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风险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定义。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其实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去处理物流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供应链中的不确定以及风险,它是和供应链进行多方协作或者独自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使企业可以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以往概念中以局部来考虑的。这里的风险管理包含了企业作为独立运行的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整个竞争机制中相互协作所面临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已经超过了20年,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时间更长。供应链风险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企业连续运作。
(二)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在生产以及流通过程中,供应链风险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供应链解体,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物资从生产者到用户途中所发生的所欲的物流环节、资金流环节以及信息流环节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供应链风险,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于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来说,它与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因为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它的风险系数更高。建设工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是针对建设过程中影响到建设供应链正常运行,给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带来了不利,从而造成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损失的相关不确定因素。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管理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努力或者独自的运行,然后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处理建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通俗的说,就是对建设工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设别、分析,然后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以及控制。
2、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1)具有牛鞭效应。因为供应链的上游以及下游需求之间可定会存在时间的滞后性,所以会引起信息的反馈出现误差的现象。因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一般都是针对与其比较相邻的企业做决策,对于其他的节点关注就比较少,所以会造成上游和下游的过度反应,下游的需求到上游以后变大的现象。供应链如果越长,其中间环节就会越多,牛鞭效应就会越严重,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供应链的效率。(2)传递性。因为建设工程的一个完整项目是包括招投标阶段到项目的竣工阶段,所牵涉到的企业非常的多,所以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会很多,所以风险的因素可能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间传递并且积累,从而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复杂性。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参与的主体比较多,且都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存在冲突,不便于管理,所以使得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4)合作性以及互动的博弈。供应链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包括着很多其他的企业,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所以都会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在供应链的节点之间可能会出现消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回互相博弈。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他们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二、建设工程供应链存在的风险
建设工程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环境风险,另一个是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对建设工程供应链的影响,一般指的是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而内部风险是指建筑项目的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以及供应商在供应链环节中出现的一些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风行、信息风险、系统构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三、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的必要性。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给供应链的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风险不受人为控控制,所以我们有必要实施风险管理对其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做到对风险未雨绸缪。同时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建设工程供应链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完工。
(二)建立原则。1、系统性原则。建设工程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会涉及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承包商等单位,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有着很多节点企业。所以对于他们应该设计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统筹全局,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2、动态性原则。因为建设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供应链节点中的企业也具有动态性,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设计时候,一定要考虑。3、经济型原则。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营利为主的,建筑企业也是一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到成本因素。供应链风险管理一定要考虑经济学的原则。4、战略型原则。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企业的长期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这一原则。
(三)构成。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整体以及各集成单元的指标集合,主要是给供应链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以监控采集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对当前的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3、风险监控系统。建立在供应链运营的基础下,对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以及控制。4、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供应链风险制定相关的防险机制以及条例,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分析,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功能。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调度;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以及监控;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当遇到风险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关键词] 供应链 柔性 构成
一、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1.柔性的概念。(1)柔性存在的前提是“不确定性”。变化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柔性是一种处理变化的“能力”,可以将柔性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种: 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2)柔性的三种表现形态。柔性在现实中,通常表现为三种形态: 潜在柔性、可实现柔性和现实柔性。
