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即时通信的概念

即时通信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即时通信的概念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即时通信;企业级即时通信;体系结构

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概述

即时通信工具自1998年面世以来,以实时交互、资费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个人用户的喜爱,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适应越来越强烈的企业沟通需求,ICQ、MSN、Yahoo Messenger、RTX等即时通信软件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即时通信之中。借助于这些即时通信工具的运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业务协同性以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针对企业用户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其易于管理的特性和相对严肃的风格更能适合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这不仅为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也有力推动了企业迈入实时信息化的进程,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即时消息、语音、视频通信和即时文件传输的利用率非常高。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作为未来的主流办公工具,集成了多种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比邮件更快捷、更具亲和力和交互性的沟通方式,相比手机,具有可记录性、费用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支持文本、语音、图画、视频。特别是它能与电子邮件、手机(电话)以及其它企业应用办公程序结合使用,成功打造现代办公的新平台。

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特点

(1)即时性。与企业内部其他通信手段相比,EIM的即时性时相当突出的,它的速度非常快,不管接收方的计算机在做什么事情,发送的消息都能即时弹出来,并可以把接收方的是否已阅读的信息反馈回来,实现消息的跟踪功能。

(2)高效性。EIM的消息发送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还能用于客户支持,瞬间就能把消息传给成百上千的用户,让交易者、中介商和客户之间的通信更加顺畅,从而使消息的发送更加灵活和高效。

(3)多样性。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EIM的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如声音、视频的传输等;各项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在安全性、健壮性等方面,这就使即时通信产品具备了为企业提供多种高质量、高可靠的能力。

(4)延伸性。例如,EIM可以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实现无线即时通信,它允许使用者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直接访问公司的数据库甚至召集网上会议;某些具有翻译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互译等。

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对于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实时信息交互、语音视频交流、企业短信中心、自动存档主题讨论等等。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整体上来说,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一个平台化、组件化的可扩展平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内部存在多组服务器,最重要的有两组服务器:组群服务器和企业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有多个小的服务器,包括认证服务器,多组文件服务器,多组会话服务器;群组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与用户的客户端相连,主要用于文件传输等功能,企业数据库通过UDP连接,用于保存各项数据,与EIM的各项功能实现数据上的支持与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可以实现EIM的各项功能,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企业外部客户信息的交流。EIM发生所有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都要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做好保存备份,这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3.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网络结构可以通过下图来描述:

如上图所示,企业内部有自己的EIM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企业内部用户可以在企业内部局域网来使用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通过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可以和外网相连接,这样即能满足移动用户的需要,也能让企业客户在外部使用,也使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使用更广泛。

3.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数据库及支撑平台

EIM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分系统主要是为其余各分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通过提高网络、数据库系统的行能,满足企业级即时通信分布式处理的要求;实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消息交流、文件传输与多媒体网络会议等功能;为企业的决策,经营提供服务。

为了保证服务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EIM的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的技术,扩展功能采用插件体系进行扩充。由于EIM不仅是和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还要和外部客户联系,满足企业员工移动的需要,所有即使是企业内部用户,也要保证不同地域的用户处理的是相同的信息,即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及同步性。同时还要保护企业内部敏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系统的功能易用与统一,维护简单。根据企业级即时通信的这些特性,采用C/S和B/S并用的混合应用模式是最为合适的。

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

目前,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应用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通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在不久的将来,即时通信系统就将成为实用性的商务工具。但是要真正能运用好这个工具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实施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最终能否成功,也存在着一些关键因素。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在技术与应用上必须解决以下的5个问题,才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

4.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提供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

即时消息的传递是企业级即时通信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有很高的安全需求,使用公共性质的即时通信系统公开传递消息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部署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时,要格外关注即时通信系统能否实现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同时,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才会唤起企业的使用热情。

4.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除了安全性的要求之外,决定企业是否应用即时通信系统的一条关键因素就是该系统是否具有强大的记录和审计功能。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能够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并能按其档案管理政策所要求的那样存档,具备搜索和审查功能。这些信息对约束员工行为,提供商务决策的依据都是最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即时通信系统所传递的电子信息是否具有法律效用,在法律界还存在着争议。对于企业记录所有人的通信信息的做法是否适当合理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4.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提供优质的多媒体会议室

多媒体会议室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网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多媒体会议室是分享企业集体智慧的场所,也是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即时解答的场所。支持创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会议室,不仅扩大了即时通信交流的人数,而且能够把所有的通信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即使在员工不在线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翻看记录寻找所需信息。群组通信、记录一切、知识管理,这就是即时通信系统支持创建多媒体会议室的意义。

4.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与企业现有通讯体系整合

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无间地整合到企业现有的通讯体系和信息系统中,可以让即时通信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如集成电子邮件的功能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更加方便快捷;按企业组织结构分层级搜索特定人员的功能,能够像使用内部网那样通过即时通信系统查找相关人员,使该系统超越单纯的交流职能,使其功能更广泛,更适应企业的内部的商务流程。

4.5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能够拦截垃圾信息或免受病毒的侵害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深入应用必然带来垃圾消息骚扰和病毒侵害。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上要能有效的拦截垃圾消息;同时添加管理员,有效的检测病毒,防御攻击,为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天路主编.P2P网络技术原理与系统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刘寿强,温子梅.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安全性初探[J].实用技术.2004,(8).

[3]熊小敏,刘瑛,陈惠清.基于Java的网络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5,(12).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及时教学信息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信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安排,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在QQ群或微信中消息,以便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做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以及学生个人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品;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课后作业和相关的复习要求。学生就可以及时地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提高物理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预习的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预习的效果。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预习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而深度预习又会遇到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往往独自一人,身边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如果不能及時地解决问题,就会影响到预习任务的进程,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预习带来障碍。

怎么办呢?其实,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位贴身的良师益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概念或者学过但已经模糊或遗忘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进行查询。上网查询过程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和疑难问题,如果通过网络查询,还是不能理解,就可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同学交流探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探讨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更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即时交流软件,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通过参与和追踪学生的交流讨论,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对预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预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测。

在预习阶段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预习过程有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不足、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讨论情况的追踪,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自己完成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新课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高效完成新课教学设计工作。

四、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开展中师物理课后复习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理论,已学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便会逐渐遗忘。因此,及时的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和完成课后作业进行。复习课本内容主要就是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而完成课后作业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程度进行检验。这两项工作通常都是在课余时间段进行。此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正是最需要老师指导的时候。而此时学生往往是孤军奋战,身边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无法及时地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请教,只能将问题遗留下来。这就势必影响到学习的连续性和实效性。有了快捷高效的互联网和功能强大的即时通信软件,我们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QQ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五、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开展教学讨论

