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风险排查

供应商风险排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商风险排查

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备品备件采购 廉洁风险防控 煤炭企业

煤炭企业投产运行后,生产成本主要来源于采掘直接和设备采购以及维护成本,其中设备采购及维护成本大概占20%左右,每年均在数千万元,降低生产维护成本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环节。

1、备品备件采购廉洁风险的主要表现

1.1、思想道德风险

即由于备品备件需求、使用和采购部门相关人员思想道德水准不高或自律不严出现的廉洁风险,主要表现为备品备件需求部门经办人员不管生产是否需要,随意采购;需求部门或采购部门专业人员提前把采购需求信息、采购过程相关信息透露给熟悉的供应商;采购部门经办人员在备品备件规格型号上故意设置门槛;需求部门专业人员和采购部门经办人员在采购活动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贿赂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1.2、制度机制风险

即因制度不完善、制度缺失、备品备件采购流程设计不完善、缺乏相互制约或执行不力而出现的廉洁风险,主要表现为生产或采购部门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在采购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导致失职渎职、;备品备件采购的采、管、用没有完全分离,需求部门专业人员既是备品备件需求提出人,又是评标专家、验收人、使用质量评价人;采购计划制订、采购决策和采购行为操作是同一人。

1.3、外部环境风险

即因业务往来中相关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受到利益诱惑或其他非正常影响而出现的廉洁风险,主要表现为行为失范、权钱交易。

1.4、采购流程风险

即由于备品备件采购流程设计不完善而出现的了解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审批环节,尽管有各个专业人员、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核签字,但不少都是属于履行手续,容易出现审批程序走过场的情况,审核把关作用效果较差。

2、备品备件采购廉洁风险防控的重点和措施

2.1、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源头防控

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生产部门,主要是设备维护部和机电部要理清设备清单,摸清备品备件的种类、需求数量和最低库存量,建立完善设备台帐,健全设备健康档案,加强状态检修及设备倾向化管理。二是物资管理部门要会同生产部门对备品备件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形成年度、季度和月度采购需求计划。三是计划经营部门要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根据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在年初下达备品备件采购年度预算,并分解到物资采购、设备维护等部门及其各专业,将预算完成情况与考核奖惩、年度评先评优、岗位升迁等挂钩,充分发挥各部门和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备品备件采购廉洁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2.2、加强采购管理,强化机制防控

重点抓好制度建设、合格供应商库、评标办法、分类管理等环节,健全完善采购管理工作机制。

3、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实行评价决策与执行采购分离、询价与定价分离、采购与验收入库、资金支付分离,采购计划提出、采购决策、询价定价、执行采购、验收入库、资金结算等环节分设。二是深入分析排查廉洁风险点及薄弱环节,修订完善备品备件采购管理、职责权限、管理监控、监督检查等制度,建立采购权限分离,相互监督制约的采购工作机制;三是规范采购流程,规范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唯一来源采购、应急采购、直接采购等采购形式的范围、流程及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减少采购人员自由裁量权。

4、完善评标办法

一是建立内部评标专家库,建立评标专家选聘和考核淘汰机制,对业务水平不够评标不严谨的评标专家,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列入黑名单等处理,提高评标专家综合素质。二是随机抽取评标专家,避免需求部门专业人员既作为需求人,又作为评标人员。

5、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5.1、每年有稳定用量的大宗批量物资如化学药品、钢材、通用密封件、通用轴承、螺栓标准件、日常批量消耗材料等,且市场上有三家及以上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物资,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同类物资原则上实行一年内集中采购一次,根据生产、检修需要分期分批交货,严禁化整为零。

5.2、对技术复杂或有特殊要求,只能从唯一制造商获得的物资;生产部门无法提供准确型号、规格而只能提供图号、序列号、样品,只能向原生产厂家或唯一商(唯一供应商)采购的物资;市场的独家专利产品或在装设备的不可替代部件或市场只有一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物资,如电厂主要设备的重要备品配件,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5.3、对独家供应渠道的备件进行整合,签订长期协议,降低备件的库存资金。

5.4、加强过程监督,强化专业防控

一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备品备件采购,对合格供应商库建设,评标专家库建设,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物资进厂检验、复检、入库、资金支付结算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行采购信息、招标信息公开,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物资采购情况。三是建立采购管理问责考核机制,在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外委单位聘请监督员,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对备品备件采购的群众性监督。

