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 网络资源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研究的现状

2012年5月至10月, 笔者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六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六所高校中,有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 且均为专业设置比较全面的综合性院校, 是比较理想的区域组合;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调查对象的专业覆盖面较广, 包括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方面的多个专业。同时, 在学历层次上,有本、专科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少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作为参照。因此, 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状况。笔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展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此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进行调查,依托燕山大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省建材学院,河北省石油学院进行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652份,有效调查问卷1652份,有效回收率为82.6%,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汇总得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消费,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现状

2.1网龄时间较长

近年来,人们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意识越来越强,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网龄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网龄作为网民对上网时间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着不低于2年的网龄, 超过4年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者为62.8%,还有19.6%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了网络,4年以下的大学生居多, 网龄最长达5年的占11.3%。

2.2涉及网络的消费较高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大学生消费的增长幅度也是非常的迅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校的每个月总开支额从400元到1500元不等,平均月消费额为700 元左右。大学生网络消费也随之逐步增加, 由过偶尔上网到自己购买网络硬件设备在寝室上网。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中有64.9%的大学生独自拥有自己的电脑,8.2%与他人共同拥有一台电脑;此外,有55.6%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低于50元, 23.7%网费在50元至100元之间,11.3% 网费在100元至200元之间,8.2%网费超过200元。

2.3依托网络平台消费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是通过B2C和C2C这两种方式。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而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等。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现实困境

3.1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和使用是浅层次和低水平的。调查中提问网络知识的来源,有53.6%受访者回答是上网实践得来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知识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络的充分利用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限制了学生对网络的自我防护能力。还有38.1%回答为同学传授的,再就是10.3% 认为是老师教授的。

3.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略有偏差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最希望从网络上获得的休闲娱乐、学习资料和与他人交流,但实际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学习活动的利用情况相对滞后,只有32.9%的学生才是首先用于学习的。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4.1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网络的观念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利用的自我认知比较满意,但这反而显示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不一定都是健康的理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引导,做到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消费课程、网络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4.2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都有不少的上网体验,但是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所以学校应该急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不仅仅需要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更需要根据学生以往网络知识的欠缺,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教育。总之从此次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的概况来看,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政队伍;时刻关注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及其动态,及时发现和理解网络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正确思考,从而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迈进,网络信息科技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以90后青少年为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为其学习、娱乐、消费、社团活动等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同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90后群体由于其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其在网络空间环境中的生活也存在与其他年龄段群体不同的特点。因此,了解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心理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以往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展望,便于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生存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德育策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以往研究大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1.年龄、性别、时间等基本情况特点;2.网络生活的内容和结构;3.网络生活的动机、情感和态度;4.其他特点。

第二,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研究。综合以往关于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消费、网络参政、网络游戏等方面,考察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基本情况、具体内容、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等。例如:武昭阳(2012)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角色迷失、网络沉溺、情感放纵和内在攻击性四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温佳豪、张敏(2012)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蔡少辉(2013)对大学生网络阅读动机和行为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第三,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往关于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探讨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王娟等(2009)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对于人际交往、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2.微观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的具体网络生活特点和行为与身心健康指标或者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例如:王炜炜(2012)的研究表明:网龄、平均每周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目的、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网络行为依赖程度与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第四,大学生网络德育策略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开展的教育对策研究,主要分为积极引导和消极矫正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根据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功能,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素质提升、潜能开发等积极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从消极角度针对网络沉溺(成瘾)、网络道德缺失、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进行矫正对策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生活对其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国内研究评价和展望

第一,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还处于较浅层面的探讨,未能挖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并且大多研究仅考虑了网络环境内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缺乏将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因素与网络环境融合进行联动研究,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第二,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对策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但是大多是理论性建议,可操作的实践性对策较少,有待进一步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尤其是以案例为依托的对策方案。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上购物;大学生因子分析;消费心理

一、研究背景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消费群体,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他们在网络消费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进一步为加强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对策。

二、大学生上网购物结构与规律的分析

伴随着电脑不断普及,上网购物这一快捷购物方式被很多人接受,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为敏感人群,他们对上网购物更容易接受。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问卷的设计

1.调查目的

了解网络消费的学生在我校大学生之中有着多大比例,他们在进行上网购物会经常碰到哪些困难,他们又怎么样解决。分析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引导我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调查内容

调查我校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网上购物是否已经成为他们首选的购物方式。有多少学生热衷于网上购物,网络消费的费用所占生活费的比例,他们是否被欺骗,和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如何解决的。

3.调查研究方法

先用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上网购物行为表现,再结合已有研究,我们确定问卷结构与框架,由此形成了大学生消费问卷的初始问卷。

(二)调查对象

本文抽样调查了264名大学生,实现直接校园访问调查,填写每个调查的问卷面对面调查。涉及4个专业,包括中专、大一、大二每个年级,摆脱小部分无效的样本,包括236份有效样本。