网络交流形式和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互动具有面对面交流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如今年轻人更加青睐于网络交流,通过各种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交流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需进行专题讨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的“群聊”功能发起专题讨论。随时随地组织起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面对面地交流,这部分学生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减少他们的胆怯,增加发言的勇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往往只有少数学生拥有发言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没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交流可以提供全班学生交流探讨的平台,增加了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当然,在即时交流软件的交流中,由于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老师进行有效组织,就会使整个平台交流乱成一锅粥,失去讨论的重点和有序性。因此,在整个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及时对提出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指导和总结,引导专题讨论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六、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对教学难点开展有效辅导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难点,而且这些难点往往具有普遍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种方式不可能一次性让所有学生理解。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地对同一问题进行专题讲解。此时我们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学习理念,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小视频的形式到QQ群或微信中,供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利用“微信”开展“微教育”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了课堂上不断重复地“炒冷饭”而占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像狙击手一样,精准地解决每一个目标,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最终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的目的。

七、使用即时通信软件推送物理课外拓展知识

拓展教学是对物理教学新的探索与改革,它紧扣物理教学的宗旨,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已经赢得了广大物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厚爱。

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及时推送相关课外拓展知识。通过推送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八、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教学检测

通过QQ群,教师可以下发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利用电脑或者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作业,并在线作答,线上提交。作业提交后,教师就可以对作业进行批改。对于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还可以在群中展示,这既是对这部分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间的互动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通过QQ提供的题库组题进行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QQ后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完成批改和统计,自动生成成绩排行榜。

通过QQ作业,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已完成作业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人数和姓名、每一个学生的正确率、每道题的正确率等。通过QQ作业,省去了教师对各种学习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阅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又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整。

九、关注物理方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物理学习

通过微信,众多的教育机构和培训部门创办了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开展教育教学服务。其中不乏物理教育教学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如:物理大师、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物理学习助手、科技小制作、每日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等。

不同的物理学习公众号,从各个角度对物理学习进行指导。其中,既有物理各章节的知识体系建构,又有各种学习方法、學习经验的介绍,还有经典题型分析、解题技巧等大量的学习资源。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宝库,无疑会对教师有效地开展物理教学、学生高效地进行物理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

总之,利用好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开展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桂鹏.安卓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67-68.

[2]唐佳静.利用QQ家校师生群改进物理辅助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16(5):25-27.

[3]卢世伟.微信平台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6).

[4]马蓉.微信公众号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文摘版),2016(8):288.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媒体 潜传播 传播模式 舆论

“自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概念,当人们可以轻松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知识体系相连,随时随地发表或分享自己的所思、所闻、所见时,无疑每个人都是“传者”。而伴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播自由,一种与公开的“显传播”相对的、隐蔽的“潜传播”正在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构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公众舆论引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潜传播”溯源及其概念

“潜传播”可算作一个较新的名词,在“自媒体”的语境下被人们关注从而成为一种现象。但若溯其源流,“潜传播”在中国古代即已有之,只不过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技术工具的缺失以及封建统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思想,使得大规模的“潜传播”既无实现的有力媒介,也无实现的“自由”。

尽管如此,“潜传播”依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并延续,从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明清之后,可以说,只要有统治阶级充当绝对的“把关者”的传播,就有民间以童谣、野史、说书等方式的“反传播”和“潜传播”。①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史,归根结底是传播与反传播、“显传播”与“潜传播”的对立斗争史,加之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使得“潜传播”作为一种现象与整个中国文明史相依相随。

但在传播学领域,其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却是在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自媒体”真正拥有话语权的21世纪。可即便至今,“潜传播”也不算是一个有着较高认知度和热度的传播学名词。该词曾在文学研究领域被提及,系从诗歌传播研究的视角,是说“诗人因作品涉及个人私密或自感作品尚不成熟而不想让其逾越自我传播的范围”或是“作品因某种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入不了其他传播渠道,只能暂时居留于自我传播而等待消失或扩散”。②显而易见,这仅是将“潜传播”限定在自我传播的范围内,并不具有较大的传播学意义。

2005年,杨青山、郑思礼两位学者在《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一文中曾几次提到“潜传播”一词,但正文中却未作任何阐释,亦与“自媒体”语境无关。之后的2008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有关四川广元柑橘事件的节目中提及了“潜传播”,并将之作为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互联网、手机信息……它不分良莠真假,以分秒计的速度在公众之间没遮拦地传递着。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明传播’,被有识之士称为‘潜传播’。”③在2010年社科院的首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有两篇文章提及了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并将其正式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然而同样仅简单提及,未深入阐释。

可见,迄今还未有人对“潜传播”这一概念下过明确定义。但在专业领域内,“传播”的概念已经定义清晰:“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④而“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隐藏;不露在表面;秘密”之意。由此,不难将“潜传播”定义为:通过特定的符号、方式、渠道进行的非公开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

自媒体时代“潜传播”的通道

目前来看,“潜传播”发生的通道主要为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信以及基于SNS构建的新型专业社交网站。

手机短信。在几类主要的“潜传播”通道中,手机短信是隐蔽性较强的一种,它最大的信息传播属性是完全私密,除发送者外,他人不但看不到短信的内容,甚至连“传播”的这种行为――收发都难以完全察觉。此外,由于具有即收即发、快捷便宜等特点,手机短信一直是我国8亿多手机用户⑤最喜爱的信息沟通方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和大众化的一种“潜传播”方式。然而,手机短信的“潜传播”还主要限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传播内容也以有限数量的文字为主。

网络即时通信。网络即时通信,指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建立联系并进行实时通信的网络应用。与手机短信方式进行的“潜传播”相比,网络即时通信(QQ、MSN、移动飞信、阿里旺旺等)则真正意义上为“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举起了旗帜。基于网络即时通信的“潜传播”已经远远超出人际传播的狭小范畴,它以超强的即时性、群集化、隐蔽性、自主式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成为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化“潜传播”工具。网络即时通信是目前传播效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潜传播”通道。

SNS社交网站。⑥社交网站近年来大热,从国外的“脸谱”(Facebook)到国内的“人人”、“开心”,吸引了无数青年。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的来说,社交网站建构起来的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部分社交网站实行“封闭式”注册,不注册个人ID或“加好友”、“加圈子”,便无法进行“社交”和“分享”。此外,如“人人”等社交网站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对于特定群体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这也是传者对内容的控制加强的体现。而传者一旦具有较强的内容传播控制权,“潜传播”便有了实现的自由。和手机短信与网络即时通信相比,社交网站中的“潜传播”处于“熟人网络”之中,传者的个人身份相对容易验证(特别是实名制注册ID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传播不良信息会很容易确定信源。因此,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潜传播”,其隐蔽性和安全性也较为薄弱。但需注意的是,目前众多社交网站已渐渐向“集成性传媒平台”的方向迈进(如网络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站的融合,典型的有QQ校友与QQ),这一趋势将赋予SNS社交网站以更加强大的“潜传播”功能和社会自组织能力。

