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信用 关系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石构建的一种信用经济和契约型经济,是社会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的统一和谐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信用的完善,而政府信用的完善和健全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市场经济与政府信用的内涵

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是相对自由的不是以计划管理为前提的,所以它又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者是自由企业经济,它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生产、销售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它的内涵特征表现为:自主经济、货币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政府信用的内涵。政府信用是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在政治委托一关系中产生的人信用,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的主体是政府,因此,就其主体本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或公共权力的者信守规则、遵守诺言、实践践约。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示范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规则性、责任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政府信用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在行政、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的信用承诺。政府诚信的基本要素是要尊重事实,公平公正,以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为根本。重信于民,施信于民。政府诚信能展示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凝聚民心、号召民众、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政府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建社会诚信的基本要素和机制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规则的主导者和约束者,同时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的参与者,所以市场发展的前提取决于政府信用的建立和完善,是各经济主体市场进行竞争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公信力体现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政府信用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决定作用。市场经济同时是一种法制经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建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了信用保障机制,避免了信用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凭市场的自身调控,很难保证经济的和谐有效发展,这就需要以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政府信用的建立为基础,在自由发展的市场中建立有规则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和有效干预手段。打造出一个公平、合理、积极竞争、有序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信用制度。

发展有序的市场经济有赖于政府诚信的保障。市场经济要想正常的发展推进,需要良好市场环境的建立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而这一切的保障来源于政府信用的效力执行。政府信用的效力发挥决定着市场机制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多少。如果政府信用缺失就会产生市经济的缺陷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出现有失公允的不良经济现象,冲击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稳定,产生不公平的商业交易和职权侵占,造成比市场问题更加严重的后果。

政府信用可提升市场经济主体的诚信水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单位,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单元。它的经营和盈利的根本是企业诚信的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一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和创造效益的有力工具。企业与政府的信用关系包括企业在政策规章方面的执行和遵守,依法纳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维护质量安全等等。政府信用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整顿,提升和强化,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信用水平,规范了企业经营的信用环境,营造了企业经营的守信作风,从整体上提升了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水平。

三、市场经济是完善政府信用建立的有效促进力量

市场经济更新行政观念推进政府信用执行。市场经济赋予政府的行政职责、行政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行政观念也要相应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政府行政观念和信用执行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依据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以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和长远观念来促进行政的法制观念,以改革发展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要求,树立公允高效的政府信用形象,更新职能观念,实现职能转变,做好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法制和行政职能,建立体现政府信用。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信用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信用机制的改革执行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其信用职能的发挥跟不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因此在信用执行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诸如,地沟油的横行、瘦肉精的泛滥、毒胶囊的生产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乏的有力佐证。而面对这些问题,政府的监管和控制的滞后,食品安全、药品检测的政府公信力令人质疑。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等诸多问题也影响着政府信用的威严和信用。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作为诚信主体,应从制定政策和制度入手,增进政府诚信,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信用理应立信于民,保障和维护市场经济体系,剖析政府信用所存在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和防范,才能有效保障社会诚信的建设,才能有力维护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所以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变革,政府信用的改革和强化势在必行。

市场经济发展有待于政府信用的充实和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主体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企业类型向市场经济企业类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等多种企业类型竞相发展,使市场内多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竞争、共同发展。这样的变化和发展推进就对政府信用的执行有了更多和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对待,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均衡发展,不厚此薄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和约束保护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给政府信用带来了变革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政府信用的效力直接影响着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效果,与此同时,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也推进着政府信用的强化和提升,两相相辅相随、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立青.政府诚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3).

[2]于淑艳,于艳华.构建政府信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师,2003,(12).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第2篇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及其演进的过程等相关信息和内容。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是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环境下只有采取科学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策略,才能保证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才能在经济技术革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战略管理的思想优化管理,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也逐渐应用到战略管理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演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采取科学的市场经济运营和管理干预方式,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具有很优越的影响力度,也能够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并能充分地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本文针对不同时间节点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采取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达成我国市场经济变革的重要需求,为我国社会经济收益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战略管理思想概述

1.1市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够保证市场经济收益提升的基本需求,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市场时展背景,首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生产管理的工作阶段,然后逐渐转变为经营的管理模式,一直到当下转变为战略的管理经营阶段[1]。生产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内部的管理,因为当时的市场需求以卖方为主导。这一阶段市场经济并不存在竞争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存在威胁和影响。后期发展到经营管理的工作阶段,这一时间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市场买方为主导,因为企业不断生产出各种类型的产品,消费者具有更多种多样的选择权利,进而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情况。当下,企业面临的是战略管理阶段,主要是因为多种多样的产品也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实施战略性的管理[2]。

