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一、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意义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基准点,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要素之一。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需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直接引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对于制订电工基础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围绕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执行电气、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
1.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构成。评价服务课程,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就业。
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后续专业课教学中所需的电工基础知识,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对电工基础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岗位,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处理生产与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为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用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原则
1.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岗位群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结合后续专业课程及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以易学易懂、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其理论深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基本概念的阐述,弱化复杂的理论推导、计算。
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内容以及后续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养。
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工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2.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即有教学设备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主导,贴近专业讲理论,贴近生活讲理论,消除学生对电工技术的神秘感;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争取毕业时达到“德技双修”“德能并举”。
教学环境的设局可以仿照生产环境布置。高职院校依托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根据生产流程来布局,为学生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例如,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那么实训场所可以借鉴电子厂商里的生产线建造。一人一座,座位旁边贴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每一个实训就像在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里,充满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前制订出标准计划指示图表并且在学生当中选出技能好的担当质检员,组织能力好的担当线长。质检员负责检查工艺水平、质量。线长负责到考勤、布置任务和总结。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学生来完成,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操作前佩带好规定防护用品。这样的教育环境同工作环境统一,使得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接触到可能会遇到的生产环境,感同身受,即使将来到了真正的生产线上也不会觉得生疏,也能够尽快适应。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素养。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与高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内容来源于生产现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案例分析、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工作任务分析、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大家团队协作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再次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管理性,按照企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企业要求准时上下班,严格按要求出勤,那么在学校时也要注重纪律、讲究操作规范。只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理想途径。研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dultFurtherEducation,即成人技术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等的共同点是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法。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有:共同创办专业订单培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同创办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等。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人才才能实现无缝对接。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甚至实践课堂都可以放到生产一线,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教学和培训。企业与学校配合联合培养不仅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实际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等相关技能,还能了解到相关工作岗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我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之一是创办“润建班”,这是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一起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参加的学生能在短暂的培训中迅速实现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一名公司准新员工的角色的转变,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和公司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专业理事会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学校联系到的理事企业单位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明星企业。通过专业理事会,学校与各理事企业单位紧密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理事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等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将学生成培养行业、地方及理事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共同发展。
以赛促学,各种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技术比武的平台。一方面,技能竞赛往往与企业的结合,参加比赛就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和交流,学生可以寻找差距,明确了岗位成才的方向。而且在短短的竞赛时间里完成技能大赛要求的任务相当不容易,对所有的选手的体力、技能和意志力是非常大的挑战,参加一场有强度、有难度的比赛,学生大大促进了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不少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大赛比赛都是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参加。新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提高对技能工作、不同职业的认识。除了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考证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好形式之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国家工程职称系列电子技术员、维修电工(中级/高级)、Protel绘图员(中级),也可以根据兴趣考一些相关的证书:AutoCAD绘图员(中级/高级)、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工(中级)和ISO9000内部审核员。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实行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改革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可以秉承“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和“争取多证书”这三项原则,只有这样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才会取得应有的效能。下面以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简要探析。
一、专业的培养和就业的方向
