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蒙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范文第1篇

1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必然性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2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2.2以人为本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许华顺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启蒙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启蒙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 启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把教学过程不仅仅看成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要视为探究发现的过程。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变教师简单地呈现知识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注意创新的启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创新启蒙应强调三个基本特点:启蒙性、指向性和儿童化。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课后问题:“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涉及农作物生长知识,城市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应马上回答或讨论解决,应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农民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第四,创新“火花”要爱护。由于感知与经验的不足,孩子的创新思维带有稚气乃至不尽合理,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因子”“火花”都应予以热情肯定,否则会窒息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2重视指向性

实验教材中科学人文方面的创新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同时,我们应特别重视语言文字创新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向。

现代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认为,人有“天赋”的创造和生成语言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虽然刚开始系统地听说读写学习,但他们幼儿期在家庭、幼儿园、社区通过言语交际,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特别是城市孩子,他们中许多人有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条件,从所接触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文学中汲取了或多或少的好词佳句和多种的叙述方式。进入小学后,经过一段的课文学习,课文阅读中的语言积累又激活了原来的口语积累。这正是语文创新教育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的。

课文《雪孩子》课后问题“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教学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气象知识中的水的三态变化――雪遇热融化,蒸发上升为云,再遇冷凝成雪花降下来。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家长、专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第二层面,创新性表达。首先,老师可抓住问题中的“雪孩子”和“回来”发问:“明明是雪花飘落下来,为什么书上问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让孩子回忆听过的童话,抓住童话的这种叙述方式,确立驰骋想像的支点。其次,可启发:“雪孩子为什么要回来?他是怎么回来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样的:雪孩子想念小白兔;小白兔想念他,邀请他,北风就是一封封思念、邀请的信笺等等)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确定叙述内容,梳理叙述线索,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第三,在学生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引导他们调动幼儿时代和入学后的语言积累,如课文《四季》描绘雪人的佳句,《雨点儿》中大雨点与小雨点的对话,已学过的词儿、短语、结构式,使表达的语言丰富起来,对学生进行调动语言积累、优化表达的创新意识的启蒙。

3讲求儿童化

低年级创新启蒙要突出儿童这一生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形式的生动性,并充分发挥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和个性特长。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松鼠日记》,可以抓住“松鼠和他的朋友是怎样过冬的”这个生成点进行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新启蒙。(1)可以用意愿画的形式来描绘他们是怎么过冬的。(2)用表演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内容。(3)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的技巧,并通过表演拓展课文语言的内涵。(4)提问:松鼠还有别的朋友吗?他们又是怎样过冬的?鼓励学生回忆从课外阅读和大人口述中获得的动物过冬的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扩大知识视野,锻炼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教学中应强化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对于他们表现出的开阔的视野与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要适时肯定和鼓励引导互相悦纳。

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智力发育水平限制以及阅历有限,加之汉语的博大精深,许多文字是低年级学生所理解不了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能够被学生接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使用简单的语言,使用小学生所管用的语言与方法来进行授课活动。小学学生多习惯于形象思维,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个性化,要通俗易懂、浅显容易。

参考文献

启蒙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启蒙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Enlightens in the Primary Stage

JIANG Yiju

(Fujian Liancheng Gech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Fujian 366200)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a subject about words and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speech, writing and other skills of training.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s star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good language enlightenment pupil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and skil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future language learning and sk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nlightenm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literacy, writing, reading, expression can be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train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s; effectiveness

小学一、二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教育启蒙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久发展。语文是培养人类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大地位,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基本表达基础,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启蒙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语文启蒙的相关工作进行简要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

1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在开展教学之前利用情境教学法,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适时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呢?那你们知道作者觉得这些景色美在哪儿吗?”以此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加强识字教学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小学生处在人生起步的初步阶段,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识字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对汉字知识过于生疏,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意识能力发展尚不足够,存在理解上的恐惧感,因而教师要积极加强识字技巧的教学,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心理障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发展特点的特殊性,在技巧上,我们可以采用他们平时较熟悉的故事识字法,口诀识字法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 “林”、“森”两个字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结构以及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编口诀“两木为林,三木为森,多木为森林”,以引导学生识字,并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其次,识字要密切联系生活。学习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因而教师应多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加强汉字的学习。如学校里的宣传栏、超市里的商品便签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寻找学习的资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识字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识字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3 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习写字,写好字。对于小学生来说,练习写字是一个很痛苦、枯燥的过程,再加上他们的自控力较弱,因而,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激励学生主动练习写字,写好字。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而,教师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故事教学法来激励学生。如介绍大书法家王羲之苦练书法,最终将池水都染成墨色,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的例子,以此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并激励学生坚持练习写字,写好字。

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方法能减少学生在学习书写过程中的负担和压力,因而,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腰立直,左手扶纸张,右手拿笔,握笔时,要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指紧握,同时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摩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式,务必培育每个学生的书写习惯。

4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能让学生读懂基本的日常生活会话、简单的唐诗宋词,并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悟,有所抒发和表达。

首先,教师要通过故事、图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由于这些学生偏爱游戏、故事等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生活中的小游戏、小故事以及动画片等学生熟悉而且热爱的事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如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剧本,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彩,不仅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如在教学《特殊的考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说这场考试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小白兔为什么被录取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

5 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存在说话不完整,语序不对等诸多问题,因而,作为语文启蒙教师,一定要竭力纠正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会说话。

首先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锻炼学生说话能力。一年级的口语课堂教学主要以发音、说简单的会话为准,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抓好学生的发音问题。如很多学生说翅(chi)膀,容易说成“ci膀”,教师加大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用翅膀造句,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也加强了会话能力锻炼。

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加强锻炼。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并利用资源。如在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热爱的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让学生们抽选自己喜欢的章节,阐述剧情,能有效锻炼学生言语组织能力的条理性,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2(20).

[2] 刘文娟.论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J].教学研究,2012(6).

启蒙文学范文第5篇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充分体现。一些静态的、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民族绘本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形式,将幼儿真正地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来。课例:绘本《元宵节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由来,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习俗,绘本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舞龙灯、踩高跷、猜灯谜等节日里热闹的场景,但仅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很难对这个传统的节日有深刻的感受,从而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在家长互动中带他们真正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去赏灯、猜灯谜、做元宵,幼儿倍感新奇与兴奋,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这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活动形式不仅使幼儿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同时也使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绘本中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意境,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2.声情演绎,理解民族文化的艺术

绘本中的语言生动、优美又富有童趣,教师在演绎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是娓娓道来、令人回味,还是轻松愉快、诙谐风趣。教师对绘本的演绎是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这种真实的投入,是帮助幼儿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课例:《团圆》讲的是过年时发生的故事。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要过年了,爸爸从远方回家来,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离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当我们被各种缤纷的词汇环绕着,争先把最华丽的语言倾诉出来的时候,这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最能打动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绪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在教学中抓住这根情感主线,把过年时与爸爸幸福的团聚和离别后想念与期盼的心情用内心情感的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深刻地理解年对中国人的深远意义。

3.创设空间,体验民族文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