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历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适用本措施。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台山市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监督本市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规划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并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
第七条在保护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建设单位要依法取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中规定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其周围的古树名木、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上、地下文物时,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及时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在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重点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时,有关部门应当事先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八条在历史文化名镇(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进行以下行为:
(一)修建损害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建设;
(三)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
(四)设置破坏或者影响风貌的广告、标牌、招贴、小品;
(五)占用或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道路街巷、园林绿地、河湖水系;
(六)进行危及文物古迹安全的建设和改变文物古迹周围地形地貌的爆破、挖沙、取土等活动;
(七)其它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第九条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不得影响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传统风貌、格局,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的完整。
第十条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不得任意迁移、拆除、改建、扩建,因公共利益需要不能避开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报批。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如特殊需要,必须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征得相应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自市人民政府公布之日起30日内设置保护标志,设置标准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非法移动、拆除保护标志。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更改具有保护价值的的建筑、传统街巷胡同、区域等的历史名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更名的,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保护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的,公安消防机构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商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
第十五条在城市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视觉景观的要求,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应当与对景建筑相协调,禁止建设对景观保护有影响的建筑。
第十六条文物保护单位有参观门票收入的,所得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证文物的安全。对客流量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必要时可以对游览人数予以限制。
参观游览者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关管理制度,爱护文物及其设施,不得刻划、涂污或者损坏。
第十七条历史文化名镇(村)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有计划、可持续地利用所保护的历史街区、建筑物等,不得超负荷使用。
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历史地段进行维护和整治,改善设施与环境,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及历史地段,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
第十八条历史文化名镇(村)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整顿流散文物市场,防止珍贵文物流失。
第十九条历史文化名镇(村)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加强对当地的历史沿革、风物特产、传统地名、环境风貌、民风民俗等口述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并鼓励社会力量对流散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扶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特别是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和民间手艺,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
第二十条历史文化名镇(村)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有效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以及噪声、振动等公害,改善环境质量。对严重污染环境、危害文物安全、破坏环境风貌的单位,要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一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处理违反本措施的行为,对严重违反保护规划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两溪环村,气候湿润,使得村落的水系条件优越,深澳村下筑暗渠,当地人俗称之为“澳”,澳深水清,村名由此而得。处在山谷平原之中的村庄,东北方向是狮子山和黄山,西南方向是前山,东南方向是龙门山余脉,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全村轮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5公顷,南北走向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4米的老街,两侧各有3条弄堂,因而村落的建筑排列形成“非”字形的布局。现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16万平方米,仅明、清堂屋就有100余座,古建筑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深澳村内的文物古迹众多,恭思堂、神农堂、攸叙堂等建筑与村内的水系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特色。
深澳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于2008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这份文件中指出:“深澳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顾商贸、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居住、旅游、古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村庄。在维持和突显深澳传统风貌和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保护手法,严格保护古村内传统的水系、原始院落格局、传统建筑、构筑物及环境构件要素等保护要素;从村庄肌理入手,恢复宅院原有的院落形态,达到整体保护与恢复原有风貌特色的目的。”深澳村的地理环境、独具风水布局的风貌格局、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明清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自然、人工、人文环境要素互相之间的有机关系构成了村落特色。
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整个村落游人鲜少,加上多为老年人居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这个古朴村庄的安逸宁静。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四周的地貌、水体、农田、植被等环境要素较为和谐,传统的民居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格局,记录和反映深澳古村落居民与周围自然环境多年来融合的结果。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水系作为深澳村的重要风貌特色,部分明沟坎井至今仍在使用,水质清澈,不但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营造了幽美的村落水景致。
