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或排放结构转型的问题,它也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要素投入等也紧密相连,如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城镇化、培育绿色技术等。

绿色转型是当今世界潮流,美国奥巴马上台以后,就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本、韩国也在近年来大大提高了绿色转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行动;欧盟更是率先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行动;其他新兴国家也在强调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中国只有顺应这种世界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将面临淘汰的危险。

推进绿色转型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资源环境压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全球资源和能源消耗很大,二氧化碳排放很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地球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更大,资源和能源紧张的结果是价格不断上涨,价格上升推高了企业发展的成本。同时,除了气候变暖外,三废排放、各种环境污染事故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绿色转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转型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目前经济下滑挑战的需要。目前,全球经济危机还在持续发酵,目前来看,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等绿色低碳产业和技术很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我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走出危机要靠绿色转型。

我国已悄然进入“高成本时代”,需要通过绿色转型来应对。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离我们远去,开始迎来一个“高成本时代”,具体表现为土地高成本、高房价带来商务高成本、生活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劳动力高成本、资金高成本、知识产权高成本、物流高成本、税费高成本、交易高成本等。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消化和应对这些高成本,而一个重要出路就是通过绿色转型,培育绿色技术和产业,提高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新增长点。

狭义绿色产业就是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广义绿色产业则包括资源节约、绿色友好的所有相关产业。我认为,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行业有如下八个: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绿色制造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的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文化传媒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旅游产业等)、生物医药医疗保健产业、生产业(金融、物流等)、现代农业(包括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上述行业包括一产、二产、三产,也包含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行业一方面符合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属于广义的绿色产业范围。它们在未来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以及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将对未来的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遇到了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垄断企业的阻碍,只有打破“三桶油”的垄断,才能为新能源企业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政府的管制和审批太多,也阻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减少管制,为绿色产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还可以通过信贷、上市等金融手段为绿色产业中的企业提供支持,可以依靠自身的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政府还应在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上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总之,政府应通过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重点为绿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生活设施环境、生态环境、园区环境;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支持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等。

还有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进以人为本、绿色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上半场向下半场的转折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达到30%到70%时属于加速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距离70%还有近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即便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城镇化,我国也还需要经历20年左右的城镇化加速阶段。而且,在51.27%的城镇人口中,有2亿多每年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只属于“半城市化”,因为他们没有变成真正的市民。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完成之前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这会产生很多新的消费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还将产生很多新的城区和城镇。这会释放出巨大的城镇化结构生产力,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一、价格下降是当前价格变化的主要趋势

从当前价格运行的现实情况来看,价格下降是主要的变化趋势。2009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变化分别为1.0%、-1.6%、-1.2%、-1.5%、-1.4%和-1.7%,环比自从3月份以来也是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0.2%、0.3%、0.3%、0.5%。居民消费价格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呈现加速下降的态势。从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来看,1―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3%、4.5%、6.0%、6.6%、7.2%和7.8%,自从2008年1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1―6月份分别下降4.4%、5.7%、7.4%、8.1%、8.8%和9.6%,也是连续7个月下降。从价格变化的态势上来看,无论是上游产品价格还是下游产品价格,均出现了持续加速下降的走势。而且其持续下降的时间之长、幅度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尽管目前成品油、部分有色金属、橡胶、棉花等价格同年初相比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呈现大幅度下降态势。总体上看,价格下降是当前价格运行的主要趋势,短期内这种运行趋势不会改变。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呈现“V”行走势,年初和年末月份价格的同比涨幅相对较高,二、三季度价格相对较低。(第一季度下降0.6%,第二季度下降1.6%),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降幅仍将在1.0%以上,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有可能由降转升,但幅度将十分有限,如果不出意外,全年平均价格将出现0.5%或者更大的降幅。因此从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变化来看,今年价格运行的主要特征是下降运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二、目前经济虽然已经启稳回升,但仍在底部区域运行,不必过早地担心通货膨胀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内需增长强劲,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启稳回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来看,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这说明经济回升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我国经济仍将受到进一步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外贸出口持续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从发展来看,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下阶段走势依然存在变数。6月22日世界银行的关于全球经济的预测,把2009年全年经济衰退的幅度由之前预测的1.7%,大幅提高到2.9%,预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降幅度达到4.2%。由于世界经济的明显放慢,外需的大幅减弱将成为拖累我国经济放缓的最主要因素,影响到我国经济复苏的进度。因此,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

