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第1篇

一、前言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自成一系,有了自己的专业学科和专业人才,作为必须有着广泛基础知识和专业学术理论学科的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包含了现今高校所有艺术与设计的课程,能够做好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大量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能不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目前国内不同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区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今在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工科学院,文科学院,专科学院均有开设,并且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了不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有着其固有的缺陷,并且在新世纪新时代,渐渐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的初衷是为祖国输送实用型,社会服务型的人才和资源,但是其教学却局限于传统绘画专业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其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造成现今必须改革的尴尬境地。

二、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体制落后

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基本还是沿用的绘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教学课程整体是以写生为主,注重实写,忽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运用,并且,在单一的,单调的,重复的,大量的,繁重的写生后,是学生们渐渐丧失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变得单调,麻木,机械,逐渐丧失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张,自主思维和想象力的延伸,对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领略不够,艺术灵感得不到激发,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苍白无力,机械单调,不具备美术设计产品的美感。并且,在进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时的考试审核基本都是绘画专业的专业知识,与高校教学的内容脱节,做不到无缝对接,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其中的大跨度,这种考试考核制度,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相脱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在高校中展开健康,科学的,系统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制度还比较落后,造成相关资源不能很好的培养专业人才,这也导致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优良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虽然自身才华横溢,但无奈与社会脱节,并且部分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单调的,重复的,大量的,繁重的写生之后,不能好好发挥与生俱来的天分。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过于重视数量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往往随着我国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而飞速膨胀,但是新生的数量增加虽然好,却难以控制和保障整体的新生质量。一些有天分,有特长,喜爱本专业的学生被召入固然是好,但是有时也会混杂一些并不适合本学科,缺少一定天分和水平,本身素质难以达标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高校中可能对教学风气造成一定影响,日后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中,可能也会对整体行业的水平造成一定影响。随着扩招进来,机械的上课,应付考试,磕磕碰碰的毕业,日后进入社会工作。这样的“快餐培养”,看似给了更多的人机会,实则会培养不适合本学科,缺少一定天分和水平,本身素质难以达标的从业者,给整个高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内容和改革

课程的设计,需要做到,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艺术能力表达水平,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结构的描述和想象能力,并且能够以美术的方式合理的表达出来,具有力量与美感,可以通过轻重,虚实,曲直等等表现手法,将物体呈现出合理的,美丽的,结构,带给他人以美的享受,让画面充满感染力和渲染力。同时,应该加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色彩训练,不同于绘画专业的单调的模仿,色彩训练需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自主理解和想象。不论是写实色彩,或是空间色彩,或是,色彩的融合,学生都需要自行训练,并且加以自己的理解,结合平常生活,学习的体验,培养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安排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和节奏,以培养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并且,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未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定,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设置好课程的每个环节。

四、结语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第2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服务于人。人总是在某一个环境中使用着某些物质设施,或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或是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些设施是否适合人的行为习惯和身体各方面特征,所以学习人体工程学,并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素应用于设计之中,才能使设计更好的为人服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各类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一)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尺寸。

(二)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三)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也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直观、切身的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时,往往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及环境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艺术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截然不同,因此,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求的家具或环境。

(二)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为主要培养目标。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使得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时,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设计实践的有效设计及精确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

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同学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利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讨论、分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们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同学自己解决刚才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本身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之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总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天方夜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学校课堂里,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等等融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也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例如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增加了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2)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人体工程学是设计的尺度基础,对学生的设计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之后组织相应的课程设计,宜采用学生生活常见的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可以先讨论,教师再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完成设计。整个课程应完成5-6个课程设计,有效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缜密的设计思维,较强的独立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对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昱初,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08.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

[3]李文彬.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001.