1.2基本内涵

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涵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广义和狭义层面的内涵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战略部署属于广义层面的战略管理内涵。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制定完善的战略管理策略,属于狭义层面的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内涵。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能够满足实际的企业经营目标,从狭义的内涵角度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为经营制定的战略计划,通过实际的战略实施满足战略的控制和干预需求[3]。本文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价值,还可以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细节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技术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作用和价值,并能够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与经营目标[4]。

1.3特征

关注企业经营的实际发展工作需求,采取战略管理的工作方式,可以满足企业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营需求。本文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需求,针对战略管理的工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能够保证企业运营的工作质量完善需求。企业的实际发展和运营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战略设计,在优化生产和销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管理工作的考量,并实现对企业营销细节、生产工作、以及研发等具体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能够认识到企业实际的财务和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进而满足各个部门协调发展的目的[5]。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运作需求的战略管理方案,就需要认识到战略管理特征的相关信息。首先,从整体管理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发现企业的运营和战略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元素。其次,战略管理工作应当认识到企业提升经济收益的目标,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到新的高度[6]。

2战略管理思想演变

2.1早期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初期,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与时代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末期,西方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的研究理论。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针对企业的经营提出战略的影响元素,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进步的战略计划,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拓展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7]。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早期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在具体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环境氛围,并能够根据环境的情况提供经营策略,满足后期结构的建设需求。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应当关注到市场经济影响企业结构建设的理论[8]。

2.2战略管理研究结构成型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公司的战略管理思想,研究内容认为,针对企业的运营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特别的管理工作方案。战略管理的研究结构形成了基本的体系,首先需要为企业的管理工作设计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方案,其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战略管理计划的实施。战略管理的方案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的优势信息与劣势信息进行整合,并深入分析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工作细节,再进行与市场环境氛围,以及企业运营存在的危机情况的内容进行综合管理。选择与企业运营匹配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提出战略方案的同时分析SWOT的相关结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期,安索夫也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研究资料,为后续的企业运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9]。

2.3反思与争鸣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反思与争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流派,分别是结构、能力和资源学派。针对三个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可以实现对战略管理工作的细节研究。第一,战略管理的结构学派研究,这一学派形成于70年代末期,主要观点认为实施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运营,应对市场竞争的工作需求,在选择具有正确市场竞争作用的生产行业外,还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构流派的思想认为企业应当保证低成本的管理,实现特色和集中化的管理工作需求。第二,能力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认为,采取科学的定制方式进行竞争优势的分析,从企业经营的环境氛围以及其他元素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出现企业经营的阻碍问题,但也存在欠缺考量的问题。第三,资源流派针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提出实战理论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应用资源管理战略方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10]。

2.4各个流派融合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90年代阶段,各个流派的体系逐渐融合到一起,开展了针对企业运营的战略管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当时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氛围提供良好的企业管理对策,实现对企业管理方针的实施,保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各个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越来越融合,在互相依存和互相借鉴的路径上实现了融合发展的目标,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企业响应竞争力升级的合作经营管理工作理念,希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采取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融合阶段的企业运营和管理战略思想认为,采取科学技术的战略管理方案,能够满足时展的综合型需求,还可以达成企业文化的升级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11]。

3战略管理思想发展趋势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周期,在实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我国企业正逐渐向全面化发展,除此之外,战略管理的思想更加细化,并满足了战略化的构想需求,强调了市场经济运营及合作的工作目标,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达成科技发展企业的目标。未来我国社会长久发展的趋势倾向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目标,并希望能够在社会市场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理念满足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缩短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运作周期,并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建立经济管理的科学技术体系[12]。

4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保证建设基本框架结构的同时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能力及资源控制需求。本文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希望可以提升企业工作的质量。完善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系,重视对企业战略管理策略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收益进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雪平,吴应宇.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4(02).

[2]庄挺.论《孙子兵法》中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12).

[3]欧绍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2013(04).

[4]张少阳.论《六韬》战略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2(02).

[5]房路生,王正斌,黄志启.改革30年来企业管理思想演进路径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9(07).

[6]白加松.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与趋势[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5).

