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资理的墓本内容。本文从理一沦上论述了教学评价在教学质蚤保证监控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结合沈阳建工学院近年来实施的专业教育评估、系部教学工作考核、教师教学质童评价等多项教学评价实践,阐迷教学评价对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摘理的签本内容之州。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l最佳教学效果。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中的教与学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检测与考核,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求改进的一种工作过程。
(一)教学评价是改革、发展现代教育事业的雷要
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教育要发展,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H寸时掌握住教育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调整并纠正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个:第一,通过教学评价,诊断并改进教学质量:第二,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第三,通过教学评价,向有关方面提供教学质蛋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第四,通过教学评价,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资料和决策依据。
(三)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学、科研、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教学评价作为检测教学目标与教..效果实现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深人开展,必然会在深层次上起到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例如,教学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分析和总结.不仅仅使被评价者明确了自己以后铸要努力的方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同时也促进他们把客观评价标准能动地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奋发图强的动力,促使他们注意不断地汲取他人的长处,并改进教学,深入教研,以完善自己的实际工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整个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地位
教学评价的功能,指的是教学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有益功效和积极影响。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督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教学评价的直接体现,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1.促进教与学共同进步。教学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的过程是有目的、有组织地提供调整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或者说反馈信息)的过程,通过大量的教学反馈信息,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卜一步教学活动,有助于师生利用获得反债信息调节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相长,以促使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2.改进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提供大量与教学过程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管理部门、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管理的依据;教学评价有助于学校领异决定教师的聘用、评定一‘晋级、奖励,安排教师进修与提高;同时教学评价的开展.也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自身的工作情况作出适时判断和决策,改进管理,提高效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实际水平。
3.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发展。教学评价检测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实.现教学目标程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检查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安排是否止确,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改革。例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质量跟踪、监控,达到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目的;通过教学评价检测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教学评价的社会功能
各种客观、公正的教学测量、评价除了具有学校内部功能外,同时还具有社会功能。例如,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质量的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成千上万的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通过对其学业、能力和发展前途的预测评价”阀门“,流向社会.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从这个意义上k}.,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教学评价的心理功能
这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最重要功能。一方面,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动机,对学生和教师的白我意识,’崎绪和意志均有积极影响。例如。肯定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具有一种成就感,进·步从肯定方向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使积极向上的情绪趋于稳定,从而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追求更离层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而,教学评价还可能对学生人格形成产生某种影响.教学评价过程可以迎化学生和教师的自我尊重意识,调节学习心理情绪,培养和坚定意志品质,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评价考核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是通过对学校中的教与学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检测与考核,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求改进的一种工作过程,因此,教学评价对学校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被评价者必须按指标要求努力去做,才有可能达到合格或优秀标准,这实际上等于把规范的教学目标要求变为被评价者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从而引导教学走上正路,奔向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调控作用
教学评价通过对评价对象的诸因素指标逐一检测,掌握情况,明确不足和差距,获取大且反馈信息,并以此为根据作出教学改革新决策。同时,被评价者也必须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照自己找出存在的差距,并依据评价结果反馈信息。;自行调节、控制,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教学评价便能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起到调控作用。
(三)鉴定作用
教学评价通过对评价对象的一系列检测、评价、考核,可以比较全而地掌握被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这就为相应的评选、确认等鉴定性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从而在评选先进、考核评比、合格鉴定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四)激励作用
作为被评价者,侮个单位和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猫要,都有渴望获得较高的评价的追求,而教学评价的结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肯定或不足),能让被评价者确认成就的同时。必须尽量克服、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评价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被评价者的竟争意识,激励每一个被评价者按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教学评价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二〔奋发图弧的积极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广大教职工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其自身行为符合相应的教学日标。
四、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效果
在第一次全国教学工作会议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鼓舞下,我院开展了教育观念改革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全院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观念。结合学院教学工作整体改革方案,我们书要作了如下几方面教学评价工作:
(一)参加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评枯
我院先后接受了上级的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1997年)、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1999年),1997-2000年参加了辽宁省”双基’教学实验室评估,我院有五个实验室顺利通过.同时还通过了辽宁省体育教学评枯(1998年)和健康教育评估(199$年)。通过评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i}和整体办学水平。
