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为国家环保工作提供可靠的环境动态数据,展示当前环境问题及未来环保工作的重心所在,确保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高效化、科学化发展。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制度混乱,监测质量低下等,这些都对环保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阻碍环保战略的施行,更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自建立之初起已历时三十余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体系结构,构建起了环境分析框架,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都具备了很多环境污染因素监测手段,能够针对本地区特点进行相关环境问题的监测工作。例如发达地区的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技术发展迅速,污染源监控预报准确;城市近郊区域着重对机动车尾气化学组成成分、噪声污染等进行监测;而在工厂密集区对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的监测力度大。目前,各地区根据自身特色发展起了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监测技术手段和评价指标,在本区内能够有效地监管预防环境的污染问题。但是环境监测成果颇丰的背后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化,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化,传统单一的监测手段已不足以满足日趋变化的实际情况,环境监测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需要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的监测制度去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建立起中国化新型监测体系。

二、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环境监测能力,环境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之中,但仍需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不完善,标准不健全

随着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关注度的增加,环境监测法制化进程加快,在2006年和2007年,环保总局相继出台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用以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发展和运营。这些规章制度从宏观角度规定了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责所在,阐述了工作规范制定办法和监测数据质量问题等。但是规章中的规定过于理论化、涉及面太广,缺乏相关细节化的执行步骤和标准细则,导致其在实际监测中难以发挥效用。环境监测部门在该体制下过于松散,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调度。而且对一些环境监测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各环境监测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大多采用自身奉行的一套标准,行业内部缺乏统一标准,这将阻碍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环境监测设备落后,部分参数及方法难达标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求以及未来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的发展创新。环境监测设备是监测工作的臂膀,设备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监测工作的不准确;而且设备的落后会与监测环境发生较大的冲突,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影响环境的评估和后期环保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设备落后,设备检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监测技术手段便难以创新,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阻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而且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增多,常规性的环境监测往往不能正确反映污染程度,使得环保工作陷入困难境地。对于新兴产业中重金属污染、微量有机物排放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环境监测部门缺乏评估手段,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难以达标,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环境监测队伍建设缓慢,缺乏技术人才

虽然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迅速,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发展迅猛的同时带来的是技术人员的脱节和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环境监测部门过于重视技术的革新和先进设备的引入,忽视了人员的重要性。而且现阶段室内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成熟,而户外工作则进展缓慢,尤其偏远地区更是缺乏人力物力,急需环境监测专业性的人员开展工作。环境监测队伍建设缓慢,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当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探讨

(一)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确立相关标准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环境监测工作高效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需要首先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指导今后的日常工作。目前县级环境监测部门通常属当地环保局管理,监测站点分散,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出环境监测效力。在健全管理体制过程中,应创立新体制,对环境监测工作施行垂直化管理,监测部门的人员、财产、设备与当地政府脱离,政事分离,提升环境监测效率。省级垂直化管理有利于监测部门获得更大的支持,便于工作的展开。同时垂直化管理体制能够以省为单位确立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测工作细则,规定环境监测质量标准,使监测的各环节规范化,从而更利于环境监测的展开。

(二)加强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及经验

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资金的缺乏势必导致环境监测难以顺利执行,从而导致监测质量下滑,因此各单位应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人力方面,政府应引入高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将其先进经验传授到基层监测人员;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环境监测设备,拓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涉及面,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同时环境监测部门可通过调研并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购进一些快速测量仪器和国外先端设备,学习经验,开拓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工作。

(三)强化环境监测队伍管理培训,提升专业性

环境监测队伍人员专业素质高低是监测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体制下必须全面加大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力度,提升监测人员素质,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精力充沛的监测队伍。当前环境下要求监测人员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练,时刻掌握环境变化动态。监测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传授先进监测技术手段,普及监测设备运用和维护技巧,并通过严格考核对其职业技能加以巩固,引入绩效制,对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表彰,增强环境监测人员的竞争意识,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监测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问题,从而系统地分析环境情况和污染源,提供合理化处理意见,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我们要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落实新体系下环境监测的垂直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先进监测设备和专业化人员,实现环境的有效监测,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永泰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31.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类;相互关系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关于环境的分类,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分类:根据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形成了影响政治教育环境的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根据环境的层次,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称为大环境,主要指本社区和本单位以外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微观环境称为小环境,一般是指本社区、本单位、家庭、学校的环境,中观环境介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之间;根据环境的状态,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开放环境。