[4]闫换新.面向实践的人因工程学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

院学报,2011(6),P:239-243.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想范文第5篇

2012年,曹炜教授和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建筑方向班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引入上海建筑界有争议的真实地块,在毕业设计思考中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鼓励大胆自由的创意,引导绿色环保的方案,落实创意与工程的有机结合――以全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挑战传统的学院训练模式,带来建筑设计创意的崭新天地。

呈现高校创意设计科研探索:本专题特别提供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2012届建筑与环境艺术系建筑方向班关于毕业设计训练与科学理性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行动样本,希望引发更多深入讨论,希望更多元丰富的设计教育体制的诞生。

在此之前,院校的毕业设计命题多以学校设计为主,虽然较易避免商业项目定位中的投机感,体现纯粹作为学生阶段探索的学术研讨性,但不足之处是课程逐渐模式化,以另一种枯燥取代了之前的乏味。学生需要了解未来建筑市场的多样性,需要了解学校之外的实战项目,这样才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我们在课程中将大胆自由的想法和理性严谨的计划付诸实现――“上海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项目是建筑班师生共同倾心培育的大作,是学生设计师职业素质的最好呈现。

一、 创意发散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方向班的毕业设计

选择真题。以往美院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以学院派自居,研究对象有相当局限性,对师生来说也缺乏相应的挑战。处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应该面对真实问题,尝试并探索对建筑的全新诠释。

本届建筑班毕业训练挑战的项目是《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项目位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末端,地块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20米;东侧1千米内是静安寺商圈,北邻永源路,东接南京西路,西邻静安大厦,南邻南京西路和延安路高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由于该项目要求在较为狭长的地块里综合配置办公、住宅、五星酒店与高档商业等功能,近20年来,开发商协和集团与众多世界一流设计单位就该地块功能定位、设计风格、开发方向等做了反复研究与推敲,前后花费上亿元,但至今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

选择以《南京西路协和城商业综合体设计》为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毕业前感受上海文脉深厚、空间复杂、地价吸金、功能要求高端、用户要求无止境的建筑规划设计战场。

拓展创意。我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以宏观统筹的视角策划方案,对整体和细节反复推敲,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要求他们探索世界建筑发展前沿,培养自己前瞻的眼光,深刻理解世界建筑发展趋向,以此为基石实现创意拓展。

调研阶段,我要求学生弄明白基地所处硬件和软件大环境,对周围状况,诸如华山饭店这类老建筑做了文脉及风格的研究与测绘,从而为未来有的放矢的创意奠定基础。概念设计阶段,也是整个项目训练最为精彩并有挑战性的阶段,日常课程中接触到的各类知识都应该在此成为创意的触媒:当代建筑前沿理念,当代建筑的最新科技成果,当代建筑杰出案例分析……我要求学生们把思路尽可能放开,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之前,先搞清楚在此之前已有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从中学习、提炼,间接获取前人经验。在此基础上,想前人不敢想,为前人所谨慎为。要求每个方案组根据自身分析的切入点充分激发灵感,且灵感的爆发和轨迹既要符合建筑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具备绿色、艺术甚至超现实的质感。方案设计初期阶段,我要求学生沉下心来研究基地限制条件和建筑规范,无论是采光日照、建筑平面,还是人行车流、商业动线,自由大胆的前期创意都要对应理性的功能性要求。深化设计阶段时,我把它看作创意的护航和再次提升的契机,不断提醒学生们回忆设计初衷,检查目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否合理,甚至在基本问题分析结束后,再推导新方向探索研究的可能,以催化并深化学生对建筑创意的思考和理解。出图阶段,虽然学生们从概念分析、形体推敲到功能动线设计都已给出翔实具体的图纸,但我仍然不断激励学生继续尝试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和突破。只有不断地回顾设计最初的信念,才能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是对方案本身不同角度、更深层面理解的推进;基于这些考虑,我和学生们始终在设计过程中开拓创新,直到方案成型的最后一刻也没停止前进的脚步。

整个建筑班被分为5个小组协同作业,最后,从不同角度聚拢形成的5个地块综合设计方案各具创意特点。

首先,学生通过对商业人群行为方式的研究后发现,人的商业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次,学生设想,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偶然性商业空间”,可以为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商业选择。小组设计以曲线形建筑形态的变化吸引人流:在建筑曲线间的交合处形成的偶然空间,模糊了层的限定,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与趣味,这种新的吸引力可以在南京西路末端将商业氛围推向高潮。

