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监管行业

市场监管行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监管行业

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第1篇

一、当前建筑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工不报建,不受监。建筑工程本是应由行业统一管理,但有的部门、有的单位,根本不按正规的程序走,我行我素,自己私招、滥建、雇佣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筑工匠施工。由于对质量控制的差,出现了很多的安全质量事故就不足为奇了。

2.私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本应经国家指定的部门审核,按照有关规定,公平合理计算工程造价,但有的建设单位,肆意追加造价,或压低造价,难免造成国家、集体的财产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个别人从中捞取好处,腐败现象随之发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3.非法转包,层层扒皮。建筑工程应由有一定资质、有总承包或施工能力的建筑队伍承揽。但是有些所谓的建筑集团或一、二级公司完全是打着幌子,一担工程弄到手,就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流的队伍投标,二流的队伍进场,四流的队伍管理,实际是个人承包的局面,严重地扰乱了建筑市场程序。层层承包,就必须层层扒皮,最后靠偷工减料搞建设,不出质量和腐败问题就是怪事了。

4.戴帽工程代替了招投标。建筑工程本应全面开展招投标,但有的工程做不到公平竞争,有领导说话定调子,职能部门只能看领导眼色行事,例如某市有一机关建办公楼和住宅楼,就曾有好几位领导为承包人写条子说情,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了。

5.非法中介,有来头。正常的中介服务,是我们建筑业必不可少的一项信息服务,但不正常的中介完全与正常建筑市场背道而行,甚至某个工程,不通过某个中介人。你公司技术力量再强,管理水平再高,也绝不能给你,这样的中介绝大多数都是有来头的,背后有人支持,只管谋取中介费,造成的冒牌队伍鱼目混珠、质次价高普遍存在。老百姓讲:“现在都时兴这样做,发展下去没好”。看起来,不打击非法中介,建筑市场就难以管好。

6.名誉是招投标,实质是随心所欲。这种形式上的招标,与私下交易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统统由建设单位定调子,招投标其实是走走形式,其实想用哪家还是用哪家,管理部门应付了事,起不到公平竞争的效果。

7.片面追求低价中标。以谁报价低就给谁施工,如果施工单位赔钱了,必然想办法再把价格涨上去。但是,想提高价格吗?就必须行贿,从而,必然导致了工程质量粗糙,烂尾工程、劣质工程屡见不鲜,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8.资金不到位,垫资施工。由于建筑施工队伍增长过快,正常的渠道干不上,想施工就多垫资,致使施工企业积重难返,被欠款拖垮。有的施工企业达到无力再拓宽业务的境地,甚至接近解体的边缘。

二、规范建筑业市场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筑业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而a且关系到建筑业能否拉动建材、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建筑业早已成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及价格一度失控,造成了引发泡沫经济的危险。所以,国家在想方设法整顿建筑市场秩序、控制和调控房价,所以建筑业市场秩序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以上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搞好建筑业,首先必须规范建筑市场,才能使建筑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整顿建筑市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健全招标投标制度,推行规范招投标,完善招投标法。从有关资料和实践中看到,目前,全国的建筑市场中,还存在着招投标发包工程比例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包含着相当一部分不规范的议标。由于部门、单位之间存在着权利制约,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上去,对政府发文视而不见,根本不重视招投标工作,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工程建设,部分人以权谋取私利等原因,对文件的实施存在着种种阻力。总之,只要不断健全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现代设施进行公开的工程开标、评标活动,以提高透明度,保证招投标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工程报建制,严肃查处黑工程。报不报建,不单纯看做是不懂履行程序,而是执法不执法的问题。所以工程报不报建,要提高到整个建筑业必须很煞不正行风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不报建的工程,不管是谁家的,什么人支持,一律不准开工。而且还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对于“先上车后买票”的,一律停工整顿,重新办理好招投标后,方可施工。今后,凡是工程开工前,必须全面强行强制报监报建,但政府部门也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并督促建设部门执法执纪,才能达到推进建筑市场的有形化、秩序化和公开化进程。

