并且进行标本的制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培养。

初中生物教材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同时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演示性实验来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然而对于氧气产生的过程,假如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将深刻地认识到氧气的产生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位学生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氧气的生成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将会为他们之后记忆光合作用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生物实验课堂的主体,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且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课程 课程设计 提问现状 可操作性 解决措施 有效性评估

如何有效的学习生物都是现在同学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初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经常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答非所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问题为识记水平,学生因为记忆错误而导致回答错误;学生没有认真仔细的审题,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导致回答的不准确;教师提问太深奥,提前对下一节将要讲述的问题提问或者是对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只能面面相觑,也会降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抑或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案例观察2: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小麦生长后期(抽穗和灌浆期)其光和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发育。

师:错!(当头一棒!)

生:(顿时鸦雀无声)……(茫然!)

师:思考错在哪里?

生:……(所有学生苦思冥想,有的学生轻声讨论。)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个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师:抽穗和灌浆期的小麦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个阶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腾作用。

[案例分析]学生误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题目本身的迷惑从而无法辨认清楚,另一方面又没有挖掘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暗含信息导致其审题不清。题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浆期小麦的光和作用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学生很可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长和发育;教师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休眠阶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腾作用,抽穗和灌浆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小麦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是没有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受到课堂打击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能够准确回答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另外,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生物课程的课堂提问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的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τ诤⒆用蔷蜕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而对于西部老少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那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的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所以老师在拿到那本教学教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构思怎样去上这门学科,什么时间段传授什么知识,才能争取在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就是想说对于初中课程的现状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对于课程提问设计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提问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的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的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

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就是方式过于死板,创新性提问的方式很欠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才是未来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仓学斌.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2] 张莉萍、高培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12).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前言: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对生物体得以深入了解的研究方式。初中生物就是对一些简单的生物体的历史和演化进行了解并掌握的一项生物基础课程。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不仅有系统的书本知识,还有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课程,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实验课所起的作用程度非常大,很多学生通过实验课,对生物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带来的一项突出优势。现今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学都开设有实验课程,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提升。因此,学校对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的作用

1、从教师角度而言

初中生物实验课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尤其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学生对生物学科还处于初级接触阶段,了解甚少。首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期,要对学生布置好一些实验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来初步了解实验课的内容;其次,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分步骤引导学生来操作,在学生动手的同时,对学生讲解生物的知识内容;最后,实验课结束以后,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掌握学生对于实验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为下一次实验课打下基础。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会不断的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在枯燥的书本知识和生动的实验课相结合的条件下,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由此可见,初中生物课程对教师而言,有着很好的促使能力得到提升的作用,也是衡量生物教师水平的标准。

2、从学生角度而言

学生对于生物课还存在很多的好奇点,对于生物知识也存在很多疑问点,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样的好奇心理,将生物课程设置的丰富有趣、生动形象。首先,生物实验课会让学生摆脱以往固定的听课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受约束较小,学生身心比较愉悦,这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其次,生物实验课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特殊且有新意的课程,现在很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学生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所以,生物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也会对实验课产生兴趣;最后,通过生物实验课,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记忆,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现象,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带来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初中生物实验课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程。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哪些教学不足

1、实验课教学目的不够清晰

很多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生物体了解更加充分,对生物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和全面,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和动手能力。但是,现今很多初中实验课堂中,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安排足够多的操作内容,很多都是教师在操作,学生在观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实验的意义,也无法掌握好生物知识,这样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2、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

从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看,教师如果对实验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器材准备不足,会大大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更加会造成学生在实验中也是模糊的操作手法;还有的教师对于实验课程重视度比较低,前期准备工作欠缺,导致课堂中学生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动手能力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在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不足造成的。

从实验后期总结工作看,生物实验课结束,对实验的总结工作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很多生物教师,对于这点基本忽略,他们认为课堂结束就是可以收尾了,殊不知,实验课并不是一般的理论课堂,课后总结工作更为重要,如果对实验课总结不及时,学生会遗忘掉课堂上很多的操作和知识内容,也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操作能力,导致每节实验课,学生都当作新知识来学习,这对学生的成绩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对于实验课后总结不及时带来的结果。