5.5、加强教育管理,强化思想防控

一是选派责任心强,公道正派、专业素质高的人员担任采购岗位,加强培养锻炼,是采购员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市场规则,掌握商务知识的行家里手。二是把廉洁风险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案例警示教育、廉洁从业教育,消除侥幸心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第2篇

(一)单一来源采购

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人就某一采购标的与单一供应(服务)商进行洽谈,确定成交价格以及其他技术、商务条件的一种采购方式。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采购标的只有唯一的供应(服务)商应答;需要向原中标人采购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否则将影响施工或者功能配套要求;采购行为属于添购,是在原有采购项目上增加或者改进,而不是新购置一种工程、货物或者服务;不可预见事件导致出现异常紧急情况,使公开和限制程序的时间限制难以得到满足,不能或者来不及从其他供应(服务)商处采购。

(二)询价方式采购

询价采购是指采购人就采购标的直接向多个供应商发出询价函件让其应答和报价,采购人对应答文件和报价进行比较,确定成交供应商、成交价格以及其他技术、商务条件的一种采购方式。询价采购应答人的一次性报价为最终报价。询价评审小组原则上推荐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为成交候选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采用询价方式采购:采购标的必须是货物;所购货物规格、标准一致,技术要求简单、明确;市场现货供应充足;所购货物价格相对稳定、透明,在一定时期内波动幅度不大。

二、常见风险及防控

(一)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

风险表现:如果采购方式选择不恰当,应该采用询价采购的通用物资采用竞争性谈判,可能出现人为设置针对性评分标准,有意排除供应商,操纵选择结果,导致价格损失。特殊、专用物资如果不通过竞争性谈判,比较售后服务,技术特性、销售业绩,企业规模等差异,仅以价格低为唯一衡量标准,则可能导致质量损失。防范措施:严格把握采购方式选择原则,一是对于规格、技术标准明确一致,技术要求简单、明确,市场现货供应充足,所购货物价格相对稳定、透明、市场竞争充分的通用物资,可以采用低价中选的询价采购方式。施工、服务采购和其余的物资采购建议用竞争性谈判方式;二是把握竞争性谈判采购评审原则:货物采购一般按照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规则,选择成交供应商;服务采购应当按照采购文件公布的评审标准,并按照性价比最优的规则,选择成交服务商;三是采用最低价格法时,如果供应(服务)商报价最低,但不符合质量要求,应终止程序重新选择。

(二)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把控不严谨

风险表现:如果市场调查不充分,或因为个人利益人为不邀请满足条件的潜在供应服务商、而选择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不仅难以为企业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供应(服务)商,而且极易滋生腐败行为。单一来源采购基本没有竞争,采购效果主要取决于双方现场商谈,如果企业未掌握清楚市场平均价格,可能对方报价过高,谈判人员也不清楚合理价位,难以达到价格控制目的。防范措施: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单一来源采购风险,申请采购部门要提出书面理由和具体要求,非招标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企业高管组成)要对单一来源采购项目集体审查,没有绝对充分理由的,原则上不采用单一来源方式;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市场调查不充分的可能性,在遇到不了解的行业、技术复杂,掌握的信息可能较少,难以确定邀请对象的项目时,可以采用公开邀请的竞争性谈判方式或委托专业招标中介机构,尽量不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三是把握好单一来源采购中对原招标结果的应用,如果距原招标时间过长(一年以上),或者采购标的较之原合同比重较大,市场价格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建议重新确定采购程序,不能直接选择单一来源方式采购。

(三)供应(服务)商推荐范围过窄

风险表现:供应(服务)商推荐环节是企业非招标采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市场了解不够,供应商信息收集不全面,可能出现推荐来源单一、推荐单位质量和服务档次相差大、推荐单位不具备相关资质、推荐单位不具代表性,甚至人为操纵供应商推荐,人为倾向性推荐,出现串标、陪标等腐败行为。防范措施:一是借助各种手段,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建立企业潜在供应商库,确保优质、有行业代表性的供应(服务)商成为选择对象;二是注重供应(服务)商推荐来源多元化,采用供应商库抽取、采购管理部门、申请采购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多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参选面,避免一个部门或少数人员主导的状况;三是对拟邀请单位集体进行排查筛选,确保参选者质量和信誉位于同一档次和水平;四是做好采购和服务情况的后续跟踪记录和评价,采用黑名单制度,将中选后无法满足承诺服务要求或有内外勾结有违规行为的不再二次邀请;五是提前了解市场价格,以便评审或谈判时合理进行价格比较;六是为形成充分竞争,建议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方式邀请参选供应(服务)商数量尽可能3家及以上。