2.供应链柔性的概念。供应链柔性的概念可追溯到Forrester(Damien/Amrik2001), 他认为供应链应该具有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并强调供应链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任何供应链参与者的柔性能力会受到整个系统柔性能力的内在限制。Slack(1987)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及时做出响应的能力。从实质上说,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更重要的是一条价值链。因此,供应链柔性应该从整个价值增值系统角度来考察, 即考察供应链整体柔性。综合以上文献对于供应链柔性的定义,本文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协同供应链成员,经济而快速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供应链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动力过程。
二、供应链柔性的分类
1.柔性制造。柔性制造主要包括生产柔性、产品柔性以及时间柔性。生产柔性指供应商改变整体输出水平的能力,即供应商应对顾客需求量波动的能力,是供应商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所能够提供的各类产品总产量的变动范围。生产柔性反映了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弹性大小。产品柔性是供应商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的能力。时间柔性也可称为交货柔性,是供应商改变计划或假定的交货日期的能力。时间柔性应了供应商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体现了顾客需求的时间价值。因而,在基于时间的竞争中,时间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2.柔性库存。柔性库存,即各环节虽然是按订单展开活动但是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库存,这是柔性供应链预警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市场的变化速度已经可以毫不夸张的与光速相比,所以一定量的库存是应付紧急情况必不可少的,也充分体现了柔性的概念。库存控制可以采用单级库存控制和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在单级库存控制中可以采用经济订货数量模型(EOQ)和分发需求规划模型(DPR)来计划库存量。
3.信息及知识共享。在柔性供应链中将信息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信息系统,一个是内部信息系统。外部信息系统是核心企业获得市场、终端用户信息的通道。内部信息系统主要是指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订单信息传递、库存量信息、运输情况、货款收欠、生产技术革新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是保持好合作的关键,而其合作具有跨地域性、动态性。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共享。知识的共享对于促进供应链企业共同发展,降低成本,从而抵制供应链风险有重要的作用。
4.柔性契约。又称动态合同,它在内容上提供了许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合同进展情况而定的灵活性选择条款,与传统的确定性合同有很大的不同。柔性合同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合同的执行分阶段进行,根据前一阶段合同的执行情况,确定下一阶段执行的条款或合同,一般不采取一次性合同。柔性合同还包括配套的动态检查机制、激励机制、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清算机制。动态检查机制是为了监督和约束合作伙伴的行为,避免出现有损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行为;激励机制是鼓励合作伙伴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改善敏捷性方面增加投入,以提高整体的合作效率;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是为了确立整体的信任合作关系;清算机制是规避风险保证供应链的顺利运作而制定的必须条款。
供应链契约组合管理是指应用组合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契约(如定量契约、期权契约、柔性契约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契约参数的组合决策,以实现降低供应链库存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不同类型的契约具有不同类型的风险,并克服不同类型的风险。可根据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大致划分为:推式(push)契约,拉式(pull)契约,期权契约,甚至现货市场(spotmarket)采购。。
5.柔性文化。为建立与系统柔性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具有高度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统和谐性的硬性文化,建立适应柔性要求的新型文化体系:柔性文化。柔性文化强调人的重要性,鼓励员工说出他们关心的事情,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支持员工的发展,这一切会促进员工自我实现感和工作上的个人原动力,增加其创造性成就,使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提高。柔性文化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学习与创新。具有柔性文化的组织,能够敏捷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柔性文化灵魂的指导下,迅速获得柔性的改进。
参考文献:
[1]Zhejun Gong. An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 184:745758
[2]Zuo-Jun Max Shen. Aprofit-maximiz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with demand choice flexibility[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06,34:673 682
[3]Larry C. Giunipero, Diane Denslow, Reham Eltantawy. 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lexibility:Moving to an entrepreneurial skill s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5,34:602 613
[4]蒋渝李跃宇陈秋娴:不确定条件下柔性供应链管[J].现代管理科学.2005,3:78-79
[5]戴勇: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的柔性化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8:45-46
[6]孙薇:对柔性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2,260(12):29-30
[7]刘蕾唐小我丁奕翔: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柔性评价[J].商业研究.2005,323(15):6-8
[8]李应杨善林郑家强:供应链契约柔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7,367(11):30-33
关键词: 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贸易式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一、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简称SCOR模型)是美国供应链协会(SCO)开发设计并推行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链描述与设计的工具,其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也可作为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工具。
二、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利用SCOR模型把整个供应链的结构、组成、地理分布、处理流程清晰地描述出来,供应链运行的统计资料和对供应链预期达到指标的预测,达不到预定指标的可能性即为风险,影响实现预定指标的因素即为风险因素,指标比较差的环节即为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
1.因子分析概念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隐藏在大量可观测变量中的少数几个潜在的、观测不到的因子,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潜在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潜在的综合变量被称为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
分析上表,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包括作业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可获得性指标、服务响应能力指标等几个方面。
四、基于SCOR模型的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本文从国际供应链运作角度,确定国际供应链执行过程流程图,把国际供应链标准配置的所有活动标在以地图为背景的图上,用于分析不同地区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差异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影响,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对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借助SCOR模型的贸易式进入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在进行国际供应链运作时对其相关因素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达到权衡风险与成本、风险与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庞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汪洪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36.
