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四五水电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经济 能源 碳排放 预测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晋城市培育了以煤炭和煤层气开采、冶金、化工、火电等资源型特征明显的产业结构。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字[2012]3760号),晋城市和北京市等29个省区和城市一起被确立为全国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1 晋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晋城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20.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则由14544元增加到32329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153.2亿元,年均增长20%。GDP占全省的比重不断上升,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根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综合评价结果,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二,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晋城市在第二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0:31.4调整到2010年的4.2:63.6:32.2。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以旅游、物流、文化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晋城市户籍人口达到216.2万,常住人口达到228.0万,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0.53%,低于全国0.04个百分点,低于山西0.43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04%,较2005年提高9.75个百分点。晋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和农村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市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大幅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祥和、环境宜居的良好局面。
1.2 能源情况
晋城能源生产以原煤、火电、焦炭为主。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8433.7万吨;火电发电量203.5亿千瓦时,净调出量约为89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4.1万吨;煤层气21.5亿立方米。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所占比重保持在96%以上;二次能源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7.8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的98%,水电装机容量约4.5万千瓦,所占比重较小。煤层气发展迅速,瓦斯发电达到29万千瓦;各类石油制品完全依赖调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晋城市经济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消耗量较大。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090.6万吨标煤,较2005年增长33.5%。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1%、77.2%和10.6%;居民生活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0.1%。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其中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74%。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燃煤、燃油、燃气的比例约为86.8:4.05:9.02。与“十五”末相比,煤炭比例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燃气比例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晋城市能效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90吨标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较2005年下降了25.44%,分别为全省平均能耗水平的0.85倍,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1.87倍。
1.3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增长态势。初步估算,2010年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晋城市2010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33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2767万吨),比2005年增加约36%,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6%。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交通运输行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4.64吨/万元(GDP为当年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85t/人(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12.13t/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晋城市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及矿后活动逃逸和煤层气开采利用三个方面,2010年晋城市甲烷排放量约为246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2%,较2005年增加了27%,其中煤炭开采甲烷排放量为18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甲烷排放总量的76%。
2 晋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一是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晋城市发展指数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且位于国家中部崛起、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形成了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和政策环境。二是有较强的新能源潜力。晋城市煤层气总储量6.85万亿m3,约占全国储量的1/5,占山西省储量的2/3以上。到“十一五”末,煤层气地面抽采能力达30亿立方米,瓦斯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9万千瓦,为全国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瓦斯发电集群。沁水盆地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两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之一。三是有明显的碳汇优势。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3.6%上升至2010年的39.2%(国家为20.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9.6%上升至2010年的45.8%,均位居全省首位。
2.2 问题与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仍存在刚性需求。未来五到十年,晋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GDP较“十一五”末将翻一番,城镇化率将提高近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较大增长,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短时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晋城市2010年三产比例为4.2:63.6:32.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以电力、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主,导致全市综合能耗水平居高不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难有大的改变。基于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晋城市能源消费以煤炭、煤层气等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特征明显;非化石能源中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空间较小。201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占0.9%,能源碳排放强度较高。四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尚未普及,各级政府低碳发展观念尚待培养,公众低碳发展意识有待提高,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各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有待进一步推动。