具体教育对象是学生,学校是一个相对微观的组织单位,一个小环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以传播知识育人为主的开放的教育环境。由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涉及到许多方面,这些不同的方面是个有机整体,因此,经过上述分析,根据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笔者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媒介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环境的辩证关系

根据的环境论,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人对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环境在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自发性、双重性、易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同性同向强化

环境的影响对教育功能的强化主要表现在对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的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和氛围感染。舆论强化主要是通过媒介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来强化人们对某一思想、行为的认识。在我国,大众传媒要接受党的统一领导,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大众传媒要坚持在宣传中与主旋律一致,注重榜样的示范效应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榜样作用,形成感染力,形成对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的选择。

2.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异性异向强化

所谓异性异向是指环境的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性质上相反,在导向上相悖,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弱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环境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自发性与教育的目的相背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增强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们成为“四有”新人。这种目的是围绕着“真、善、美”三个目标展开,三者分别形成科学的认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对美感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不断地努力,可是,受教育者并不是在完全封闭的教育环境里成长,他们在接受教育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自发影响。当教育为培养人们形成求真品质而努力的时候,受教育者却不断地受到环境中造假之风的袭扰;当教育灌输与人为善的思想的时候,环境中却恶行不断;当教育者把追求美作为人生的目标传授给受教育者时,社会上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丑陋现象;如此等等。环境的自发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相背离。

(2)多样性的环境与教育的主导性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打击,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对的传播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在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和国际环境变化的考验,正在向前发展。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形成教育内容的优势更不容易。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共同影响下,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出现,各种价值观相互交错,的主导性正面对着多样性的理论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压力。多样性冲击着主导性。

(3)环境的多变性与教育的内容相矛盾。环境的易变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相矛盾。变化是环境的主要特征。环境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落后,社会环境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速度加快了,社会环境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教育的内容要求具有稳定性且有规律可循。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着环境的影响,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与社会变化不同步或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缺乏时代感,受教育者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置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论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摄影旅游;SWOT分析;环境分析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镜头下的行走’摄影旅行实体经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2015JX1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摄影旅游概述

(一)摄影旅游内涵。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摄影在旅游领域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对多种渠道、多种拍摄主体所获取的旅游照片进行内容分析。

(二)摄影旅游发展意义。摄影旅游带动了旅游业和摄影业的共同发展,是调整两种产业结构的巨大推动力为旅游业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提供了源泉和助力,使旅游业一改往日的传统方式,组成了一个重大的格局;跨行业的兼容性是联系摄影旅游业的重大桥梁,让旅游业和摄影业都扩大了客源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摄影旅游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交流,从而间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发展,为世界和平提供了助力;视觉效果与美好记忆的结合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感官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档次、高品质的服务。

二、摄影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一)SWOT分析

1、竞争优势。摄影旅游属于专项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对于旅行社内部是一项新的成果创造,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对于企业外部,摄影旅游市场占有率低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设备与技术更加精湛对摄影旅游大有裨益。摄影旅游怒不仅是创新型的体验,更是传播文化的媒介,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做好市场细分,重视对摄影旅游者行为特点的研究,从而提升旅游经营者的竞争力。

2、竞争劣势。当前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旅行社宣传力度低,摄影旅游花费成本较高。摄影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完善,很多旅行社并没有涉足摄影行业,当今旅行社还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方式,不懂创新和产品开发。摄影行业需要很多高端器材,而旅游需要“行万里路”大多摄影业高端器材缺乏且不适宜长时间带走。而且高端器材成本较高,旅行中容易破坏和损伤。当前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旅行者追求目标比较低,他们的消费方式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消费,对新型旅游方式缺乏认识和见解。

3、竞争机会。摄影为营销旅游业提供了重要契机,影像力量在“眼球经济”年代,更加凸现其直接、现实和明显,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市场占有率还很低,所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机。当前经营摄影旅游产业的企业较少,竞争压力较小。摄影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后劲十足,可以远远超过当前毫无新意的旅游市场,得到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认可。