同时,内需的增长虽然较快,但持续性将受到考验:一是投资增长主要限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民间投资仍然低迷。这从上半年房地产投资9.9%的增长幅度与全社会平均投资33.5%增长幅度的巨大差距就可以看出。另外1―6月份港澳台商投资下降0.4%,外商投资仅增长1.1%,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不是市场自发的投资增长。二是居民消费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实施消费政策的刺激,这种刺激仅对少部分行业产生作用,如汽车、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等,而不是在根本上从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居民税收等方面增加居民的购买力以刺激居民的消费,因而具有局限性,也没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经济的复苏还必须有持续的刺激内需政策的支持。

价格是经济运行的综合结果,在国内外经济增长均处于底部,国内外经济回暖刚刚开始,经济复苏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过早的预言通货膨胀,显然是缺少依据的。高增长、低通胀是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的常态。因此,在经济低增长时期的价格下降或低迷应该是正常的反应。由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以来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并明显慢于供给(GDP)的增长速度,导致消费品长期供大于求。加之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变化基本处于低迷的运行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期,我国价格总水平涨幅也就在2―3%,而在工业增长速度在10%左右、明显低于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是不太可能的。

三、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涨幅主要决定于食品价格涨幅,目前食品价格基础稳定,没有通胀的基础和条件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主要决定于食品的变化,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的变化。而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的变化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流动性过剩相关性很低,而主要决定于农业的收成和对疫病的防治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食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粮食库存充足、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因此粮食价格难以出现进一步上涨。同时,在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社会对价格上涨预期较低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涨幅和工时费用增长幅度均低于去年,粮食成本增加对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作用减弱,今年后期粮食价格将以平稳略降的运行态势为主。在国家大力扶持养猪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市场价格的激励下,生猪生产迅速恢复,生猪供给的增长潜力充足,猪肉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猪肉价格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尽管国家启动了生猪价格过渡下降的调控机制,暂时缓解了生猪价格的下降,但生猪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已经形成,猪肉价格继续下降的压力仍然存在。鲜菜、鲜果价格短期随季节变化,长期价格与粮食价格、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如果粮食价格、猪肉价格相对稳定,鲜菜价格、鲜果价格将保持与猪肉、粮食的适当比价关系,其价格也会相对稳定。总体上看,目前食品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较好,没有大幅度的上涨的条件。

四、大宗产品价格上涨不等于价格总水平上涨,更不等于通货膨胀

流动性泛滥,过多的资金追逐资源型大宗商品以保值,因而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当前认为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危险的主要依据。但事实上,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性不畅,即使流动性过剩会带动生产资料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不一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来看,在一般的情况下,投资的增长快于消费的增长,而且投资增长的弹性也大大高于消费增长的弹性。当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往往是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而消费的增长相对稳定,会出现投资品供不应求而工业消费品仍然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投资品(上游产品价格,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则上涨很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即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高增长可以支持投资的高增长,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等等原因,使得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增长长期慢于供给增长,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制约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外,由于工业消费品呈现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竞争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宁可通过降低其他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不愿意用提价的方法,冒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危险去转嫁价格压力。因此,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难以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这是在经济较快增长时呈现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运行的根本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2004―2008年,采掘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91.7%,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48.5%,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仅仅上涨了19.1%。而且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19.1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1个百分点(同期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48.5%),而其他七大类消费品价格上涨仅仅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五、流动性过剩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性选择,是暂时的,阶段性的