3.严禁垫资施工,资金不到位不准开工。特别是招投标工程,以垫资施工作为工程项目发包的一项条件的,一律取消其招投标资格,任何施工队伍不准施工,并且对开工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必须领先进行资格审核,对弄虚作假的工程,要认真查处,公开曝光。

4.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和健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近年来,根据全国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大量出现,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劣质工程的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整顿建筑市场的重要一环。在建筑队伍多的城市和省会城市,都应成立工程发包交易中心,把业主、承包商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行为统一纳入建筑市场管理轨道,要进一步健全交易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服务中心、信心中心和管理中心“三位一体”。对于整顿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真正运行起来要逐步完善。

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第2篇

一、当前工商事业面临新的重大转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工商事业转型,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本系统本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职能运行模式、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和长远发展战略,大范围、大幅度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管理、运作、执行和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模式。

工商事业转型具有四个构成要件:一是工商行政管理决策层领导的主动而为,二是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是转型的重点内容是管理上的体制机制、职能上的运作模式、监管执法中的方式方法、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四是转型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调整与工作创新。工商事业转型是自身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革故鼎新、促进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工商事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化解和防范各种市场监管风险,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工商队伍锐意进取、履职到位的信心和决心。

二、工商事业转型带来的市场监管风险

工商事业转型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解剖的过程,是摒弃某些部门利益的过程。是与旧的体制机制决裂的过程,这为市场监管带来方方面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制变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由于立法和法律法规的修订、变更、废止,使得工商执法的某个环节、某段链条发生变化,使得工商市场监管出现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执法主体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拓展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的空间,扩大了处罚范围,赋予了工商部门新的监管主体地位,如果我们不正确及时履行,则会面临监管“缺位”的风险。

二是执法依据变化带来的风险。新的法律规定出台,使得同一种市场主体交易竞争行为,接受监管处罚的条文依据发生了变化,如何判断合法还是违法、如何衡量处罚的幅度,不准确把握就会出现市场监管的各类风险。比如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出台后,某些无照经营行为是依照该法规处罚,还是依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来处罚,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法条竞合的问题,规避监管风险。

三是执法程序变化带来的风险。一些新的程序法出台,使得监管的行为、措施受到一定限制,监管行为不当、超越程序,就会造成滥权和错案现象发生。如《行政复议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出台后,监管执法的行为就受到管辖权、法定期间、案件审批环节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执法监管的细节上不注重这些程序性规定,就会带来责任风险。

四是法规政策的放开或禁止带来的风险。如《粮食收购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新旧法规更迭,使得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性的确认、合法交易行为的认定都产生了认知性变化,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措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政策延续的合理衔接,也使得监管风险应运而生。在监管实践中,国家制定的关于物价、物资供应的导向性政策出台,也往往会产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监管风险:还有一些关于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的设置或取消,无不使监管手段的松紧性发生变化,监管的风险发生率也随之提升。

(二)职能转变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新职能定位蕴含的监管风险。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对工商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明确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职能,取消了相关行政审批、达标评比、职业水平评价的职能。新职能的定位,使工商市场监管的领域得到了拓展,监管的对象更加复杂,监管的交易行为更加多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网络商品交易的安全、行政审批项目和标准的变更,都存在一定的市场监管责任风险。全面履行新职能、实现职能到位。既是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又要承担和化解新的监管风险。

二是“收费型“工商到”监管型“工商转型面临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取消征收“两费”,工商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如何合理分配监管比重,确立监管的重点,如何提升监管成效,成为近年来各级工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懂监管、会监管、明执法、会办案的队伍如何培养,如何克服“收费型”工商遗留的不良作风,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解决不好、不及时,就会产生监管能力风险。