4、竞争威胁。同行业竞争构成威胁,替代品的出现影响市场,消费者传统的消费观难以改变。

(二)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分析。第三产业的力量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增强。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与整合政策进一步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摄影旅游作为旅游业最具潜力的一部分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2、政治环境分析。2015年全国旅游会议召开以后,“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成为5大目标,同时会议推出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10大行动52项举措。强调旅游对于增进交流、传播友谊的“桥梁作用”。摄影旅游便起到了“梁”的作用,不仅仅促进了国内摄影业和旅游业的交流,更能够促进国内外摄影旅游爱好者的交流。要求发挥旅游在经济中的作用。摄影旅游实现了旅游和摄影的结合,扩大了消费人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指出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摄影旅游把旅游的重点分了一部分给摄影,减少了传统旅游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使旅游者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了镜头,符合了生态旅游的要求。政府支持特色旅游、支持旅游创新、支持旅游迈向国际化,更支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改革与开发,摄影旅游追随着国家的政策,符合发展需求。

三、摄影旅游发展策略

(一)由“量”的提升转向“质”的飞跃。摄影旅游不但要做到摄影方式与旅游方式的多种变换,更要提升摄影产品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旅行社应该与口碑好的摄影产业合作,提升摄影旅游的内在水平。

(二)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确立消费主体,利用特色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会员制度,防止同行抢占客源。

(三)宣传力度加强,确定重点客源。摄影爱好者是摄影旅游的重点客源,而且摄影爱好者大多经济条件充足,旅行社可以和旅游目的地合作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成为旅游者。旅行社应该把握住传统旅游者,积极介绍使他们接受创新方式。积极介绍摄影旅游的优点以及对旅游者的意义,引导他们加入摄影旅游团。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加大宣传。

(四)对旅游者进行研究和分类。主要确定为专业摄影旅游者和普通旅游者。着重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充分研究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兴趣、旅游动机等。通过镜头挖掘旅游景观的内涵,不仅仅把旅游目的地局限在视觉感受这一方面,通过镜头更多地实现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意义与价值,满足普通旅游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同时更满足了专业摄影旅游者的需求。

(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进行综合研究,建立独特的摄影旅游产品。维护好老顾客群体的同时不断开发新顾客团体,确保有“新血液”的注入,以体验为主,拉住“回头客”。

(六)服务策略。招纳更专业的摄影技术人员以及导游人员,使摄影旅游的服务更加专业化、高档化和时尚化。

四、结语

从摄影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首先,摄影旅游虽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发展不成熟,但是拥有摄影业和旅游业两大行业为基础有坚实的根基,从而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相当的可行性;其次,摄影旅游符合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支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消费需求。

总之,摄影旅游是一项具有开发价值和前瞻性的产业,如果得到充分地实施一定会是一项有前途的新型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必须依赖于区域支持才能维持和发展下去,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变化既来源于自身的动力,也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其空间形态的长期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城市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是时间变量的函数。作为一个系统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是一个变化的不确定的系统,其与外界的关系也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此,城市规划师所关注和思考的环境不仅仅是当前城市系统的环境,更应关注未来城市系统所处的环境,即城市确定其发展战略和系统战略功能所必需关注的环境——战略环境。通过对战略环境的研究,有助于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将以形体空间规划为主体的规划逐步过渡到融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于一体的综合规划。①

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②在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人们常常用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价格等资源禀赋型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但是“比较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合理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③:第一,优势资源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较大;第二,优势资源供给能力不能过剩。但是许多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会逐渐地丧失,这些城市会尴尬地发现④:上面有更发达城市作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下面是资源成本更低或者是“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异军突起”⑤,前后夹击。对于这类城市而言,如果不能完成从以资源禀赋型比较优势向以功能竞争型竞争优势的转变,那么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二、竞争环境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以城市作为活动对象,以城市发展为目的的城市竞争,是人类推进城市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⑥

一种战略思维的产生,必须服从于一定的价值要求,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基本出发点在于增强城市在空间经济社会网络中的竞争力。考虑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确立何种城市发展战略首先要将它放在竞争性的大区域系统中进行考虑(韦亚平, 2004):一个城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其做出相应战略决策的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战略又密切联系于该城市的内部条件。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出大区域聚集趋势,这种大规模的经济聚集区通常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其所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往往代表了国家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国家竞争优势”。因此,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都与区域战略紧密相关,甚至同国家战略休戚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⑦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与其所处区域的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要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所说的城市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城市组织外部的、影响城市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和。

当城市需要考虑其空间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外部战略环境,而区域则是城市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外部竞争环境。那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所处区域的结构分析;二是所在区域中的竞争地位的分析。战略环境分析实际上是基于城市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重点应放在整个区域这个外部环境上。城市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重点了解并掌握环境变化的特点, 使城市在竞争的空间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竞争环境分析方法