流动性过剩,特别是信贷的大规模投放,对于通货膨胀的产生具有根本性作用。但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特别是我国信贷的大规模投放,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时期、暂时的政策性选择。也就是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选择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美国和中国,一个利用美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优势采取了大量发行国债甚至印发钞票的做法,一个采取了短期内大规模发放信贷的做法。一方面使世界性货币美元产生贬值预期,并加剧世界性流动性过剩,刺激了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源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使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需求明显加快,并由此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周边国家以及全球需求的回升。因此,目前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的扩大,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主动采取积极措施的政策选择,是阶段性的,是暂时的,是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现象。一旦经济运行格局发生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达到一定程度,世界各国政府会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会主动控制流动性。目前,多国政府的财经决策机构已经就如何在经济确认复苏后收回流动性问题发表了意见,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流动性泛滥可能引发的通胀压力是十分警惕的。特别是中国政府,经过近十几年经济低迷、高涨、低迷运行的实际考验,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松紧的把握力度与时机更加成熟,会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流动性,特别是信贷规模。因此不必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而过早的担心遥远的通货膨胀。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危害;防范措施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最容易导致泡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快速上涨,因此,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有较多争论,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泡沫?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如何控制泡沫,使房地产行业保持健康的发展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及特征

(一)房地产泡沫的含义

经济学上对泡沫的定义,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的观点,他认为泡沫就是“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陡然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根据他的观点,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

(二)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

1、房地产泡沫具有陡升陡降的特点,振幅较大。房地产泡沫在形态上,表现为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在泡沫出现时,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升;在泡沫破裂时,价格又大幅度下降。

2、房地产泡沫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稳定的周期和频率。在房地产经济周期上涨阶段,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

3、房地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投机行为、货币供应量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短期内急剧增加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破裂,而一旦破裂又必然会给经济带来重创。

二、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房地产价格存在着潜在升值的趋势,因此,房地产价格在人们未来的预期中也会不断上升。对房地产未来价格的非理性预期造成投资者对未来房地产投资高回报的设想,过多的货币资本投入到有限的房地产买卖中,推动价格不断上涨,从而使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

(二)银行信贷非理性扩张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开发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商仅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房地产的高回报,使许多银行在贷款的操作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向开发商发放大量贷款,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使泡沫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三)土地的稀缺性

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稀缺的土地需求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需求既有发展经济的客观需求又有对土地获利的需求,在土地获利需求的驱使下,把获取的土地权益作为谋利手段。土地权益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它可以反复转手。土地的稀缺性及其虚拟资本使地价在反复的交易中产生泡沫。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一)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意味着投资于房地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泡沫经济期间,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投机活动猖獗。

(二)导致金融危机

房地产业与银行的关系密切主要是由房地产业投入大、价值高的特点决定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就成为最大的买单者。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安全性对其来说特别重要。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倒闭只是事关自身和股东,对其他主体的影响较小。而银行的倒闭不仅仅是这家银行自身的事情,而且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其他银行也面临挤兑风险。

(三)造成生产和消费危机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往往伴随着经济萧条、股价下跌等。地价和股价下跌也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资产重估损失。企业收益的减少又使得投资不足,既降低了研究开发投资水平,又减少了企业在设备上的投资。生产的不景气又导致其雇佣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企业倒闭意味着大量的员工失业,收益的下降也要不断裁减人员。居民由于经济不景气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因此会减少当期的消费,个人消费的萎缩又使生产消费品的产业部门陷入困境。

(四)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大量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在金融危机下,犯罪案件激增。由于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感到不满,社会危机逐渐加剧。

四、房地产泡沫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监控和管理

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是预防房地产泡沫的首要措施。房地产兼有资产和消费两重性,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十分活跃,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时,就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房地产建设的投资管理,根据收入的水平来确定投资规模,使房地产的产与销基本适当,不至于过多积压;其次,要加强房地产二级市场的管理,防止过分炒高楼市,使房地产泡沫剧增;再次,大力发展安居型住房,同时应加强市场统计和预测工作,从而使房地产行业成为不含泡沫的实实在在的主导产业。

