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第1篇

1、汉语言专业最主要的几门课程就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写作以及一些教学理论知识。这些课程都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课程,是汉语言专业出身必备的技能。

2、除了这些课程外,我们还会学口语表达、有听说读写训练,学文艺理论以及选修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另外,还会上一些公共课程,比如大学英语,毛概等课程,而且毛概一些学校是开卷考试,很容易通过,而且该专业不学高数。

3、大学学汉语言文学,其实是把高中所学的知识更加细化,把语文知识展开学习,更加系统地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大学课余时间还会看大量文学作品,补充和扩招知识点及阅读量。

(来源:文章屋网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第2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影响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对人类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将业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大多数高等教育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设置有关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结构规划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最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3)稳定性原则。课程需要更新,但同时也需要维持稳定性。因为从文学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专业中的一些基本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考验的,已经被证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必须保留而不能轻易取消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第3篇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第4篇

如何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要确立培养该类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研究,加强对其的认识,并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立培养该类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强学生成为该类人才的信念,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解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信心,最终有助于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地推行。

第二,不仅依据该人才培养模式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且结合各高校自身优势资源和本地区人才市场需要来制定一个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确保该改革能保障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秉承和实用性技能教育,最后,其需要解决一下关键问题:

1、在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不忽视其他人文课程的合理配置,最后使两者融为一体。

2、运用理论教学的课内措施和实践教学的课外措施来确保人文精神落到实处,进而达到最佳效果。

3、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如何使人文知识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如何使实用技能教育和人才市场无缝接轨。

4、如何让学生在择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中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人文才能优势。

第三,竭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培养出该类人才,让他们更好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从精神层次改造社会、世界,其前提就是我们的教师必须人文素养深厚、人文精神风貌鲜明。这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学习提高,真正实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四,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要想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育和技能教育的和谐统一,仅仅确立理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不够的,还必须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方法需要更深地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教师;学生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知识内容繁杂,而课时少,学期跨度大,一直是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课程。多年来,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主要分为古代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两部分。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历朝历代的文学名家的文学作品了解和掌握文学规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手段。由此可见,古代文学的教学应以学习文学作品为主,了解文学史为辅。而现在大部分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文学史知识为主,讲授文学史所占课时较重,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过少,仅仅在文学史讲授过程中涉及到某篇作品才会简单讲解,导致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特色、写作手法、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书本知识能较好的掌握,而对文学作品知之甚少,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古代文学教学往往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上的内容当成定论去精细讲解,使得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当成定论,从而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缺少思辨和创新能力,也降低了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再者,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整个古代史长达几千年,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家、作品、流派、文学现象纷繁复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由于其时代变迁和民族因素等原因,古代文学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加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故而,古代文学课堂大多“满堂灌”,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为主,这也是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层面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日常娱乐项目越来越多,作为在校大学生的90后和00后,对新鲜事物本就怀有好奇心,加之本身自制力较差,使得追赶潮流和时尚的大学生们很容易沉迷于现代的娱乐手段不能自拔。而与多样化的娱乐手段相比,课堂上的古代文学知识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他们放弃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再者,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现代人讲求实用主义,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虽然就业范围较广,但相比理工科毕业生,工资待遇方面往往较低,所以很多学生出于就业考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证(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就业资格证等等)、考研、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社会兼职、班干部工作等等事务上,以增加就业几率和薪金待遇,因此往往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

二、古代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改变课程设置

第一,古代文学课堂应该以作品讲授为主,文学史为辅。优秀文学作品应该精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所有篇目学生都应细读,做到流利诵读、讲解,个别优秀篇目应达到能背诵的目标。要让古代文学课堂回归文学本位,注重文学作品的讲解和挖掘,切不可将古代文学的讲授变为古代文学史的教授,要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精髓,为古代文学研究注入新活力。二,以必修课为主,课后作业、选修课和讲座为辅的教学模式。古代文学涉及的内容繁杂,而课时有限,重点的必讲的知识内容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次要的内容可以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分小组进行学习。对于文学经典系列,如诸子散文、《诗经》、《史记》、唐诗、宋词、元杂剧、名著等可以开设选修课,使感兴趣的学生有自由选择权,这样更有利于学习。学术性较强的创新的观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呈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式改变这种情况。一,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起来。例如在讲解诗词作品时可以配上图像和声音;讲杂剧和小说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影视片段进行播放等等。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二,增加讨论课和学生讲解作品课等多样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改编或演出一些经典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编、创作、演出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古代文学的情景中去,去体会和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美,从而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组织、表达、赏析能力等等。四,利用学校的网络自主教学平台,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将课程的相关资料或课上未讲到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放在平台上供学生们课后学习使用,也可以在平台上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

古代文学教学呈现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跟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各大高校表面上是科研和教学并重。但往往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科研材料,对教学上的评价一般就是不出教学事故,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师评职、评优、导师遴选等等均与科研成果有关。一位教师课教得再好,学生再认可但只要没有科研成果,各项荣誉和晋升职称均与其无缘。所以现今高校的教师更注重搞科研,出科研成果,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往往不被重视。这样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教学上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故而,学校应该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等同于科研评价。将教师的课堂评价、教研成果、教学奖项作为评职晋升、评优评先进、导师遴选等的指标。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抓教学、搞教研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总之,要真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从而使古代文学教学呈现出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波.论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下境遇及改革设想[J].科教文汇,2009.

[2]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