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建筑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工不报建,不受监。建筑工程本是应由行业统一管理,但有的部门、有的单位,根本不按正规的程序走,我行我素,自己私招、滥建、雇佣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筑工匠施工。由于对质量控制的差,出现了很多的安全质量事故就不足为奇了。
2.私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本应经国家指定的部门审核,按照有关规定,公平合理计算工程造价,但有的建设单位,肆意追加造价,或压低造价,难免造成国家、集体的财产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个别人从中捞取好处,腐败现象随之发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3.非法转包,层层扒皮。建筑工程应由有一定资质、有总承包或施工能力的建筑队伍承揽。但是有些所谓的建筑集团或一、二级公司完全是打着幌子,一担工程弄到手,就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流的队伍投标,二流的队伍进场,四流的队伍管理,实际是个人承包的局面,严重地扰乱了建筑市场程序。层层承包,就必须层层扒皮,最后靠偷工减料搞建设,不出质量和腐败问题就是怪事了。
4.戴帽工程代替了招投标。建筑工程本应全面开展招投标,但有的工程做不到公平竞争,有领导说话定调子,职能部门只能看领导眼色行事,例如某市有一机关建办公楼和住宅楼,就曾有好几位领导为承包人写条子说情,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了。
5.非法中介,有来头。正常的中介服务,是我们建筑业必不可少的一项信息服务,但不正常的中介完全与正常建筑市场背道而行,甚至某个工程,不通过某个中介人。你公司技术力量再强,管理水平再高,也绝不能给你,这样的中介绝大多数都是有来头的,背后有人支持,只管谋取中介费,造成的冒牌队伍鱼目混珠、质次价高普遍存在。老百姓讲:“现在都时兴这样做,发展下去没好”。看起来,不打击非法中介,建筑市场就难以管好。
6.名誉是招投标,实质是随心所欲。这种形式上的招标,与私下交易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统统由建设单位定调子,招投标其实是走走形式,其实想用哪家还是用哪家,管理部门应付了事,起不到公平竞争的效果。
7.片面追求低价中标。以谁报价低就给谁施工,如果施工单位赔钱了,必然想办法再把价格涨上去。但是,想提高价格吗?就必须行贿,从而,必然导致了工程质量粗糙,烂尾工程、劣质工程屡见不鲜,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8.资金不到位,垫资施工。由于建筑施工队伍增长过快,正常的渠道干不上,想施工就多垫资,致使施工企业积重难返,被欠款拖垮。有的施工企业达到无力再拓宽业务的境地,甚至接近解体的边缘。
二、规范建筑业市场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筑业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而a且关系到建筑业能否拉动建材、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建筑业早已成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及价格一度失控,造成了引发泡沫经济的危险。所以,国家在想方设法整顿建筑市场秩序、控制和调控房价,所以建筑业市场秩序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以上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搞好建筑业,首先必须规范建筑市场,才能使建筑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整顿建筑市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健全招标投标制度,推行规范招投标,完善招投标法。从有关资料和实践中看到,目前,全国的建筑市场中,还存在着招投标发包工程比例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包含着相当一部分不规范的议标。由于部门、单位之间存在着权利制约,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上去,对政府发文视而不见,根本不重视招投标工作,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工程建设,部分人以权谋取私利等原因,对文件的实施存在着种种阻力。总之,只要不断健全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现代设施进行公开的工程开标、评标活动,以提高透明度,保证招投标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工程报建制,严肃查处黑工程。报不报建,不单纯看做是不懂履行程序,而是执法不执法的问题。所以工程报不报建,要提高到整个建筑业必须很煞不正行风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不报建的工程,不管是谁家的,什么人支持,一律不准开工。而且还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对于“先上车后买票”的,一律停工整顿,重新办理好招投标后,方可施工。今后,凡是工程开工前,必须全面强行强制报监报建,但政府部门也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并督促建设部门执法执纪,才能达到推进建筑市场的有形化、秩序化和公开化进程。
3.严禁垫资施工,资金不到位不准开工。特别是招投标工程,以垫资施工作为工程项目发包的一项条件的,一律取消其招投标资格,任何施工队伍不准施工,并且对开工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必须领先进行资格审核,对弄虚作假的工程,要认真查处,公开曝光。
4.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和健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近年来,根据全国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大量出现,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劣质工程的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整顿建筑市场的重要一环。在建筑队伍多的城市和省会城市,都应成立工程发包交易中心,把业主、承包商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行为统一纳入建筑市场管理轨道,要进一步健全交易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服务中心、信心中心和管理中心“三位一体”。对于整顿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真正运行起来要逐步完善。