(二)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政府应当通过土地资源供应量的调整,控制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要根据房地产市场的要求,保持土地的合理供应量和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要严格惩处各类违规行为,严厉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非法圈地、占地行为,避免为获取临时和短期的土地收益而擅自占用和交易土地,对凡是超过规定期限没有进行开发的土地,政府应立即收回。坚决打击开发商的圈地和炒地行为。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加监管手段,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其次,要加强信用总规模的控制,不使社会总信用过度脱离实质经济的要求而恶性膨胀,从源头上防止现代泡沫经济发生;再次,要加强投资结构的调控,通过利率、产业政策等,引导资金流向生产经营等实质经济部门。住房开发贷款对象应为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其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机,及时进行治理,使房地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保持高度的理性、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正确引导,以防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避免泡沫破裂后对社会的巨大伤害。

参考文献:

1、包宗华.房地产先导产业与泡沫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2、李涛,伍建平.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讨[Z].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自1981年我国决定恢复国债发行以后,国债规模急剧膨胀,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及不确定因素的加大,为规避风险和刺激经济,我国更是实行了一系列扩张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进一步加大。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别是对处于改革深化期的中国,研究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和风险预警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风险预警;建议

一、我国国债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国债以中央政府担保为主体,向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特殊债务债权关系。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债不仅仅是中央政府实现融资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及金融管理的有效工具。国债的主要功能有:国债可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偿还已有债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以及调节经济的运行等。1981年,我国宣布恢复发行国债,自此以后,我国开始了国债扩张的时期,而欧洲、希腊和美国的债务危机,更是提高了国债在调控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债的发行有增无减。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中,国债对于稳定我国内陆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国债再次引起了学者和管理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和风险预警问题,对于处于经济改革攻坚期的中国和中国经济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数量迅速攀升,我国国债发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1981—1986年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一直使用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多年来努力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仅在结束以后,为了弥补历史欠账,连续两年产生了预算赤字问题,国家因此宣布使用国债来弥补预算赤字。总的来说,此阶段无论是财政赤字或者是国债的发行量都相对比较少,此时期的国债年平均发行额也处在100亿元以下。另外,在这一阶段发行的国债具有十分明显的行政色彩,国债政府不允许有流通和转让,且此阶段国债也不存在一级和二级市场,这是此阶段国债不同于其他阶段国债的主要特征。

(二)第二阶段为:1987年--1993年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迈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代,政府和民众对于国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政府工作会议上更是把长期发行国债做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时期,我国国债发行数量迅速增多,1993年底国债发行额超过了三百亿元,而这一数字在1981年只有五十亿元。此后,国债做为金融融资工具的地位也正式确立,1988年,我国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初步形成,告别了无国债一级、二级市场的历史。需要提出的是,1987年国务院研究决定不在允许向中央银行再进行透支的行为。因此,出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需求,政府开始增发国债,导致这一时期国债规模迅速膨胀。

(三)第三个阶段为:1994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处于加速增长和变革期,1994年,我国正式做出不允许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决定。标志着此后政府还本付息和弥补赤字的唯一手段是发行债务,这一决定导致国债发行量的又一次剧增。这期间,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总需求严重下降,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开始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在与亚洲金融危机做斗争的艰苦过程中,国债做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作用,有效的拉动了中国经济,降低危机损失,使中国经济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接着是欧盟区爆发欧洲债务危机,全球经济收到重挫,迅速低走,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因素也持续增加。为了维持经济秩序、避免我国经济遭受损失,我国施行以财政赤字和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我国国债规模最近几年的迅速膨胀。并且,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膨胀,我国的国债一级和二级市场都发展迅速,且功能日趋完善,不仅增强了国债在财政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为有效的发挥金融功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

学者对于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国债政策的使用利大于弊,有些学者的观点则正好相反。但是,但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影响,学者和管理者的唯一一点共识是:国债是调节经济、实现金融市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研究国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国债都有哪些宏观经济效应。

