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维度;测量;述拼

个人与组织契合(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 Fit或P-O F),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个人—组织契合的研究中,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契合(person-organization value fit)是个人与组织契合最基础与最核心的方面,大量研究者都以价值观契合作为个人与组织契合的实际操作定义,价值观契合的管理价值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鉴于价值观契合对个人与组织的重大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价值观契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价值观契合的定义、维度、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并从四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定义

Chatman最先将个人—组织契合定义为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规范的一致性,并建立了个人与组织价值观互动的理论模型。此后,O’Reilly等研究者把价值观契合定义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价值观一致性。有的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契合指组织价值观系统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相似性。有的研究者通过员工知觉到的组织价值观与实际组织价值观之间的比较来界定价值观契合,Verplanken将价值观契合定义为员工个人期望的价值观与其在工作场所体验到的价值观之间的匹配程度。朱青松等认为价值观契合应定义为组织发展中员工价值观或组织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并从动态匹配角度提出了“价值观实现度”指标,在国内具一定影响力。

关于价值观契合概念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多数研究者以Chatman的定义为基础,以价值观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定义价值观契合。契合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通过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比较,以互动角度定义价值观契合度,最符合契合的本义,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维度

关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维度,在中西方学者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分歧。O’Reilly等提出54项组织文化价值观特征项目,经过探索性分析得出组织价值观的八个维度,即创新性、注意细节、结果导向、积极进取性、支持性、强调报酬、团队导向、果断力。Denison等提出四个维度:投入、使命感、一致性、适应性。

魏钧等以价值观契合为操作定义,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组织契合度为八个维度,即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龙立荣等研究发现组织价值观的七维度结构:科学求真、员工与团队取向、绩效取向、敬业取向、顾客取向、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郑伯埙以台湾电子公司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索出组织价值观的九个维度:社会责任、敦亲睦邻、顾客取向、科学求真、正直诚信、表现绩效、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有些维度具有一致性,如创新精神、创新发展、卓越创新等都涉及“创新”维度,团队导向、员与团队取向、团队精神等涉及“团队导向”维度,接近顾客、客户导向、顾客取向等涉及“客户导向”维度。有的维度则比较相似,如结果导向、绩效取向、表现绩效主要涉及市场绩效的内容。有些维度则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如社会责任、平衡兼顾、敦亲睦邻等维度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西方文献均未曾提及。

三、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测量

对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法指让个人评价自身感知的价值观契合度,如要求员工回答“你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价值观符合”等问题。间接测量法指分别评价个人与组织的特征,并进行差异性比较。根据测量技术的不同,可分为间接交叉层次测量法和间接个人层次测量法。间接个人层次测量法从个人角度对契合度进行测量,以个人对组织特征的知觉作为组织特征指标,通常先询问员工对组织价值的知觉,再描述员工期待的组织价值,比较两者的相似性,如要求员工回答“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及“你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等相似的问题,然后运用差异系数或多项式回归计算答案的相似性,得出契合度。间接交叉层次测量法则分别从个人和组织角度进行评估,以不同被试来测量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

直接测量法操作简单,但由于将个体和组织特征混淆在一起,无法分别对两者的独立效应作出评价,且主观性较强,容易产生一致性偏差,这种偏差会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影响。【1】间接测量法能区分个人与组织的独立效应,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已逐渐成为价值观契合研究的主流,但操作较复杂,需要依靠测量指标计算契合度。实际操作中到底选用哪种测量方法,要结合研究内容及个人与组织间的互动性来确定。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第2篇

现代科学的不断分化与高度综合,使互相关连中的分支派生出许多边缘学科,打破了原有学科的明显界线,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这一切必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形式。把比较思维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个思维方式,重新筑造我们的设计思维的框架,是具有探索价值的。

(一)比较成为一种思维形式。建立比较思维的概念,并视其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在现代设计思维中,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比较思维的存在是客观的。建立这概念是要综述一个科学的或接近科学的方法论,以期作用于设计者的指导思想。