“潜传播”的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从特定角度和层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传播,其基本传播模式自然可以从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找到依归,并没有达到颠覆传统网络传播模式的程度。但是,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似乎更适用于“显传播”,对于“潜传播”这种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并不十分契合,在结构和要素上,两者依然有着显著区别。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由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提出,他将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进行概括,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该模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概括,将电子邮件、BBS论坛、音频视频等纳入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并考虑到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四个要素,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图例展示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⑦

理论上“潜传播”的传播模式仍属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范畴,但传播系统的开放程度、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效果等却有所不同。在“潜传播”传播模式中,传/受者(C/R)既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同时又通过SMS/IM/SNS等通道进行着非公开的信息传递和分享,从而在社会大系统中构造出了一个个“潜空间”,该空间中的信息很难被外人所知,但却可以在其内部迅速传递。也就是说,在信息流动方向上,主要是自外而内或是内部循环,由内而外则是较弱的流向。

在“潜空间”中,由于工具的便利性,内部成员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加之SMS/IM/SNS的使用者之间一般具有较高的相识度,这就使得“隐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具有普通传播难以企及的强传播效力和圈内成员的群体自组织能力。

此外,我们知道,自媒体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广播、组播、点播(P2P)等,但对于“潜传播”,广播必不可能,其主要传播类型是组播和点播。而在信息符号的使用上,“潜交流”者之间既可以使用通约的语言符号,也可以使用中国古代“江湖暗语”似的非通约符号,这就更加巩固了“潜传播”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选择“潜传播”而不是“显传播”,既可能出于个人隐私原因,也有可能是目的或行为的不可告人。此时,隐藏在社会信息传播大系统中的“潜空间”就成了一颗颗危险的炸弹,将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但总的来说,“潜传播”并不都是有害的传播,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强大效力的特殊传播形式不受时空、现实身份和地位的限制,成员之间沟通便利,地位平等,组织方式灵活,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近年来,我国通过“潜传播”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荣誉、关注民生、表达诉求、维护权利、践行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潜传播”的引导与控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最大化缩小“潜空间”。“潜传播”有时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当主流信息缺失时,民众只能通过“潜传播”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容易激化,一些较为激烈的民意诉求往往通过“潜传播”酝酿和积聚,危及了社会稳定。因此,当由“潜传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时,政府部门要通过自己的信息平台和主流媒体及时向公众权威信息,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尽量缩小充斥着不确定信息的“潜空间”。

搞好舆情监测,及时处理“潜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自媒体时代,“潜传播”不可避免,也确实很难控制。但即便如此,对“潜传播”中的社情民意也不能不管不顾,在不侵犯传播者隐私的情况下,应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保持对各类“潜传播”通道的舆情监控,建立专门针对“潜传播”的舆情发现、分析和处置机制,这是政府部门发现危机、引导“潜”舆论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关键。

完善法治环境,培育积极健康的“潜舆论”。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是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思考的课题,立法环境和立法客体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潜空间”中进行的非法信息传播活动,既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也对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造成了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对这类行为(如传播非法信息、组织非法活动、传播谣言、侵犯隐私等)予以约束和规制。

加强传播者自律,让每个人都“潜”得坦荡。在“潜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已经失去了效力,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把关人了,在“潜传播”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整体素质决定了“潜传播”的内容和所形成的舆论场是否健康。因此,要培育公民的自律,促使其自身在“潜传播”活动中加强自我约束和规范,避免可能使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损害的言论,对有害信息要坚决抵制,不相信、不传播、不扩散,真正做到即便参与到非公开的“潜传播”活动中也能坦荡克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①杨青山、郑思礼:《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传播学论坛,http://省略/list.asp?unid=975,2005-05-29。

②杨志学:《诗歌传播类型初探》,《诗探索》,2006(1)。

③央视《新闻1+1》:《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解析》,腾讯网,http://news.省略/a/20081029/000056_2.htm,2008-10-2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⑤刘育英:《中国电话用户数达11.3亿手机用户8.3亿》,中国新闻网,http://省略/it/2010/10-22/2604379.shtml,2010-10-22。

⑥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⑦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4篇

“现在我们不会再单枪匹马地杀进某个市场,要用的是‘军火商’的策略。要想进某个行业,先去找这个行业的前三名,去跟他们谈合作,然后把我们的产品跟他们的产品整合起来形成销售。”

提起协同, 业内人士会说这是个被炒作的概念。从披上“协同”外衣的OA到实现无缝消息传递的统一通信,再到整合应用企业各种业务系统,到处都闪现着协同的身影。那协同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企业的高效协同?点击科技给出的答案是结合应用软件、网络和通信,走平台化的路线。

在原来面向互联网市场的即时通信的Lava-Lava平台与面向企业市场的竞开通讯之星GKE的基础上,点击科技推出了统一的竞开即时通信平台,实现了底层平台的融合。点击科技欲以一款开放的、标准化的多媒体网络即时通信平台,提供即时通信、实时协作与资源共享等功能,以统一的平台架构,实现对个人市场与企业市场的全面支持。

淡出应用 强化平台

刘保华:你原来所做的中文平台、新浪等都属于互联网领域,那么2001年成立点击科技,选择企业信息化这样一个切入点的考虑初衷是什么?

王志东:当时不直接做互联网的原因是离开新浪之后需要避开同行竞争,因为新浪的业务很广,可能会产生人员、客户等各种冲突。

另外,自从2001年成立点击科技至今,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就是软件、网络和通信的结合。2002年我们宣布做企业协同软件,其本质就是把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应用于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一个结合。对此,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论。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它好像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分支;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它是从互联网向企业应用的延伸。我们一直做双面,只是在当时的宣传上为了实际效果而淡化了后者。

我们从最早的产品――GK-Star的第一个版本提供的就是一个动态的团队管理功能,最核心的就是沟通和分享,是跨网络、跨地区、跨组织的一种应用,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应用。GK-Star本身就带有即时通信所有的功能,同时,带有虚拟办公室――协作区功能(等同于Lava-Lava的部落)。我们一直在积累,将例如P2P技术应用我们现在的产品内,从而提升企业效率和集成应用。

刘保华:如你所说,企业协同软件与企业即时通信平台的内核是一样的。但似乎现在讲即时通信平台,又回到了工具化的道路?