[2]苏琦.国际贸易,市场风险,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5-55.
[3]许晖.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9-43.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 防范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确定一个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其他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确定收益为直接还款来源,打通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及制成品,到最后经由销售网络把产品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结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对核心企业以及链条上多个参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多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核心企业的较高信用等级部分转移至信用等级较低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满足供应链上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融资困难和供应链产业失衡的问题,降低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供应链融资可以将银行信用有效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购销过程之中,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融资支持,但是在整个供应链融资流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风险,需要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真实性风险。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融资体系中的资金提供方,需关注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风险时不再仅仅针对借款主体的自身情况进行,而是需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整个链条进行评估,将整个交易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风险。因此,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是供应链条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金融机构给供应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是交易合同真实可靠,如果交易合同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么金融机构就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2)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开展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融资模式,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公司等多个参与者,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出现新的业务品种,同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较规范化约束水平较低。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之前没遇到过的法律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支持,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新的金融产品在某一时间段可能存在法律真空或者法律空白,相关法律关键点无法得到有效覆盖。同时,由于供应链业务自身的特点,货物的所有权在供应链链条中的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相关应收应付款项在不同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转移,在货物监管、信用捆绑、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都涉及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以上问题都会带来供应链融资法律风险。
(3)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类型,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与金融机构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从业务评估、资格审查、流程管控到贷后管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多个企业,金融机构对企业经济技术水平的分析、抵质押品的监管、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都变得更加困难,对金融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性水平要求比较高。金融机构不仅要对整个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有整体性把握,而且还应当对行业的业态特点、风险控制点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解,该项业务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专业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金融机构对其内部管理大都沿用传统业务模式,业务要求与实际工作的差异将带来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为突出的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为合作基础的,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维系因素就在于该供应链条各个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供应链融资业务实际上在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之间进行转化,以核心企业的较高等级的信用水平为依托,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与其配套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捆绑在一起。这种信用捆绑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将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交易过程中的每个相关企业,进而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程度。
供应链融资在金融机构为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会受到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受到影响。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发生后的道德风险。某些追求风险回报的企业或者资信评价不良的企业为了更多的申请贷款,会竭尽所能地粉饰自己,美化自己的不良资产或是提供不完整的或虚假的信息、数据、报告等,从而使得那些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借款人在取得银行的贷款后,可能出于利益的考虑而隐藏自己行动,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仍不十分完善,存在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客观事实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中小企业管理普遍不规范,自身缺乏信用管理机制,资信评价普遍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抵押担保等条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复杂,竞争压力很大,这些因素使得信用风险成为了供应链融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源。
(5)运营风险。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支持性机构,是融资服务的主要协调者,物流企业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供应链融资中的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对从事供应链业务的物流公司,在深入客户供应链流程过程中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增加了相关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
(1)加强供应链融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供应链融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的专业性和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做好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审批人员的培训,同时建立从业人员的认证制度,通过尽快培育一支专业化营销和管理队伍,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人才保障。
(2)严格市场准入机制。作为供应链条中的关键,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受行业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整个行业的购销行为主要受市场情况影响,波动性较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前缺乏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易对象经常变更,整个供应链条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这种情况下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将会带来较大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易历史清晰完整,这将极大降低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信用风险。
(3)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受目前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建立健全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优化信用和法律环境,有助于金融机构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货物的所有权在供应链链条中的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相关应收应付款项在不同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转移,从客观上增加了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缺乏相关法律条款和指导性文件的支持,因此,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将法律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应加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管控意识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4)强化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为了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充分合作,做到信息共享,这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双方的信息沟通。银行通过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动用分级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情况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利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金融机构应借助信息化平台,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上下游企业关联在一起,使得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信息交流与资讯共享的效率得到实质提升,从而降低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霞.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