一、当前工商事业面临新的重大转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工商事业转型,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本系统本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职能运行模式、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和长远发展战略,大范围、大幅度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管理、运作、执行和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模式。
工商事业转型具有四个构成要件:一是工商行政管理决策层领导的主动而为,二是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是转型的重点内容是管理上的体制机制、职能上的运作模式、监管执法中的方式方法、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四是转型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调整与工作创新。工商事业转型是自身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革故鼎新、促进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工商事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化解和防范各种市场监管风险,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工商队伍锐意进取、履职到位的信心和决心。
二、工商事业转型带来的市场监管风险
工商事业转型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解剖的过程,是摒弃某些部门利益的过程。是与旧的体制机制决裂的过程,这为市场监管带来方方面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制变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由于立法和法律法规的修订、变更、废止,使得工商执法的某个环节、某段链条发生变化,使得工商市场监管出现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执法主体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拓展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的空间,扩大了处罚范围,赋予了工商部门新的监管主体地位,如果我们不正确及时履行,则会面临监管“缺位”的风险。
二是执法依据变化带来的风险。新的法律规定出台,使得同一种市场主体交易竞争行为,接受监管处罚的条文依据发生了变化,如何判断合法还是违法、如何衡量处罚的幅度,不准确把握就会出现市场监管的各类风险。比如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出台后,某些无照经营行为是依照该法规处罚,还是依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来处罚,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法条竞合的问题,规避监管风险。
三是执法程序变化带来的风险。一些新的程序法出台,使得监管的行为、措施受到一定限制,监管行为不当、超越程序,就会造成滥权和错案现象发生。如《行政复议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出台后,监管执法的行为就受到管辖权、法定期间、案件审批环节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执法监管的细节上不注重这些程序性规定,就会带来责任风险。
四是法规政策的放开或禁止带来的风险。如《粮食收购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新旧法规更迭,使得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性的确认、合法交易行为的认定都产生了认知性变化,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措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政策延续的合理衔接,也使得监管风险应运而生。在监管实践中,国家制定的关于物价、物资供应的导向性政策出台,也往往会产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监管风险:还有一些关于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的设置或取消,无不使监管手段的松紧性发生变化,监管的风险发生率也随之提升。
(二)职能转变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新职能定位蕴含的监管风险。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对工商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明确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职能,取消了相关行政审批、达标评比、职业水平评价的职能。新职能的定位,使工商市场监管的领域得到了拓展,监管的对象更加复杂,监管的交易行为更加多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网络商品交易的安全、行政审批项目和标准的变更,都存在一定的市场监管责任风险。全面履行新职能、实现职能到位。既是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又要承担和化解新的监管风险。
二是“收费型“工商到”监管型“工商转型面临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取消征收“两费”,工商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如何合理分配监管比重,确立监管的重点,如何提升监管成效,成为近年来各级工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懂监管、会监管、明执法、会办案的队伍如何培养,如何克服“收费型”工商遗留的不良作风,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解决不好、不及时,就会产生监管能力风险。
三是在向“服务型"32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四个统一”、“四个只有”的论断,明确了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部门主动而为、加快服务职能的转变,就能抢占政府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的先机,赢得党委政府、监管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果我们不动不变、步子太慢,就会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被淘汰。或者,如果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定位不准,“过热”、“过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也同样会使我们丢掉监管阵地,失去自我发展的机遇,甚至面临失职渎职被责任追究的风险。
