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第1篇

乡村建设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X县近几年以来搭建了“四梁八柱”;举措扎实,推进有力,一是在乡村治理、小农户带动、工商资本下乡、美丽城镇建设、空心化改造等方面加强创新,全面打开乡村振兴局面。二是在打造X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的基础上,在村庄、风景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更多示范。三是探索指标、工作、政策、评价、统计、标准体系建设,创设更完善的体系。

X启动以来又在X年实施了行动:一是开展美丽农业行动,围绕做大农业的目标,以园区、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美丽农业示范点;二是开展美丽村庄行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无违建”创建和“五水共治”成果,在源内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三是开展X美食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节活动成果,挖掘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四是开展X营销行动,围绕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值目标,进一步巩固X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合作运营成果,提升X知晓度;五是开展X文化行动,大力挖掘X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编写X故事,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经济效益;六是开展美丽清溪行动,进一步巩固“河长制”成果,树立原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通过实施重要堤防、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源内溪流形态、水源和保洁管理,确保不发生占用河道、妨碍行洪等违法现象,努力让溪流水更清、鱼更欢、景更美;七是开展美丽公路行动,以最美公路X为样板,进一步巩固美丽公路建设成果,以源内主干道为对象,通过路面修复、“两路两侧”整治,打造平安、通畅的美丽公路,推动公路旅游;八是开展美丽庭院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成果,在实现清洁庭院X%目标的同时,从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和村干部入手,强化美丽庭院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创造积极性,让源内农户庭院成为节点景观。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乡村中形成经济的新亮点,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县乡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X、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现在乡村经济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内容同质少创意,虽然X已建成很多的农业采摘基地,但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有效结合。

X、品牌化运作乏力,旅游附加产品不丰富,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X、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农产品数量多、但价格低迷,这种格局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尤其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各区域、各经营主体、各项目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X、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建设用地难、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销售大市场对接。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回归乡村,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并重,突出产业发展,完善项目安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

X、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要配合区域规划实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乡村聚集区建设具有农业产品销售、民俗展示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园区,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X、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园区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拉动旅游消费,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X、联动优化,融合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利用双创的新思路,使得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第2篇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投融资公司转型的支持力度

县级政府投融资公司因政策而生,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天然具有地方政府治理工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双重属性,形成了乡村振兴资金供求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县级投融资客户是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资金投放渠道,是农发行客户结构中的“基本盘”。据统计,安徽省分行2020年末县级政府投融资客户共476户,贷款余额1818亿元,分别占全部国有投融资客户81.5%、68%。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客户目前也面临内外部多重压力。从外部环境看,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逐渐规范,原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财政输血式”的传统融资模式已不再适用,政府投融资公司的生存压力陡增;从内部经营看,一般的县级投融资公司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弱、依赖政府补贴,筹资渠道有限、偿债压力大,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规范。很多地方意识到,规范发展县级投融资公司对服务乡村振兴十分必要、十分重要,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投融资公司转型的支持力度。

二、安东集团转型的实践

安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东集团”)座落于皖南的东至县,该县无论是人口红利、还是经济实力在安徽省104个县(区)中并不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需要的钱从哪里来?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培育市场主体。安东集团从2017年起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度融资、超前建设”的工作思路,通过3年多的时间,依托政府信用,立足自身发展,开发内生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在市场化经营和实现政府战略意图之间做到有效平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县级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截至2021年9月末,安东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232亿元、102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95亿元、3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29%、24%,资产负债率56%。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上缴税费分别由2017年的163万元、0.31亿元、0.1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1.98亿元,2.56亿元、1.7亿元。安东集团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营、多元化展业成效明显,成为全县最大的纳税企业。(一)政府扶持,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建章立制,提升运营能力。东至县明确安东集团作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融资、建设、运营主体,将原属政府各有关部门实施的项目全部划归安东集团,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只履行监督、指导职能,实现彻底的政企分离。科学设置经营考核指标,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额、企业信用等级、利润总额、债务偿还履约率、税收入库等方面对其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增资减负,壮大资本实力。东至县将政府投资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国有山林场、国有湖泊等优质资源划转集团公司。同时又授予安东集团工业固废处理、天然气配输和参与城乡垃圾、城乡污水等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进一步充实了集团资产实力。另外,对原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进行分类甄别,对重组前的所有公司承担的政府性债务进行剥离。安东集团后续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集团的新增举债与政府无关。三是选好团队,激发经营活力。组建时的集团高管层均从县直部门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中选拔。高管须辞去公职后才能上岗,既符合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职的要求,又让集团高管从思想上“釜底抽薪,自断退路”。同时,根据现代企业委托制度,充分授权高管层做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建立与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基本年薪由企业按月等额发放,绩效薪酬与年度(任期)考核结果挂钩。(二)企业自强,参与市场竞争。一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围绕“一个体系,两个系列,三个层级,十一类基础类”制度体系目标,制定出台了7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成立财务中心、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等16个职能机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二是根据东至县资源禀赋,选择合适产业开展实体化运作。逐步确立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新兴产业投资引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金融服务四大职能定位,经营领域涉及保安服务、港口服务、旅游开发、环境工程、自来水供应、交通、教育、建筑材料、污水处理、矿业、智慧城市、生态农业、健康产业、新能源、融资担保等多个行业,拥有全资子公司36家、控股子公司7家、参股公司9家。目前东至县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袜业产业生产基地,拥有世界先进的全电脑数控袜机1000余台套,年产量达1亿双。(三)银行参与,适度融资发展。为了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完成政府战略目标任务,安东集团自成立以来,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通融资渠道,由原来单一依靠银行贷款,转变为多元化融资。近三年来,累计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非标债融资等方式融通各类资金52亿元,其中农发行中长期项目贷款20亿元。如农发行支持的东至县汽车客运中心站及道路工程PPP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汽车客运中心站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县城区路网及市政工程等三个子项,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经营性资产12亿元,在运营期内每年可获得PPP合同政府付费款1.1亿元,使得安东集团资产实力进一步壮大,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路径探讨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策略建议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力度,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要共同促进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不断优化和提升农村的财务管理能力,做好农村的土地承包工作和合作社工作,还要加强对农民的责任监督。为了能够不断提升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农村和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要在党的领导监督下,以坚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国策为首,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2我国农村经济目前的工作任务