(四)操作流程设置不合理

风险表现:采购流程设置不合理可能因为重要手续和记录不全、导致产生纠纷或法律风险;项目没有前置审批,资金来源未得到落实,可能导致无法最终履行采购结果;采购方式的审查批准,未提前进行,可能出现采购方式选择错误,直接影响采购效果;流程过于繁琐或不切合实际,可能导致采购基础工作量大且工作效率低下。防范措施:一是做好前置审批,项目可行性、资金来源、采购方案、发出的谈判文件等资料提前审查;二是针对三种采购方式制定固定工作流程,明确操作步骤和资料模板,以方便具体操作,流程设置可以比照公开招标相关流程,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精简,尽量简单明了,但涉及的内部牵制、法律文书等重要环节必须到位;三是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非招标标的不大,省外供应商从成本考虑只能放弃参与的现象,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在企业纪监人员的现场监督下传真报价、电话免提、视频现场谈判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参选面。

(五)商务、技术资料支撑不够

风险表现:谈判现场资料支撑不够,会增大现场谈判难度,出现实质性内容变化较大,澄清、修改内容较多的情况;技术要求如质量标准、检验条件、主要技术参数、主要外协部件厂商要求等不明确,可能导致受邀单位理解失误,导致报价差异大,影响评审结果或中选后无法满足技术要求;商务条款如运输装卸费用,交货地址、工作量等不明确,可能导致合同履行出现偏差,产生合同纠纷。防范措施:一是业务部门尽可能明晰的提出商务技术要求、如:生产资质、生产能力、生产设备要求、质量标准、检验方式、主要技术参数、主要外协部件厂商要求、技术力量、经营业绩等;二是如果发现技术资料重大失误或遗漏,应该及时补充公布澄清资料,给参选厂商同等时间和机会修改应答文件。

(六)检查、评审工作不细致

风险表现:在公布谈判文件之前没有认真审查,导致内容不明确或有重大遗漏;现场接收资料的检查不到位,让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供应(服务)商参选;评审工作不细致,没有发现串标陪标的雷同应答;应作废的应答没有作废,影响采购结果;在订立合同时背离中选时确定实质性内容或者向中标人提出附加条件,出现合同风险;防范措施:一是明确规定检查内容,制作检查确认表,对重要要素是否说明到位,关键流程的文书是否正确完整,审批签字手续是否齐全等内容进行检查;二是评标委员会成员必须按照非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不得人为变更;三是定选程序必须采用客观技术参数区别质量差异,而不能仅凭技术部门主观意见确定,避免定选依据不够充分,经不起审查;四是合同条款严格把关,确保合同条款与中选实质性内容一致。

(七)违反非招标工作纪律

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第3篇

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重点检控进口产品中的“苏丹红1号”,以防进入国内流通渠道。肯德基所属百胜餐饮集团立即要求供应商对相关调料进行检测,并提供书面确认。

2005年2月25日,百胜供应商广东中山基快富食品公司发来书面回复,确认其供应的产品不含“苏丹红”。

2005年3月4日,北京市有关部门从亨氏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1号”,并确认苏丹红来自广州田洋。百胜再次要求所有供应商继续排查“苏丹红1号”,并把重点转向国内原料。

2005年3月15日,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了微量“苏丹红1号”。

2005年3月16日,“百胜”要求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2种产品。同时启动内部流程妥善处理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防止问题调料回流到消费渠道。通过媒体和餐厅中国肯德基“有关‘苏丹红1号’问题的声明”,向公众致歉。

2005年3月17日,百胜集团品控人员在基快富工厂进一步追查“苏丹红”时,在生产记录中发现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提供的含“苏丹红”的辣粉曾于2005年1月12日以前用在部分肯德基香辣鸡翅、香辣鸡腿汉堡和劲爆鸡米花的调料中。肯德基立即通知所有餐厅停用少量剩余“基快富”调料,由“味好美”的同样调料替代。