三、采取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学生和教师都要充分明确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实验教学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对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对生物体的构造更加了解,印象更为清晰和生动;对于基本的实验操作手法更为娴熟,为以后复杂的实验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个良好的掌控,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加了解,这有利于教师后续对学生进行深入教学,更加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生物成绩,就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起生物实验课教学。首先教师准备充足的前期实验工作,确保实验教学中没有纰漏,教学连贯,对学生注意力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之后,教师要在实验课教学中,不断的观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时纠正错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重视试验后期的总结工作,仔细批阅每一份学生的实验报告,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解答清晰,让学生在生物实验课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特殊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重视好初中生物实验课程,学生才能对生物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更加有动力,而教师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使得初中生物教学达到既利于学生成长,又利于教师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晓强.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可见,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那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实验前善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学生虽然喜欢上实验课,但他们多数是以“玩”的心态,怎么才能让学生在“玩”中还能学到生物学知识,我认为老师们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验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任务一定要明确,而且可以检查。任务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而不同(填实验报告单、画图、思考题、粘贴、记录)。

例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如果你只是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一会老师要找同学拿着种子来说出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名称。”虽然布置了任务,但是无法检查每个同学是否完成任务,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偷懒。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或学生观察玉米种子时教师检查菜豆种子,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玩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可以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如“观察蚯蚓”的实验,可以布置不同的同学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夏天大雨之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蚯蚓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别蚯蚓的前后端吗?依据是什么?

4、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前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验中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技能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2、制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有哪些?”时,我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在初一上学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这样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了“骨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假设,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少许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盐酸溶液,同时产生气泡。在这两个实验的启示下,学生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四人小组,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这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验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后善于“迁移拓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质量分数15%的盐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你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宇达.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4期

[2]占羿.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0期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第5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或物质之内,即法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大部分宏观物体都呈现在生活中。他们为生活服务。生命无法与物理学分开。任何时候都有物理学,一切都是物理学。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做一些贴近学生的事情。生活的实验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或场景。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些奥秘,感受到他们是开放的,突然看到光明,他们心中的疑惑是分散的,而且是成功的。灵感的感觉,有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重要的是我们的物理教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让物理教学源于生活,接近生活,吸取生命,连接生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特点,还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也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思维习惯和最初的科学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和现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方案。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生活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物理的价值。创造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在矛盾,破坏主体现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思想,激发其内在动力,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创造一种情境必须巧妙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分成与学生的实践知识相一致的各种事物,从表面到内部,从另一个到抓住本质,理解的目的该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到处都是物理学,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课堂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熟悉生活现象的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启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欲望,老师可以运用生活现象来创设带有悬念和吸引力的问题设置情境,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创设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八年级物理下册)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如下“悬念”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坐动车去旅行的经历,你会发现站台上有一条白线,乘客必须站在白线外,而站在白线内为什么会非常危险呢?今天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四、创设“猜想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想象

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物理学科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和探究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以提高课堂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但不能“瞎想”,要引导好想象的方向,要让学生围绕某一现象来提出有关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的想象。在学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时,可以?学生展开想象,开始学生对此也很茫然,虽然重力问题经常说,但是又让人觉得陌生,学生找不到想象的方向。此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向:我们在提着物品时,物品的“斤秤”越大我们会感觉越重。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让学生找到了想象的方向,“斤秤”就是说物品的质量,而重量是说重力,物品的质量越大,其重力就会越大,学生立刻就明白了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五、创设“原型式”问题情境,加深知识理解掌握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经常是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中找到课本物理知识的“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原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或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内容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在冬天手冷时,我们会把两手搓一搓或者用嘴向手上哈热气,手就会感觉温暖。教师可问学生这样两种方式使手升温和内能增加的方式一样吗?以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区别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就会理解,做功是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则是能量的转移。

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择两个班进行物理教学实验。两个班级之间或个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一门课引入生活现象的使用来形成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一课则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评估方法是性能测试。测试包括三部分:理论测试,实验测试和创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命物理现象的关注和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从其他方面来看,他们都高于对照班,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视角为依据,保护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