三是在向“服务型"32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四个统一”、“四个只有”的论断,明确了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部门主动而为、加快服务职能的转变,就能抢占政府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的先机,赢得党委政府、监管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果我们不动不变、步子太慢,就会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被淘汰。或者,如果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定位不准,“过热”、“过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也同样会使我们丢掉监管阵地,失去自我发展的机遇,甚至面临失职渎职被责任追究的风险。

四是承担地方党委、政府临时性职能所具有的风险。某些地区在特别情况下,分配给工商部门一些临时性的职能任务,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治理占道经营,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性市场的组建、重要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这些任务,有的属于工商部门分内的事,有的不属于工商部门法定的职能。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责任风险。

(三)体制改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工商机关内部机构运行机制设置不当产生的风险。在工商部门的改革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设置与分配,使工商系统的各项行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以满足职能作用的发挥。机构设置不合理,或对工商所和分局的放权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产生市场监管中的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或监管空档、职能流失等现象。

二是监管机制的创新不当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开展“四化建设”、加快“四个转变”、

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也积极寻求监管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如当前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监管”、“信用分类监管”、“经济户口制度”、“食品安全一票通管理”等等。这些方法模式如果与工商法规相冲突,或与地方实际相脱节,就难免会发生事故风险。

三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业转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人事改革中强制干部退休、致使干部集体罢工,竞争上岗程序不合理、干、部闹意见上访,都会限制工商干部在市场监管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致使发生消极不作为或泄愤性质的乱作为。

四是经费运行机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在转型改革中,往往注重钱的流向、项目资金的使用。如果必要的市场监管经费保障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力,使一些譬如违法传销等大要案件错过最好的调查机会,从而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防范工商转型期市场监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慎重改革

要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找出规律性的变化,进一步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好办法、好思路、好途径。要经常性地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审视,及时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立足点、支撑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转型的最佳时机。在新一轮的组织机构管理、市场监管方法体制机制改革中,开展广泛、细致、全面的论证,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决策,使改革转型的方向、方式、手段、内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二)解决矛盾问题,轻装上阵,放心发展

改革就要触及矛盾,转型难免涉及利益。比如垂直管理改革时的人员分流,干部改革中的优胜劣汰,取消“两费”后的财政经费保障等等,难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在事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因为问题存在而影响改革转型的进度和幅度。也不能因改革转型急功近利而忽视问题的存在,致使矛盾不断升级,直至激化成事故,影响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

(三)服务中心大局,依靠政府,一心为民

工商事业转型的各项改革创新,无论是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巡查办法的变化、维权方式的创新,都要围绕服务发展地方经济,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紧贴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地方党委政府部署安排的大局为重,服从党委政府安排,遵循党委政府指导,不能“自立门户”、“另拉山头”、“自我孤立”。要在改革转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看新机构的设置是否与民争利,要看新监管方法的实施是否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要看新维权方式的推行是否群众满意。否则就会被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边缘化”,市场监管的权威无以树立,市场监管的职能受到束缚。

(四)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方法。优化职能

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现有行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统筹规划,注意协调好现实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阶段性与长效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结合业务工作与机关建设、基层建设的各个环节开展改革创新,既要注重机构和职能的对应性,又要注重职能对机构的作用性;既要注重把每一项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具体分解、量化,又要注重不同工作内容和标准上的统一协调,使改革转型符合市场监管规律,在市场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中有效化解登记注册、商标广告、合同监管、商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监管风险。

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第3篇

幸福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但幸福仍然是一个“每人都知道其含义”,却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那就是自外界得来的幸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希腊哲学家麦关多鲁斯认为,内心得来的幸福远远超过外界得来的幸福。周国平先生说:“幸福是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丰富。”基于这个角度,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感受职业的幸福。怎样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呢?

