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25-02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设计、实施及教授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只要是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1~2]。而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具有多方面的指导力量,因此,可能的课程资源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资源,就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多质性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3]。而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2 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2.1 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小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小学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浅显,因此,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容易实现;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在知识覆盖面上体现出多学科的交融。学生与社会方面、与自然科学方面、与自我方面的资源都可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如图书馆、展览馆、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气候、地形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发展较好,已经上升到生命化的层次。中小学课程资源经过日常生活化课程资源――学科知识化课程资源――生命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使得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生命。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做到师生双方的经验活、知识活、情感活、能力活、智力活、精神活、生命活,而且还要做到课堂的内容活、情境活、形式活[4],让课堂充满情意与生命需要[5]。
2.2 高等教育
高校在课程资源体开发和利用上要落后于中小学,高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素质教育,需要较全面、较系统和较深层次的知识,对于地方课程利用横向要广,纵向要深,因此,开发和利用难度较大。特色,成为了各高等院校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质量工程”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应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要为地方创造知识,而且要传播和扩大已有的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6]
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重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军事、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社会资源方面的结合,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资源,而且充分体现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使各地高校的科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各高校也正在加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并已成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和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7]。
2.3 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建设要求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要求显现出专业与学科经济等深度结合的特征。
2.3.1 课程知识新兴交叉
创造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特点,在原有知识体系上的创新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大量选修课、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2.3.2 人才培养社会急需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个有趣却更无奈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岗位长期空缺。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原因就是供需求不匹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所大学都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优势和社会所需,因此,“独特和急需”是一所大学存在的可能。只有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紧迫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才能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2.3.3 地方特色文化弘扬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良的民族文化。
2.3.4 各校特色合理分工建设
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地方高校约占70%,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地方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以求快速地发展,就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地方特色”成为各地方高校致力的着力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办出特色,脱颖而出,这是目前摆在上千所地方院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3 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西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应从社会要求、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在内容上呈现出符合广有的课程资源特点。
3.1 社会要求―― 开发本土资源,服务东盟经济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服务于民。广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对这些遍布于本地区各地的资源进行开发了利用,才能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且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民族性和与国际性的地域特征,与东盟各国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成为广西地方课程开发的特色资源,包括本土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接轨的地缘文化资源、经济合作资源、贸易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建立在广西不断发展的进程和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广西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3.2 时代要求――弘扬壮乡文化,发展广西特色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贯彻国家课程政策而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是为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从而使后一代更好地认识祖国、地区,建设国家和当地的实践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受到社会广大人士的保护和发扬。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成为本土不可取代文化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境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地方性高校对民族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的大背景下的坚守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
3.3 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特性,适应社会急需
高校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从培养适应地方需求人才的需求出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着眼于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经济。
广西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建立中国―东盟“10+1”合作关系,在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关系,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港口物流、贸易投资、旅游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还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些经济贸易合作使得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衔接要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合国际性的人才参与其中,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
3.4 自身发展要求――创新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发展
对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专业发展意识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可推动地方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以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发展。
4 结语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4.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3]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1-6.
[4]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4-168.
[5] 梁军.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生命化及其实现策略[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关键词:科研团队;绩效管理;考核标准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1]。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跨单位等特点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年轻后备力量组成,这种学术梯队组成不仅为科研提供人力,而且能培养新生科研人才。因此,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对团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团队绩效管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一直在不断地研究与探讨[2-6],但国内目前尚无一套完善、适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办法及标准。