(一)战略环境分析的特点

决定城市长期空间形态发展的关键不在于今天所处的环境,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能否与未来环境相适应,是战略环境分析的核心。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应首先通过对混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寻找出城市在外部环境中的发展机遇,在观念中构筑城市系统的界面(如图-1),城市系统由一系列现有的空间布局、公共资源、产业结构、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组成,在界面之外的部分就构成了城市系统的环境。

研究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系统,而是为了促进环境与系统的“能量交换”。对未来的城市和未来的环境的关系进行概念性规划,并通过反复推敲论证以建立未来的城市与未来的环境的关系(如图-2);然后根据目前城市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发展到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如图-3);再从战略的角度,规划城市的空间系统结构,设计出未来城市空间系统与未来环境能量互换的模式,有选择地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环境的再研究。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战略方案和政策措施。

这样,战略环境就具有两重内涵:一方面它是一个混沌的、不确定的、无研究指向性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作者可以从中寻求城市的未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有研究指向性的、具有比较确定研究内容的,却是未来的环境。

战略分析的目的在于协调未来目标与未来环境和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关系,在于寻求和发现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机会,以及威胁系统继续发展的未来因素。通过分析评价,在规划中建立未来的系统,然后根据这个系统再分析、设计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关系。

战略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创造”环境。战略的环境是一个未来的环境,从现在到未来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跨度中,为系统适应环境提供了机会,也为系统创造和改变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如许多广告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其不仅着眼于当前的营销,更对某一消费阶层的消费者心理和消费偏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未来的发展。系统的这些“点滴”却是“连续”的行为必然会在外部环境中留下印记。

(二)竞争环境分析方法

一般可以将城市所处的外部战略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广义环境)和竞争环境(狭义环境)。

一般环境包括许多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因素,如社会文化、政府法律、科学技术、宏观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同时这一部分也不是此处分析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但是除了一般环境分析外,城市的战略环境分析内容还应包括竞争环境分析,因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城市(城市空间的大小、城市定位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同、地域环境的区别等),其始终是某区域中的一分子,与其他同类的、相关或相近似的城市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中。因此,对城市所处的竞争环境的分析是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对企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的解析。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的迈克尔· 波特教授提出一种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框架,即“五种力量模型” :现实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实力、卖方的实力。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运用竞争规律,通过影响五种竞争力量,使其对企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从而使企业在产业内处于最佳位置,并不断壮大。正是这些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影响和决定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最终的获利能力。在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中,波特发现“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⑧据此原理所启迪,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五种力量模型”应用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上时,不能完全照搬,只能借鉴其思路。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城市竞争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辨别根植于经济与效率中的基本的、深层次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竞争战略。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竞争变得异常充分时,同一大区域的城市之间相互模仿的速度就会骤然加快,进而产生“战略同质化”现象。“战略同质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缺位,每一座城市事实上都没有战略,大家只是在战术层面拼命厮杀。而城市的战略定位意味着一座城市的空间发展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在实施方式等方面是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城市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通过“五种力量模型”来具体分析。

(1)现实竞争对手的威胁。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往往以相邻的城市为参照物,从而形成相邻城市定

转贴于

位的相似性和重复性,造成千城一面、恶性竞争。只要是与本城市争夺资本、人才、信息、资源等的城市,都可视为现实竞争对手。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竞争无处不在,有些竞争像战争一般激烈,而更多的竞争则是和风细雨的,甚至是战略联盟式的合谋共进,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影响现实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强度的因素有:竞争城市的数量、经济的增长速度、固定成本与库存成本、城市空间结构差异化程度、战略利益、退出壁垒等。(2)潜在的进入者。城市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等将要或者正在进行调整为与本城市相似的城市,这类城市将从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成为本城市的潜在的竞争者。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差异化、资金需求、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转换成本、政策限制等。(3)替代品的威胁。随着信息技术和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及替代性资源的不断推陈出新,土地、资源等自然要素的作用在逐步被技术、知识、创意等高层次要素所替代,相对比较占优势,竞争优势更强调城市的创新发展。替代品的威胁决定替代的因素:替代品的相对价值、顾客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转换成本等。(4)买方实力。作为城市物业、娱乐、服务等的购买者,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也可以是企业、机构、或是其他城市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最令其不安的莫过于购买者采取了它所不期望的行为,如许多企业机构开始转到其他城市地区进行投资或置业,游客锐减、市场萧条等。影响买方实力的因素有:产品的差别化、产品成本、顾客的价格敏感度、行业的集中程度、购买的数量与规模、对成本信息的了解度、转换成本、一体化能力等。(5)卖方实力。卖方是指向城市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服务等的个人、企业机构或其他城市地区的政府部门。影响卖方实力的因素与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是相似的。