一、把运动健身当享受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感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请记住,身体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人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生命只有一次,要感悟生命的宝贵,我们每个人没有清清楚楚的生,但要明明白白的活。生命是l,其他一切都是0。也就是说生命才是最高的价值,当教师有了锻炼身体的场所和器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坚持锻炼身体,大课间走出教室和办公室到操场上去与学生一起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休息时爬爬山、健健身。教师工作清苦,每天工作忙、压力大,要合理宣泄,放松心情,提升生命质量,享受生命幸福。两年前我含泪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书中讲述的是于娟对人生的感悟,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面对职称的晋升和现实生活中的买房买车压力,经常熬夜拼命工作,三十二岁就身患癌症去世了。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房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我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我佩服于娟的聪明与才华,对她短暂的人生深感惋惜,抱怨苍天对她的不仁。她的话语留给我们对生命与幸福无尽的思考。

二、把读书学习当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别人读书之人必须自己先读书,我们当一辈子的教师就要做一辈子的读书人,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在当今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丰富精神生活,启迪人生智慧。同时,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气,激活灵气。读书、思考、实践、总结、写作是成为名师的必由之路。我常调侃,书是男人的营养品,男人读书越读越“健康”;书是女人的化妆品,女人读书越读越“漂亮”。那么教师应该读哪些书呢?我认为要读四类书:中华经典类、教育理论类、专业知识类、人文素养类。总之,精神上的残疾,性格上的缺陷,职业上的倦怠,人文素养上的差距,专业上的提升都可以通过读书而改变,不读书的人是不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的,闲暇之时,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品茗读书,不尽信书,常写秒悟,自得其乐,不亦快哉!

三、把人生心态调整好‘

拿破仑说:“人的身上有一个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边装着‘积极心态’,是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的力量;另一边装着‘消极心态’,会剥夺一切使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幸福是一种心态,要从心开始,人与人之间比幸福,其实就是比心态。好心态带来幸福。前几年,我有幸参加校长提高培训,到过福建的鼓浪屿,鼓浪屿上居住的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富人,我有心看看富人的生活,看看他们居住的别墅、院子里的环境,行动总是落在队伍后面,导游催促我并对我说:“你看什么看!家有黄金万两,只吃一日三餐,家有华厦五千,只需睡床半边。”导游的话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当今人们总是喜欢与别人攀比,视角朝上,心向物质,比家境、比背景、比收入、比待遇、比财富。越比越气,心里不平衡,比到最后不相信自己,感到自己收入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我觉得没有必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财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物质财富多的人不一定幸福指数高,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由富人制定的。你要比你就改变职业,不改变职业你就改变心态,你都不改变就是折磨自己。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就要学会放弃,放弃获得金块之梦,回到当下,把自己能够做的事尽力做好。在精神追求上永不知足,在物质享受上知足常乐,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把教育当“宗教”,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把教育当“爱好”,去追寻教育的价值,去享受教育的幸福。现在,我们教师队伍当中有少数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对待教育工作没有积极的心态,每天都靠学校制度和考核约束他们要这样那样去工作,工作不情愿不主动,整天这也不如意那也不如意,当个“抱怨哥”或者“抱怨婆”,把工作当苦役何福之有?幸福源于心境,心境源于自身。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一切幸福皆源于心,一切成功皆源于行。我们当教师的做到每一个今天都快乐了,心态就会阳光。

四、把整个心灵献孩子

当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具有“三心”,即爱心、责任心、平等心。 首先是爱心。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石”。也就是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需要充满情感、充满关爱,爱孩子是教师合格的底线,一个不爱孩子的教师不配当教师,有人问李镇西老师:“当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他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个连他的教育对象都不爱的教师又怎么能有职业幸福可言!有少数教师不愿意过多的接触学生,不了解学生,不关爱学生,学生也不愿意亲近他们,教师上课叫不出学生的姓名,学生也不知道教师的姓名,师生之间出了课堂就老死不相往来。于是,学生称“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生物老师”,以此来代替教师的姓氏,这是当教师的悲哀。 其次要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当不好教师。一名学生在教师面前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师者不能因为责任感的缺失而误人子弟,研究表明,责任感越强的老师幸福感越强。