(一)国债的财政支出扩张效应国债的财政支出扩张效应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债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数额;第二,做为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债,对于政府预算约束条件有弱化作用,具体解释如下:首先,从性质上来说,税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而这一性质与国债恰好相反。具体来讲:国债做为一种金融工具,是一种债务债权的凭证,需要政府到期以后对债权人支付本金和利息,从此种角度,国债并不是无偿的。另外,政府管理者可以根据现实经济需要决定国债发行的规模和时间,因此,国债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其次,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国债规模膨胀的行为极有可能由于惯性一直持续下来,使发行国债从一种暂时性替代行为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反过来导致财政支出数额的进一步增长。这是由于会涉及到直接或间接群体的利益,减少财政支出数量的行为也必然会引起利益群体的反对。综合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维稳的考虑,发行国债都会做为一个固定的经济行为稳定下来,且要保证国债的净收入额有增无减,即国债会对财政支出的扩张起到促进作用。再次,国债由于是一种需还本付息的债务债权凭证,除非国债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现金流会超过国债还本付息的数量(通常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行国债与没发行国债相比,财政支出的负担显然加大,因此,财政支出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此外,国债自身还具有自我积累的机制,即市场利率会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大而上涨,当国债负担率超过财政的支付能力时,就有引发财政风险的危险,甚至会引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国债做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债规模的扩张会弱化财政预算约束。这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现实经济需求改变其规模。因此,预算收入的约束条件并不是很强劲,从而财政支出能力没有被很好的约束,即财政支出的规模会相应的增大。

(二)国债对消费的调整作用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共同构成总消费,其中,前者从比例上占据绝对地位,而后者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低,且提升空间也相对较小,所以政府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对民间消费起到补充和拉动的作用。所谓拉动民间消费是指,政府通过对政府消费规模的调整来提高民间投资水平。消费和投资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已有学者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对三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政府消费和民间消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当民间消费较少时,执政者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消费来提高民间消费,具体措施有:适当提高转移支付支出的比例、提高民间消费水平、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消费,以此达到提升民间消费的目的。相反,如果民间消费过高,则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消费的手段减少民间消费。因此,正确的理解国债对于消费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国债资金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国债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学者对于国债挤出私人投资的研究争议不断,有的学者认为国债会挤出私人投资,有的学者认为国债不但不会减少投资,还会促进私人投资,即国债挤入私人投资。具体而言,国债挤入私人投资是指国债做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外部效应,如果国债融资后的成本主要是用于公共资本品的支出,所以说,国债规模的扩大会提高私人投资的水平。相反,如果国债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消费,则国债规模的扩大会使私人投资水平减少,即国债挤出私人投资。具体来说,国债是通过以下渠道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首先,国债属于公共资本,公共资本具有外部效应的特点,在社会供给以及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发国债意味着投资者对国债的需求增加。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利率水平会随之上涨,即资金价格上涨。这会使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降低;其次,从融资种类来说,与其他融资方法相比,国债由于是以中央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债权债务凭证,凭借其收益率高、风险小、安全性高等特点,一直为投资者所偏爱,同等条件下,投资者会选择使用国债进行投资而不会选择私人资本,因此,国债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四)其他效应此外,有学者认为国债还具有税收平滑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等,所谓税收平滑效应源自于巴罗的税收平滑理论模型,巴罗认为如果对税收和劳动征收税收,会导致劳动力工作的意愿降低,还会产生一定的扭曲成本,并且这种扭曲成本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国家为了减少这种扭曲成本,通常会把税率固定在一个水平上,即实现税收的平滑。当国债存在税收平滑效应时,当期发行国债会提高未来税收水平,人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不会发生相应的发生调整;如果国债不存在税收平滑效应,则认为国债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如果当期增发国债,消费者极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现在,已经有学者使用经验数据对此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税收平滑理论是符合现实经济的。有学者认为,有时候政府为了减轻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负担,可能会利用国债提高通货膨胀率,理论上这一假设成立,但现实生活中,这一假设受到多种经济因素的制约。如果现实生活中民众对这一反应较为强烈,而执政者仍然坚持利用国债提高通货膨胀率,将有可能导致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另外,是否使用这一方式还取决于执政者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如果执政者认为通货膨胀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则不会采用此方式,反之,则会采用。