四是承担地方党委、政府临时性职能所具有的风险。某些地区在特别情况下,分配给工商部门一些临时性的职能任务,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治理占道经营,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性市场的组建、重要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这些任务,有的属于工商部门分内的事,有的不属于工商部门法定的职能。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责任风险。
(三)体制改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工商机关内部机构运行机制设置不当产生的风险。在工商部门的改革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设置与分配,使工商系统的各项行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以满足职能作用的发挥。机构设置不合理,或对工商所和分局的放权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产生市场监管中的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或监管空档、职能流失等现象。
二是监管机制的创新不当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开展“四化建设”、加快“四个转变”、
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也积极寻求监管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如当前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监管”、“信用分类监管”、“经济户口制度”、“食品安全一票通管理”等等。这些方法模式如果与工商法规相冲突,或与地方实际相脱节,就难免会发生事故风险。
三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业转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人事改革中强制干部退休、致使干部集体罢工,竞争上岗程序不合理、干、部闹意见上访,都会限制工商干部在市场监管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致使发生消极不作为或泄愤性质的乱作为。
四是经费运行机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在转型改革中,往往注重钱的流向、项目资金的使用。如果必要的市场监管经费保障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力,使一些譬如违法传销等大要案件错过最好的调查机会,从而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防范工商转型期市场监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慎重改革
要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找出规律性的变化,进一步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好办法、好思路、好途径。要经常性地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审视,及时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立足点、支撑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转型的最佳时机。在新一轮的组织机构管理、市场监管方法体制机制改革中,开展广泛、细致、全面的论证,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决策,使改革转型的方向、方式、手段、内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二)解决矛盾问题,轻装上阵,放心发展
改革就要触及矛盾,转型难免涉及利益。比如垂直管理改革时的人员分流,干部改革中的优胜劣汰,取消“两费”后的财政经费保障等等,难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在事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因为问题存在而影响改革转型的进度和幅度。也不能因改革转型急功近利而忽视问题的存在,致使矛盾不断升级,直至激化成事故,影响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
(三)服务中心大局,依靠政府,一心为民
工商事业转型的各项改革创新,无论是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巡查办法的变化、维权方式的创新,都要围绕服务发展地方经济,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紧贴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地方党委政府部署安排的大局为重,服从党委政府安排,遵循党委政府指导,不能“自立门户”、“另拉山头”、“自我孤立”。要在改革转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看新机构的设置是否与民争利,要看新监管方法的实施是否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要看新维权方式的推行是否群众满意。否则就会被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边缘化”,市场监管的权威无以树立,市场监管的职能受到束缚。
(四)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方法。优化职能
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现有行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统筹规划,注意协调好现实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阶段性与长效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结合业务工作与机关建设、基层建设的各个环节开展改革创新,既要注重机构和职能的对应性,又要注重职能对机构的作用性;既要注重把每一项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具体分解、量化,又要注重不同工作内容和标准上的统一协调,使改革转型符合市场监管规律,在市场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中有效化解登记注册、商标广告、合同监管、商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监管风险。
一:中国白酒行业最主要的经济特性是什么?