最后是要有平等心。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别,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跟他们交流,伴他们成长。

总之,教育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的事业,教师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良好关系有利于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五、把研究教学当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师感到职业的幸福就要把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上来。”教师感到职业的幸福,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境界,这就依赖于教师是否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是否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只有参与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只有不懈地学习研究,才能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感到工作的幸福。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课堂.问题即课题。课题在课堂中产生,方案在教学中实验,结论在课堂中运用。研究真问题,解决真疑难。不搞装点门面的伪科研,不参与为了证书的假科研。收获研究的成果,感受研究的幸福。如今的校园没有宁静,无休止的创建、达标、验收、检查;堆积如山的文件下发;名目繁多的活动举办,很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边缘化。教育在这么一个时常遭到折腾的时代,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心怀理想,守住希望,把握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让自己的教学形成风格,使教室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此谓师者之大福也。

六、把友善和谐当品德

幸福的教师需要有幸福的人际关系来保证。首先,我们要大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友善和谐、真诚相待,要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校领导班子要关爱教师、理解教师、欣赏教师,让全体教师都有共同美好的学校愿景。要做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长,以身示范,知人善任,胸怀宽广,容人所短,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为中年教师构建成功的平台,为老年教师提供温馨的环境。其次,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民主管理,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热情与素养,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幸福工作的乐园。

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弹性管理

一、企业传统管理的弊端

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是指刚性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企业管理中,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运转不够灵活,经营模式单一化和制度化,僵硬的模式使企业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影响企业进行科学决策

集权式管理是企业传统模式的集中体现。一些重大的决策只由一个或几个人决定。使企业的重大决策严重缺乏科学性。虽然企业有一些相关的民主制度,可实际上却形同虚设。再加上许多企管理者并非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2.不恰当的用人制度

人才的竞争与科技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人才是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传统模式下,企业的用人制度欠缺公平,员工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积极意识和主动意识,僵化的人才管理机制不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进入,而且不利于内部的员工发挥其才能,从而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弹性管理

1.全面理解弹性管理

所谓弹性管理是指,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公司进行体制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现代经济下弹性管理体系,把企业从刚性管理模式转变为弹性管理,从僵硬的制度转变为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弹性管理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适合多维的管理体制,让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激烈的竞争中显出优势。

(1)科学、公正的管理模式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透明、统一的管理模式要比盲目的、随机的模式实用、有效的多,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员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协调好员工之间的感情,提升公司的形象以及领导权威,方能有利于公司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决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弘扬也有莫大的帮助。

(2)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引入优秀人才是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内部员工晋升机制以及外部人才的吸收,招聘和选拔能够适合企业发展的外来人才,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那么对企业的发展的益处是不可限量的。

(3)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企业传统模式中,管理者独揽大权,过分集中的权利使管理者无力进行战略性决策,如果企业适当放权,让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型,比如矩阵型结构,增加基层员工的权力,权责明确,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最终实现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4)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单一产权导致企业的管理过于集权,弹性管理制度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比如,采取股份制的改造方式,吸纳员工的部分股权以及扩大融资渠道,对激励机制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市场经济条件下弹性管理的要点

(1)确认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职能是:整合职能、目标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及创业精神职能。如果其中某一项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可能出现了问题,倘若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任由其发展,则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在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后,则应该尽其所能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和偏好。企业弹性管理的作用就是如何丰富客户的价值,处理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顾客的需求进行引导,使企业的利润最大限度地蕴藏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偏好中。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个性化、全面化的服务,那么企业的利润自然能够提高。

(2)在弹性管理中,注意转变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趋向成熟,市场竞争智能化,这种形式要求企业要具备智能化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若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适时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从而能够激励和引入更多的有创新思维、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协调内部拥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国籍的人才。此外,管理的弹性化还有助于完善薪酬体制与绩效体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3)做好经济弹性管理,要及时转变竞争方式

网络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不但要适应竞争,而且要注意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纵观国际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拥有稳定的合作伙伴,或联盟组织。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采用经济的弹性管理方式,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弹性管理的作用

企业采取经济的弹性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适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企业运用经济弹性管理,能够很好地进行计划部署、治理产业结构、协调经济的运行、完善决策系统。

市场经济竞争的入去激烈,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实行企业经济的弹性管理,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徐玉海.金融危机下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建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6).