王志东:GK-Star一直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在当时提协同应用时,就包括协同应用软件、平台、技术三个层面。但如同Windows的推广一样,要把平台推广好,就必须在平台之上主推一个应用软件,通过这个软件让用户马上能用起来,再吸引第三方在该平台上进行开发。这就是我们的协同应用的结构。我们现在做的即时通信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协同应用平台。

一开始,我们必须平台、应用都做,给大家演示协同应用是怎么回事,转而再让大家注意到平台。后来我们发现做协同OA并不是我们的长项,因为里面有各种琐碎需求;同时一些专业的OA厂商做跨网络的协同也很吃力。所以当产业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一定会产生分工与合作。在定位上,我们的重心是协同平台,所以应该淡出应用这个层面,强化我们的平台层,之后再通过开放与合作去跟应用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取长补短。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一共有400多家,有100多家是做企业级产品的ISV/SI,比如用友致远、万户网络、西部世纪等。

B2B2C 以合为贵的商业模式

刘保华:点击科技原来可能更多的是给用户直接做应用,而现在定位于平台后,可能要跟很多的ISV合作后,再给用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感觉上好像距离用户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这对点击的商业模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志东:现在我们不会再单枪匹马地杀进某个市场,要用的是“军火商”的策略。要想进某个行业,先去找这个行业的前三名,去跟他们谈合作,然后把我们的产品跟他们的产品整合起来形成销售。这样,他们的销售渠道就成了我们的渠道。这样我们要做的就是两点:一是说服那些行业龙头,告诉他们与我们合作后其成本的降低、性能的提高、竞争力的提高、盈利空间的加大,谈成合作;二是服务、培训他们,帮他们解决问题,同时,理解他们对平台需求的变化。

刘保华:点击科技未来和互联网合作伙伴、ISV/SI合作之后的产品定价、利益分配是怎样的?是联合做一个产品后分成,还是干脆当作一个产品卖给合作伙伴,再把二次开发的账算算?

王志东:模式我们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形态会有一些调整。以面向企业的GKE为例,我们会针对GKE的每个客户端和每台服务器有一个公开定价。对ISV/SI这样的合作伙伴,我们根据其用户量和规模,定位成一种特殊的渠道,给它一种渠道的价格。他们在销售自己产品的时候,根据其销量,向我们下采购单,比如某个单位共需要1000个客户端、3台服务器,按单收费。如果合作伙伴对外采用的是SaaS的付费方式,我们也会跟随调整,和最终用户一起商量每个用户端每个月多少钱。而在互联网领域,平台搭建完以后,对我们来说可能会形成增值服务的收入,增值服务分成是我们的一种分配模式,我们还将有很多增值业务和插件。其实这类似于纯净水的生意,机器卖完以后,真正挣钱的是卖纯净水,水卖到足够量的话,饮水机甚至会赠给用户。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我们提供基本平台后,后续会有很多的增值服务变成一种消耗品,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增值服务分成。

开放才能成就平台

刘保华:你一直强调竞开即时通讯平台是一款开放的平台,其技术结构和商业模式上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志东:我们的开放平台有五个层面的开放性。

第一,可定制。我们的整个架构都支持定制,我们有相应的工具、相应的政策支持这种定制。就像英特尔出了CPU后,大家都可以据其设计不同的主板、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配置一样,这其实是其第一层开放性。我们有一个成套的定制工具和定制策略,这包括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通过定制,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改造、定制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层面,它是可以开放的。

第二,我们的平台本身就有很多开放的二次开发的接口。通过二次开发的接口,可以在它上面去补充各种功能或者是增值业务。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增加企业短信、企业传真、视频会议、自动翻译等,都可以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做开发。我们有这样足够充分的、开放的二次开发的工具,包括相关的接口会提供给第三方开发人员。

第三,我们有很多的开发接口可以去跟第三方的软件相结合,让他们跟我们配合,我们可以互相嵌入,他们可以把我们的平台当作一个客户端应用门户,也可以当作一个消息中间件。跟他们结合是我们开放性的另一方面。比如OA、ERP、CRM、网络游戏、排产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接口与我们做结合,甚至能够用于强化他们自己的产品。

第四,我们会有很多种的接口跟其他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应用软件的兼容性是开放性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基于我们这个平台产生的所有版本都是可以互联互通的,所有基于这个平台的应用插件也是完全兼容的,平台部分是可以同步升级的。我们的互联互通还包括另外一个层面:我们会提供对外的互联互通的接口,接口是开放的,只要这个接口开放,之后任何第三方都可以把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跟此接口搭个桥,从而让它跟我们的即时通信系统互联互通,这也是开放性很重要的一块。

最后,是商业模式的开放。我们会开放各种应用插件,使其形成一个增值服务大卖场,变成一个大开发平台,大家利益共享。

刘保华:还是一个有关开放性的问题。点击科技的技术开发人员不到100个,而现在做即时通信的大企业也很多,它们的技术人员非常多。如果转过来也要模仿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及其商业模式,你们在技术上的门槛有多高?

王志东:我们非常强调开放社区的概念。我们最核心的其实就是有很多的厂家、很多ISV在用我们的标准,很多应用插件用我们的标准,甚至一些个体程序员也会用Lava-Lava提供的SDK,这样可以做出更有意思的软件。

这样,我们用100人搭建了一个台子,而后面就可能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开发人员,他们都是基于这个平台来做,这样就形成了一道门槛。最终我们会变成一个开放的、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联盟。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独特的技术,比如我们一直在做软件、网络与通信的结合,尤其在商业化P2P技术应用方面,我相信我们在整个业内都是领先的,即使这个领先有一个时间上的期限,但我们将有机会把这个技术上的领先,转为市场上的领先,等别人的技术追上来,我们市场上的领先已经形成事实了。

刘保华:Google是靠几个核心人做出来的。微软也是靠最核心的几个人,比如说做Vista可能是调动了2万个工程师,但实际上他最核心的可能就20个。

王志东:是这样的。很多技术并不是可以靠人海战术实现的,并不是谁有钱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有100人已经足够了,其实我们最核心的工程师可能也就10个人左右。的人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这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我们十几年一起共事培养出来的一个核心团队。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形成了足够的默契,其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所以其实在技术层面我们并不怕别人追赶。

刘保华:这个开放性的平台及其商业模式最后能不能转化成在市场上领先,那还要看咱们推动得快不快?

王志东:是的。其实做一个开放平台,还有几点要注意。第一,其开放性能不能被人接受,大家认同、参与的开放那才是真正的开放。如果到最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那样的开放就是失败的。那么,大家为什么要参与这个开放平台呢?开放平台必须设计出一个共赢的机制,大家来了都是有好处的,并且得到业内的认可。其次,作为开放平台的主导者要找好自己的定位,要想好如何避免跟大家的冲突,找好并坚持自己的定位。另外,在平台技术层面,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点。我觉得任何一个开放平台做到这样才可以。

记者手记

知不易行更难的开放策略

平台化已经成为时下使用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好像无论做什么,只要是选择了平台化就能在后面做庄家坐收其利似的。但其实,世上没有无因之果。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基础、付出和些许运气。

选择开放的平台策略也是一样。做平台其实就是做整合,平台化策略能不能走好,关键是看整合主导者的号召力,看其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没有对市场、用户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内各种资源理解、整合的能力。

要主导这样一场整合,形成这样一种实际的、稳固的合作联盟,主导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独有的技术或商业模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种核心的竞争力;第二,开放、合作的心态和胸怀,能够在产品技术上标准开放、在商业市场上真诚合作;第三,共赢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在合作初期和中后期都要有客观、合理、可行的共赢机制,这其中包括多方的责、权、利的明确分工与分配。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5篇

Google、Yahoo、eBay、MSN……一系列国际知名品牌,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来到中国,却分别在各自领域被本土的公司挫败,为什么这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呢?