3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
3.1 晋城市未来发展情景设置说明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解为三个驱动因素:GDP、单位GDP能耗水平和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其中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则与能源消费结构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相关)。
围绕晋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的目标,结合转型发展、低碳发展要求和晋城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晋城未来发展情景。具体如下:(1)GDP:晋城市2011年GDP增速为13%,2012年为10%;未来规划全市将在2017年左右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晋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仍将处于高速增长,并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故设定晋城市“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12%,“十三五”为10%,“十四五”为8%。(2)单位GDP能耗:经济结构和能耗强度。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5%、65.0%和30.5%,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又以高耗能的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为主,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较高,未来全市单位GDP的能耗下降潜力较大。通过传统产业规模总量控制和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和单位GDP能耗水平将趋于合理。基于此,本次测算中将“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分别为3.66%、5.34%和5.84%,各阶段累计下降率为17%、24%和26%。(3)能源消费结构:受资源条件限制,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空间有限。2010年,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为0.9%;晋城市2015年规划非化石能源占比为3-5%,综合考虑,本次测算分别采用了3%(2015年)、6%(2020年)和8%(2025年)。晋城市有较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2010年晋城市煤层气利用量占全国的70%左右。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未来煤层气开发将快速增长,煤层气占全市能源比重将明显增加。煤层气的大幅度利用,将有力推动晋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全市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下降。
3.2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科学的分析预测,晋城市预计于2023年出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届时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为25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1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后约为4214万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1.1吨。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累计下降19%以上。到202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31%,较2005年累计下降59%。预计到2023年,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拐点,之后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地理学报》,2009年第8期.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全县工商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21年度工商经济工作,表彰奖励先进,科学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力促工商经济加快恢复性增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保持定力
一是肯定成绩,坚定发展信心。
去年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攻克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努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全县工商经济呈现出平稳运行、逐步回升的良好态势。总体看,全县工商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长”的态势在持续。
2021年,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9.51亿元、增加值26.79亿元,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43.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亿元,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户、限上商贸企业16户、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2户,新增私营企业637户、个体工商户1571户,4户企业成功纳规;培育纳税过千万企业1家,过500万企业1家,过100万元工业企业10户。受*疫情冲击影响,经济增速虽然大幅下降,但工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
二是“新”的动能在聚集。
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做大做强业态,不断积蓄发展动能。年产30万吨耐火材料等39个项目建成投产,高科农业食品产业园建成试产,莲花台水电站蓄水成景并网发电;积极构建茶菌果畜游等特色农业、旅游业产业体系,建成万亩茶海公园等产业基地,打造“鹿茗”区域公共品牌,阳城驿成功创建4A级景区。看到这些,大家一定能感受到,只要我们珍惜成绩、再接再厉,增强信心、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今年工商经济发展必定能取得新成效、获得新突破。
三是“好”的因素在累积。
先后建成了国漆科技产业园、虎之翼电子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现代产业园区,园区承载力和聚集力不断增强,为工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增入园企业8户、园区企业达到103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个,再次荣膺“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正视差距,补齐短板弱项。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县工商经济总量不大、实体企业不多、产业层次不高、工业链条较短、骨干税源较少、三产消费动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经济指标情况看,工商经济相关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名全市第六;今年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均是负增长,增速均为全市第五;
从企业纳税规模看,去年全县纳税超千万的企业仅有2家,分别是城司、农商银行,民营企业数量为0;纳税过500万企业仅有4家,纳税最高的三产服务业企业为秦楚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仅有183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工商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
从市场主体数量看,截至2021年底,“五上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六,较排名第一的商州区少71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数量居全市末位,较排名第一的商州区少15家,特别是去年年底已向市上报告拟退库“五上企业”5户(大地木业、林海木业、宇隆腾翔、双龙绿茶、海鑫现代),今年可能出库的“五上企业”还有4户(茶叶联营、华泰电子、盛彩包装、和发鞋业),市场主体数量少、“五上企业”培育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不少指标还未由负转正、县与县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攻坚克难,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认清大势,凝聚发展共识。