《未来城市规划》、《协和山城》、《天空之城》三个方案着重探讨空中维度。当地面拥挤,新老建筑对话缺乏自由的空间,我们能否以空中城市实现传统与现代全新的对话关系?《未来城市规划》在缜密考虑了标准化单元组件、节点设计和单元链接等设计核心问题后,大胆贡献了未来城市空中巨构的傲岸形态。《协和山城》将正负零零的公共层面上升到15米-30米,期望人们漫步于此,不仅可以浏览城市景观,还可获得置身城市之外观看城市的独特体验。在为商场中商业氛围增色的同时,找到了建筑形态呈现的重要依据,发现了将建筑形态与商业空间巧妙结合的关键所在。《天空之城》将商区抬升至百米以上,“天空”城区与“陆地”城区相连,形成一个绿化、交通、购物、生活层层抬升的立体城市。

与众不同的《Endless》方案,以建筑形态的抬升、挤压形成循环的流线,试图打造一个多变的购物体空间,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在设计中充分展示了空间的随机和多样,为当今商业空间所需求的高品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12届建筑班的毕业训练作品以“大胆”的创意和扎实的专业水平获得了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一致好评。5组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分别获金、银、铜奖。

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让我欣慰不已,大家的努力也得到了学院的充分肯定。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如何锤炼出既有创意、又有建筑专业水准的学生?教改实施9年以来,这一直是萦绕在我们设计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二、科学支撑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辨析。“环境设计”一词由19世纪欧洲的environment和design合并而来。据Britannica国际百科词典解释,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打造自身所希望的环境空间的设计分支。

“环境设计”在亚洲的发展,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到了80年代末,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兴起。为满足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及国内市场需求,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将传统的“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此后,全国众多院校纷纷效仿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模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于一体的专业概念就此在中国产生。

如今,环境设计包含的学科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其思想的涉及面也已扩展到包括建筑设计、地理地形、城市规划乃至历史古迹保护、照明设计、工业设计、生态环保设计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在日本,高校的“环境设计”学科被细分为建筑、室内、景观等不同系别,每个系别根据学校占有资源的不同,细分为造园、居住环境、家具、软装饰等各个方向。在美国,以环境设计命名的本科专业或者从属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专业,或者提供建筑、室内等不同方向供学生自由选修,可见明确具体的专业方向,还是世界上大多数有环境设计专业院校的共同选择。

但在我国,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要从老牌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其他大学中转轨形成,在教学上有的侧重艺术性,有的偏重功能性。此外,在有限的四年大学教育时间内,试图覆盖全部涉及专业并不现实,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我国每年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10万毕业生走上社会,由于没有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专业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就业单位、市场、行业、社会都不甚满意。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借鉴国外同类大学的经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明确专业概念、改革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不可能脱离建筑设计而存在的事实的情况下,为学科发展需要,我们一方面增设建筑设计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将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系”改名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

在明确专业概念的基础上,“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对课程设置实施了大范围改革:第一,在认识到艺术类院校过分强调美术类专业训练的弊端后,取消一年级美术基础课程,增加与环境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特别强调建筑制图课,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理性思维方式和熟练的制图表达能力。第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专业理论课,加强理论与相关专业设计课程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设计方面的常识,更要求学生把握设计的本质以及风格演变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搭建坚实而雄厚的人文平台和学术平台。第三,调整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加强课程的连续性。第四,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细化、深化专业教学。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通常为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程,二、三年级安排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四年级分专业做毕业设计。这样做的弊端是专业细化、深化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改革后,我们在一年级切入专业基础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室内、景观、建筑专业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方法,对专业有一个整体认知;二年级就开始分专业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室内、景观、建筑等不同专业方向,接受有重点、有深度的专业教学。为避免学习内容单一,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以增加横向知识的连贯性。

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现代设计实践教育,加强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队伍。师生共同参与社会项目设计,在市场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2届建筑班毕业设计的成功基于教学改革与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9年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仅就2011年6月统计,应届毕业生除计划出国与读研者外,百分之百就业;其中在5月前就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数占全院签约人数的2/3。

在课程内容上不断调整与更新,在教学模式上实施大量探索与改革,始终致力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努力培养“T”字形和“十”字形人才,在追求设计理想和社会服务之间寻找合理的汇合点,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曹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