2005年3月19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中,又从朝阳区某肯德基餐厅抽取的原料辣腌泡粉中检出“苏丹红1号”,涉及的产品增加了3种,使肯德基“涉红”产品达5种之多。北京肯德基不得已暂停3种产品的销售。

2005年3月22日,新调料经过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确认不含“苏丹红”,随即北京肯德基餐厅恢复了香辣鸡翅、香辣鸡腿汉堡、劲爆鸡米花3种产品的销售。

2005年3月23日,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新奥尔良调料烤翘的销售。

2005年3月28日,肯德基在全国16个城市同时召开新闻会,宣布经专业机构对肯德基几百种相关品项检测,证实所有产品不含“苏丹红”。公司查明所有问题均来自中山基快富公司的供应商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宏芳”曾向“基快富”提供两批含“苏丹红”的辣椒粉。这两批辣椒粉中的一部分用在了肯德基的新奥尔良和香辣产品中。会上,肯德基宣布了3项食品安全措施,全力防范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2005年4月6日,依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导,所有肯德基调料中的“苏丹红1号”均可追溯至广东田洋公司。该公司以工业原料违法假冒成食品增色剂,销售给河南驻马店豫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用于辣椒粉加工;再经过安徽义门苔干有限公司公司包装,卖给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最后售给肯德基的供应商基快富公司,从而混合肯德基的调料。

案例点评

在本案例中,肯德基危机主要来自于供应链的风险转嫁,由此可以看出,公关危机事件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当然肯德基公司自身在进行公关危机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了某些失误,例如,在发现另3种产品“涉红”,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而是用新调料替换,让消费者对其产生质疑。再者,虽第一时间与媒体沟通, 并向公众发表声明,但过度承诺,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声称“确保不会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引起公众对肯德基诚实的怀疑。当然肯德基在危机管理的始终,并没有让权威部门来发话,而是自说自辩。

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使用的日益广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中药注射剂风险的起因,客观、科学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控制中药注射剂的风险,是中医药界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监管与应用

柴胡注射剂作为第1个中药注射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直至1985年,各地批准上市了许多以药材投料、采用水煎煮、水煎醇沉或水蒸汽蒸馏工艺生产的中药注射剂。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新药由国家统一审批,随着审批制度的规范完善和技术要求的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水平也明显提高。

1999年11月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局)颁布的《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中明确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2007年12月,国家局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9年国家局启动本文由收集整理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随后印发了7个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

在应用方面,中药注射剂已覆盖21个省市的1 400多家医院,年销售额约为200亿元,进入2010年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46支和8支[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独特手段,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注射剂对于中药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中药注射剂的风险因素分析

分析风险的构成因素,确认风险来源,是控制风险的首要前提。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药材来源不固定,质量不稳定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材作为起始原料的,即便是那些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中药注射剂,其起始原料也是中药材。因此,中药材质量稳定性成为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的第一要素。中药注射剂应尽可能使用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对于无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应固定产地,并严格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多个产地和多基原的药材,应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制定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总之,原料药材质量不稳定是中药注射剂质量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2.2 辅料的供应商审计和质量控制不到位 辅料的重要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辅料是药品制剂成型的必要成分,不可或缺;其二,辅料的质量与药品安全直接相关,辅料的质量问题可能引发重大的药品安全性事件。保证辅料质量,供应商审计是关键环节。除了供应商资质审查,辅料质量标准审查和辅料供应商生产质量管理的现场审查也尤为重要。

2.3 对生产工艺的研究不充分,工艺不稳定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工艺参数,其核心目标是: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并且尽可能保证批间产品物质的一致性。用质量均一性保证中药注射剂产品安全有效的一致性。因此,工艺研究不充分或工艺不稳定的产品,其质量均一难以实现,产品的安全性甚至有效性也难以保障。

2.4 物质基础不明确,质量标准不完善 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的研究包括注射剂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通俗地说要搞清楚有什么、有多少、这些成分与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如果这些内容没有研究清楚,那么药品的质量标准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检测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难以切实控制药品质量,难以保障药品安全有效。