深澳村并没有任何相关的旅游设施服务。据村民介绍,农家乐和住宿要到相邻的荻浦村才会有,整个村落只有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铺和菜市。随处走进古色古香的民居里,热情的村民会用自家种植的茶叶和玉米来招待客人,从谈话之间可以了解到,现来深澳村的游客逐渐增多,以自驾车的游人居多,大多是来桐庐野营登山而路过深澳进村的。
深澳村的每处古建筑都有专门的标牌来做介绍,可建筑保护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村中的一些房屋倒塌无人修缮,精美的雕刻也被剔除。此外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比较恶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破损,基础的生活公共设施也不完善,种种因素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到村外建新屋。村内各处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已遭到破坏就很难复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的评估和保护标准中最重要就是原真性原则,在保护及利用的过程中,都要以维持传统空间的肌理和历史信息为前提,现存的和新建的都要达到原汁原味,使其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但如何把握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度”是文化历史村落面临的一个难题。走访高淳、乌镇等村镇都可发现有一些以功利性为目的而建筑的复原物,这些失去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的建筑,事实上也是在保护阶段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丢弃了传统的原材料、原工艺和古朴的风貌。反之,单纯为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而放弃居民改善生活基础设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随着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也必然会产生新的村镇文化。
在人类的活动、地域各自发展历史差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尽管每片区域的历史文化基因可能带有一些相同的要素,但从整体的表现形式上看来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从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历史文化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存状况,包括村落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要素。
自然环境包括大自然亿万年来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包括地貌、水体、天象、植被等物态形象。堪舆书《宅经》中所述“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建立在自然法则上的村落在千百年后仍能保持活力生机,这与地貌、水系及宅院的巧妙组合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受到风水模式影响的传统古村落,要延承保护周边的立体空间及整体的山水环境,视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如果自然环境风貌都改变了,村落也就失去了遗产的价值。
物质文化遗存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结果,包括一切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街巷、民居、核心的建筑界面要保持质朴素雅的建筑形态,对重要的历史建筑要坚持修旧如旧的方法。一般的旧民居,在其内部可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从而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在外观和结构方面应保持原样。对于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新建筑,应拆除或按与当地建筑相同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条件进行更新,从而保证整体风格的一致。江南水乡与水共生,古村落的水系结构,例如阴沟暗渠等也要保持原貌,在具体的场所中要注重用水场所的人性化和居民用水的方便性,只有把水纳入自然系统中,按自然的规律进行维护,水这一元素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各地的乡村文化、风土人情,包括制作精妙绝伦的手工艺品等行为景观,凝聚着各地区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民间信仰的催生下古村落出现了祠堂宗庙、戏台、祭祀仪式等,这些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构成也成为一个村落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在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应死板地出现在商业舞台活动和民俗表演上,这与传统的民俗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只有注重历史功能的维护,进行活态的传承,才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古村落分布广,数量多,历史价值高,但就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地方为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采取拆旧建新的方式,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布局造成破坏;有些村落则为谋求经济发展而一些不协调的建筑,破坏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而导致的结果却都是对历史文化名村特色的破坏。我们在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应侧重于对历史文化名村在特色上的保护性开发,而非破坏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艺术气息;保护策略
一、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艺术文化研究
(一)绍兴文化发展的历程概述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曾为先秦时期越国国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从政界的范蠡、文仲到书法家王羲之、徐渭再到文学家贺知章、陆游、张岱等,应有尽有。近代以来,绍兴更是产生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文学巨匠、科学巨擘,如徐锡麟、秋瑾、鲁迅、竺可桢、钱三强等,数不胜数,可以说,绍兴的文化发展延续千年,绵绵不断,谱写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的一章。
(二)绍兴艺术文化特征分析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灿烂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非常鲜明的艺术文化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区域性。绍兴地处吴越之间,曾是越国国都,自然会受到越文化的影响,比如越文化中寄情山水、崇尚性灵的文化因子就影响绍兴历代的艺术巨匠,如王羲之等;第二、完整性。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断,从先秦到魏晋到唐宋明清至近代,相当完整,是一个完美的链条,这也是其他城市所欠缺的;第三、独特性。绍兴艺术文化,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学、印章乃至民俗等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绍兴特色。
(三)绍兴艺术文化的传世价值探讨
绍兴被誉为“天上仙都”、“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前者和绍兴的山水风光有着重要关联,后者则主要归因于绍兴的人文环境。首先,绍兴的艺术文化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徐渭《菊竹图》,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千古行书第一;其次,丰富的人文价值。绍兴艺术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价值,比如张岱的小品文,风格隽洁高雅,士大夫气息浓厚;最后,深厚的历史价值。绍兴艺术文化跨越各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的资源。
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现状分析