绩效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绩效?绩效就是行为[7],科研绩效就是科研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绩效管理时,所说的绩效往往包括行为和结果两方面,以科研绩效管理而言,就是既要管理科研人员或团队的科研行为,也要管理科研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管理科研结果,如项目、成果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8],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继而针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来检验管理的成效,并使用有效的激励政策强化管理的结果,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这一概念中的一个分类,是以高校为基础、高校科研人员为主要成员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团队的特点[9]。一是合作性。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在加入团队前,都是独立的研究个体,甚至已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成员们要有高度的合作性,以团队为整体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二是有序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可能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甚至有来自合作企业或其他研究院所的精英,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各有所长,因此能否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创新性。在“协同创新”“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已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高校科研团队有雄厚的学术资源作为基础、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活跃思维作为动力,其创新性是不可小觑的。四是可发展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不是仅为申请某一重大项目,或攻关而临时拼凑,它的存在一定是要为学科建设及学校自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团队一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高校科研团队不仅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组织的特点,也有基于其特点所产生的绩效[10]。一是队伍建设情况。团队是由众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包括团队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团队在建设时,必须让所有类型的研究人员达到合理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队伍建设情况好,也说明团队的合作性好。二是科研投入。主要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团队的活动都是基于科研项目开展的,多承担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对于成员的成长、团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是科研产出。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就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产出。团队产出的原创性成果越多,质量越高,证明该团队的创新性和可发展性越高。四是平台的搭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除服务科学研究外,还要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团队不仅是探究科学问题的组织,更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育器。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综上所述,有效的绩效管理是目标制定、管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激励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11]。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则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和开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还沿用既往的人事政策、将更多精力放在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上,对于绩效目标及管理绩效关注不够、过多强调了团队成员的个人成绩。例如:看重论文作者排序、个人承担项目情况等,并未能以团队为整体对其队伍建设、投入产出、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管理。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发展,既往的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科研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1. 缺乏合理的团队绩效考核标准
一是缺少基于团队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许多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还是沿用人事考核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是基于对个人科研绩效的考评,通过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及排名等对个人贡献进行评定,并没有针对团队贡献的相关指标。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的科研绩效,同时也会出现成员间因个人利益的竞争导致团队合作性及有序性的降低,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是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化,没有突出学科特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由本校或者不同高校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组成[12],目的是服务学科、促进发展。现有的绩效考核标准大多没有进行具体的学科划分,而是采用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甚至作为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各学科发展水平是极不均衡的,有些学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长期处于标准之下,此时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该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影响团队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
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一个内涵就是队伍建设,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团队成员[13],成员包括带头人、学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后备人才(年轻教师、研究生)等。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成员的管理及考核的重点还集中在个体上,即对个人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的考核,而缺乏针对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团队成员的学科、知识层级、技术能力等各有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对团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构建不合理,必然会引起团队内部的矛盾,影响长期发展。
3.绩效管理范围比较局限,重结果轻过程
科研绩效是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在学术研究中的投入、产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其管理应该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但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集中在对科研业绩的数据收集和评价,也就更加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这样情况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程管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对团队的绩效及时了解和掌握,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资源。二是针对科研进程的每一阶段进行管理,就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但如果较为频繁征集信息,又会给科研团队带来额外的负担,配合度降低,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后续管理工作开展。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时,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及内涵进行管理,如将资源配置(即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在人事聘任政策中,加入团队绩效考核因素,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头羊”职责的管理、以学科特点进行团队管理、建立团队激励政策等举措完善绩效管理及考评体系。
1. 强调团队整体性
合作性和有序性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因此必须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所有成员在团队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及其产生的成绩都应以团队计算,在绩效考核时,尽量淡化个人利益;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于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除署名第一的成果外,其他模糊排序位次,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提高团队凝聚力。
2. 建立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管理
加强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首先就要做好对团队带头人的管理。带头人是一个团队前进的“领头羊”,他的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管理能力的高低都决定和影响着团队的定位及发展。因此,针对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特别是其“带头”作用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对于团队有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可建立年终汇报制度,即每年年终团队带头人向所属学院(系)汇报本团队现有的科研方向、研究进展、科研产出、团队自评等情况,并与上一年的工作预期进行比较,如未完成预期需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督促团队带头人对工作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单位对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情况进行考评。学院(系)将本单位团队考评情况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如有团队特别是带头人的考评结果不理想,科管部门应与相关学院(系)协商结合团队、学科及学校的发展,对带头人进行必要的调整。
3. 将投入与产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高校团队科研绩效管理就是对团队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管理。科研投入主要是指人、财、物的投入,即团队人员的组建、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场所、设备等的投入;科研产出主要是科研论文、知识产权类成果以及所培养的青年人才情况等。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支持团队前进的动力,不断有新的成果产出是团队有科研活力的证明,两者都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缺一不可。因此,除在团队建设初期需大量投入外,对于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团队来说,将“投入产出比”作为指标引入绩效考评中,较之原有单纯使用某一两个指标进行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当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即显示该团队拥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4.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绩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学科有13大门类,各门类下一级至三级学科有上百种之多,每个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状况都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在各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科研团队间进行比较,相对统一的通用标准是很必要的,如科研质量、成果产出、团队长期生存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设)等方面对于本学科的贡献和作用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管理。
5. 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
团队奖励是对科研团队工作进行的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的积极性。团队奖励可以是对整体绩效情况的奖励,也可能是对某一突出业绩给予的奖励[14]。适当的团队奖励不仅是对团队科研经费的一个补充,更是对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本校的奖励制度为基础,根据团队的绩效情况合理计算出奖励额度,同时对在团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科研团队已成为主力军。但高校科研团队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根据其特点,从绩效管理内涵的四个环节入手,依据团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炳君,姜雪.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63-66.