一是发展指标的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非公经济增加值等主要指标要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园区建设的突破,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县域工业集中区要加快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县范围内要合理谋划布局硅、钒、镁橄榄岩、黄姜石等产业园区;
四是“五上企业”的突破,退库“五上企业”,也使新增空间增大,明确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数量和发展对象,重点加快中钒昌盛、华源矿业等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度,加快虎之翼、天和泥浆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4户,民营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确保“五上企业”数量和质量有新的突破,筑牢我县高质量发展根基和底盘。
三是企业效益的突破,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努力破解“僵尸企业”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很好地摸清、盘活工业集中区和其他区域占着土地没效益、占着黄金地段没产能,对地方经济、税收、群众就业没有任何贡献的“僵尸企业”,把土地利用盘活起来,倒逼企业主体自己找合作伙伴招商引资,或者我们zf把这些土地拿回来,工业集中区统一管理,不能让这些宝贵资源浪费,不发挥作用,有些甚至长期在那成为我们zf的负担,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综合治理,努力让企业生产动起来,让企业效益提起来。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一要狠抓工业项目,夯实发展基础。要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按照“未动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强力推进万达汽车配件制造产业园等29个工业项目复工建设,特别是对镁橄榄砂深加工等9个未开工工业项目要逐一进行分析研判,确保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80%以上,完成年度投资60%以上。
要强化项目谋划储备。根据中省市县“十四五”规划,围绕落实“三新”、实现“三高”,瞄准“四大产业增长极”、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核心,聘请专业机构,精心策划包装一批绿色循环优质工业项目,不断完善优化“十四五”项目库,确保干好今年、接续明年、备足长远。
要推动项目投产达效。对计划年内竣工的工业项目,要紧盯不放、倒排工期、全力推进,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形成新的产能;对已经竣工投产的年产30万吨耐火材料、高科农业食品产业园等项目,要紧盯不放,“扶上马、送一程”,积极协调解决用工、融资等生产要素保障难题,推动尽快释放产能、稳产达效。
二要壮大工业园区,提升发展效益。要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依托虎之翼电子科技产业园等现有园区,鼓励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做大园区工业产值;依托中钒昌盛、瑞尔高温、宵龙药业等产业体系的龙头企业,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实行产业发展“链长制”,聚力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落户发展,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围绕“四大产业增长极”,加快培育新材料、轻工电子、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做强丹南钒产业、万达智造等产业园区,做大硅科技、双创基地、国漆科技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初步确定的县工业集中区、中国北茶小镇农旅融合产业园等14个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亩产效益,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要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华源矿业、豪迪钒业、中剑实业等传统企业尽快完成设备更新,加速工业技改创新,扩大工业产能;依托万达智造、中钒昌盛等企业,积极开发上下游产品,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依托云网大数据中心项目,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争取在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数字化示范企业。
三要繁荣文旅三产,厚植发展动能。要做强商贸经济。立足区位优势,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做大做强商贸流通、物流产业,加快秦东未来城等服务业项目推进,加大西街古城商业综合体招商运营力度,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旗舰店、餐饮连锁店入驻运营,促使商贸企业向连锁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要做优旅游经济。依托景区提档升级,推出四季主题系列活动,积极挖掘乡村游、红色游、景区游、周末游等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宣传营销,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全方位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服务质量,积极培育大旅游产业增长极。
要壮大电商经济。巩固扩大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把5G业务进一步向农村拓展覆盖,优化电商网点布局,完善城乡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发展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线上业务,让农特产品销售搭上信息化“快车道”。
要扩大外贸经济。支持佳亿德果业、陕果集团、虎之翼等企业,依托海关,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努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推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强光手电、泰科泵阀等地产工业品走出国门,推动外资外贸稳定增长。
四要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市场主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双循环”活力的支撑所在。
要优化政策体系。对“五上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互助基金转贷等方面予以倾斜,并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机制,全力帮扶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五上企业”数量只增不减,尽力做到增大于减。县委将定期听取县级领导包抓“五上企业”工作情况。
要狠抓国有企业。抢抓省上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机遇,支持国有企业兼并整合矿产矿权资源,积极参与产业项目投资,探索推进股份制改革,推动由单一融资平台向发展实体经济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盘清企业家底,优化监管机制,决不能让国有企业发展出问题;国有企业要为全县其他市场主体树好标杆,做好榜样。
要壮大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研究制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奖励办法》,并梳理出一批zf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在符合政策及条件下,向本地建筑业企业倾斜,不断提升县内建筑业产值,拉动经济增长。
要做好经济数据统计工作。由县发改、统计2个单位负责,统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配合,结合“五上企业”新的统计方法,研究制定一套投资纳统、联网直报工作机制,确保工商经济数据应统尽统。
五要持续纾危解困,提振发展信心。要落实优惠政策。县经贸局及各包抓帮扶单位要全面梳理已经出台各类政策,深入企业宣传讲解,协助指导企业申请申报,做到应享尽享。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减租降息、信贷扶持、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兑现力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要搭建地产品促销平台。常态化开展地产工业品市域协作配套对接活动,形成市域经济小循环;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与省内外下游配套企业对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稳定销售订单。县经贸局要抓紧筹备今年的市域协作配套对接活动,可以适当扩大活动覆盖范围,邀请临省周边县区的企业前来参加,提升活动影响力。