1、市场规模:中国白酒年消费量约为500万吨,其中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水井坊、沱牌为代表的川酒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
2、竞争角逐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竞争,但只限于中小企业;大企业主要是全国性竞争。中小企业或许是在其产地1000公里半径内做市场,或许是到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开发一个或几个地市级市场进行游击;大企业则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品牌扩张。
3、行业在成长周期中目前所处的阶段:相对成熟阶段。
4、竞争厂商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行业被众多的中小企业所瓜分,没有一个企业、一种产品能够垄断市场。1999年,国家对白酒征收重税,众多的小酒厂倒闭;徽酒、鲁酒、豫酒衰弱,川酒雄起。
5、购买者的数量及其规模:购买者数量庞大,区域市场在春节的消费量惊人;城乡结合部的消费潜力还未充分被挖掘。
6、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普遍程度:前向出现区域经销商自行加工产品;后向整合出现厂家开始注重形象推广和市场管理,致力于提高销售管理的层次和提高销售效率。
7、到达购买者的渠道种类:自营、、经销,以中间商为主。
8、产品生产工艺的革新以及推出新产品、技术变革的速度:生产技术属于传统型,有部分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推出速度快,因为新产品仅仅是包装上、名称上的更新。
9、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产品服务体现不明显,主要体现为产品本身的酒质。
10、行业中的公司能否实现采购、制造、运输、营销或广告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等运用品牌加工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的品牌繁殖,但由于合作方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方式已经在市场显示弊端,规模经济无法在零散的市场中体现出来。
11、行业中的某些活动是不是有学习及经验效应方面的特色:白酒行业可借鉴的东西不多。
12、生产能力利用率高低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能否获得成本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较低,销售成本较高;销售成本的高低是决定盈利的关键指标。
13、必要的资源以及进入和退出的难度:进入难度小,必要的资源除了生产设备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环节。
14、行业的盈利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高盈利水平;市场对价格敏感;高端产品的利润高,低端产品的利润低,并受市场管理、广告促销的制约。
二、白酒行业中发挥作用的竞争力是哪些?它们有多强大?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挖掘相应竞争压力及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从而确定品牌战略的竞争方向,是我们品牌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竞争压力来自购买者的权力
1、各级经销商的权力
经销商关注的核心问题------只要有利润,经销任何品牌的产品都可以。
经销商更愿意经销价格低的产品,其经营以走量为主,不注重品牌行为。
在厂家有投入、有支持,市场规范的情况下,大经销商愿意做品牌,以获取利益。
经销商在终端的控制上,有绝对的优势,而销售厂家对该销售渠道的控制力较弱。
2、团体消费的权力
团体消费者比经销商更有选择品牌的权力,一方面,他可以同经销商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他也可以直接向厂家实施购买行为。团体消费集中体现在侃价能力较强,而且转换品牌较快,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
3、个体消费者的权力
消费者对口感的要求严格,也习惯于跟风;个体的品牌忠诚度来自产品的品质和适当的价位。个体消费者转向购买竞争品牌或替代品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值得引起重视。个体消费者中有15%属于品牌的重复购买者,因此,抓住这一人群是缓解竞争压力的关键。 (二)行业内竞争厂商的角逐
行业内竞争厂商的角逐体现在对渠道资源、消费群体资源以及广告资源的层面上。这个层面我们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找到答案。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度访谈,我们可以界定,厂商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价格,品牌形象,酒质,口感特色,促销品,广告。 以上的定量评估充分表明:降低价格、提升品牌形象、采用特殊的促销手段、推出有特色的酒质和口感、加大广告的拉动消费力度是保持优势竞争力的法宝。 (三)来自替代品的竞争压力
白酒的替代品主要是红酒、黄酒、洋酒或者啤酒。应该说,这几种产品都有其细分市场,并且消费的场所、环境、意义也有所不同。白酒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饮品,在节庆、喜宴以及家庭聚会上是人们的首选;但由于人们出于健康的需要,白酒的比重日益减小。消费的白酒产品也以中高档价位为主。目前白酒行业由于各种品牌繁多,并都不约而同地走历史、文化路线,消费者对于厂家的献媚已经麻木。因此,固定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面临替代品的竞争压力不小,但由于产品消费的层面有所区分,这种竞争压力不必深虑。 (四)潜在的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新进入者在白酒行业中有先天不足。白酒是很传统的产业,需要气候、土壤、水源以及众多的地域优势;并且传统白酒的产地和技术是无法模仿的。但由于市场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商家可以进行品牌加工,或为区域市场定做产品,但这类产品的竞争力仅仅体现在区域市场。因此,潜在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不会太大。 (五)来自供应商的竞争压力
白酒行业的供应商包括包装、制瓶、瓶盖、礼品等上游厂家,但竞争力很弱,并且可选择的空间也很大。
三、白酒行业中的变革驱动因素有哪些?它们有何影响?