[7]何玉英.战略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冲击的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并提出了将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从之前的“基础性”地位上升到“决定性”地位,这一跨越突显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和增强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物质基础要求,“富强”为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思想道德与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自由是人们获得了基本生存保障的基础上争取生存发展和实现理想追求最基本的要求。平等是公民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诉求。公正是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道德取向和法律的制定执行要以公正为基础。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既是一种治国策略,也是一种社会调节手段,十报告中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正当权力,受到法律约束,使自由、平等、公正能够更好的实现。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要求。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不仅是体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情怀,也体现在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敬业是公民对所从事职业负责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热情、投入的工作,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诚信是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既是公民个人的做人基本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待人友善是自古以来就提倡的为人处世的基础的价值观。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

1. 赋予了社会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源自于其内部各主体之间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一方面激励着每个市场主体树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使市场各个主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思路,采用新方式研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整个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 创造了公平、自由、法制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任何资源和要素在市场上都能够进行自由的流通与交换。一方面,每个市场主体的发展不会因学历、家庭背景的影响而受到限制,这种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确保了每个市场主体拥有均等的机会,更能激发每个市场主体的潜力。另一方面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开拓更大的市场,帮助人们能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完善自己,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了人们自由平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要求市场的每个主体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独立承担盈亏后果,这一要求,有助于提高每个市场主体自我决策和发展的自,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每个市场参与者的潜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消极影响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的思想。市场经济是使资本得到最大化的经济,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资源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价值观极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想,只按利益的需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若这种个人欲望的膨胀成为一种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2. 价值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开放,不但是空间的开放,也是精神生活的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公开流通。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国内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发展为多元化。国外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怂恿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高过思想道德的追求;在思想上对的指导地位进行攻击,认为的指导思想都是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使传统价值观和国内主流思想受到扭曲和误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对智力的要求相对提高,导致对人的评价往往更重视智力的高低而忽略道德的好坏,从而引发道德危机,出现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受到认同危机,若不及时更正易引发大范围的社会行为失范。

3.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传统道德观的削弱。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通过物物交换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始终是交换过程中的主体。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将金钱作为人生快乐源泉的一种畸形的现代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为追逐金钱和利益而利用人际间的关系,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影响大批公民对我国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知,为追求消费和享乐而全然忘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反而不思进取、奢侈和浪费,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根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

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展开教育,提高人们理性的认识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内涵,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不但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能够指导人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保持坚定性和持久性。

(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某些引发社会风险和道德滑坡的因素,若缺少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会对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爱国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加强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来引导人们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摒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取向,树立责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加强人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人民的理想和信念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利用媒体的传播力度,通过新闻、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普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四、结语

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支撑、互相推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先进性,同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在彼此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下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佳琳,姜妍,黄盼盼.24字精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京报,2012(08).

[2] 吴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州党校学报,2012(06).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社会责任原则

[DOI]10.13939/ki.zgsc.2016.29.026

经济法这个法律概念首先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包括在以德国、日本为中心的大陆法系和以英美为主的法系中对经济法也有详细的阐述。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对经济法一直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在有关经济法的相关理论的阐述中,就一直把经济法的社会责任当成是一种任务,把保障公众的利益作为一种追求,从本质上说经济法是在重视国民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基础上,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纠纷,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虽然有不少的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有诸多的研究,有的还借用了其他的表述,如用社会本位原则来阐述社会责任原则,虽然有不妥之处,但是也不否认它与经济法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在现有的权威性的学说中,一直没有把社会责任原则当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甚至可以说经济法的社会责任原则在经济法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 经济法原则的基本概述

1.1 经济法原则的内涵

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中的解释,将原则理解为是法律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一种构成其他根源总结性的原理或者是规则的基础。由此,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可以认为是一种贯穿经济法实践运作过程的始终,对经济法具有指导作用的思想。经济法的发展与经济学和法学二者的发展紧密相联。在社会的发展下,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也在不断地发展,在传统的理论上认为经济法的原则是贯穿于经济法发展的始终,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在现论上认为经济法的原则,是经济法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经济法的精神与价值,是经济法的核心精神所在。

1.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适当干预原则与合理竞争原则两种。所谓的适当干预原则是针对国家或者是经济自主的组织来说,在尊重经济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适当干预的内涵要求不仅要正当而且要谨慎。由于经济法的本质主要是在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下所产生的关于社会关系的法,可以说,适当干预原则反映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在经济法下合理竞争原则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建立合理竞争的原则,实现有序、有效的市场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通常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指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由于我国对经济法的研究比较晚,对经济法理论的探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法理论学说。有些学者坚持“一原则说”,即在他看来经济法只有维护社会的整体效益,兼顾各方的经济利益这个原则;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法有计划与反垄断两种基本的原则,有些认为应该是有三个原则:即平衡协调的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与权、责、利统一的原则;还有些则认为是七原则说,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与可持续等在内的七大原则。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1.3 现有经济法原则的不足