搜索引擎之争:百度VS谷歌

尽管谷歌(Google)在海外的搜索引擎市场上仍然稳居老大的位置,但在中国市场上,面对百度这个年轻很多的本土公司,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蛋糕被百度不断地瓜分走,市场份额更是逐年下降。据CNNIC 2006年9月的报告,百度在中国网络搜索市场首选市场份额为62.1%,Google位居第二,首选市场份额由上一年同期的33%下滑至25.省略诞生了。在互联网的概念已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百度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com公司。

那时,谷歌已击败雅虎,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一路领先。半道杀出的百度果然身手非凡,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谷歌。2003年6月,赛迪集团下属的《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的“万人公开评测”结果显示,百度首次超过谷歌,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并名列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之后,进入网站四强之列。同年,百度实现了盈利,并成功地将它在中国网络搜索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保持至今。

为什么强龙不敌地头蛇?

事实上,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敌本土的“地头蛇”,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个谷歌身上,像雅虎、eBay、MSN……一系列国际知名品牌,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来到中国,却分别在各自领域被本土的公司挫败,为什么这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适应的能力。

本土公司更熟悉中国的人情世故、政策法规,更了解中国网民的需求所在,因而在经营策略、服务方向、架构设计等方面更能适应中国大众的口味。正如百度在其上市招股说明书里所言,“百度,是中国人的,它更懂中文……在中文里,至少有38种表达‘我’的方法,中文搜索是一件复杂繁琐的事情……”。

谷歌掌门李开复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坦承百度的产品有很多出色的地方。比如用户界面设计细腻,对中文排版以及中国用户的需求考虑得很周到,在用户界面本地化上的工作也很到位。此外,百度十分注意满足中国用户的兴趣需求,例如提供MP3搜索等。李开复同时也指出了竞争对手的短处,如搜索结果受竞价排名影响,不够客观和公正;搜索结果排序、精确度需要改进等。事实上,百度的短处也正是谷歌的长处。因此,尽管谷歌的总体市场份额呈下滑态势,但仍然能在高端用户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

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往往对本土文化重视不足,加上掌门人一般都是空降的“外来和尚”,总想要将跨国公司的游戏规则完全复制到中国来,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必然遭遇阻力。李开复曾对媒体说,“100%复制Google的文化到中国毫无问题”,反映出对本土文化作用的估量不足。更何况,远在美国的谷歌总部也并未对谷歌中国的发展策略放开手脚,有人对谷歌中国采取自我内容审查机制,过滤掉一些政治、违法信息提出质疑,甚至指责这违反了谷歌创立时制定的“withoutdoing evil”(不作恶)的原则。

姑且抛开其它因素,仅从两大搜索引擎中文名字的市场认可程度,也是百度胜出。百度自称名字源自《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网民来说,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不正是“众里寻他”吗?何况,百度与“摆渡”谐音,梁冬那句著名的“有问题百度一下”的品牌推广创意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再看谷歌的中文名字,“谷歌”之名自去年4月公布以来,网民似乎并不买账,一直以来遭到众多“Google fans”的非议。

在互联网行业,“外来和尚”败给“中国和尚”的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本土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规模,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巨头相抗衡。为什么微软的Windows系统可以始终占据国际国内的主流市场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呢?还是起点太高,要想追上难度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在国内获得大胜的百度在国际资本的支持下,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今年3月,百度日文搜索网站测试版上线。离开了本土资源的优势,百度在日本市场是否也能有所作为,在日本能否击败老对手谷歌,现在下结论或许还为时过早,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门户之争:新浪VS雅虎

八年前,雅虎来到中国。挟全球第一“搜索+门户”的王者之威,很快成为国内大型门户的典范。然而,横空出世的新浪凭借新闻内容起家,一跃成为中国第一门户。如今,雅虎中国不仅在搜索引擎市场上处于落后地位,其门户流量和收入也远远落后于新浪等大型门户。

Yahoo:向左走 向右走

1998年中文雅虎推出后,其搜索引擎和门户内容大受欢迎,所提供的免费电邮、即时通信等服务模式也备受青睐,这种大型门户的基本架构为后来众多的大中小门户提供了蓝本,包括新浪、搜狐在搭建门户的最初版本中,架构和服务都隐约带着雅虎的印迹。八年过去了,随着谷歌的进入和百度的兴起,雅虎的搜索市场份额逐渐下滑;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崛起,也使得雅虎的门户业绩更显平庸,无论流量和收入都无法与新浪抗衡。

几年来,雅虎中国在经营战略上经过数次调整,始终左右摇摆不定。从搜索到门户,又从门户到搜索。周鸿任掌门时,还走过门户与搜索并重的路

子。进入马云时代,雅虎中国的战略开始转向弃门户而重搜索。

长相很有特点的马云,说话更有特点,往往“语不惊人誓不休”,因此有不同版本的《马云语录》在网上流传甚广。号称“我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马云曾说,“从今天起,在中国,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伴随着马云的豪情宣言,雅虎中国的首页大幅“瘦身”,门户内容不见了,只留下简单的导航及搜索,看上去更像谷歌和百度的首页。然而未过半年,雅虎中国的网页再度“换脸”,又重现内容门户的面目。今年三月,更有消息称,雅虎中国此前单纯搜索的战略方向今年将发生本质性转变,现已经启动一项内部代号为“多米诺”的项目计划,试图彻底打通在产品层上资讯服务、社区服务以及搜索服务的界限,投入巨资重建多个重点频道,重回门户之路。

新浪:小论坛 大门户

《新浪之道》,一个小论坛成长为大门户的故事。想当初,王志东、陈彤、汪延等推出四通利方论坛的时候,恐怕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新浪。利方论坛的体育沙龙对98世界杯十强赛的报道是火爆的起点,老榕的名贴《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为论坛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利方在线论坛一举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此后,由做论坛转向做内容,体育频道、新闻频道……带动流量迅猛增长。即便是今天,内容仍是新浪傲视其它门户的绝对法宝。

除了内容,从电邮、短信、即时通信、彩铃、电台、游戏到博客、播客等,新浪在功能服务上也一步不落,从Web1.0到Web2.0,基本是招招得手、步步领先。凭借多年来新闻内容积累的忠实用户,有时即便是后发制人,也往往迅速超出对手。