(二)配合学院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实施的教学评价考核
配合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1998年开始实施了儿项教学评价考核制度。例如:结合学院全员聘任考核,制定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结合教学单位考核,制定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系、部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方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制定了以评价课堂教学质纽为中心的《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教学质鱼考核评价实
J施办法》;针对实验教学出台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教师工作考核评价方案》等相关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方案和标准,并已通过二轮以上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广泛征求广大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惫见加以补充、完善和调整。现已日趋成熟和稳定。
(三)组织实施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黄的专项评价、评优活动
几年来,学院组织实施了多种专项教学评价、评优活动。如优秀课程(系列课程)评审、毕业没计评价、期中教学检查评价、各种教学奖励评价评优活动,包括教学优秀奖、教材优秀奖、教学科研立项评审等。通过教学评价实践,在保证教学质妞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1.促使学院的教学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系(部)、教研室、教师、教辅人员在各项教学工作中对应当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学行为有了明确的控制和导向。
2.通过评估,有力地调动了教学单位、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竟争意识、自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质透意识。通过评价,达到了“以评促建”、“边评边建‘,、“重在建设”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教学部门之间、个人之间人人力争上游,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局面。
3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教学评价考核,不仅大大提高了各级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素质,也提高了学院整体教学管理水平,发挥了系统管理优势和潜力。例如,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落实,进一步理顺、协调了教学管理与其他管理、教学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教学部门与其他部门、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教师、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水平。
【论文摘要】开展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主要围绕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内容及特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该体系系统、完整、规范,可操作性强,对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拙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仃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地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结构 实践教学
一、现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机构肩上的一大重任。但是现今的职业性学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致命的问题,要想予以解决必须先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不足,文化课教师人数过多
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用技术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师应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力军,但在时下的中职院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却不尽如人意。
2.专业教师实地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这就使专业学校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专业教师在多次培训中获益匪浅,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偏远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是“转行”过来的,应为形式的需要放弃了所学专业,投入到了专业教学中来,成了“非专业”的专业教师。这批教师受多方面的制约,跟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使得所学内容根本无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教师储备体系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力,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每年在上级教育部门招考时,很难招到职业学校所需的专业教师。学校只好从社会或自己学校毕业生中择优招聘补充。他们中有的实操经验丰富,却无法胜任理论教学;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却欠缺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专业教师待遇跟普通教师一样,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致使专业老师出现断层现象,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1.实习场地、设备不健全
农村中职教育由于其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上投资力度小,实训实习条件很难保证,很多设备都是城镇同级别学校淘汰下来的东西,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力,实训教学的质量和知识的有效传达难以保证。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3.实践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完善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搞科研的动力,大多来自于职称、职务的升迁, 在实践教学中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对老师的教学动机缺乏科学引导,调动不起老师的工作热情。
(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专业设置针对性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带有普通教育模式的许多痕迹,没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实践教学以验证性为主,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点无法显现。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
①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放任自流;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不够,“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适当。不重视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评价以及信息的收集和采纳,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多方面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鉴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可以从学校、专业教师两方面入手,逐步对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修订,加以完善,逐渐总结出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一)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要求
确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实现中职教育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制定对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应标准,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从根本上讲,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判断和检测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成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参考依据。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建立奖励制度,形成优秀教师、学生表彰机制。每学期对先进教师、优秀学生都要进行大力表彰,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展览其先进事迹。激发教师、学生的内在热情,激发驱使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四)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好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创设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促进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教材“活”起来。告别以往“表演”式的教学现象,积极准备好每一节课,对每堂内容做好一份可行性的上课方案,抓住学生的心思,注意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予以分别对待。把实践知识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并及时关注学生,及时做好教学效果反馈,拿到第一手效果资料,分析并注记,为以后改善教学方式最好准备。