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城市的空间发展能力,它们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必要的投资等。从战略形成的角度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影响着城市的竞争强度和发展能力,但是城市的竞争是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对于不同的城市类型和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力量呈现出不同的时序特征,通常是某一种或几种力量起主要作用,而其他几种力量起着较次要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

1. 规划项目背景综述。位于太湖北岸的姑苏古城苏州西临无锡、常州,南接浙江嘉兴、湖州,北与南通隔江相望。苏、无、常、嘉、湖、宜六市共同构成了环太湖都市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绿色核心。伴随着这一进程的辐射、影响和带动,环太湖地区的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分工转型和城市资源竞争在本区域内加剧,对苏州这样的近十年来新兴的高速发展型的城市,未来发展对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模式的转型、环境与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的竞争环境下,发掘知识智能型、生态低耗原则、人文产业化、产业人文化,以生产业导入知识型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给拥有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的苏州赋予了更深远的责任和更广阔的前景。

2. 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区现状分析。经过近15年的快速发展期,苏州市已形成一城(苏州旧城)、二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区)、一湖相伴的新格局,苏州工业园位于城市东部,向东与沪宁高速往昆山、上海的出口接壤;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则在靠近湖滨的城西,依托太湖的优越的自然资源,形成吸引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产业落户的摇篮。沿太湖北岸的湖滨走廊地带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这里就构成了由城西高新区科技城到太湖湖滨地区的生态缓 冲走廊,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选址于此。该项目位于苏州城西15公里的太湖风景区北翼,北至科灵路,西接下淹湖、光福镇区,东临玉屏山、凤凰山,南接230省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如图-4) 。

从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竞争环境来看,作为拥有良好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前景条件的区域,该区域中现有与潜在的竞争者众多,强手环伺,仅苏州就有5个类似的新兴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同时由于各个开发区的分工不明确,造成相似的替代项目较多。而在看好环太湖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还可能有类似的项目作为潜在的进入者蓄势待发,进行规划立项。如何提高项目自身(卖方)实力,增强对客户(买方)的吸引力,从而降低其讨价还价能力,是项目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3. 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构想。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本研究充分考虑到该项目的竞争环境,力求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产业转型的背景下,重点分析竞争环境,化解问题,利用机遇,明确定位,发展新型产业,提出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型、智能型、文化—科技产业兼容型的高新技术园区,构建以知识创新优先为基础、产业创新为突破点、文化创意为推动力、生态环境营建、城市本源文化复兴为突破口的,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新型园区。针对项目用地开发建设的实际条件,提出“生态智城”的模式,从生态性、创新性和城市性三个方面,扩展现代高科技园区的内涵,探索一种新型的绿色产业城镇形态,这样在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中,以独特的战略理念和空间形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潜在(低代价)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其中“生态”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生态,而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复合体。“智”则体现依托知识经济、创新人才、创意产业等智力因素,发展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理念。“城”要摆脱高密度、大强度开发的传统思路,建设富有人气的、充满活力的、花园社区式的新型城镇。创建“生态智城”的前提是把自然环境(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在维护自然生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来构建以创意价值为核心的产业布局,营造具备城市活力的人类聚集区,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健康与发展、和谐与共生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定位,不仅增强了规划项目本身的现实性,也为客户(买方)提供了优质的、少有替代的规划创意产品,从而增强了竞争力。

4. 园区整体空间结构的战略规划方案。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立足于三个理念的转变上。

(1)转变之一。从人工环境主宰的环境开发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共生的环境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变,将自然环境的系统的保育、涵养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的人工环境建设有机结合。(2)转变之二。园区建设开发从分散的郊区形态向具有自主功能集约化建设的新城区形态转变。克服了传统的科技园区开发存在的产业带沿着交通走廊向郊区呈低密度形式蔓延的特征,单一的第二产业相对密集,过度依赖母城交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缺乏人气等不足。(3)转变之三。从以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构成向以创新创意型企业为主导的构成的转变,从而使未来的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型产品结构类型、研发制造、更新换代速率等指标上占据前沿。

方案规划特色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1)空间结构复合性——土地利用、都市空间、景观结构和交通组织等四个方面实现各个环境要素的结合、渗透与互动,达到空间形态的有机构成和功能单元间自组织优化。