成败之道

四通利方论坛和中文雅虎开通的时候,正值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大发展阶段,那是上网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半年的增长率在80%左右。在此背景之下,新浪及时抓住98世界杯、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911事件”等举世关注的突发事件,成功运用互联网聚合型资讯服务的优势,把国内外各路媒介的相关报道全部囊括其中,使网民可以在新浪上看到最新最快最全的新闻,给处于信息饥渴状态的中国人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便捷。同时,网络的“365-7-24”全天候的更新周期超过任何传统媒介,网络的互动性也使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自由地发表观点。抓住机遇,应运而生,促使新浪掘得中国网络新闻第一桶金。时至今日,尽管有搜狐、网易以及众多垂直门户的兴起造成用户分流,连谷歌、百度也采用“爬虫”自动搜索的形式加入新闻门户的行列,新浪的新闻仍然是大部分网民读新闻的首选。有网友戏称,我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任都是在新浪新闻频道上完成的。

雅虎中国在经营策略上的摇摆不定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人员的流失,对网站的发展极为不利。马云可以轻易地彻底颠覆雅虎在中国七年的门户形象,兑现他“ 雅虎就是搜索, 搜索就是雅虎”豪言的前半句,但要想实现后半句“ 搜索就是雅虎” 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马云在分析自己及竞争对手时说:“Google的优势在技术,百度的优势在本土化,我们既有雅虎的强大技术,又有阿里巴巴的本土化优势……”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论技术,雅虎不及谷歌;论本土化,雅虎不及百度;论内容,雅虎不及新浪。或许,这也是雅虎在国内门户和搜索两大领域都双双落败的原因之一吧。

网上购物之争:淘宝VS易趣

电子商务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带来变化的正是淘宝、易趣这样的个人交易网站。这种用户对用户(C2C)的交易模式自2000年兴起后,交易网站也成为风险投资争相靠拢的对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的《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显示,根据购物人数与购物频度计算,截至2006年3月,中国C2C购物网站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的C2C网上购物消费者为200万人。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C2C交易平台,淘宝网宣称其商品保有量已达到了2800万件,日交易量达4700万元。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中国的C2C网站由一家发展到多家,并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创立于1999年的易趣网在C2C网站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在淘宝诞生伊始,淘宝更被eBay公司CEO惠特曼预言“会在18个月内夭折”。相比“贵族”般的易趣,淘宝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这并不能妨碍两者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决。

广告战:付出收获不一定成正比

从2003年淘宝诞生之日起,易趣就采取了地毯式的广告攻势,大资金投入,企图压倒性地遏制淘宝的发展,按照惠特曼的预期,中国在线拍卖市场的战争将在18个月内结束。就如同中国的一样,面对如此强攻,淘宝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各种广告联盟在数以千计的个人网站上投放广告。与此同时,淘宝的广告也出现在城市的地铁、公共汽车上。

以年度成交总额这个指标来衡量,在2004年年初,淘宝网的占有率仅为7.8%,易趣占有率则高达72.4%。不过广告战之后,到2004年年底,淘宝网在中国在线拍卖市场上的占有率攀升至25.7%,易趣为64.3%。用淘宝总经理孙彤宇的话说,“易趣不仅帮助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培育,也帮助了淘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尽管几乎所有初始优势都在易趣这一边,但淘宝比分却在不断上升。比枯燥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微软的选择:2004年底,为了与马化腾的QQ争夺市场,微软宣布为它的即时通信工具MSN寻找一批合作伙伴,其中有一项就是为MSN寻找一个C2C网络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微软在全球选择的都是eBay,但在中国,他们经过多次考察后,认为淘宝是最优秀的,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淘宝而不是易趣作为MSN的合作伙伴。

关于收费:现在谈钱为时过早

“收费是我们的优势,收费是市场的过滤器,只有收费,卖家才会认真处理自己的商品,市场才会进入良性循环。”原易趣CEO邵亦波自信地说。而此前,淘宝CEO孙彤宇曾经表示,易趣过早收费,导致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过慢。淘宝创建之初便宣布3年不收费,而当初坚守收费阵地的易趣认为,促进有效交易才是集聚人气最有益的方式,早在2001年第三季度易趣便开始收费。易趣COO郑锡贵曾说易趣要肩负起净化市场的重任。淘宝则认为,C2C网站当前的重任是用免费来培育市场、壮大市场。

2001年,易趣开始收取交易服务费,商品登陆费以及推广费用,造成了40%的顾客流失。免费,被认为是淘宝当初成功“虎口夺食”的法宝。孙彤宇认为要“以培育市场为目的,不要急着去收钱”。毕竟买家欢迎“免费的”,淘宝的人气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孙彤宇打了一个比方:红酒刚开始进入中国时,人们喜欢用雪碧兑着喝,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喝了。如果当时一定要按西方的喝法来享用红酒,可能红酒很难在短期内打开中国市场。时机很重要,好的东西关键在于什么时候端上来最恰当。面对淘宝

的步步紧逼,在免费还是收费的争执中,易趣也不断在调整其收费的标准,直至象征性的收费。至此,易趣从2001年7月份开始至今,坚持了6年的“商业模式”已基本被放弃,与竞争对手淘宝一同站在“免费”平台上展开肉搏,国内网络拍卖市场也随之回归“免费时代”。

服务本土化:因为这里是中国

为何淘宝能够后来者居上?马云说:“eBay也许在海里是条鲨鱼,但我是长江里的一条鳄鱼。如果我们在大海里对抗,我肯定斗不过它;但如果我们在江河里较量,我们能赢。”淘宝可以打赢易趣,因为这里是中国。换句话说,淘宝赢在它的本土化上。就如同在日本惨败给雅虎一样,易趣在中国遭遇了更符合中国消费理念的淘宝。

为了方便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沟通,淘宝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易与传统方式不同,买卖无法面对面接触,因此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例如,易趣为了控制收费,要求买方必须在拍下商品之后才能与卖方联系,且不支持私下沟通。而淘宝网通过“淘宝旺旺”这一类似QQ的聊天工具,使买方和卖方可以在线直接交流,甚至可能通过聊天成为朋友,这很符合中国人做生意的习惯,因此深受买卖双方的欢迎。在为淘宝会员打造更安全高效的商品交易平台的同时,也全心营造和倡导了互帮互助、轻松活泼的家庭式文化氛围,让每位在淘宝网进行交易的人,交易更迅速高效,并在交易的同时,交到更多朋友,淘宝成为更多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最先选择。

在“安全支付”问题上,易趣又迟了一步,他们轻视了这个在美国因为有着完善的信用机制的而不成问题的问题。面对淘宝“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的春风得意,易趣坐不住了,2004年10月28日,易趣“安付通”闪亮登场。2005年8月,易趣与eBay旗下全球领先的在线支付工具“贝宝”实现全面对接,同时“安付通”也与“贝宝”进行对接。使用安付通有安付通保障基金保障货款安全,使用贝宝则享受全部赔付。

