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31-02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HEN Ke1,HUANG Yin2,YANG Zheng3*,ZHANG Xiao3
(1.Undergraduate courseofPharmacology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2. Nursing Department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3.The Experiment Technique Teaching Section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upon the educational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several approaches about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capability in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thinking;Cultivation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大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之当前部分院校沿用的“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上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自主获取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使当代大学生尽早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新型科研人才,以下笔者即从如何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出发,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做一简单概括。
1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选修课程
可向有科研兴趣的低年级大学生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科研基础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激发其进入科研领域的热情。课上,老师可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使他们对其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科研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这门选修课的开设,可使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初步具备科研的价值理念,产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的动机,引领我们进入真正的科研领域。
2重视默会知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默会知识即非显性知识,指不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与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默会知识的存在,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
就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言,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最后的解决,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存在,并且可能起到比显性知识更大的作用。正如波兰尼所言,科学发现不能通过明确的推论来获得,其正确主张也不能明确地加以陈述。科学发现只能由思想的默会能力来达到,其内容,就其不确定的而言,只能默会地加以认识。
笔者从科研过程的几个方面概述默会知识的作用,使大学师生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
2.1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
一个有新意、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处于已知和未知的中间地带,其提出的过程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文字等显性知识,因此,发现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或问题并提出来的过程只能大多由默会知识来参与。只有合理地运用默会知识,清楚地评价将要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等各方面,才能确定一个真正的科研课题。
具体对大学生来说,一个新颖的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很少来源于书本或其他显性资料,而往往是在一次实验,一个现象的个人观察中产生的一种灵感,然后对该问题加以细细推敲,再试图通过实验等科研基本方法找出其解决途径。可见,由个人的观察产生灵感发现一个有新意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过程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参与。
2.2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后,研究者会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或是证实自己的猜想。这一过程中,尽管前人留下的科研方法技巧等显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由于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实验中很可能出现一系列研究人员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一般不可被完全预测,所以仅仅凭靠前人的记录或是书本的信息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波兰尼提出,研究者如果想要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等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即由于科研工作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很多经验可循,研究者必须运用以往科研中形成的直觉、洞察力等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找出真正的解决之道[1]。
可见,在科研领域,默会知识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踏入科研殿堂,且默会知识严重缺乏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2.3默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提出和最后解决的过程,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也是我们大学生们对默会知识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实验老师和同伴的实验态度和研究方式等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观察与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总结,利于我们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治学精神的传承。
3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其独特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不仅可以拓宽专业口径,扩展我们的视野,完善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还能在阅读他人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间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证[2]。
网络作为21世纪应用范围最广的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基本实现了部分资源共享。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熟练掌握基本的文献信息的检索与收集方法,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献检索时间,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我们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4加强师资队伍和科学实验室设施的建设
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等院校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综合科学实验室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专业化教师队伍。学生在课堂之余除了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外,固定而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可对实验的相应环节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因仪器故障而导致的实验停止时间,提高试验效率,利于我们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再者,老师可注意尽量以启迪式的教育方式来指导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这样更利于我们科研思维的培养[3]。
就我院的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了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从“验证实验为主”向“综合、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的基本转变。自从采取集中授课、小班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来,共有12个本科班学生撰写了探索实验设计200余篇,并录入成都医学院实验设计汇编。1 000余名学生完成探索实验设计并撰写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12篇已发表,14篇已被相关杂志录用。
5注重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捕捉科学研究方向的能力。实习中,带教老师可在强化基本操作和各种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启发其科研思维,训练其科研能力,在实习点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启发我们的科研选题意识,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觅食”能力。另外,教授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拓宽实习学生的学术视野,而通过实验则可培养其忠于原始记录、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实验事实进行严密论证并用论文形式与他人交流的方法。相信在这一科研旅程后,他们基本可消除浮而不实的作风,开始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科研思维能力也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实践证明,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将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育科研的门槛前,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并对其实践加以合理指导,激发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才是培养大学生获得基本科研思维能力的最佳策略措施。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喜人景象,也说明了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26-29.
[2]姚毓武.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兼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78-80.
[3]周志平,尹丽娟,王什,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68-72.
[4]蒋天伦.检验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J].医学检验教育,2000,(1):43.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era of rapid expansion and over-all creative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researching scientificall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t is needed to b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colorful and diverse social life of today. Colle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and ability. The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research capacity.
关键词: 大学生;中药专业;科研能力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research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88-01
1面向社会需要,明确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药在我国几千年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中药面向国际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集中在仿制药或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上,很大比重为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科研实力和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每年各大院校有不少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适合做科研的技术人才很少。国外制药大企业跨入国门后,我国的医药产业陷入困境。因此,培养出优秀的研发技术人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尤为重要[1]。中药专业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主动寻求知识,学术论文阅读量小,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缺少连贯思维,综合实验能力相对不强。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定式与框架的束缚,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是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面向国家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药专业大学生是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重点,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着眼于培养出懂中药学基本理论,会在生产中实践,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优秀的中药专业大学生。
2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
国家要实现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各大院校的积极配合,其中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实践平台,充分认识科研能力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常用实验仪器操作能力、常用实验方法运用能力、捕捉专业信息能力、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2]。使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3正确引导学生的科研思想,完善科研的实验设计
由于大学生综合知识与经验的相对匮乏,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内组成一个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教师队伍,给予大学生科研理念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把握科研方向,引导大学生建立缜密的科研思维。经常吸引本科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实验室的课题研讨组会,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总结内容,独立设计实验的流程和内容,教师完善学生的科研设计,以保证学生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4以实验室在研科研课题为基础,带动大学生的科研实践
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自己独立承担实验研究型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中药专业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有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中。加入科研课题组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既解决了科研方向、经费等问题,又在实验中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5增强学生自身参与意识,提高科研兴趣,并在科研中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中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和专业性强,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中药类专业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平时还要注意增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现状的了解、阅读中药类学术杂志、注重前沿知识的积累,在积累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学会利用文献检索来充实自己,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投入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完善设计实验,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认真地完成最后的结果分析,数据的统计,论文的撰写等。在科学研究中,团队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团队精神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是否顺利及成果的大小[3]。当代大学生应该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共同协商问题,尊重科研课题组内其他人的意见,接受别人对于自己错误的纠正,不封闭自己的思想,分享实验设计、新发现,大家取长补短,聚集群体的智慧,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能够形成一定的组间竞争意识,增强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思想的培养。
6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对于科研课题的投入,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体现在大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对科研结果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培养。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肃认真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保证科研结果真实可靠的前提,建立追求真理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良好品德之一。身为中药专业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着特殊商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工作,肩上应该始终担着对社会、对人民的一份责任感、一份将中药事业发展壮大的使命感。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4]。我们实验室的老师认真探讨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式,并积极组织实践,为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探索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6).