大部分大学生对上网购物的流程不是特别了解,非常了解占到29.55%,若能大大提高非常了解百分比,那他们对上网购物流程看法预计将会改变,有72.73%的大学生认为上网购物有点繁琐,他们同时有上网购物流程很繁琐可能,网站制作者如果能改善情况,为上网购物的人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则进行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将会更多。上网买东西步骤太多太复杂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由上表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候,大多选择相对安全方式包括网上银行、支付宝、点卡等等。在被调查进行过上网购物88人当中,则有6人有过受骗的经历,由此可见,上网购物的可信度较低可以理解,但是不忽视传统购物中存在类似安全问题,可以说上网购物还是安全的。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调查得出结论,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三大问题:

首先,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不平衡性,有着过度消费现象。很多学生在参与网络消费之后,对于网购中斑斓缤纷的网络商品没有控制力,再加上信用卡消费及分期付款消费等模式的泛滥,造成很多学生有着高额支出额过度消费,甚至出现网络消费资金高出现实生活资金几倍的现象。

第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从众和盲目消费的心理。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各方面信息影响,如博客、微信、QQ信息等,这些信息载体成为网络商家宣传产品的媒介,再加上大学生属于追求潮流及新兴事物的年轻群体,很容易出现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的想象,她们在网络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极其严重。

第三,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年轻群体,其有着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等特性;部分学生在网络消费出现被骗或身份被泄露的现象。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我校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广泛地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讲座、课外实践等进行财商教育;教育我校学生学会如何理财、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加强我校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要立足素质教育,加强我校学生的精神文明修养。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抵制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加强安全网络宣传教育。通过讲座、主题活动、板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生对网络中易出现的受骗现象进行重点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D]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2.

[2]王艳男.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与网络购物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冯蓓娜.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4]杨晓菊.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5]黄佑聪.大学生网上消费认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6]郭莉.网络条件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商论,2013.

[7]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4.

[8]艾玉明.浅析金融危机下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08)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3 — 03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指以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 BBS、QQ 群、BLOG、校友录、网页等为载体所组成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按照法律地位情况,网络社团等青年自组织被界定为“准民间组织”,属于民间组织,是典型的“自组织”1。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不仅活跃在虚拟世界中, 也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影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与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直接联系, 值得加以重视和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概况

网络自组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收集与传播、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并对他们的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上海青年中心的研究,截至2008年底,上海青年群体中有高达81%的人加入过青年自组织。2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和娱乐。可以说,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既是现实网络世界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也是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中具有普遍参与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趋势。课题组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上进行了加入群网络社团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这次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有2600人,其中有一个主题QQ群的学生人数为2300人,占88%;有二个主题QQ群的学生为1800,占69%;有三个以上主题QQ群的学生为1500人,占57%的学生天天使用QQ群;45%的学生经常使用QQ群;30%的学生偶尔使用QQ群。

由此可见,网络自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组织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政治倾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群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群网络社团引导和管理的对策。

二、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产生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网络自组织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特有的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发展很快,几乎每天都有新鲜事物、观念和应用涌现,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研究是常新的、开放的。

(一)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机制

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些部门也曾经组织过针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进行管理和引导的工作,其结果是成效甚微。归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独立性极强的虚拟组织形式,自认“非主流”,不愿意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和行政管理体系的限制。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大学生价值趋向多元化、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客观方面, 我国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使社会结构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都是催生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类型

按照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互动关系,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现存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他们分别是:

(1)信息咨询型自组织。具体包括在网络聊天如QQ、MSN以及网络社区BBS、SNS等网络服务中发生的信息自组织,具体表现是大学生网络用户通过互相讨论、修改网络信息而形成的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机制。

信息咨询性网络自组织通过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而运行,这是高校中最常见的网络自组织类型之一,也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动态组织形式之一,主要通过彼此之间建立网页载体的链接结构,互相沟通和传播最新的信息,典型的如QQ空间的共享链接。从表面来看,这种以共享链接为典型表现的自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中心控制机制,完全依靠资源建设者的随机设立以及随机链接而成,但是基于互联网是一种要素协同的平台,网络超链接存在多样化的关键节点以及记忆机制,互联网通过保存相关历史记录,于是整个信息自组织可以通过分析其记录找到自组织的起源和规律。可以说,这也是最难实施外部管理和引导的自组织类型。

(2)情感关系型自组织。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不但是一个信息咨询系统,同时也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2001 年,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针对中国民间组织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NGO(占85.3%)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一个省或直辖市3。但是对于网络世界来说这个界限不复存在。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微博等网络自组织的重要原因是利用其来建立、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这种网络化的人际关系既有别于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等亲密关系所建立的现实人际关系,而呈现为一种虚拟化的网络人际圈子,但是这种关系既具有虚拟性,也具有现实性,因为它的建立往往依靠一种“后浪推前浪”式的发展样式,比如通过QQ、MSN等IM方式或E-mail等网络交流方式,从固有的亲朋友好圈子往外推广,呈现“亲朋友好+亲朋友好=朋友好”的规律。

(3)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网络自组织存在一种被称为“小世界(small-world)”的特性。“小世界”理论即所谓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以任何一个人为中心或者起点,最多通过6个人,他就可以结交一个陌生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在网络的世界里,网络自组织也具有这种“小世界”特性,特别是“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使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节点变得异常短,也使他们之间从一个网页到达另一个相关联网页需要经过的超链接数目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一种兴趣探求型的新型网络自组织机制。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主流形式之一。