行业及竞争环境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驱动因素。驱动因素分析分两步:辨认出各种驱动因素,估量出驱动因素将会对产业造成的影响。
驱动因素分析从13种影响白酒行业变革的因素中将重要因素分离出来,最后确定符合驱动因素条件的不能超过3--4个。
1、行业长期增长率的变化
2、产品买主以及买主的产品使用方式的变化
3、产品革新
4、技术变革
5、营销革新
6、大厂商的进入或推出
7、技术(核心技术)的扩散
8、行业的日益全球化
9、成本与效率的变化
10、购买者最近出现的差别化产品偏好代替以前的商品化产品偏好
11、管理层的影响力和政府政策的变化
12、社会关注点、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3、不确定性和商业风险的降低
以下是通过结合白酒的市场状况,运用德尔菲法得到的影响白酒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
1、营销革新
2、社会关注点、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管理层的影响力和政府政策的变化
4、行业长期增长率的变化 四、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关键因素将决定企业是否成功。我们从关键成功因素清单中界定出白酒行业所应用的关键因素。 (一)与技术有关的关键成功因素
1、科研技能
2、产品工艺上的改进能力
3、既定技术上的专有技能
4、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信息、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等) (二)与制造有关的关键成功因素
1、低成本生产效率
2、固定资产很高的利用率
3、低成本的生产工厂定位
4、能够获得足够娴熟的劳动力
5、劳动生产率很高
6、低成本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
7、灵活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 (三)与销售渠道有关的关键成功因素
1、强大的批发分销商/经销商网络
2、能够在零售的货架上获得充足的空间
3、拥有自己的分销渠道和网点
4、分销成本低
5、送货很快 (四)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关键成功因素
1、快速准确的市场定位
2、适合市场的价格定位
3、顾客的有效满足
4、系统的促销和精明的广告
5、强有力的市场管理和信息反馈
6、有吸引力的包装 (五)与技能有关的关键成功因素
1、劳动力拥有卓越的的才能
2、质量控制
3、口感如一
4、能够开发出创造性的产品和创造出新的价值
5、组织能力
6、创新能力
7、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准确快速的反应
8、拥有比较多的经验和诀窍 (六)其它类型的关键因素
1、拥有鲜明、有利的企业形象
2、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弹性管理
一、企业传统管理的弊端
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是指刚性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企业管理中,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运转不够灵活,经营模式单一化和制度化,僵硬的模式使企业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影响企业进行科学决策
集权式管理是企业传统模式的集中体现。一些重大的决策只由一个或几个人决定。使企业的重大决策严重缺乏科学性。虽然企业有一些相关的民主制度,可实际上却形同虚设。再加上许多企管理者并非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2.不恰当的用人制度
人才的竞争与科技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人才是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传统模式下,企业的用人制度欠缺公平,员工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积极意识和主动意识,僵化的人才管理机制不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进入,而且不利于内部的员工发挥其才能,从而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弹性管理
1.全面理解弹性管理
所谓弹性管理是指,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公司进行体制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现代经济下弹性管理体系,把企业从刚性管理模式转变为弹性管理,从僵硬的制度转变为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弹性管理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适合多维的管理体制,让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激烈的竞争中显出优势。
(1)科学、公正的管理模式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透明、统一的管理模式要比盲目的、随机的模式实用、有效的多,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员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协调好员工之间的感情,提升公司的形象以及领导权威,方能有利于公司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决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弘扬也有莫大的帮助。
(2)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引入优秀人才是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内部员工晋升机制以及外部人才的吸收,招聘和选拔能够适合企业发展的外来人才,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那么对企业的发展的益处是不可限量的。
(3)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企业传统模式中,管理者独揽大权,过分集中的权利使管理者无力进行战略性决策,如果企业适当放权,让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型,比如矩阵型结构,增加基层员工的权力,权责明确,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最终实现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4)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单一产权导致企业的管理过于集权,弹性管理制度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比如,采取股份制的改造方式,吸纳员工的部分股权以及扩大融资渠道,对激励机制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市场经济条件下弹性管理的要点
(1)确认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职能是:整合职能、目标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及创业精神职能。如果其中某一项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可能出现了问题,倘若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任由其发展,则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在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后,则应该尽其所能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和偏好。企业弹性管理的作用就是如何丰富客户的价值,处理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顾客的需求进行引导,使企业的利润最大限度地蕴藏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偏好中。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个性化、全面化的服务,那么企业的利润自然能够提高。
(2)在弹性管理中,注意转变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趋向成熟,市场竞争智能化,这种形式要求企业要具备智能化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若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适时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从而能够激励和引入更多的有创新思维、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协调内部拥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国籍的人才。此外,管理的弹性化还有助于完善薪酬体制与绩效体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3)做好经济弹性管理,要及时转变竞争方式
网络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不但要适应竞争,而且要注意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纵观国际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拥有稳定的合作伙伴,或联盟组织。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采用经济的弹性管理方式,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弹性管理的作用
企业采取经济的弹性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适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企业运用经济弹性管理,能够很好地进行计划部署、治理产业结构、协调经济的运行、完善决策系统。
市场经济竞争的入去激烈,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实行企业经济的弹性管理,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徐玉海.金融危机下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建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6).