[2]张永清,李心沁,包华音.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措施[J].中医教育,2005,(4).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外科研;阶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00-03
0 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2]。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3]、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差[4]、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5-7]、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8]。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状况与问题,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训练计划。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提升自信。通过科研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作风、承受挫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转换观念并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培养方案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应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图1为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2.1 第Ⅰ阶段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9],实验室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之后,学院及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做好宣传工作,将学院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重点宣传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2)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科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和融入;(3)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实验仪器,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功能;(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技能培训和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5)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定期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进程,强调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来源于实践,意识到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2.2 第Ⅱ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为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院及老师采取的措施有:(1)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2)顶岗实习,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3)实验室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拟实验课题;(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了解仪器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仪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第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三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院实施方案有:(1)提倡学生成立创新实验小组。创新实验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自拟科研课题,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院尽可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最后由学院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存档;(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确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将全面完成课题所要求的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查找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及仪器,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总结实验,撰写科技论文等等,配备指导教师定期进行检查与指导。课题完成后,学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专家进行现场答辩及评比;(3)提供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研制及开发等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4)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场实验教学、案例和模拟式实验教学等;(5)举办一些专业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材料学院开展的“焊接技能竞赛”、“金相技能大赛”和“大学生职业创业大赛”等。通过这阶段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独立的科研工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了师生交流。
2.4 第Ⅳ阶段――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 实践能力
大四时期是大学生活一个转折期,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每个学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首先,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培养。(1)对保研或考研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研究型实践能力,采取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进行临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选择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中;(2)对选择工作或创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性课题,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使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3 激励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教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广大教师、教辅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工作,学院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考核科研活动成果,并将成果纳入教师、教辅及学生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包括:(1)策划、指导及参与科研活动;(2)科研课题列入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奖;(4)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根据考核结果,学院将给教师和教辅等工作量奖励,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及评职等挂钩;学院给予学生1学分奖励,颁发证书及相应的资金奖励,并与学生年终综合测评、保研及推荐工作等挂钩。
4 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上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计划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争优的竞争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据统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届共569名大学生均有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的经历。近三年,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在重大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集体优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黑龙江“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并有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此外,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等,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的改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由表1可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稳定在53.97%和97.24%以上,列学校各专业之首。从就业等渠道反馈的信息获悉,学院本科毕业得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表1 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
届 毕业生 考研录取 就业 综合就业 考研 就业
别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率 率
2011届 189 102 85 187 53.97% 97.24%
2012届 187 112 72 184 59.89% 98.40%
2013届 193 106 82 188 54.92% 97.41%
5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纳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部过程中,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董继刚,刘桂艳,刘勇涛,等.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 357-360.
[2]邵百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59-160.
[3]纪淑娟,刘玲,魏宝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专辑):65-68.
[4]石俊,陈碧波,余志伟.课外科技活动对材料专业大学生培养“补强”作用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0(1):81-84.
[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闫淑兰.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2):12-16.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张东旭.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9-21.
[7]于惠力,毕耕,高宇博,冯新敏.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实验室科学,2010,13(6):3-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结构特征,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基本能力[1]。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2];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科学生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3]。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家周光召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直到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就要使学生能够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学生既要学会合理的怀疑、辩证的扬弃,也要保留被怀疑对象的合理的、正确的部分,而将其不合理的、不正确的部分加以纠正,使科学认识逐渐走向真实和完善。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尊重事实、诚实正直、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创新,科学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难于获得进步。创新和突破往往要受到陈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精神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的探索和奋度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就是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不要把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认识发展的终点,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发展的起点;就要使学生们懂得认识传播中所得到的不仅已有的结果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展;促使学生自我发激励、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过程,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基本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从而具备创新人才的智能结构。
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独立观察思考与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验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能力。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建立的全新教学模式,就要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受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本科基础教育,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课程体系要科学的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人才培养新方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综和能力,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要优化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
3.强化实践,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科学实验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转变为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一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同时,实验教学项目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层次。对专业基础课程要有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提高性实验;对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程有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内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导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导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导师要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论文写作、项目策划、科研实践、专利申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要不断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2]解念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19-120.
[3]王平祥,唐铁军,刘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50-52.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周海波(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国玲(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一、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开展思路和具体过程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1.申报创新项目之初:兴趣为导向,基础最重要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2.申报创新项目之前:目标为动力,理论需扎实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申报创新项目之时:思路要清晰,学识要广泛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导师严督促,学生要努力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5.创新项目结题之时:内容要完整,形式可多样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三、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精心组织是关键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2.过程管理是根本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3.总结经验要及时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四、结论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4]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