总之,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这条路上,我们一定要从教师、学生多方面去考虑问题,从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一、教学质量概述
教学质量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表现。
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和“学”两个方面构成。与普通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相比,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有几个特点:
1.适应性教育质量观。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应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有多达51处提到“质量”,涵盖了从义务教育质量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从教材、教学质量到教师教育质量等广泛的领域。我国教育至此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
2.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观念。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期待,除了提高学生升学和就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价值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等。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应该纠正“只教书不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树立以德育为首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追求适合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强化实践性专业能力训练。我们国家教育理念中指出,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教会学生适应生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拥有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可以发挥实践操作的优势,掌握专业操作能力。
4.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急需创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出现教育部门办学、劳动部门办学、系统办学、企业办学、教育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局面,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形成谁办学、谁管理,哪级办学、哪级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沿袭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平行发展,相互间缺乏沟通,因此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5.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管理。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影响着教学效果。更为科学的管理教学过程,调配三者的关系是现今教学改革中的突破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所学校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依靠的是管理,另一方面依据的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之路。
而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方方面面,如:学生因素、教师自身因素、课堂设置因素、评价体系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无所不在。
1.生源素质问题。生源素质下滑,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教育”,对职业院校认可程度并不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较之以往也越来越高。
现在的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争着上普通高中,实在升不了高中或者没有希望上大学的初中生才进入中等职业院校。他们中00后居多,大部分不是为了学习而来,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连社会中基本的礼仪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
2.教师因素。教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特色及教学特色的形成、充实、巩固,也要依靠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根本。
(1)教师自身因素
①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当下,国家加大了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力度。但在政策的推进中,多数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且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困境,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②教育科研意识不强。不可否认学校对于教科研成果的鼓励不足,也是约束教师教科研工作发展的瓶颈。但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对科研工作也存在不同认识:一、教育科研与己无关;二、教育科研高不可攀;三教育科研耗费精力;四评定职称需要时,急功近利。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误区束缚着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育科研。
③教师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从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应具有“双师”结构,即形成一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但现行职业院校中,对于“双师型”教师认知不清,认定混乱,无法真正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大多数教师又过分追求学历、职称,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略差。
3.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职业教育带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许多痕迹,没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只注重学习知识培养。中职教育多数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十分注重实践教学,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开发教学,没有把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融入教学,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且在实践教学中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忽视了人才的德育发展。
4.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不够,专业设置针对性不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很多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没有遵循“实践性”、创新性,改革力度不足。同时部分专业划分过细,缺乏相关知识、学科的沟通、衔接渠道,针对性不强。
5.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急需完善
(1)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当下中职教育中普遍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理论教学的监控,重视教师的理论素养,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却往往忽视了对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及有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考核办法。教育教学过程监控出现不平衡。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对于职业院校评估过程来说,国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得不到重视,评价及信息的收集和采纳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实中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又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完善现行的评价模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只有与学校全方位的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能,这样教师整体素质才能逐步提高、教学常规才会有效进行、教学成绩才能进步和提升,学校教育才可以实现它的真实意义。
(一)服务满意观
服务满意观认为,中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适应于ISO质量管理体系,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zation-ISO)关于质量的定义,将教育质量视为满足个人和社会显现的和潜在的教育需要特性。中职学校通过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表达教育质量,因而可将学生对中职学校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中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有学者借鉴美国Noel-Levitz公司的(NationalStudentSatisfactionInventory,SSI)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职业技术院校业绩评价指标调查(KPI,OntarioCol-legesofAppliedArtsandTechnology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经验,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职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长效机制和结果制度,以此作为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学者也了中职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集中反应了区域乃至全国的中职教育服务状况。但这种调查方法容易出现“微笑问卷(毕业生不愿意指出自己母校不尽如意之处)”,难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