(一)文化内涵发掘不深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建筑遗迹或者作品遗存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中,也就是说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才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所在,但就目前的名城保护现状而言,保护者的着眼点更多地还是落在文物整理、搜集等环节,对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掘地不够深入,未能及时地总结出发人深省的绍兴城市文化内涵。绍兴具有大量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卧薪藏胆的勾践、书圣王羲之、女侠秋瑾、文豪鲁迅,都是文化内涵发掘地重要保障。
(二)保护理念略显滞后
古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何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损耗与破坏,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地损失,因此,更新保护理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绍兴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保护理念仍然存在着滞后性,比如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专业保护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使得民众参与古城保护缺乏合理的渠道和机制。又如,古城保护需要突破既定思维,根据古城发展的总体方向制定科学的规划,绍兴在保护中仍然存在着零散性的问题,亟待更正。
(三)保护机制有待创新
保护机制是古城保护工作得以进行的外在保障,保护机制在古城保护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绍兴的古城保护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漏洞。比如,在当前的保护机制中,文化保护与城市职能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如何疏导此种矛盾,保护机制中并未言明,又如,文化保护的最佳手段是创新性保护,市场化保护,在创新与市场的互动中提升保护效能,这一点,现有的艺术文化保护机制中也多有不足。
三、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策略思考
(一)以古城保护为前提
如前所述,绍兴历史文化具有完整性的特征,古城到处都有存在着大量的文化遗迹,仅市区内就有八字桥、鲁迅路等7片历史街区,其它大大小小的历史人文景致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古城之所以成为古城的核心依据,也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必须以古城保护为前提。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宏观性的保护文件,将需要保护的古城遗迹整理成目录,然后,根据其重要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比如沈园、鲁迅故居等需要重点保护,突出古城保护的层次性。
(二)以延续艺术为关键
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绝,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奇葩。在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艺术作品如书、画、印等的保护与价值开发非常关键。换言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以延续艺术或者说延续文脉为关键。对此,文化保护部门以及宣传部门需要突出以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徐渭为代表的国画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使文化传承与艺术延续居于古城保护的核心位置,让古城绍兴始终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古城保护的层次性,还能更好地发掘出古城历史遗存中的文化价值。
(三)以全面参与为路径
古城保护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还要发挥好全社会的力量。首先,政府需要合理调控好古城的职能,逐步降低古城在交通、行政、经济等职能中的作用,突出古城的文化、旅游、生态职能;其次,古城居民也要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自觉性出发,拆除有碍城市观瞻,且不契合历史文化名城精神的违章建筑,提升城市的美感;最后,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文艺界人士,需要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比如王羲之书法论坛、越剧沙龙等,丰富文化保护途径。
(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关键所在,对绍兴的历史文化保护而言,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古今融合,将绍兴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形式融合起来,比如借助现代雕塑呈现绍兴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或者将书、画、印等艺术宝藏与现代城市建设,尤其是公园等休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如此,既具有古城的文化理念,又具有现代建筑的功能,一举两得;第二是市场与文化融合,走市场化的古城保护之路,以古城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古城保护,形成良性的保护链。
四、结语
绍兴是一座有着浓厚艺术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不尽的文化资源与艺术瑰宝,做好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呼唤“理性回归”[J].城市观察,2011(3):5-11.
[2]丁云,傅建祥,李佳佳.绍兴书法文化与旅游[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20):18-19.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进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关注的主体.而关注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
一、目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活生生的教材历史文化的保护,苒内容包括:侏护对象的确定,保护方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
其一,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嚣名胜包括:园家。省,市、县各级文物削I】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畦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榻毁怛具有蘑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占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m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N期的迎匀[=代表,在社会I二【有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历也l: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业来确定其保存,发展利用的办法。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护计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绒、性质特点,功能内客.容量。交通条件窄0I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井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蒋和发程。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
对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3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一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的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划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还考虑满足景观的观赏要求,完善原计划的意境,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景观,提高其环境质量。
其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关键字]:历史文化街区; 商业街区; 传统民居; 布袋院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邢台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不但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其中尤以 “南关”大片的明清、民国建筑最为著名。如今,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南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如何保留、传承像“南关”这样独有的邢台文化符号,使其既能满足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很好的彰显地域特色,以下本文结合邢台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行探讨。