免费一直是淘宝对付易趣的杀手锏,而易趣现在取消了所有的交易服务费,使得这场烧钱抢夺市场的C2C恶战变得更有悬念。鉴于日本的C2C市场已经彻底输给雅虎,易趣如果再输给淘宝,eBay将失去亚洲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显然这不是eBay想要的,所以eBay很可能会如惠特曼曾声称的“易趣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在充分授权的同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一旦竞争时间过长,易趣的持续高额支出将严重影响eBay的股市表现,如果易趣不能在本土化上做得够好的话,其命运可能跟雅虎中国如出一辙。

淘宝目前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中国C2C市场的成熟,eBay积累的资源将带给易趣更多的帮助,易趣对中国市场也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届时淘宝的本土化优势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易趣和淘宝,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即时通信之争:QQ VS MSN

如果说门户网站体现在数字上是点击率,对于即时通信工具来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注册用户数。1999年2月,腾讯在互联网上推出OICQ的第一个测试版本,两个月后注册用户已达20多万。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2006年12月的调查数据显示,腾讯即时通信产品依然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雄霸一方,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3.1%,MSN Messenger(LiveMessenger)在中国市场占有第二大的市场份额,不过其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于腾讯,为7.7%。

在即时通信(IM)领域中外企业的短兵相接中,腾讯大获全胜。虽然胜负只是暂时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透过交战双方不同的“战略战术”,来展望一下中国互联网这场硝烟弥漫的“中外之争”中,IM战场上的“战局”变化。

娱乐市场:MSN先天不足

早在2002年,腾讯QQ的用户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腾讯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甚至很多人已经把QQ号码作为与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并列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

基于庞大的用户群基础,腾讯在满足用户娱乐需求上开发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如移动QQ、QQ秀、QQ游戏等,并率先实行收费注册和QQ弹出广告开辟了一条增值服务的盈利道路。比较QQ提供多种服务前后腾讯营收情况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增值服务为即时通信市场带来了巨大利润。

显然,对于即时通信领域的娱乐化市场,MSN不可能无动于衷。2006年5月,微软MSN部门将MSN中国的内容定位调整为“时尚、生活、娱乐”,并且已经开始在其IM工具Windows Live Messenger中集成更大的实用与游戏功能。MSN正在积极进行时尚化和娱乐化转型。

商务市场:腾讯欲收失地

自从诞生起,腾讯QQ就把娱乐功能作为了首先考虑的内容,并在娱乐市场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大量用户。然而在商务市场上,由于QQ的个人娱乐气息太浓,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很多公司都已经封闭了QQ的端口,这也使得QQ逐渐远离了商务人士,而这一人群显然是更能带来收益的用户。

而微软MSN则看准了市场的机会,凭借其界面简洁、好友身份真实等优势不断蚕食腾讯QQ的市场,尤其是商务办公市场,不少商务人士正在逐渐向MSN转移。有网友这样评价腾讯QQ和微软MSN:QQ时代的口号是“只爱陌生人”,而MSN时代的口号是“不和陌生人说话”。

面对微软MSN在商务市场的步步紧逼,腾讯在2004年推出了针对商务人士的即时通信软件Tencent Messenger(TM),服务于在办公环境中有使用IM需求的用户,较侧重于熟人间的沟通和联系。腾讯TM的推出无疑意味着腾讯意欲收回这一失地,其特性也是有明确针对性的。作为一款免费软件,TM去除了QQ广受诟病的广告骚扰,界面也没有QQ那么花哨,另外还有“智能秘书”、“名片”、“行业黄页”等商务功能。腾讯TM同腾讯QQ的无缝结合使得在办公室使用QQ成为一种更为高效、便利的交流方式。艾瑞市场咨询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腾讯TM的用户覆盖数比例已达3%。

企业市场: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2003年10月,腾讯与IBM建立战略联盟,双方合作的结晶――新版RTX腾讯通实时协作版产品也随即亮相。这款专门为大、中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产品,也意味着继2001年推出首款企业版即时通信软件BQQ,并升级为Real Time Expert(RTX腾讯通)之后,腾讯实时通讯市场战略的又一次升级。

2004年7月,微软、美国在线和雅虎宣布,微软为企业用户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Live Communication Sever(LCS)将连接美国在线的AIM、雅虎通和微软自己的MSN。微软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企业即时消息服务向前发展,这种事情是必须发生的。

在以娱乐聊天为主要功能的娱乐类即时通信市场中,腾讯的地位已经非常牢固。然而,娱乐化平台与企业服务毕竟是

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国内的企业即时通信市场上,腾讯能否再造神话,至少从目前看来,结局尚难预料。

从观念的接受程度上来看,由于“QQ就是大众聊天”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娱乐化痕迹颇深的QQ一直抱着排斥的态度,认为上班时间用QQ聊天就是浪费时间,就会影响工作。腾讯一直坚持要把QQ和RTX作为相对独立的软件和服务,一方面正是出于打破QQ即娱乐的常规看法和认识的考虑;另一方面,腾讯深知: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只有把企业IM与企业的IT商务系统整合在一起,才能彻底发挥企业IM的价值。

企业级IM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企业使用IM进行内外部沟通的欲望并不像娱乐市场的聊天需求一样火爆,引导企业使用IM进行内外部沟通也不如当初开发个人聊天市场般简单。如何像当初吸引众多个人用户使用QQ那样,吸引尽可能多的企业使用RTX,怎样发展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用户,是摆在腾讯和其它即时通信运营商面前的现实难题。

默多克与中国互联网

老默的中国网情

如果说张树新是中国互联网起步的急先锋,那默多克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擂鼓手。瀛海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许选择错了竞争对手,成为了烈士;那由默多克与《人民日报》共同创立的ChinaByte,就成了被罢黜的太子。

作为世界传媒大鳄的默多克,虽然以新闻起家,但淡化意识形态,靠娱乐盈利;其掌管的新闻集团成为当今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核心经营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

对于进军中国传媒业,默多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未雨绸缪――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为了进入中国市场,1993年,他购买了香港卫星电视网,借助香港卫星电视台的技术上优势在亚洲淘金赢得了全世界近一半的观众。为了进军中国内地市场,1997年,打造了ChinaByte,这也是开拓中国网络市场的探路石之一。1999年,新闻集团的北京代表处成立。2000年,卫星电视(ST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后他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

默多克进军网络,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网络技术开始对传统媒体的控制能力提出了警告;进军中国网络市场,也是蓄谋已久。此前他已尝试过网络投资,可惜都以失败告终。上世纪90年代斥资4.5亿美元收购“推媒体”(Push Media)宠儿PointCast,打了水漂。1997年在中国创建了ChinaByte,也因为纳市崩盘而退出。