要强化要素保障。各相关单位要紧紧围绕供水供电、用地用工、物流运输等方面,建立“一企一策”要素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应保尽保、统筹调配、优先办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生产要素需求。县经贸局、金融办、融资担保公司要定期对接沟通,搭建政银企常态对接平台,发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作用,扩大担保效应,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申贷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要加强贷前、贷中、贷后服务,让企业不仅能贷而且会贷。
三、夯实责任、强化保障
一要从严夯实责任。各级各单位和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力,积极深入企业、项目建设现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真正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决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当“甩手掌柜”,更不能干一年、干两年还是“涛声依旧”。
当前,要结合党史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严格落实“五个一”包抓机制,深化包抓企业活动,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任务。各包抓县级领导要发挥“头雁”作用,对照包抓责任清单,每月定期深入企业、项目现场督导调研1次;各包抓企业镇办、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调查研究,每周深入企业指导检查1次,随时掌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经营情况,积极协助企业排解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健全工作机制。要加强指标监测调度。围绕工商经济指标,每月进行分析研判调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信息,明晰改进措施,确保指标尽快持续回升。要破解企业运行难题。紧盯“五上企业”,加强经营运行状况监测,及时梳理建立问题清单,逐一进行交办,切实破解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门退库”等突出问题。
要强化协调联动推进。实施工商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好牵头部门和支撑指标单位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商经济发展局面。由贤慧同志负责,尽快制定会议要求的各项制度、文件,按程序印发实施。
三要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既是我县的对外名片,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
要优化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多开“绿灯”、少亮“红灯”,多想“怎么办”、不说“办不了”,尤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今年,要采取问卷调查、大会评议等形式,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家评议涉企部门股室长活动,对反映较多的股室长坚决予以处理。各镇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把从严治党压力传导下去,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绝不能出现破坏营商环境行为。
一、全力开展各项普查工作
(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开展情况
2016年启动“三农普”,我县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全县农业普查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成立了县、乡两级普查领导小组、设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人员;积极编制争取2016-2018年农业普查经费预算;组织成员单位及19个乡镇进行普查培训;多层次、宽领域宣传,张贴农业普查标语横幅、转发微信等形式开展宣传。全县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约118余人,登记了9278户农户、122个村级单位、19个乡级单位、39个农业经营单位的基础数据。2018年,对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分析、评估,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的编撰。
(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情况
2018年,“四经普”启动以来,按照“搞准单位,做实数据,调优结构,摸清家底”的总要求,先后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选聘、经费预算、落实普查设备、建立经济普查各项工作制度、做好部门名录资料的审核比对工作、召开清查动员部署会、开展单位清查业务培训、开展进村入户清查。全县共清查各类单位1541户,其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534户,个体经营户1007户。经过“白+黑”“5+2”的艰苦奋战,全县普查员和指导员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圆满的完成了县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为我县在经济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和省普查总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县人普办已编制了全县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三年总规划,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县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上同意抽调10名人员脱产到人普办参与普查工作,同时印发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方案》,全县19个乡(镇)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一)全面安排部署。
3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我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19个乡(镇)人民政府也相继印发了开展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二)落实工作经费。
县人普办结合我县实际,合理编制普查工作预算经费,并主动向县委政府汇报,目前2020年的工作经费已落实到位,按照州人普办购机要求全面完成pad和手机流量卡等数据设备采购工作,已购买30台pad和240张手机流量卡。
(三)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普查宣传。
为11月1日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力争家喻户晓、人人配合,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县人普办适时利用各种宣传日,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普查宣传力度,建立了我县人普业务微信群,开通了办公室座机和普查人员手机人普宣传彩铃。采取大型固定户外广告、led电子显示屏、印发宣传品等传统方式和手机彩铃、微信公众号、短信广告等新型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并以发放省、州、县普查办定制的各种宣传用品。
(四)全面开展业务培训。
为提高人口普查业务能力,县人普办于9月22日下午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县级普查员培训会议,9月26日,县统计局召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综合业务培训会,主要成员单位及各乡镇指导员、普查员共计143人参会。会议主要从人口普查方案、摸底清查和入户登记工作细则、普查表的填报说明及pad的程序操作进行了全面讲解。
(五)启动入户摸底登记。
10月11日,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摸底登记工作拉开帷幕,县人普办启动入户摸底登记工作。11月1日,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我县15339户短表登记工作及安照国家按每个普查区抽10%的长表登记工作1043户;现阶段正在进行数据比对复查工作。
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普查工作,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依法治统,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利用各项普查结果建立健全普查数据库和基本单位名录库。按照国家和省、州普查办的统一要求逐级向全社会本县普查的主要数据,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效果的分析研究成果,为宏观决策、部门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充分发挥统计“睛雨表”“风向标”、“信息窗”的作用