三、风险预警研究

为了更好的评价国债可持续性,学者和管理者根据现实经济发展情况,建立了一套评价国债可持续的指标体系,在现实经济中,常用指标的选取通常要符合国际和国内的使用习惯、要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代表型、另外还应该注重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数据可得性。衡量国债风险预警的方法有很多,而指标方法由于其使用的简单和直观性,一直被学者们青睐,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用指标:

(一)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的表示方法为国债余额与国内生茶总值之间的比例,从中可看出,国债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反比例关系,即GDP水平越高,国债负担率水平越低,GDP水平越低,国债规模的增长空间比较大;国债负担率比例越高,国债规模的增长空间比较小。欧盟颁布的《条约》中规定,所有成员国的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

(二)国债偿债率国债偿债率的计算公式为国债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饿,国债偿债率水平越低,当年财政支出中用于偿还国债的比例就越低,即偿债压力越小,国债水平可持续。

(三)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通常使用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之比来表示,此数值越高,表示财政对于债务的依赖性也越高,国债规模属于不可持续水平,长此以往,财政也有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国际上通用的国债依存度标准为15%-20%,具体数值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可酌情修改,但幅度不应过大,通常来说,国债依存度水平维持在10-23%之间。

(四)赤字率赤字率通常用中央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表示,国际公认的赤字率警戒线是3%。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赤字率和经济增长率呈反比关系,经济迅速发展时,国家的赤字率水平通常比较低,此时国债规模比较小;经济萎靡时期,国家使用反周期的扩张财政政策,使赤字和国债水平提高,赤字率水平也随着增加。研究国债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方法还有很多,在进行分析研究时,也应综合考量各种指标,需要指出的是,但从以上指标数值上来说,我国国债远低于国际标准警戒线。但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因此在制定国债境界性指标时应该综合考虑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

四、建议

(一)科学的制定国债风险预警的标准当今世界,仍有许多国家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做为国债风险预警的参照标准,这项条约是由欧盟颁布的,《条约》中规定成员国的赤字率应小于等于3%。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总体形势的变化,固守这项指标将不再符合我国的现实经济。因此,我国应科学的制定国债风险预警的标准,此警戒线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又不能盲目的照搬。由于我国存在着许多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因此在设置标准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应略低于《条约》标准。合理的预警指标警戒线应该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综合考虑我国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水平,既要注重指标建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又要注重指标的艺术性和灵活性。

(二)加大对私人投资的倾斜私人投资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和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大对私人投资的政策倾斜,降低私人投资进入大型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准入门槛。要给予私人投资资金更多发展机会,加大对私人投资的保护,建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维护私人投资资本的利益,提高私人投资资本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合理调整国债规模和结构首先应该多样化国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国债一直被看做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只重视国债的财政作用,忽视了国债的金融作用,且在国债产品的结构上也大多是注重中长期国债。这一方面制约了我国国债金融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财政支出未来还本付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最主要的是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此种情形下,我国应该加大对国债产品的创新、增加国债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国债产品市场活力、多加考虑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期限和利率组合、逐步实现全面业务电子化。另外,政府还应丰富国债持有者的多样性,我国现有国债持有者绝大多数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持有国债的比率依然较低。从发达国家现有的债务市场中可以发现,只有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债务市场才能真正的称之为成熟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国债市场的活力、发挥投资主体的非金融机构作用,利于挖掘国债市场的潜力,不断加深和拓宽国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应该加大国债资金对于国家重点项目和潜力项目的支持力度,把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如教育、养老、生态、中西部等方面不仅能够对私人投资起到挤入效应,而且还可以改善民生、加快科技进步、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处于经济转轨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在国债规模上,不应盲目扩大国债规模,事实上,应对我国目前国债的绝对数量进行适当的减少,因为过于庞大的国债规模反而会制约财政政策的实施。这是因为:首先,如果国债规模过于膨胀,将会增大金融风险的概率,反而制约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国债项目有可能会给银行借贷带来巨大的坏账风险;其次,过度膨胀的国债规模,也将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因此,在确定国债规模时要在我国国情基础之上谨慎周全的考虑。