(2)亲水空间的再现——规划设计突出了塑造亲水空间城市的模式构想,在点线面几个层次上都寻求在空间尺度、人文性、自然特质等层次上实现不同物理环境亲近江、河、湖、溪、潭等水体的环境意象。

(3)生态与环保的结合——积极推进邻太湖地区以生态保育为基础、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为先导的绿色低碳建设宗旨,旨在塑造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模式。

(4)环境共享模式构建——规划设计提供了全方位的公共环境、资源共享的理念,创造滨水空间共享、资源环境共享、公共设施共享以及信息服务共享的开放、和谐、兼容、互动的城区环境,使城市公共资源利用与共享进入法制化的平台(如图-5)。

 

转贴于

四、结语

在此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将战略规划由以往以宏观分析为主,逐渐转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这将更加符合动态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城市外部竞争环境的客观需求,更加符合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客观实际趋向(朱才斌 ,2006)。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业环境分析;内容;方法;SCP分析模型

行业是由企业构成的群体,它们的产品有着众多相同的属性,它们为争取同样一个买方群体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行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与企业关系最为直接、密切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因此行业环境的分析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通过分析行业态势,可以预测行业与获利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获利能力的变化;也可以了解行业投资回报能力,评价行业吸引力;可以寻找利用机会,缓解企业间竞争;分析顾客需求,明确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行业环境分析的内容

行业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的确定、行业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行业结构分析、行业内企业行为及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分析内容:

1、行业的确定

确定企业经营业务、行业归属是行业环境分析的首要内容,也是战略选择的前提。

2、行业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

确定了企业所处行业后,要通过对这些或这个行业的历史、现状相关资料的分析,了解行业演变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威胁,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

3、行业结构分析

在行业结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供给结构(厂商集中度、企业间竞争程度、市场占有率、进入壁垒大小等)、需求结构(产品差异化和多元化程度、产品需求增长率等)、产业链结构(行业内纵向一体化程度)等结构性要素及行业结构的变化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4、行业内企业行为分析

对行业结构分析后,还要对行业内企业历史上和当前的策略、行动以及应对行业结构变化的反应等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处于同一战略群体中的企业和主要竞争对手的行为是分析的重点,它们的战略博弈过程体现了行业特点及行为模式。

5、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在行业历史和趋势、行业结构等分析的基础上,要总结出企业所处行业内企业实现成功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对行业内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分析。

二、行业环境分析方法

行业环境分析主要采用SCP分析和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两种方法。

1、SCP分析法

SCP分析是一种产业组织分析方法,也是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对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环境影响战略的因素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S代表着结构(Structure),C代表行为(Conduct),P代表绩效(Performance)。结构是指行业结构,以行业中的竞争者数量、产品的异质性以及进入和退出行业的成本为衡量标准;行为指行业中具体的企业活动,包括价格接受、产品差异化、串谋和利用市场势力等;绩效指企业的绩效水平。

SCP分析模型: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行为的变化——企业绩效的变化。

SCP模型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等外部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

行业结构(S)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

企业行为(C)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

经营绩效(P)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从SCP模型可知,一方面企业所在行业的结构特性限定了企业所面临的选择和约束的范围,并最终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行业中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水平又对行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使行业结构不断发生动态变化。此外,外部的冲击也会对行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在对企业进行SCP分析时,通过对行业结构中供给、需求和行业链的分析,对行业结构的变化做出评估;通过对行业中各战略群组企业的营销、容量变化、垂直整合情况和内部效率分析,对它们的行为做出评估;通过对各战略群组企业的财务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分析,对绩效水平做出评估。经过上述评估过程,将会对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的现状有一个基本判断,但还需要考虑行业结构、各战略群组企业行为、绩效水平以及与外部冲击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再对行业结构的未来变化、战略群组企业未来的行为变化和绩效水平的变化做出动态评估。

2、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法

丹尼尔(Danie1)于1961年首次提出关键成功因素法可作为确定决策者信息需求的方法,他认为任何组织都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对其获得成功非常重要,如果同这些因素相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话,组织将失败。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判别矩阵的方法定性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然后设计出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表。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然后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最后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采用集中讨论的形式对矩阵中每一个要素进行打分,一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如果A要素比B要素重要则打2分,同样重要打1分,不重要打0分。在对矩阵中所有格子打分后,横向加总,以此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一般权重最高的要素就成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蔚,韩钰.行业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