关键词:行为安全;观察;作业现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国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96%的事故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只要控制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能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呢?行为安全观察作为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方法,不仅有助于在安全事故发生前识别和消除不安全的行为和习惯,而且能够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行为安全观察概述
行为安全观察定义
行为安全观察是指在作业现场观察作业人员的行为,发现行为的不安全因素后与作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讨论,以便强化好的作业行为,规范不安全或不规范的作业行为,提高双方安全意识的一种管理方法。
行为安全观察的对象是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观察范围一般是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施工现场、生产现场、办公室等。
行为安全观察的意义
(1)行为安全观察赋予每一位员工监督和制止不安全行为的权利,实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控,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发现一个隐患/不符合就是为公司减少一次事故发生的机会。
(2)行为安全观察通过相互的有效沟通,纠正不安全行为,肯定安全行为,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促使作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贯穿于日常的作业行为中。
(3)行为安全观察关注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相互达成安全共识,是基于一个公开的面对面的讨论,对相互讨论的结果意见一致,使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变成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有利于营造“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氛围。
行为安全观察的步骤
行为安全观察可分为5个步骤:决定停止观察沟通报告。即:
决定-要注意员工如何遵守程序,决定准备做一次安全观察;
停止-停止你手上的其它工作,在距员工较近的地点止步;
观察-观察作业人员如何进行工作,判断是否遵守安全程序,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沟通-发现不安全因素后与被观察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特别注意他们是否知道并了解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沟通是行为安全观察中最关键的步骤;
报告-将行为安全观察的时间、地点、观察人姓名、观察的不安全作业行为(沟通记录、纠正措施)等信息报告,以便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促进持续改进。
行为安全观察的类别
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考虑,行为安全观察常见的主要类别可分为:人的技能和状态、劳保用品、人的位置、工具与设备、程序和标准、作业环境等6种。
(1)人的技能和状态
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的技能是否满足安全作业要求,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人员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人的资质/证书、相应职业技能、作业人员情绪、精神状态、HSE培训及类似工作经验等方面。
(2)劳保用品
主要指人员在作业过程是否穿戴必要的且符合安全标准的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安全服、劳保鞋等),人员穿戴的劳保用品是否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或危险相匹配。观察可从头部、耳朵、眼镜和脸部、呼吸系统、臂和手、身体的躯干、腿和脚等自上而下进行观察。
(3)人的位置
主要是人员在工作场所中与危险源所处于的位置关系。类别包括但不限于:被物体砸到、挤压、碰撞;吸入、吸收、吞食有害物质;被意外流体、能量伤害;陷入物体内、上或之间;被土石掩埋、陷入淤泥;置身于燃烧、爆炸环境;滑倒或跌倒等。
(4)工具与设备
主要是指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与设备存在风险。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使用不正确的工具或设备;不当地使用工具或设备;使用的工具或设备有缺陷等。
(5)程序和标准
主要是指是否制定合适、完善的程序和标准,并严格遵守和执行。类别包括但不限于:程序不合适;不知道/了解程序;程序未被遵守;没有程序/标准;标准不合适;不知道/了解标准;标准未被遵守等。
(6)作业环境
主要是指作业人员所处的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工具材料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过道通畅;危险区被隔离/标识;光照充足;通风条件良好等。
行为安全观察的应用与实践
行为安全观察作为一项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已被应用于广东省天然气管网(以下简称“广东管网”)一期管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广东管网具有点多、面广、管线长、设计压力高、系统复杂;管线经过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野外露天作业,劳动和生活条件差;参建承包商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广东管网管道工程施工中的潜在危险性和破坏性较大。