(二)教育效果观
遵循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提出的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理念,教育效果观认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焦点应该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强调学校教了什么,评价核心是学生的培养结果是否达到了事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效果是学生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由此可见,只有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质量。应把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包括阶段性的中职教育)后知识、技能、能力、行为、情感等各方面素质提升或发展的结果,也就是与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前后的素质水平之差(增值)部分做为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依据。只有尊重不同起点的比较,才能使教育作为过程所获得的结果评价才更有意义,才能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可比性,才能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将趋向客观、科学和合理。
(三)评价主体观
评价主体观强调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观,认为中职教育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是中职毕业生的最终接纳者、使用者,理应也是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者。中职毕业生是否满足企业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换言之,中职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者为企业,最权威的评价意见也应该来自于企业。此观点导致中职教育过程“以企业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必须服从企业生产经营现实的需要。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标准,导致中职学校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随意改动的状况。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企业一旦转产或倒闭,毕业生将面临尴尬的处境,同时也违背了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有学者提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中职学校的互评,也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等。
(四)教学评价观
有学者认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是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行为过程、方法能力、职业素质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建立客观、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等进行判断。同时,将教学质量等同于教育质量,并定位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分裂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由于考核者采用的评价依据是中职学校自行定制的教学管理办法,其科学性、可靠性引起了众多教师的质疑,导致教学评价没有发挥质量监控作用。被考核者难以通过考核够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就学生而言,对自身通过接受中职教育而应增加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
(五)质量类别观
教育质量的内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育质量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三类。内适质量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满足学生需要的状况,实际上,前述教学评价就是内适质量的一部分。外适质量指中职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状况,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等。这与前述中职教育服务满意观、效果观一脉相承。人文质量指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道德、情感、工作态度、遵章守纪状况等。此外,众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基础认证评价、过程认证评价以及学生实习质量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学生道德素质评价等多种质量评价类型,导致了中职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质量观使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难以在中职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强调了某一评价类型,似乎就弱化了另一种评价类型。建立综合的中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实践困境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对中职学校教育功能实施状况的测量和判定,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维护接受中职教育学生各项权益的有效措施。由于目前我国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质量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等尚未形成共识,也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实践陷入困境。
(一)质量目标尚未明确
据调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办学导向出现了“双向裂变”状况。部分中职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目标,多以就业率衡量教育质量。这导致了两个方面的后果:(1)就业率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单独以就业率评价中职教育质量,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有失公平;(2)中职学校提供的就业率多为初次就业率,包括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指标尚未纳入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教育质量的真实状况。部分中职学校利用国家中高职衔接政策,将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升学导向,举办对口升学班、高考特长班等,将本科升学率、专科升学率等作为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尽管增强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但职业教育已趋向为应试教育,在质量评价方法上也与普通高中教育趋于一致,明显偏离了本应恪守的办学宗旨。
(二)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基础认证是职业教育机构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入门”认证。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将原来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中职学校设置权下放到市,这虽然减少了省级行政审批权,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尽平衡,各地在审批中职教育机构所掌握的标准不一,导致部分中职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输在“起跑线”上,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同时,我国尚未建立中职学校复评机制和退出机制,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几十年如一日”,难以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职示范校、重点校的评比工作,虽然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但就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指标而言,多数中职学校望尘莫及。教育部规范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但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缺失,多数中职学校仍在各行其是,专业名称与专业内容名不副实。在课程建设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统筹机制,尚未在行业、专业内建立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到中职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评价。
(三)评价体系尚未建全
虽然众多研究者提出了类型较多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并涉及到教育现代化评价、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评价以及其他专题性评价等,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质量评价实践。省、市级等地方中职教育评价也缺乏体系保障,的中职教育统计指标多为宏观指标,难以满足社会机构评价中职教育质量的需要。相对于高等教育,包括从高等教育机构设立的审批、办学质量评估以及社会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排名等规制日益完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监管明显乏力。至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所需要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等,也仅在部分职业领域颁布,尚未涵盖中职学校设置的所有专业。现有的国家中职教育示范校、国家和省市重点校的评价虽然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评价指标多为静态指标,难以反应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过程。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也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校际间难以比较。