当一个新观念出现时,一些旧有的观念立即会作出相应的呈像,于是出现比较思维。他将引导和强化意识,使稀新的创意和心得形态成为可能。意念来自个性,而个性是在经常不断的与旧的更替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比较思维的过程。当思维进行着纵向和横向的交叉比较时,各种信息相互碰撞、重构,形成了比较思维的运动线。

在我们理解现代设计时,自然不会忘记在现代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现代人生活、文化的水准、消费观念和结构,在现代设计的立体思维中,设计者的思维状态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正是设计者的思维时刻在受着时代的冲击,思维才呈现了它的多样与统一。物质运动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必然改变着设计者的思维形式,并体现它的时代性。

(二)比较思维的框架。一个设计者,必然对人类的文明秩序、生活样式和社会意识有着自身的设想和想象。他的思想方法既是整体的,又是各局部的统一体,他必须认识到:时代在影响、变换、推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对某些事物慢慢的失去了感情,但必然对另外一些事物滋生出新的感情。每个人都处在新旧意识转换的矛盾中。敏锐的观察、迅速的判断、深刻的设计构思、纵横的比较会使设计者获得新的信息。事实上,设计在飞速向前发展,整个设计的框架结构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太极图,从哲学意义上讲,它已经创造了互补性的概念。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任一概念时,即产生对立面。其对立是多方的,如明和暗、粗与精、冷与暖等都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辩证法告诉我们,所有的对立面都是互相依赖的,它们的冲突永远不会以一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而总是表现为双方的相互作用。故在研究过程中是要记住,比较是多因素的,甚至还要考虑相对因素的作用,从而建立全面因素。

(三)比较思维在设计中的范围。在现代设计中,比较思维跨越了很多界线,如平面构成中的渐变、发射、肌理、空间等;色彩构成中的各种对比等;设计制作所涉及材料的不同,视觉心理的不同,造型形态的不同等;加之各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东西方人哲学思想的各异,产生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不同;民族传统、习惯的不同;设计角度、消费心理的不同;新与旧、优与劣、高与低的评定之出发点的不同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时所应具备的全面因素,由此可知,设计中比较思维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及渗透到其他领域的冲击性和活跃性,同时是运动发展、变化 着的。

(四)比较思维成为设计的一个要素。比较思维成为设计中的一个要素,是它在艺术活动中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如果说比较思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带领设计活动,突破和超越自己形象表面的有限意义来揭示生活无限丰富的内容,以使人们得到一种不脱离感性形象的领悟,产生自由而又必然的审美感受的话,那么比较思维作为一个要素就是有意义的。

概念也是往返流动的。把握概念,了解其整个形成过程,联系、判断再对判断进行分类,使之对设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设计中比较思维是靠关系元素来完成的。设计者在比较中进行选择,力争突破规律转向无规律,引起视觉的刺激。设计者无时不试图运用比较与想象的因果关系,对诸如互相排斥、影响、差异形成的比较思维,来推进设计思维活动的敏锐性及洞察力。

(五)比较思维走向未来的路。任何设计都要有探索未来的坚决态度,上升到理 性的认识总是要以未来性来检验。比较思维客观性、多层次性、系列与序列化及由此产生的设计思想,必然领导意识之潮流。在解决现在之时,即已划出未来的问号,这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这种思维的运动必然对设计者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随着现代设计周期的缩短,思维方法的交替节奏加快了。好的设计代表着今天,倾向未来。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现代的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会做题,更应该突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理论的教学,课堂上几乎全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有实践内容的添加,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价值,与学科的性质不符,使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这种只重理论的教学观念是被时代所淘汰的,是落后的,它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极大地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初中数学教学只有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其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欠缺。这种目标的欠缺对于学生来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使其在数学中迷失自我。在教学科研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非常少,对于教学的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教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源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所方向,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托,使学生的学习有所追求。

3.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目前,初中数学面对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僵化。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春风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课堂是自己的“一言堂”,考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授课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注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各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二、将新课标精神充分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思路中的途径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改革,新课程标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融人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这是新课标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改革良好效果的基础。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标,只有教学的理念得到改进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善,理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开始,没有理念的更新,一切改革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价值。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这就使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新课标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追求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知识重点的情况下进行内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对象,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一定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问题的设计不应过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进取心,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败感,不利于探索性的培养,同样,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简单,如果学生不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就会给学生造成假象,造成其过度盲目的自信,也不利于自主性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在适当时候给予科学的引导,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