2.1适当减轻农民自身负担

农村在税改后负担有所减轻,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民负担的增长,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扶贫政策,尤其是贫困儿童的教育工作,加强监督力度和法律力度。

2.2农村产业化的运营

各级政府部门要鼓励农民推广农业产业化的运营发展,农业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经济制度与科技培训,加入到农业的产业运营中,从而不断完善和推广农业的经营化管理。

2.3解决土地承包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的少数地区还存在着土地承包管理的漏洞和不足,导致农户之间产生纠纷与矛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政策,坚决实行法律法规。

2.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系统

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再是从前的传统农业,而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加工型和服务业产品,要做好基础的农作物生产时,还要提升相关的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从而实现新型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目前的现状和不足

3.1经济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和陈旧

经济管理体制是提升和强化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有很多农村共同建立的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尝试,前期出现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如何找到完善合理的创新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这是我们要面临的新挑战。

3.2农村经济管理的队伍力量不足

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人才基地,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撑,然而由于大部分的人员都是当地农民,他们缺少先进的经济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还有部分高素质的农业人员选择外出发展,导致了当地人才的流失,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管理队伍起不到好的领导作用,无法带领农民走上新型的农业化道路。

3.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不足

农业的投入资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优化和提升农村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农村的资金投入为未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建设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然而由于农村的范围较大、人员较多、农业项目复杂,在进行投资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扶持无法完成全面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相对于城市,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很难吸引到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与建设。

4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4.1农村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

在我国长期坚持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基本经营体制上不断改革,加快农村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引导农民不断积极发展新型的集体农业经济模式,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型农业新经济模式,不再进行传统的农作物输出,而是进行产品包装和服务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很多农村与城市住户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不再通过商户的中介转卖农作物,而是直接将新鲜的蔬菜卖给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建立直接联系,农民可以通过快递等形式直接送往城市,不仅免去了中介费用,还能够增加自身的新型服务实力,深受城市住户的欢迎,大大的提高了自身收入,也改变了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

4.2对农村经济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

政府需要不断地为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于新型经济模式下的发展项目,要大力进行资金投资和支持,鼓励新型的经济模式的项目不断的扩大和发展,从而激励其他的项目运营,刺激农村的新型企业发展。其次政府应当制定符合新型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提高农村的新型项目对于社会资金的吸引力,鼓励城市资金逐渐流入农村的新型项目,更好的运用资金壮大农业的经济。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农业资金流动的监督力度从而更好的优化配置,高效的利用资金提升农村的经济实力。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采摘园、蔬果定制园等新型经济管理项目,大多数都与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农村,发挥了农业的新型价值。

4.3提升农户的经营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需要一支专业的经济运营队伍,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政治素质教育,不断培养提高农民的责任心和工作素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综合化、创新化的农村企业家队伍。例如我国对于农民的扶持惠民政策中就有相关的经营管理培训,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能够使得农民可以更好地做好自身的农业运营工作,在培训中还会学习到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快了传统经济运营模式的变革

4.4加大政府的监督和执行力度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要求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者、运营者都要做好监督管理,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进程。把督导考核落实到位。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用好督导考核这个利器,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第4篇

为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12月2日至5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宜宾市南溪区和贵州省湄潭县学习考察。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一、南溪、湄潭基本情况

1.南溪基本情况

南溪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是四川省宜宾市的市辖区。万里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区境,南溪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自设区以后改为“万里长江第一湾”,拥有1500多年的建城史和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门。南溪江滩湿地公园连接长江沿线的古城墙和新城,充分利用长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滩、引水入城,在江滩上设置生态绿岛,让丰富的长江水资源浇灌着江滩公园,滋润着城市。

2.湄潭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平均海拔972.7米,是贵州茶叶第一县,全国茶叶第二大县,茶叶总面积达60万亩。从“茶产业大县”跃起为“茶产业强县”,茶产业已成为湄潭的支柱产业,60万亩优质生态茶园托起了数十万湄潭人脱贫致富梦想。