2 邢台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邢台的“南关”,历来以商业著称。邢台商业由来已久,宋代已是中国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主要市场,其中主要的街巷如羊市街、马市街等命名都与商业贸易有关。这些商贸区确定了邢台原来经济活动的主要格局。
“传统民居”,街区内分布着大量具有邢台地域风格的居住建筑,它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信息,形成鲜明的地方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建筑价值。邢台传统民居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纯居住性四合院落,另一种是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商居院落“布袋院”。
3 邢台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
(1)古城纵轴线:纵轴线即古御路,邢台古城的纵轴线,从北往南,自北关桥入顺德府北门,经北长街、南长街至府前东街西拐至府前南街入南关,经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再出马市街阁,沿南头村过五里铺至柴家庄七里河御路桥。
(2)南关十字街:自明末清初,邢台南关十字(横向东大街、西大街,纵向花市街、北大街)街就成为一个店铺林立、市肆荟萃、经济繁荣的十字街,清初这里商铺达三百家之多。
(3)羊市街、马市街、牛市街:此三条道路以集贸市场而命名。羊市街是羊只交易市场,史料记载“羊皮为邢之出产大宗,毛毳堆积如丘山。行销中外,利莫大焉”。马市街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定名,是南关马匹市场;牛市街是明清时期买卖牛的集市,皮件作坊较多。
(4)历史建筑及一般传统建筑:《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中确定了44处历史建筑(12处历史建筑院落和32处单体建筑),还有一定量的一般传统建筑。
(5)街巷名称的由来、历史水坑的传说、老字号商铺及其商品生产工艺、当地回民的风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
4 邢台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4.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模式
通过总结上海新天地等历史街区在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难看出,单纯的保护规划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反,在快速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原封不动的保护或者缺乏市场运营理念的保护,都是不可取的。基于以上原因和邢台市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保护模式:“政府引导、商业先行、注重特色、改善民生、循序渐进”。
4.1.1 “政府引导、商业先行”,对于沿主要街道的院落,恢复并拓展商业功能,增强街区活力。
政府要改变观念,适当放宽在一些已经失去历史遗迹地块的建设要求,有目的的改变一些用地的使用性质,增加一些配套设施(如绿地和停车场等)。
规划要重点打造“南关十字街”的商业氛模。同时将商业功能向院内拓展。改变低档商品经营,结合旅游开发,逐步引导文物古玩、特色手工业品(如邢台老粗布)、特色餐饮等在这里集中,形成商业、旅游和特色民居文化体验区。逐步将改为居住功能的商铺恢复商业功能,有计划的恢复花市街的“裕民公当”典当行及鸿记茶庄、德春茶庄、三义和文具店、魁生堂药店等商号。
4.1.2 “注重特色”,把有邢台地域风格的“布袋院”塑造成为一个北方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品牌。
邢台最具特色的民居即为“布袋院”,最能吸引人去关注的也是“布袋院”,但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内一个布袋院居住着多户居民,是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目前,有些学者对例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提出质疑,认为功能重置不是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不认同“存表去里”的方式,我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像邢台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尽快与商业结合,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现在的传统民居就会被新建建筑全部代替。根据对邢台17家房企的和120户居民的随机调查结果,有76%的企业和71%的居民对“布袋院”的投资持积极乐观态度,这表明将“布袋院”投入市场的条件已渐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对传统建筑产生兴趣,看作是理想的投资对象。为此,可有步骤地进行试验,在不改变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出售,同时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投资对“布袋院”的修缮和保护。可设立一个整治基金,由政府出资或招商引资,例如每年可投入1亿元,专门用于居民的外迁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政府则应将重点放在街区内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上,为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这样就将保护的主体引向了社会,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居住人口,降低建筑密度,延续传统的土地利用模数和院落边界,保持街区的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起到宣传“布袋院”的品牌效应。
4.1.3 “改善民生”,一是允许居民自主翻建房屋,二是积极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除了历史建筑需要严格保护不得拆除外,允许居民对破落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按照传统样式进行翻修改造,保持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变化的连续性。
改造供水排水设施,解决消防问题,改造街区的架空电线,改变垃圾收集方式。这些市政设施的修建难以按照常规来设计时,需要采取变通的办法,既要满足安全和功能的需求又不能破坏历史环境。例如各院落协商划定基础设施穿过的廊道,采用套管等方式解决基础设施管道与建筑的距离近和穿越建筑的问题。
利用空地或有计划地拆除部分与传统风貌冲突大的建筑建设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提高街区环境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4.1.4 “循序渐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通常要保护好一个历史街区至少需要10-15年的时间投入,这样长的一个时间跨度,采取的步骤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拆除新建建筑和与历史风貌冲突大的建筑及在此基础上修建特色民居示范区时要宜快不宜慢,在涉及核心保护区和重要历史街道、文物等的修复时要宜慢不宜快,采用逐步整治、渐进改善的方法可以从容筹集资金,精心设计和施工,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避免社区的突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4.2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措施
完备的政策措施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能否健康稳健推进的关键因素。
4.2.1. 建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
成立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组织机构,负责领导、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宣传工作;协调解决保护整治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4.2.2.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工作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实施主体。历史建筑的保护、街道景观的整治、市政设施的配套由政府主导实施,精品民居示范区由社会主导实施,一般的建筑维修和翻建由居民自主修缮。
4.2.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每年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修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街区居民外迁安置,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进行房屋产权转让,达到院落整合目的。
4.2.4. 制定和完善保护法规
深化完善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由邢台市政府制订并公布实施。如《邢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管理规定》、《邢台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范围》等。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