3.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对于教学的科学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利用科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才能使数学的教学有所依据,才能使教学有计划性、规范性,这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学日标的制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基本都能够达到,避免目标太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要太低,导致学生探索性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同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目标应具有促进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4.加强数学课堂交流的必要性。

首先,从数学学习过程来看,理想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数学交流,博采众长,不但可以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也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团结互助,战胜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由于及时发现了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交流得到了及时纠正,所掌握的知识就会做到因果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团体辅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一、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使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与改变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团体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既有预防与治疗功能,又有发展与教育功能。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辅导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团体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察觉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因此,团体辅导既集中了个体咨询和社会团体活动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又具有了超越个体咨询、普通团体活动的优势,这些优势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别能发挥其独特功能。

二、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正因其本身的特性、团体领导者的专业引导、团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带给成员的特殊感受,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在一群和自己“类似”的人中,会降低个体咨询中的专家和老师带来的角色压力,减少自我防御,更大程度地开放自我。二是促进自我接纳,协调自我意识。在团体中,成员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别人也会有,这种“相同感”会促使成员将自己的问题“正常化”,从而增强自我接纳,使自我概念更加协调和统一。三是促进心理需要的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形成的团体,充满接纳和支持氛围,随着团体的发展和成熟,成员之间会发展出深刻而广泛的相互认同,从而使每个成员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建立起相互关心、支持、理解的积极的人际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教育和学生工作,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团体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高职院校开展团体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团体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效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主要形式有:自我调适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情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学生干部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坊、自我探索工作坊、情绪管理工作坊、爱情地铁工作坊等。

(二)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辅导在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1.成长性辅导

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团体辅导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别人,从而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又能改善人际关系,反过来还能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2.矫治性辅导

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针对特殊群体的行为进行矫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难免对一些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三)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实验场所。在学校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团体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宿舍人际沟通与合作工作坊;(2)班级辅导活动;(3)班级管理――班干部团队管理工作坊。团体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与困难 途径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天起,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五年的时间了。比起老教师来说,我的德育工作经验还远远不足。但是,这五年中,我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神圣而光荣的职责,做学生人生道路的指路人。

现在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和我们以前读高中时的状态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悲观一点说,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较为复杂。该有的好习惯都没有,不该有的坏毛病都具备。虽然学校实行封闭的住校管理制度,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因素、诱惑,还是多方面存在的。进校的第三年,班级里的学生呈现了很明显的两极分化。这里的“两极分化”指的不仅是成绩方面的,更多的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班里有三年级上学期就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分数还较高的学生,有成绩优秀且稳定每年都能得到特等奖学金的学生,有个人特长突出在国家级文字、舞蹈比赛中获奖的学生,更有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每节课都睡觉的学生,有撒谎旷课旷宿被我抓到证据还死不承认蛮横顶撞的学生,有深更半夜发短信给我声称自己得抑郁症想要自杀的学生……除了哭笑不得地想到源自于范伟的那句经典台词:同样是学生,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也就只有绞尽脑汁想办法对症下药了。很多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犯了错误,更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以便彻底解决问题。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所谓问题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心理、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与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心理状态的不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滑坡都将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2.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所谓家庭困难,其实并不一定只是指那些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包括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情感交流困难都可以称之为家庭困难的一种表现,留守儿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类学生可能学习成绩很优秀,纪律表现也很好,也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这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当高。究其原因,源于以下两个方面:(1)从主观角度来说,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五花八门,但经过仔细剖析,不难看出大致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自私心理、嫉妒心理、迎合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依赖心理等等。(2)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改变与冲突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人际关系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中映射出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在心理发展还不是那么健全的情况下,稚嫩的心灵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学生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索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有很多,总的说来,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就是指个人在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状态。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必要因素和重要判断标准已经不容我们忽视。而心理健康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为目的,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以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学生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我校课程设置的有利条件以及现有资源,开设心理学课程,开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课外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开设“聊天室”,为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开更方便快捷的通道。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发动所有教师,实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手,建立成长导师制,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亲密联系,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