二、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是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无中生有”。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做好“古”和“水”两篇文章。善于推陈出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河滩地上建新城,目前,已基本建成4.76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善于画龙点睛,通过打造桂溪古街等亮点景观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以地生财,聚财建城”。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南溪为适应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原国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溪财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性投资平台。将城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一律交由市场管理。

三是人大参与,监督到位。南溪区在城市开发之初重开发、轻保护,部分文物已被损毁。区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把文物保护和生态发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议意见,区政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采纳了此建议意见,从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区人大常委会从城市规划开始全程跟踪监督城市建设,确保历史文物安全。

四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湄潭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地提出了“退耕还茶”的创新思路。湄潭茶从2000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0万亩,从一山一岭到千山万岭、绿浪连天、茶香四溢,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

五是茶旅融合,促进增收致富。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立足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茶区环境、宜人的生态气候、名优的茶叶品质,由单一的品茶、做茶、卖茶向与茶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湄潭以茶产业作为主线,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湄潭县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集采茶制茶、农耕文化、乡土风情体验,茶旅、文旅、农旅、体旅为一体的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

六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为打造茶旅乡村,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近年来,湄潭县还在乡村房屋改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从2006年开始,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湄潭县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居民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建房用地,统一设计外观风貌,农户自建,政府补贴,建好后每户补贴7000元。现在,七彩部落、田家沟、八角山等茶旅乡村旅游点备受游客青睐。

七是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县成立的茶叶协会,制定出“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同时,每年筹资4000余万元,用于品牌宣传推介,通过茶王大赛、茶艺节活动,国际茶博会等活动,大力提升了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已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更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保护品牌,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湄潭全县生产的茶叶只要品质达标都可以使用该品牌,达到“价格相对统一、减少内部竞争”目的。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放思想,成为更新观念的前提;反思工作,作为提升效率的契机;加快发展,成为跨越争先的动力。通过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实现新突破。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能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退耕还茶”的思路决定了出路,观念就是财富。湄潭县茶叶的发展历程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同时也要坚决执行原有的科学规划,南溪城市规划分步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总体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速了城市的发展,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二是乡村振兴一盘棋考虑。在农业的发展上注重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大规模的经营,促进老百姓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借鉴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茶博物馆记录茶叶历史脚步的印记,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七彩部落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打造“全景域·四季游”助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多元化转变,加快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国茶城”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茶产业园区天凤知青文化纪念馆、民盟同心基地、茶马驿站等,以后都可以打造为茶旅融合的亮点。

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关于县域文化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显现.具有提升该地民众精神气质、激励该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功能。县域文化是文化事业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延伸。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不可缺失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积累至今的文化瑰宝理应被珍视,这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无数的直流汇聚成海,无数小区域、小范围的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体。在经济、科技等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应在特殊历史时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民族失掉文化,那这个民族注定不会有未来。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达,对县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样应被广为重视。而由于县级行政区划对当地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传承、创新的意识普遍较差,所以县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资源保护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我们应更加重视县域文化的保护,将县域文化发扬光大。

2.只有有效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并合理开发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如果没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自然也不复存在。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对县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的保护体系还没有受到重视,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让文化产业与更多的产业相关联,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文化,继而参与到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中去,才能稳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叶茂。

3.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2年,“县域经济”一词被写入十六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使用这一概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以地域文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所重视。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占GDP的5%的目标。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势头已经显现,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资源是产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原动力,县域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说明在关注城乡经济协同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关注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地区综合实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增强城市与乡村资源、文化、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促进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将县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县域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大放异彩,形成县域文化产业力量,树立县域文化品牌。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县域经济与区域文化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的总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脱离简单的继承与推广,进而谋求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模式。随着县域文化资源被关注、整合及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将不断被加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文化资源由精神到物质的承载与涵养,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投入市场,经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否则无法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建立成熟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较城市地区落后,产业意识薄弱,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处于先天的劣势。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引导企业和个人对县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消费供需关系对称,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文化消费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运营机制。与传统的生活日用品消费不同,文化消费需要涵养、激发和带动。首先要将消费者置于市场主体的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费的需求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带动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关注文化资源,投身文化经济,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进文化消费的供需关系对称,实现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问题,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4.培育县域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资源进行比对,培育具有县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项目,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要义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应鼓励县域文化产业将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人无我有”上,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用现代的营销理念重新包装,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打响一两个文化品牌,蓄力跟进一批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5.以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县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输送原动力

文化是地域内涵的深层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鲜明的区域形象“包装”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地域“原生态遗产”的特质决定了其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县域文化产业资源应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动力,进而增强城市凝聚效应,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丛坤,侯儒.关于县域文化战略发展的理论思考――以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目标的黑龙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3,10.

[2]王彦林,姚和霞,曹万鹏.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确定与培育[J].学术交流,2014,1(1).

[3]胡郑丽.文化资源的保护理论探析[J].金田,2013(3).

[4]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9:16(3).

[5]张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