(四)逐渐加强政府使用国债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国债不仅能够从财政收支水平上成为扩大收入和弥补财政缺口的一项重要方法,更能够引导国内外投资、国内需求甚至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因此,我国政府要逐渐的加强政府使用国债来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在经济低潮期,通过使用减少国债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向市场经济中注入多元化的资本活力;相反,在国家经济处于过热阶段,可以使用增发国债的方法,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影响社会总需求和资金流向,实现国债资金的优化配置,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

(五)注重对内外金融风险的防范随着全球一体化及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早已摆脱故步自封的经济道路,日渐成为了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此种情况下探讨国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应该采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应看到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风险传递的概率和速度。这就要求我国要注重加强对国内外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债市场和股票、证券以及货币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一旦货币市场或者证券市场发生危机,将会使国债市场遭受巨大损失,甚至会引起一国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2011年美国和希腊的债务危机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外界金融风险危害我国国债市场,建立健全科学的国债市场体系,又要防止由于国债市场出现问题而产生的金融危机倒逼问题。

参考文献:

[1]魏陆.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及其风险分析[J].财经研究,2001,09:52-56.

[2]刘立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度量[J].宏观经济研究,2001(8).

[3]《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课题组.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3:52-56.

[4]马一民.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05:45-47.

经济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学;知识经济;经典力学;工业革命;量子力学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腾飞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改变着社会经济的性质、特征和运行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从物理学发展理解经济变革的根源

1、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生产组织形式是自发的家庭生产方式,人类长期维持着经验积累和简单再生产,社会财富的增加相当缓慢。分配的主要依据是土地,拥有土地就拥有了财富和分配权,占有全部的剩余劳动成果。土地终极所有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从而形成国家集权中轴支撑着社会。

科学巨匠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基础上,通过对天文学定律和力学实验规律的高度概括总结,把物体的运动规律归结为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的成就,使机器发明成为可能,为首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带来了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飞跃,迎来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2、工业经济时代,机器、设备和原料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其主要特征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社会财富得以快速的增加,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大,然而最终却导致了经济危机。资本成为主要的分配依据,凭借着资本的大小,来瓜分社会财富和剩余劳动成果。机器大工业形成有组织的公司企业,资本被控制在资本家手中,公司企业就成为社会的中轴。

在奥斯特、法拉第的基础上,麦克斯韦把神秘、抽象的电磁规律以数学方程完美地表示出来,从而形成了电磁场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场理论和实验的巨大成就导致了电机、电灯、电报的发明和使用并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以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为重要标志的工业经济时代。

3、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具有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等特点。知识型和科技型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最终命运。

二、以物理学概念思考知识经济的内涵

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日趋微型化,因特网使传递信息所需的时间节省了百万倍,空间概念更是几近消失。真可谓:“千里缩银屏,数载化瞬息”。如果把信息视作物质,那么在相对高速地传递信息过程中,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尺缩”和“钟慢”效应会有什么体现呢?

知识经济带来了商业、金融、教育和文化娱乐的全球化,企事业单位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呈“无形化”和“分散性”。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周期大为缩短,实现了所谓“实时运作经济”。时间的“滞后效应”被引起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2、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每一个原理和定律,都是在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随观察和实验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和修正甚至被否定。如人们对光的认识就经历了由粒子――波动――波粒二象性的曲折过程。量子理论认为一个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这要取决于选择的实验条件。这种不同寻常的作用对客观实在的影响,在知识经济中会有什么表现呢?

知识经济对决策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化、民主化、系统化和程序化。科学化就是要在决策中全面地应用知识。程序化就是把决策的过程分为准备谋划、抉择、控制与修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若干步骤,它们是与观察和实验紧密联系的。如准备阶段中有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谋划时的预测或可行性研究都离不开观察和调查;控制与修正阶段的实施离不开实践和检验。

3、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经典力学、电磁场理论到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宇宙大爆炸、量子信息、统一场论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部充满生机的探索和创新史。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如何运用物理学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探索和创新是物理学的灵魂,同样也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提出经济创新概念,即5个新: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原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不仅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浏览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物理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