[2][13]曾海燕,黄慧玲. 国内外科研团队的研究综述[J]. 发展研究,2013(3):12-16.
[3]吴志明,武欣. 知识工作团队中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92-96.
[4]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汤超颖, 朱月利, 商继美. 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29(2):275-282.
[6]卢苇.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6):73-77.
[7][8][11]仲理峰, 时勘. 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19.
[9] 余可锋. 我国大学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 张喜爱.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5-227.
[12]王莹. 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10):46-48.
关键词:科研管理 激励机制 负性激励
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当前,高校的科研管理活动当中,科研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提高科研工作者管理业绩的主要策略。但是,并非每一所高校均能够采用同一种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为此,高校在制定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时,应该对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仍旧处于初级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方面,高校必须对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内涵、原则等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内涵与原则
(一)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内涵
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主要将激励理论作为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对高校教师、科研管理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基础上,管理者通过管理实现双方的科研目标[1]。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结合高校内所有资源,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将双方的需求进行关联,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该机制中,首先管理者必须将高校教师以及科研工作管理者的需求作为创建的前提,并且使双方的科研目标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资源能够为科研提供一定的条件保障,各项激励机制将能够促使资源转化为满足科研需求的基础保障。为此,管理者必须对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内涵进行分析,方能够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二)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原则
1.差异化原则
差异化原则主要是指在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当中,管理者要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根究高校自身的发展特定,根据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习惯、目标等,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以获得不同的激励效果。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水平的差异。基于此,高校在制定科研激励机制时,必须对不同层级教师、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使科研管理机制的制定具有层次性。
2.制度化原则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原则,能够保证高校科研组织或者机构正常运作。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从激励制度的建设方面入手,管理者在对高校内科研管理的状态、学校科研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后,进而制定符合高效发展的科研管理激励制度。科研管理激励制度的制定,能够对科研行为和管理进行规范,并由此避免科研过程中领导者对科研的主观影响。同时,科研管理激励机制能够促使科研工作者明确其未来的科研目标。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制度化,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管理者应结合高校短期以及长期的利益,突出科研重点,形成比较健全的激励制度。
3.适度性原则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遵循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首先指激励的目标要恰当。激励目标比较恰当,能够促使科研人员提升个人潜力,并且能够促使其将自身的潜力进行最高限度的有效发挥。若激励目标比较低,科研人员比较容易实现,则难以使其具有比较高昂的科研积极性。若激励目标比较高,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自信将受到打击,逐渐表现出消极的科研心态,失去激励的价值。其次为适度地掌握激励力度。适度的激励机制将能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若激励力度不足,则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若激励力度过大,则导致科研人员在极度重视科研的情况下,忽视教学。
4.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主要指,在激励当中保证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均具有相同的考核指标、参与机会。科研管理中建立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将能够增强科研政策的透明度,形成比较有效的科研监督机制,保证激励机制的深层次贯彻和落实。同时,公平的科研环境,将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二、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与精神激励缺少平衡点
我国高校科研受到传统科研思想以及观念的影响,大多比较重视精神方面的激励[2]。即比较重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使其具备优良的奉献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高校的科研经费亦获得了增加。高校在科研方面不仅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精神激励,亦能够给予其一定的物质激励。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这能够增强其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存在使高校科研文化逐渐变得物质化和庸俗化的问题。
(二)负性激励严重缺失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方面均表现为正面激励,管理者希望以此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其严重忽略了负性激励的重要性。比较纯粹的、单一的正面激励,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激励效果,但是效果十分短暂且有限。只有将正面激励与负性激励相互结合,对科研工作者进行嘉奖,同时亦对其进行惩罚和批评,方能够创造良好的高校科研环境。
【关键词】 制度建设 高校 科研 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事业也快速发展,全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不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也随之显现。前不久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三个文件,以此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本文论述了如何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的制度建设,做好三个文件的贯彻和落实工作,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普通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工作对高校发展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关系着科研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成效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黄金时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科研带动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源动力。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因素[1]。科研水平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成效,影响高校科研水平,关乎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