每年收集整理有关统计资料,及时了《县统计年鉴》,真实地反映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查询统计数据;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加强对全县考核指标的收集工作,及时收集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编辑成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县主要领导,以供决策参考。
四、名录库维护工作
按照“先进库、再有数,不在库、不出数”的原则,定期对企业名录库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清理、核实和完善。加强与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协作,即时更新,确保基本单位名录库全面一致,推进“四上“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坚持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健全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单位核查,及时维护名录库更新,确保调查单位基本信息准确完整。
五、各项常规统计报表工作
(一)抓质量,着力增强统计服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搞好统计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及时解决企业在联网直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企业真实填报统计数据创造条件。利用0q群、电话、网络等方式,在一套表上报期间提供全天候的统计业务咨询服务,对上报滞后企业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对企业上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排除,切实提高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报送效率及准确率。
(二)上门指导,确保“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规范化。针对全县报表单位多、部分单位报表填报进度慢、直报系统操作生疏等情况,先后对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员更换的企业、直报系统操作不熟的企业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对新入网企业安排业务人员上门安装“一套表”报表软件,重点讲解了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填报注意事项、报送时间等内容。
(三)实地走访一体化记账调查户。
一是强化辅助调查员业务技能,提高辅助调查员沟通能力和记账辅导能力,每月审核账本,对出现严重偏差的记账问题进行及时核实,不出纰漏,保障住户调查补贴按时发放。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调查户对记账工作的指导,深入指导调查户规范记账,保证账本数据质量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防止缺记、漏记现象的发生,确保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四、存在的问题
(一)普查工作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在开展部门清查时,有的单位配合度不高,提供数据不全,个体户、企业普遍存在思想顾虑,配合程度相对不高。
(二)投资项目发展不均衡。
水电项目所产生的投资为我县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我县投资规模和增速,主要靠苏哇笼电站、电站和拉哇电站。其余政府类项目因由形象进度填报转为财务支出填报,投资量不大,这些不利于我县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均衡。
一是我县仍处于传统产业为主导、农本经济为主体、粗放型生产为主要方式的不利地位;二是要素瓶颈制约明显。我县远离中心城市、远离大市场,道路交通、通讯信息等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进程;三是畜牧业发展缓慢。家庭养殖业还没有扩大,养殖户数和养殖数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许多养殖户多年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已成为习惯,无法适应新型的农牧业生产,难以掌握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设施农业和养殖技术;四是自然灾害频繁。我县处在金沙江地震断裂带上,是省级灾害防治重点县,常年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原因,金沙江沿岸各乡镇在不同程度上受灾,并对农业等产业发展带来了先天的影响,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五是市场观念欠缺。群众的市场观念、商品意识还比较薄弱,多半停留在政府引导上,自发地找增收路子的主动性不强、方法不多。
(四)工业经济量小质弱,结构仍不合理。
我县传统工业占比重仍然偏大,正常运营的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居多,但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发展相当缓慢,现代工业特征不多,规上企业培育扶持难度巨大,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五、“十四五”时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为中心,以围绕中心为宗旨,全面优化服务能力;以应统尽统为目标,积极推进方法创新;以统计规范为要求,有效提升数据质量;以机关党建为抓手,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完善统计制度,创新统计方法,夯实统计基础,强化目标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主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奋发勇为,致力现代服务型统计建设,努力推动全县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重点举措
1、明确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努力使统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县实际,满足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公众需求,能够真实、客观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要积极探索统计优质服务的新途径,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
2.保证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统计报表工作。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规范数据来源,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渠道畅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年报、定期报表工作,及时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度情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依法统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统计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带头学习、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大力做好普法工作,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严肃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加大对典型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要认真履行执法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使统计执法工作法制化,不断提升统计分析信息服务质量。撰写分析信息工作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既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统计工作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4.加强统计业务培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三新”统计调查工作及“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企业调查,将“强培训、提素质”作为抓基层基础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统计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围绕“抓全报准”目标,突出投资、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数据采集、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环节的操作流程,强化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
5.继续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加大对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力度,认真撰写统计指标预警分析,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经济运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