(一)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具备该专业的水平文化和良好道德,拥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了解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快速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且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型技术人才。电工电子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主要在于态度、技术和知识。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相关的电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看懂电气图样,同时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以及触电急救和电器故障处理的能力。
2.对于常用的电器材料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很好地对电子材料、元件质量以及电机进行选择。
3.掌握好电器测量常用仪器的知识基础,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测量的工具,能够熟练掌握电器的控制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图表对电器设备进行安装。
4.会保养和维护电器设备,掌握电工维修或者高级无线电操作方面的技能,并且拥有高级工技能等级的证书。
5.了解电器的最新技术,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对企业质量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
6.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交际的能力。
7.能够独自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有效地处理信息,并且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适应职场的变化。
(二)就业的方向
该专业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企业电器产品的生产、低电气的维修、电子产品生产一线的管理以及经过企业培训后从事电气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工作。
二、课程结构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包括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选修课程应包括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等。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文化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任选课程由各学校自行选择而定,限选课程包含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就业与创业,历史、地理。为了凸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功能,因此这一部分既需要满足“必要”又要考虑“够用”,在内容的规划上需要进行精简,并且可以运用报告或者调研的方式完成教学的目标。
(二)专业技能课程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包括方向课程和平台课程。专业技能必修课程一定要凸显实用的特点,要紧贴专业特点,凝聚目标主要内容要求,有机地结合次要内容要求,将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将电工电子专业、电子技术知识、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器设备维修和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由学校自行选择。(1)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新闻、名著、职业生涯、应用写作、心理教育和普通话口语交际等。(2)知识拓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现代物流、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像处理等。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
在确定好课程以后,就需要开始进行筛选内容的工作,这是确保新课程体系顺利执行的关键所在。一般课程内容需要具有四种特性:针对性———课程的内容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它严格地在职业岗位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这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实用性———课程专业与实训课程中的流程、特点以及情形需要进行高度的整合,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原则和理念,展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综合性———在进行课程的开发时,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其中的精髓,通过压缩的方式,使得理论内容精简,高新技术得到扩充,使得职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时代性———课程内容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能够跟随社会技术的脚步,体现出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不能十年如一日地设置课程,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新需求研究出新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需求,使得我国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能够得到健康、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学群.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实训教学:谈五年制高职制冷专业电工电子实训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9(1):55-56.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9-02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了全面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感及良好的就业心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转变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职业化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值得借鉴。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理事会章程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之间的校企互动和渗透机制的建设;依托与广西宏智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春茂自动化公司、西门子公司共建的“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将教育资源库建设成为共享性校企交流平台;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改项目和新产品研制项目。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四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强调在师资共享、合作办学、课程开发、顶岗实习、在岗培训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完善理事会制度下的“四方联动”校企互动长效运行机制(见图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铝业、制糖、造纸几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进一步加强与机电一体化设备供应商、机电设备工程商、机械汽车制造企业的联系。引进企业的培养需求、岗位标准和发展规划,深入企业的生产岗位、研发机构和服务部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制糖造纸、铝业等产业企业生产及检修周期,实施“三年八段”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双方需求构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建立校企“双主体”参与的专业建设执行小组和监督保障小组,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此外,通过对典型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按照“优秀的职业素养、标准的职业行为规范、扎实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把行业职业岗位任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中(高)级电工、钳工、PLC编程设计工程师、ASE工程师等职业培训标准与专业课程对接,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
三、“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机械、汽车、铝业、制糖造纸等行业发展为背景,根据就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实施“四方联动职业化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逐级递进方式培养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见图2。
第一阶段:军训、入学教育及公共基础课学习,时间为6个月,在校内实施。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及纪律意识。本阶段结束后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英语B级考试和计算机Ⅰ级考试。
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时间为4个月,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课结束后,通过安排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及控制、机械制图与CAD等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电气识图、绘图、低压电器识别、电气安装接线等基本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认知实习,时间为1个月,在校外实习点实施。新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缺乏认识,渴望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信息。本阶段安排学生前往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春茂自动化公司开展专业认知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向学生讲解产品生产工艺、岗位技能、设备操作等行业信息,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培养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