2 完善细化制度体系是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规范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管理意志稳定的体现,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当前高校科研行为不规范的表现形式,明确提出了7项行为和16条禁止性规定。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执行、学术道德、经费使用、学术评价、项目负责人等方面。高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科研活动特点和规律,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照相关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行为标准和标准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分级管理的优势,在制定操作规程的时候,将每一级的权责在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明晰化、定量化。
3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精细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二个层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管理者都到位尽职;本质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2]。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要在完善和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科研活动的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在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执行力。例如,将科研项目分级分类,按照不同项目管理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划分流程,制定每一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阶段,充分发挥基层学院管理优势,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在研究方向上加强科学引导,在经费预算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中,精细查找和培育扶持基础好,水平高的项目申报;在项目实施阶段,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管职责,重视科研项目实施进度管理,根据项目任务书规定,定期监督项目执行情况,加强项目执行进度监督工作的痕迹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监督工作进行存档,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定期参加项目进度组会制度,项目执行期间定期进行经费节约意识教育、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和科技创新能力强、项目完成质量高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建立既符合实际又具操作性的评估体系,做到奖惩有据,鼓励科研人员工作主动性;在科研成果管理阶段,加大对知识产权重要性教育,提高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分别提供奖励鼓励和咨询帮助,最大程度帮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科研项目过程全程监控和管理的流程化、具体化、标准化,力求管理工作高效和节约。精细化管理是要于细微之处见真精神,细节展现管理水平,细节提高管理效益。
4 人的价值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的关键
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科研管理工作的客体也是人,从事科研活动的还是人。在提出规范化和精细化科研管理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每个环节相关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都是靠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来实现的。制度的规范化、细节化体现了科学的管理,可是相关责任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完美的制度都无法发挥作用。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参与到科研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制定过程中,共同完成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进一步提出完善和细化的意见和建议。
5 结语
加强制度化建设,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制度基础;完善和细化科研管理工作操作规程,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规范化,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才能不断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益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益增加,也必将促进科研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再提升,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必将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不同类型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不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服务读者的类型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乡村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以农民为主,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以普通市民为主;少儿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以6岁至15岁的儿童少年为主,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以成人为主等。
2.高校图书馆服务读者类型的特点。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是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主要是大学生读者、研究生读者、教师读者。
3.高校读者易追求阅读的功利价值。阅读具有功利价值和依据读者自身的职业结构特征,可以把读者分为学生读者、工人读者、教师读者、军人读者、农民读者等等。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它主要以大学生读者、研究生读者和教师读者为主。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特点分析
1.阅读的重要性。高校学生读者可分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于高校学生读者来说,图书馆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较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被动性学习转换成主动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自学的学习方式。大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人才或者成为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就需要从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所以图书馆就成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他们需要不停地学习来给自己充电,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及时掌握科研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说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也是高校教师的大课堂。
2.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方式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体也日趋多样化,读者的阅读方式已从单一的纸质读物向多种读物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也有所变化,尤其是高校读者的阅读方式。一方面,高校读者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与社会读者相比,高校读者对先进传播媒体的应用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第二课堂的图书馆,高校非常重视对先进传播媒体的建设;更重要的一点,高校图书馆资源对于其读者提供的是免费服务,这又促进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应用频率。
例如,随着我校移动图书馆的开通,我校师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我校的任何地点通过无线网络使用图书馆提供的任何服务。例如,检索图书馆馆藏、预约图书、续借图书、下载电子图书、阅读我馆购买的中外文电子期刊等等。目前,我校师生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获得多种服务。例如,100万种适合手机阅读格式电子图书全文阅读,4万种EPUB格式电子图书下载阅读,大量原创文学作品;图书馆已购买的中外文电子期刊的阅读,未购买的可文献传递;300多种实时更新的电子报纸的阅读;10000集定期更新的讲座、课程等视频的收看;最新互联网资讯随手阅读浏览等。这极大地方便了我校师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应用。超功利价值两种相对独立的性质。阅读的功利价值,是指读者通过短期内的阅读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受益,它的价值体现具有直接性、短期性、快速性。例如,临近期末考试,大学生昼日学习,数日就可有效地提高考试分数;教师备课对参考资料的阅读;阅读手机说明书可直接掌握手机操作等。阅读的超功利价值,是指读者阅读后短时间内显示不出阅读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具有间接性、长期性、缓慢性。例如,长时间的古典著作阅读可提高读者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阅读的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二者都能给读者带来正价值和负价值。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读者追求阅读的功利价值较追求超功利价值显得更多,这跟大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毕业生的专业课强且持有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相对其他毕业生更好找工作。例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如持有注册会计师证就比较好找工作。学校里面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考试,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以上这些因素也都刺激了大学生读者追求阅读的功利价值。当今高校里的教师也面临着各种考试,考核考试、增加收入的证书考试等,如一级建造师证每年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这些和利益相关的考试,极大地刺激着教师和学生去追求功利价值的阅读方式。