(四)评价主体仍然单一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仍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方案由政府制订,评价实施由政府组织,评价结果由政府公布,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难以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社会公信力。整个评价过程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系统内部循环,评价结果多依据评价对象提供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忽视了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应有作用,难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质量。在校学生自我评价难以落实,毕业生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反馈功能缺位。用人单位也难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导致中职教育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差,社会影响力越来越低。政府部门行政指导、行政干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使民众难以区分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裁判员”与“运动员”,“政绩主义”、“达标主义”在中职学校盛行。
(五)过程监控较为乏力
我国尚未建立中职教育市场退出机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学校运行的监管力度明显不够。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国家统一的中职教育质量标准,导致中职学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处于自我管理状态,教育、教学标准与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化机制建设明显滞后。各中职学校自行建立的内部质量监管制度多从自身实际出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参与权,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多数中职学校尚未建立教育质量自我监管体系,重监轻控、重监教轻监学、重过程轻效果等现象较为普遍。各中职学校监管标准不一,监管过程也不同步,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多数中职学校以就业率表达教育质量,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状况以及专业对口率、稳定率等就业质量指标,中职教育质量处于“自我陶醉”状态。
三、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中职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中职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我们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积极完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及保障体系。
(一)明确质量评价目标
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道德、行为等方面实现增进。教育目的确立了增进方向,增进量直接反映了教育效果。换言之,中职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进方面,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因而,教育目的是编制评价目标的依据,教育效果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教育部2000年《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既阐释了我国中职教育的目的,也反应了社会各界对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诉求。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顺应了国际中职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建立中职教育评价体系,核心是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二)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标准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方面,建立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及基准、权重是构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仿照衡量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方法,我们认为,如果一所中职学校培养了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就具有合格的教育质量。毕业生能够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标准,教育质量则更优。因此,人才培养标准是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依据这些要求,对相关指标进行质化阐释和量化考核,并设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可构建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改革质量评价机制
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机构设立标准制定年限较早,不尽适应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设立中职教育机构的国家标准,并要求各级中职教育机构审批部门严格执行。建立并实施中职教育机构复评制度及市场退出制度,以此促进中职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按着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辅”的原则,建立并实施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中职教育的过程质量。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定期评价制度。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建立融行业企业、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于一体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和以政府评估组织为主、社会评估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为辅、涵盖各个中职教育专业类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而形成社会认同、并积极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四)推进质量全程监控
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监督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实行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结合,推进中职教育质量的全程监控,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就内部监控而言,中职学校应借鉴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对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实施全面监控,事前、事中、事后环环紧扣,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监控之下。监控方式由常规教学检查为主转向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并重,监控目标由鉴定性监控转为诊断性监控,指导中职教师不断增进教学效果。外部监控则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实施,在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中职学校的教学骨干及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建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督导组织,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中职教育过程实施监控。当然,无论是外部监控还是内部监控,均需坚持一切服从质量的原则,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妥善地处理,确保教育过程各环节均能达到相应的标准。
(五)加强质量评价研究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现实评价仅仅是某一个时刻的短暂停顿,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法等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调整,需要研究者加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鉴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充满分歧和倾向于提出更多问题的过程,应注重引导一线中职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中职学校自身基础之上。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挖掘其背后涉及的中职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在实践研究方面,注重研究提高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构建适应我国国情、顺应时展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拟推广的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措施等,应注重搜集实证的支持。加强面向未来的发展性中职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研究,避免中职教育急功近利等情况的发生。
(六)营造质量评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