第四阶段:专业课学习,时间为10个月,在校内实施。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一基本技能训练一专业课程一专业技能训练一专业核心课程一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本阶段学生应完成传感器技术、PLC技术、变频器技术、单片机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技术、机电系统技术等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可以选择参加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钳工中级证、焊工证、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等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
第五阶段:专业技能实习,时间为1个月,在校外实习点实施。学院安排学生到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以企业丰富的设备资源为实习载体,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师傅传授设备维护保养、测试、维修技能,了解设备技改流程,参与设备检修工作,积累基本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加班、设备故障抢修等行为事件,提高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补充,增进对企业管理、制度、文化、语言的认同。
第六阶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时间为3个月,在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进行,结合专业综合课程弹性安排工作任务。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的典型机电设备和系统,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等专业综合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本阶段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程工作任务,完成2―3个工程项目。学生在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工程项目选型、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和技术文档编制等工作。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安全操作的行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团队沟通、协作配合的社会能力,端正了学生的职业心态,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的考核评定,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能实训课;德育;渗透
我们理工类专业教师相对而言不善于言讲,一堂像样的公开主题班会课也开不起来。因此校领导对这类教师当班主任不看好。但我们不仅能做专门组织的有很强的政治性活动常规德育教育,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而且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使专业课德育渗透与时俱进。下面我就结合专业的特点,谈谈在专业课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
一、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多属于“后进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重以及肯定,所以不少人内心很自卑。而中考的失利又使学生承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认为自己笨。
(二)缺乏学习主动性
由于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进入中职阶段后,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而经常性的学习困难,容易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更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同时,现在的中职生普遍意志力较差,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或放弃。
(三)无视校纪校规
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辱骂教师。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四)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在以前的初中大都认为自己不行,在严重缺乏自信的情况下使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甚至害怕学习,这样的心态,何谈学习积极性。
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先教会学生做人,才能帮助学生成才,这一点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尤为重要。如何矫正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一直是职业学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他们即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如何在有限在校学习时间内,最有成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成为职业学校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专业权威性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是校长、教务及学生管理的助手,又是学校和学生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不仅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职高生中更应是一位专业学者。我只要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关公”,德育工作就好开展。
(二)在技能实训课上,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合作的团队精神
一堂课老师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掌握,但总会有些同学先掌握即“先富起来”,有部分同学落后点,跟不上进度即“贫穷落后”。这些同学成为“星星之火”,希望能燎原全班同学。如《电力拖动实训》中总有部分同学悟性极差,需要手把手地教。一个班40多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学,更要安全管理。这个任务老师是完成不了的。这需要发挥那些“先富起来”的同学帮助“贫穷落后”的同学们,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认为对知识的掌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上的理解掌握;第二层次是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层次是把知识传授给别人。那些“先富起来”的同学传授知识给“贫穷落后”的同学的同时,他们的知识达到一个更高境界:即第三层次。老师也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
在这技能实训课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关爱的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树立正直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三)品德分太低时,做电路板给予加分,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这就是集体规范。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同时还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制订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体班级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我们以此为准绳用品德量化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规范。总有部分同学管束不了自己,致使品德分太低。班主任必须想办法把它提高。用扫地劳动、做好人好事来提高品德分我认为都不是最好办法。因为学生有被体罚的感觉,很反感的。最终恶性循环,这些部分同学被开除了。这就达不到我们初衷目的了。但这些同学往往技能成绩差,又没有学习动力。不妨让他们做电路板给予加分。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惩罚”。这时品德分也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这样的结果不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四)挖掘专业知识中德育因素,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德育教育的首要方面。只有良好的世界观才能形成高尚的德育情操。专业知识中蕴含德育因素,显性的少隐性的多。因此先在专业知识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在此基础上把它们分类、归纳,进行再加工,以形成一定的德育渗透要点。
(五)邀请往届毕业生演讲交流工作经验
利用班会课时间,邀请往届毕业生来讲解工作情况。05级电子电工班陈帮王同学介绍水电安装经历;01级电子电工班陈真同学介绍龙港高楼大厦楼宇智能设备的安装调试情况;07级电子电工班李仰俊同学分析广电电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转换局式;04级电子电工班周步金同学谈谈PCB印刷板电路设计心得;06级电子电工班陈中江同学说说在立天集团升降机设计与维修的困惑。他们讲得不如社会上专家好,但学生们容易接受大哥哥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前途无量,上课有激情,自然违纪也少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更容易开展了。
(六)让部分同学参加社会实践,他们的心得以点带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