4.高校读者的浅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倾向。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网络的普及,现代通讯设备的普遍应用,QQ和微信等通讯软件的出现,呈现出电子读物取代传统纸质读物,浅阅读取代深阅读,"碎片式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的趋势。这种改变在高校显得更为突出,因为高校读者对现代通讯工具和通讯软件新生事物的应用接受能力显得更强些。
虽然浅阅读和"碎片式阅读〃有其无可取代的优势:内容新鲜,生动形象,视觉冲击力大,但是网络、QQ、微信等电子读物所提供的阅读内容更多是娱乐性甚至包含负面的阅读内容,例如:黄、暴力游戏等。对于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三、高校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
不同系统的图书馆,其服务的读者需求也不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读者和教师读者,所以其服务的读者需求有其独特的特点。
1.高校学生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
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稳定性。对于一个高校来说,院系专业设置是固定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定和教学进度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种类是稳定的。大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他们受到的校园文化、社会潮流的影响相同,就促使大学生对娱乐消遣的书刊资料的需求也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说学生对文献信息种类的需求具有稳定性。这就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文献资源建设种类的稳定性,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1)对文献信息需求的阶段性。高校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临近期末阶段学生需要写结课论文,此阶段的借阅量明显增加,会是平时借阅量的数倍,关于写结课论文课程的相关电子文献信息的下载量也是平时的数倍。临近期末,学生还需要查阅大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来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时的借阅量和下载量也会是平时的数倍。另外,每一学年都会有相关的考试,例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考托、考研、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会计等级考试等,相关考试类书籍的借阅量就比较大。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读者来说,他们的阅读需求也呈现阶段性。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他们会阅读大量跟所教课程相关的文献信息。特别是他们没有教过的课程,在新学期课程表安排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借阅和下载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数字文献。
(2)对文献信息需求内容的全面性。对于高校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知识结构和个性心理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是他们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探究欲望强,这就决定了他们所涉猎的课外书刊种类比较全面,会选择阅读文学艺术、政治、哲学、法律、军事、历史、地理、美术雕塑、摄影影视、书法篆刻等不同种类的书籍。
对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来说,虽说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但是科研工作也需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就需要了解科研领域的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掌握本领域大量的文献信息,以便确立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效率。
2.教师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特点
高等学校的教师担负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任,他们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对象。一般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文献的需求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对高校教师读者按年龄划分为:老年教师读者、中年教师读者、青年教师读者。
(1)高校老年教师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高校老年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担任着领头人的角色。(上接第81页)
四、高校课程体系运行的配套措施
自2013年起,在广泛的调研中,贵州商学院已经启动201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并于2014年4月通过"2015本科专业人才方案〃,现已进入具体的操作层面工作。本课题正是立足于学校自身工作需要,并延伸到服务贵州高等教育开展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整个研究的进程,奠基在贵州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上。
关于体系中涉及课程的更新,重点考虑社会需求及订单企业的个性需求,在不影响总体方案及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及时调整,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修改发展及正向引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定制单体培养目标和计划。在试行课程的安排上特别注意及时调整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以核心课程决定专业方向,以学分总数决定毕业条件。常规教学采用大课堂开放式,学生上课就像进超市,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自行确定是否购买学分,从而打破传统定点、定员、定学时的小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取得学分后再付费,也充分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学生考勤采取门禁刷卡系统,上课达到一定课时数后允许考试,为防止作弊,在考生档案中建立诚信系统,采取一票否决制,除本科成绩作废外,作为重点对象监控,并记入诚信档案。在体系上,文理交叉、自由选择,一般情况下他们文献信息积累比较丰富,需求的都是比较前沿的文献信息或者是外文信息资源。一般情况下,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对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操作没有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熟练,并且有一部分老教授年轻时第一外语学的不是英语,再加上他们工作比较繁忙,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协助查找文献信息。例如,我校图书馆就成立了学科馆员室,专门协助我校科研人员查找所需资料。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上面。
(2)中年教师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担任着骨千力量。他们不仅担任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频繁参加学术活动。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用来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动态。他们对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操作较熟练,一般都是自己查找所需文献信息,但有时候他们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协助查找。
(3)青年教师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青年教师一般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对于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他们渴望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因而,涉及到的文献资源内容广泛并且阅读量大。青年教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频率最大,对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操作最熟练,能够自学新型的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能力最强,一般不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