市场监管行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我国经济告别年均10%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进入优化调整期。讲效益、重品质、有质量、代价小、生态佳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加强会计监督,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不断完善。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监督意识不强、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准确

会计这门传统学科(职业)虽然是以记录、计量为本发展起来的,但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早已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记录、计量中解脱出来。记录、计量只是会计最基础的一个职能,但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新常态下,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最应该被强调的。但现实情况是,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自身仍然将记录、计量作为会计工作的全部。要想在一个会计监督意识不强的单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是很难的。另一方面,提到会计监督,不少人认为是会计人员自己的事,与己无关。或认为是在“找茬”,跟领导过不去。被监督者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监督者也为难。这些思想或认识的存在是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最大障碍。会计监督首先是单位的“自清”,提到的“照镜子”、“正衣冠”表意是人的自我监督。作为单位,运行管理活动中的自我监督最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会计监督中。会计监督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在实际实施中,需要单位全体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才能很好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二)保障会计监督实施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包括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执行。在新常态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未能适应发展需要,没能及时构建一套完整的,与财务监督工作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有些单位一些制度一用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其内容跟国家、省市新颁布的相关规定完全脱节。及时更新调整管理制度与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同等重要。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认真学习理解这些办法,将其融入本单位管理制度,并运用到单位的日常管理控制中。

(三)财务人员业务素养参差不齐,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构成比例较低;会计监督基本知识及配套制度的全员普及率低

会计监督是一项以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为主、全员参与的,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行为。财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知识的更新和单位职工对会计监督常识的认知决定了会计监督执行的效果。现实状况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员和初级职称人员占据重头,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会计岗位工作的情况也不少见。

另一方面单位职工不主动了解会计监督配套制度,在会计监督的执行中就会给相关人员带来执行的难度,最终将整个会计监督工作再次转移给财会人员。以此,循环往复,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会计监督执行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二、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的会计监督意识,转变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保证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监督的有效执行是关键。从这点看来,会计人员、单位领导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单位领导会计监督意识的树立和加强能给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会计监督工作开展起来也会相对顺利;会计监督通常被误解为“找茬”、“挑毛病”。其实说到底会计监督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会计监督能提高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此外,强化预算控制等事前会计监督和事中会计监督同样很重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羊未亡就动手补圈,岂不更好。关口前移,从传统的单纯的事后监督扩展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参与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构建会计监督的制度基础

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单位管理制度是会计监督的有力工具。内部控制在企业已经是一项发展成熟的监督管理体系。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该制度正式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会计监督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广义的经济活动贯穿于单位管理的每一方面。而内部控制正是这样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工具,这正契合了会计监督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以该规范为纲领,结合自己单位业务管理特征,制定科学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加强财会人员对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和全员对会计监督运作机制的学习

会计监督具体包括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这两方面的监督都要求财会人员业务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尤其是对当前政策法规知识和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学习掌握。“打铁还需自身硬”,单位财会部门业务水平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单位会计监督效果的好坏。会计监督配套制度不能锁在柜子里,落实在纸上。组织单位职工进行系统的认知学习,提高全员参与会计监督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不可忽视的。只有加强对会计监督的认知,才能理解会计监督工作、支持会计监督工作,在整个单位形成一个“人人讲监督、人人行监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开造.试谈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 (01 ) .

[2]郭安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5 (02 ).

[3] 王玉宝.建立与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措施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4] 赵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