2.5 基础研究薄弱,安全性有效性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颁布以前批准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大多在上市前没有药效、毒理和临床研究。而中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或外用制剂的重要区别是,传统中药没有注射给药途径,因此通过几千年人用历史经验总结而来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作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的证据尚显不足,需要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2.6 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缺如,不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中药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缺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近年来许多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补充完善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项目内容,但是特殊人群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仍然缺失,成为安全用药的隐患。

2.7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开展3年来,药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不到位本身就是风险。

3 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的现状

3.1 监管部门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中药注射剂的风险管理,包括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现场检查、市场的监督抽验、评价性抽验、质量标准提高、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安全用药的宣传等,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安全事件明显减少,安全形势呈现好转态势。

3.2 生产企业 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开展了风险排查,部分企业主动停产整改。大部分企业开展了安全性再评价相关的研究,设置了专制或兼职人员

负责产品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3.3 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部门,也是最早发现、报告和处置不良事件的部门。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但是安全用药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4 药品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思路

4.1 充分认识风险 认识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药品风险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2大类。固有风险主要指可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人为风险主要包括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差错、不合理用药以及管理缺失带来的风险。药品风险管理是针对药品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而开展的所有活动和干预行为,其主要内容是识别、描述、预防或最小化药品相关的风险,并对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予以评价。通常包括4个步骤,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最小化、风险沟通。

除了对药品风险一般内涵的认识外,还需要准确认识中药注射剂风险的特点和成因。从药材质量、辅料、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说明书等方面全面控制风险。

4.2 挖掘并分析评估风险 挖掘并分析评估风险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内容有2个方面:其一,药品生产企业针对每一个品种撰写“安全性特征描述”,从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汇总并详细描述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上市前研究、上市后公开发表的文献、生产现场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生产记录、药品使用说明书、监测部门反馈的来自于自发报告系统的adr报告、临床反馈、患者投诉等各种途径。识别并区分哪些是已知风险,哪些是潜在风险。例如:药品说明书已经记载的不良反应属于已知风险;说明书未记载,但是在监测中收到的新的adr报告是潜在风险;原料药材的产地不确定质量不稳定是潜在风险;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不完善是潜在风险。进而评估风险度(严重程度),并根据风险度和风险特点,制定该药品的风险管理计划,也称风险最小化计划。其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健全adr监测和风险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风险的发现、报告、评估、控制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与adr监测和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培训、学习并掌握风险信号检测方法和安全性评价技能,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并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在实践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4.3 围绕风险开展上市后研究 以安全性为目的的上市后研究一般是围绕潜在风险和未知风险而开展的。研究方法视研究目的而定。例如,如果把物质组成不明确视为潜在风险,那么就要开展药物所含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统称为药学研究。如果需要确认被动监测发现的可疑的新的不良反应,就要开展主动监测,一般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上市后研究多为临床研究,但是必要时也需要进行基础研究。上市后研究很难固化1个统一的模式,这也是上市后研究的复杂之处。

4.4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的措施分为常规措施和特定措施。常规措施是针对风险因素的通用措施,例如辅料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因此供应商审计和辅料的质量检验就是风险管理的常规措施。常规措施的执行是关键,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险管理中,常规措施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风险的原因。因此,监管部门的检查或者企业聘请第三方

检查,对于发现和预防常规措施的疏漏很有意义。

特定措施一般是针对1个品种的1个风险因素而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例如:通过自发报告系统发现了某个中药注射剂新的不良反应并且得以确认,而该药品的说明书中没有记载,及时修订完善说明书就是针对该品种的这一风险而采取的特定风险管理措施。又如:某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显示批间差异较大,质量均一性存在问题。经追溯生产工艺发现水煎醇沉后静置时温度不同,静置后所得物质不同。改进设备、保证醇沉储液罐所在车间的温度均衡就是针对这一风险而采取的特定风险管理措施。

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第5篇

手机产业曾经连续多年呈现高速发展,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支柱领域。在手机发展热潮中,中国先后涌现出数百个手机品牌。随着产业进入成熟期和近几年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产业门槛持续提高,手机产业进入洗牌周期,相当数量的品牌手机企业陷入困局,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风险。为此,应找准原因,做好预判,提前发力,化解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引导推动中国手机产业及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三方面因素推动手机产业进入洗牌周期