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下的法是不一样的,因此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反映出经济法的价值、内涵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现有的经济法原则的表述不够完善与科学,不能够全面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下面就以社会本位原则为例,来探讨其中的不足之处。

通常意义上说的社会本位原则,是指在经济法的本位思想中,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个体的行为和市场的运行分配与社会公众利益的满足程度是密切相联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中本位思想的变动,学者对社会本位原则的探讨越来越多,大体上都是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但是,这些学说大都还是概念性的、描述性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没有真正地阐述经济法中社会本位原则的内涵与价值,从经济法的实践中来看,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本位原则的表述中,过度地强调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和其发挥的能动性作用。因此,把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2 社会责任本位原则到经济法的社会责任原则

2.1 社会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概念

责任,从法律上的理解来说,就是一项义务。法律中本位思想的变化由早期的义务本位到权力本位,再到现在的社会本位,这种变化的根源来自于经济与政治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强调了社会整体利益而不单单只是个人的利益的满足。社会责任包括了法定范围内的责任、道德责任与社会的公益责任。在经济法中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指经济法是一部维护社会工作利益、并且重视社会责任意识的法律。在经济法中,必须把社会责任当成最高的准则,在对公众负责、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调整各种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架构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一系列变革。会计体系在此背景之下,首要任务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以完善。因此,我国国家财政部门自2005年开始至2006年底,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关的应用指南。其基本构架立足于我国国情,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新的会计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会计信息理念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里很明确的指出,企业财务报告给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相关的、真实的、可靠的,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科学决策,并且该准则在对计量原则的确认上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新会计准则确立的这一目标,将在很大程度上不仅维护了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方的利益,同时,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制度上的可靠保证。新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这一环节上,全面改进了原有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整体进行梳理,创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上做的一系列的全面调整,将大大促进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增强其透明度,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和社会相关人士的知情权,进而体现维护大众利益的基本原则,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地保证。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较完善的有机统一系统

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三个部分,这些准则按照类别来分的话有进行普遍应用的业务准则,在一般情况下都适用,为了特色行业或者特殊行业制定的叫做特殊行业准则,也叫特殊业务准则,同时还有专门应用于规范财务报告的报告准则。准则的项目涵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由以前注重工商企业的十七项准则扩展到目前包括金融、农业以及保险业在内的三十九项准则,将我国市场经济中处于新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空白之处做了有效地填补。在具体准则和基本准则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紧扣,在协调统一的继续上保证了衔接的有序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有力于企业经济进一步深化。该准则与我国的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表述明确,从整体上来看,是一部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体系。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构架

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置否,财务报告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国际上被普遍使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市场经济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以及较强的约束力。但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是一项被使用公众普遍认可的准则,其并不属于法规体系。而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由相关的部门以法规的形式公布实施的。就此来看,从法律体系的地位上来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具有法律效益,更便于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内涵,也就是会计内容的记录、确认以及相关的计量和报告不给予规范,一般都是企业根据会计确认情况和报告准则自行进行处理。但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以及相关的经济业务的相关事务的确认上明确规定要兼顾会计记录的要求。而准则的基本内涵,一方面将确认的定性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也解决计量问题,同时对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作出要求。

新企业会计准则从基本准则到具体的三十八项准则和应用指南,其核心就是对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告加强规范,在一定的基础上实现内涵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涵统一。在会计记录方面,对会计科目和主要账目处理做出了规定,一共一百五十六个,并形成相应的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如此的设计和安排,是为了让企业能在基本准则提供的保障下,更加灵活的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相关工作的处理。

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中的编制财务报表框架所发挥的作用大体一致,主要从会计基本假设、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要求以及会计基础上进行规范。

我国的会计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进一步将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明确化,同时加强规范和说明。由此看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大体上与国际财务报告的架构保持一致。

四、小结

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了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做出了诸多努力。当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体系的构架正是在此基础上指定的。但是,社会经济瞬息万变,新的会计准则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架构也会面临市场经济体制的检验,要想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的作用,相关部门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完善会计体系,与各部门建立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取得社会认可,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架构、趋同与等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J]. 中国农业会计,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