当全球每年的在线广告收入超过了100亿美元的时候,他不得已再次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投资网络的失败并没有使他退缩,而是变得更加乖巧聪明。在痛后,他总结了教训,起用罗斯・列文索恩(Ross Levinsohn)重整旗鼓进军网络;并把发挥新闻集团的新闻、体育、娱乐的优势,突出速度作为发展战略。列文索恩没有辜负老默的希望,攻城略地可谓大获全胜,不仅控制了MySpace,还赢得了两位堪与Google创始人媲美的网络天才;但最后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回望没落的ChinaByte,对于老默来说,并不是失败,而似乎明白了一点中国网络到底是咋回事。运作规范、行业典范、业内灯塔、品牌价值等在资本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尽管资本对ChinaByte的发展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最终决定其命运的却是资本,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资本必将在整个互联网经济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老默在踏入网络之前就是深谙此道。现在他携Myspace再次登陆中国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现在邓文迪与新闻集团高管正在寻找方法,以图MySpace进入中国时,避免遇到谷歌、雅虎、eBay、亚马逊等跨国互联网巨头进入中国所遭遇的挫折――总部授权、政府关系等。同时,技术上也会有风险,Myspace如果直接复制美国已成功的系统,可能让中国用户习惯不太容易;如果在中国找合作伙伴针对中国用户来开发,那也会失去先发优势。所以他们相中罗川作为MySpace中国的前锋,无非看中罗川成功帮助MSN在中国落地的经历,和运营与MySpace类似的MSN的经验,愿罗川比宫玉国幸运。

钟情中国网络,不知道老默看清楚了没有?要娶到“中国网络”这位媳妇,并过上美满的日子,并没有那么简单。

奇特的中国网事

争相打造巨无霸

早期网站为了吸引眼球、赚足人气,网站不得不开创“百货商场”似的网站,因为热闹才能吸引更多的网民。现在就市场份额而言,一些专业化的大众网站也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百货商场”却在向“专卖店”发展,但有的“专卖店”也有向“新百货商场”发展的趋势。

天极、赛迪、计世网等网站,顺应IT产业的发展,满足读者精细化的需求,已成为专业化的大卖场。这主要是与综合门户网站相比,专业网站略显人气不足,优势则是内容更深入、实在。但由于大多数成立时间较短,提供的内容服务品种、访问量都无法与一些知名的综合门户网站相比。大门户可仰仗大商场的人气,培养一些小而精的专业网站,实施一品多牌战略,如新浪科技就在业界形成了深远影响。

门户的概念虽已过时,但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却不过时。

娱乐是重要调料

随意打开浏览器,浏览一下综合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或专业网站等;你就发现都少不了娱乐频道或娱乐栏目。网站的娱乐功能应该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夸张地讲――这些娱乐几乎涵盖了所有像游戏、故事/漫画、美图、影视下载,还有一些多媒体的无厘头等娱乐休闲元素。

这也是网站吸引网民的一种调剂手段,只不过被国内网站应用到了极致,似乎有一种缺了娱乐就不为网的架势。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网民的平均年龄偏低、而且休闲时代的来临。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表明,现阶段中国在30岁以下的网民占了70%以上,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占19.3%和18岁以下的网民占16.6%。

既是有一半的网民是八十年代后出生,对于这样的群体,如果网站没有娱乐,那将是什么?

没有盈利也硬撑

中国网站经历了几轮资本寒冬和股市飘摇后,能坚持下来的商业网站已没有几家了。因为进钱的模式都比较单一,主要依托网络广告。尽管增加了一些增值服务,但也无法支撑未来发展的“钱景”。如果仍然不盈利的话,还能支撑多久。

后来居上的搜索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如百度获得了新的商业模型;但竞争异常激烈,本来是蓝海却变成了红海,大家纷纷杀向这片处女地。正如博客网站还没有真正尝到利润的甜头,就在一片喊杀

声中被淹没,每家都来提供博客服务。人们似乎失去了理智,只要能够有一丝希望,就要把它抓到手,结果没有一方面做成功。正如雅虎中国在不停的转型中,迷失了自我;每一次的网络商机,都想抓上,但每一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市场份额。

所以,不硬撑着,那又能咋办?不撑是死,硬撑还有希望。

何处取中国网经

老招:吸引眼球注意

只要是商业化的大众网站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网站,都需要吸引眼球,这是网络经济的一大特点。一个冷冷清清的网站,很难赢得厂商和客户的青睐。如果没有了人气,那会连最简单的广告利润都没有。

所以,需要通过网上网下的各种互动活动,和网民对网站的访问,来聚集人气。这种人气分为大众人气和专业化的小众人气。门户网站则侧重大众人气,专业门户则侧重小众人气。分众的人气可以与分众网络广告结合,并以此开展一系列的分众服务。当然,针对特殊群体的商业网站,并不需要大量聚集人气。因为这时的网络只是一个服务的辅助工具。

怪招:网民就是上帝

建网之初,网站执掌人就需要明白:网站将来要抓住哪类人――沉默的网民、尝新的网民、网络的愤青、社会的精英、未来的网民等?明白需要抓住何类群体后,就可以针对他们量身订制网站的内容和服务,还有相应的广告经营模式等,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最近比较火热的人缘网站、交友网站、婚庆网站等,迎合网民的需求,把网民奉为上帝,那就不愁“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险招:采用拿来主义

中国网络有采用拿来主义而成功的经典案例――QQ,但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雅虎。拿来主义如果用不好,会引来一系列的纠纷和竞争。马化腾被ICQ迷住之后,开发了自己的OICQ,苦于没有利润模式之后,移动梦网却带来了价值突围。随后注册用户继续增加,并开设自己的网站,学习其他网站的交友、社区、游戏、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

因为与当时的ICQ、PICQ、CICQ等相比,尽管QQ的技术不是自己创新的,技术也不是领先的,但现在却成为不可撼动的霸主。对于未来,尽管QQ不可能把所有的领域都囊括进来,但它却可以围绕用户群挖掘新的商机,提供更多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向通信、娱乐、商用等领域扩展。这些领域的市场庞大,潜力无限。

奈招:与资本去联姻

为了生存与发展,或获得更高的发展起点,还有穷途末路的网站,只要具有市场吸引力,融资就是一招棋。正如如果张朝阳没有第一笔15万美元、李彦宏没有拿到第一笔200万美元,那他们的创业速度都不会有如此之快。

在这个烧钱的行当,可谓“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那是万万不能的”。融资后的网站掌门人们,首先要计划好这些钱如何花,并且想清楚最后怎么处理与资本的关系。如果资本只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运作之壳的话,那风险就十分巨大了,资本会随时因为利益而甩壳而去,ChinaByte、MSN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新招:实施本土战略

曾经电信的增值服务挽救了不少网络企业,但今天是否还会出现呢?在目前看来,3G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于外来资本投入的网站,如果没有让中国网民接受的本土化战略,那么在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而且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拓展的受挫案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