通过在作业现场引进行为安全观察方法并有效实施,鼓励全员积极参与,能够有效的发现并减少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习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行为安全观察在广东管网的应用
2010年初,广东管网结合中海油总公司安全管理理念,在借鉴参考中海油其他兄弟单位行为安全观察应用的成功经验后,精心制作了行为安全观察卡,行为安全观察卡涉及到“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将观察内容分为:人的技能和状态;劳保用品;人的位置;工具设备;程序和标准;作业环境等六大部分。广东管网的行为安全观察卡如下图所示:
图一行为安全观察卡
2010年3月,广东管网下达行为安全观察卡在作业现场实施的通知,正式将行为安全观察在作业现场推行与应用。随后,广东管网多次组织各承包商进行了行为安全观察培训,以提高其对行为安全观察的认知度。
广东管网要求承包商每月按时提交行为安全观察卡,对提交的行为安全观察卡数量进行统计,并通过公司的HSE管理绩效公告栏对承包商的填报情况进行公示。除此之外,广东管网多次组织针对行为安全观察卡填报的专项检查,严格控制行为安全观察卡填报的规范性,并对承包商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截至2011年,行为安全观察卡每周填报率已占该单位总人数的25%,填报的规范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截至2012年底,行为安全观察应用期间现场未出现任何可记录事故,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不安全行为的数量大大减少,作业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安全氛围进一步得到增强。
行为安全观察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
行为安全观察存在的问题
广东管网自推行行为安全观察以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只观察不沟通,或者作业人员缺乏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技巧:部分观察者在发现作业人员不安全的行为时,没有及时与作业人员沟通,无法使作业人员认识到自己的不安全行为;缺乏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技巧,观察与沟通不充分,不能达到实效。
(2)部分行为安全观察卡填写不规范:部分填写的行为安全观察在格式和内容上存在问题,并经常有 “废卡”上交的情况出现;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行为安全观察卡填写的要领,随意填写,这大大影响了对行为安全观察卡后续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3)部分人员行为安全观察积极性不高,行为安全观察只为完成任务,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
主要管理对策
针对行为安全观察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提出如下主要管理对策,以进一步规范行为安全观察工作。
(1)加强行为安全观察培训,进一步提高行为安全观察的意识和技能
对承包商人员进行行为安全观察培训,不仅要加强培训的频率,更要注重培训的质量和实效,要重点培训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目的、技巧、原则、行为安全观察卡填报的规范性等知识,培训要考核,并保留考核记录。通过培训及考核,进一步提高行为安全观察的意识和技能。
(2)编制关于行为安全观察的填报规定,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
应编制关于行为安全观察的填报管理规定,将行为安全观察填报的内容、填报流程、填报的格式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通过严格监督各承包商执行情况,逐步规范行为安全观察的填报行为,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
(3)定期对行为安全观察卡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每月统计承包商提交的行为安全观察卡数量和不安全行为出现的类型,分析出现该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同时编写行为安全观察分析月度报告,并定期公布。
(4)建立行为安全观察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填报积极性
建立行为安全观察考核激励机制,将行为安全观察卡的填报与安全考核挂钩,对填报较为规范、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或者提出意见富有建设性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并通报表扬,持续鼓励良好的做法和行为,提高填报积极性。
结论
通过行为安全观察在广东管网一期工程作业现场的富有成效的应用与实践,证明行为安全观察是作业现场很好的一种安全管理工具,能促使现场作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由原来被动接受安全,转变为主动参与安全管理。通过加强行为安全观察培训与考核、建立健全行为安全观察卡填报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加强行为安全观察卡汇总统计、分析工作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可进一步推动行为安全观察的应用与实践,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对促进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