1.产业整体增长乏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2年的45.1%下滑到2015年的10.3%。2016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仅为0.2%和0.3%。同时,中国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销量前9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之和超过90%,其中前5大品牌之和超过62%。在市场趋于成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单一品牌特别是中小品牌要实现增长将更为困难。

2.龙头企业加大投入,产业门槛持续提高。中国成为全球手机市场的主战场,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加大攻关力度。一方面,国外企业努力圈地。苹果了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 iPhone SE,三星推出针对中国消费者的C5和C7机型。另一方面,国内一线企业深耕专利布局和强化特色功能。华为通过自主研发处理器、OPPO通过快速充电和高端影像技术、VIVO通过拍照与 HiFi技术,都已建立起一定的技术优势,给研发创新实力不强的手机厂商造成更加难以逾越的壁垒。

3.低价和网售魅力削减,发展模式遭遇挑战。低价和互联网销售是前几年不少手机厂商的竞争法宝,但近来逐渐褪色、失效。一方面,消费者更倾向品质好、功能强、“有面子”的品牌产品,不再接受简单堆砌硬件、同质化严重的低价机。另一方面,网络营销的效果大大削减,线下渠道焕发新活力,严重依赖单一网络渠道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发展模式的转换使得大批核心技术缺失、以往主要靠“噱头”博风头的手机企业难以适应。

实际上,手机品牌淘汰已成常态。从龙头格局看,2013年占据国内手机销量半壁江山的“中华酷联”在2015年变为“华米VO”,只有华为一家坐稳,且小米也在2016上半年跌出前五。从品牌数量看,2014年、2015年国产手机品牌淘汰数量均在140家左右,中小手机品牌成为“重灾区”。预计未来几年,手机产业的洗牌速度还将加快。华为高级副总裁余承东甚至认为,未来3-5年,全球市场仅能存活下来2-3家手机厂商,中国市场只能活下来1-2家主流手机厂商。

手机产业加速洗牌可能带来多方面风险

1.引发企业连环倒闭。手机产业上下游联系紧密,一家企业倒闭往往会波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连锁效应。2015年底,代工企业深圳中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倒闭,不但影响了多个品牌手机的如期发货,还波及近300家供应商。特别是不少手机企业为了以较低的流动资金维持生产,在快速扩张期采用代工赊销模式,可一旦遭遇普遍拖欠货款、银行抽贷缩贷、投资方撤资等情况,就更容易倒下,并影响到供应链企业。比如深圳一年倒下13家手机供应商,违约金额超20亿元,造成多家相关企业资金链断裂。

2.带来金融运营风险。手机企业作为重资产型企业和地方重点扶持的对象,通常所需贷款金额较大,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一些新兴金融机构也面向手机产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手机及配套企业的倒闭,会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回收难,形成不良贷款。如果倒闭企业数量过多,且较为集中,甚至会使实力不雄厚的新兴金融机构遭遇发展困难,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问题。

3.冲击园区正常发展。2013-2015年,中国各地建设了数量众多的智能手机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往往聚集了上百乃至上千家手机及相关企业,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在手机品牌加速淘汰^程中,园区集聚效应可能放大企业倒闭的负面影响,造成园区及区域产业发展的整体衰退和地方投入的重大损失。例如,2015年珠三角地区有76家手机企业关门,惠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手机产量下降22.5%,深圳南山区手机总产量下降12.5%,都对园区发展和地方经济造成不小冲击。

4.导致连锁社会问题。手机企业倒闭不仅对地方产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2015年10月,作为中兴、华为一级供应商的深圳福昌电子因拖欠供应商4亿多元债务倒闭后,约3800名员工连续两天在工厂门口拉横幅要求管理层出面支付所欠工资,并到龙岗区政府门口游行示威要求政府介入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一度扰乱了社会秩序。

化解风险的措施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监测,积极应对潜在危机。建立涵盖主要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园区的手机产业发展监测体系,跟踪手机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支持地方政府建立企业赊销统计平台,协助手机企业排查和解决资金问题;联合投融资机构设立资金池,及时为遭遇突然问题但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建立企业倒闭预案和快速处理渠道,将社会影响降至最低。

二是加强创新引导,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国产手机“三品”建设,促进其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向高端、特色领域发展,努力做强、做响手机品牌。把握智能硬件大发展趋势,引导部分手机企业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拓展,积极发掘新增长点。为此,还要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增强企业进入手机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