(三)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特点

1. 虚拟现实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虚拟性与网络的虚拟性一脉相承。大学生网络版局限于网络空间之中,是线上的活动,而与现实的生活系统和社会性的他组织不发生相互作用。在组织内部活动形式上,自组织成员一般以匿名、化名的形式出现在组织中,参与话题讨论和相关活动, 名字本身并无特定意义,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声音”或者简单的数字和符号,交流中使用的用语极其富有“网络制造”意味,与一般的生活化用语和社会交往中的礼节性用语有很大的距离。总的来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与现实社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间性”,即隔阂,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活动更难以预料和控制。

2. 点-面自发性。在课题组所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他组织”的痕迹,即基本都由个别核心人物发起、延揽和组织其他相关人员基于共同的兴趣或者需要、外在的机缘等条件自发形成, 并且同一网络自组织用户之间的关系的退化也比较常见,如网络聊天的好友列表就时常有增加和删减的现象,并且还有一个“黑名单”功能,网络博客会暂停、更新或关闭,QQ空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形,而这些操作基本都是自发的、偶然的,其发生过程以及结果都是网民自发参与活动,外部监管和引导难以入手。

3. 点-点开放性( 交互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自组织用户并不单纯满足现有的网络人际圈子,对于新成员的加入几乎从来不设置上限限制,并且对新成员加入的准入标准基本上都比较低。此外,网络自组织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固有的成员之间的横向发展和线下交往需求。相当部分网络自组织成员不满足于网络传播构建的虚拟关系,而希望将网上的虚拟关系转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男女性别之间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恋爱缘起往往都跟网路有关。这种情形之下,实际上网络传播系统的虚拟关系已经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系统,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保持了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4. 由点到面,参与度高。当代大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过去年代的大学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新一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机,这为他们参与大嘘声网络自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此外,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热爱交友、社会观察早、个性独立性强等心理和精神面貌特点也使他们在信息收集、人际交往、个人素质发展方面不拘一格,而基于同龄人和相近的兴趣爱好需求建立起来的挽留过自组织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因此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方兴未艾。

从网络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活动的交互性和虚拟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众多人数的成员在同一时间与闻社会时事、参与社团活动成为可能;参与者之间通过网际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人际交流带来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成本,因此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都比较高。

三、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有效管理以及校园和谐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 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空心化等心理问题。

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使用网络自组织的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网络空心化现象,即过度沉迷网络生活,疏远现实生活的节奏,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相对一部分大学生每天花在浏览QQ空间和微博写作、回复留言等操作的时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对于富于现实体验感的线下生活如上课、社会考察、实验室训练等活动则兴趣淡薄。

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成人感增强, 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写日志、顶贴、踩空间、查留言, 在网络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心理健康受到不良的影响,的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一个态势。

2. 网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和信息犯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用户存在比较严重的消费主义、玩乐主义观念。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相当部分案件跟网络化生活形成错误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密切相关。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良好的网络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与大学生道德成长是息息相关的,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在参与网络自组织的活动过程中, 其行为易受群体影响,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意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远远落后于他们对网络技术的兴趣与掌握程度。

3. 网络自组织的散发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引导工作有所干扰

相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不可管理性”,因为使用环境的宽松自由,大学生用户群体层次较高,信息丰富,价值取向呈现散发式样,社会因素和群体言论在其中流传极快,受到从众心理和集体规范的导向,大学生用户群体容易萌发不同于主流政治理念和社会管理思想认知的情况。此外,网络自组织技术的开放性决定了对网络自组织的使用进行管理始终面临技术门槛,即基本上是滞后管理或者“扑火式”管理,难以预防和事前引导。

必须看到,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发生和发展必将给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具体来说,会遇到常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安排衔接问题、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的课余联系互动问题、线下教育与线上管理和引导之间的接续问题、学生在校时间上网与非在校时间上网之间如何接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面向和辐射高校非本校学生的问题,等等。各级教育部门、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辅导员要高度认识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做好规划和设计,努力协调和保障各方面资源,因地制宜地管理好、引导好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指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特色生活和兴趣爱好开放有吸引力的网络自组织,协调组织好师资队伍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加以指导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6- 17.

〔2〕 黄洪基,等.参与热情的高涨自主意识的张扬——上海青年自组织研究报告〔G〕/ / 卢奉杰,杨.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 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3.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lf organization

LI Lin-hong

(DongGuang polytechnic,China,Dongguan,523808)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互联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23-01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触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海量的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来。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首先,网络使用的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机不离手,使用率非常高,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聊天和购物等,对于利用网络学习及制作媒体作品的能力还较差,甚至有的大学生连基本的office软件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思维能力不足。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大学生处在心智并不成熟的时期,有时不能很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评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曾有资料显示,部分大学生遇事更信微博,信任度高于新闻联播。再次,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的缺失。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内容较少受到约束,容易陷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无主体虚拟状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与修养的缺失。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一些重大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大学生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敢于质疑、表达,但因阅历较浅,法律意识淡,有时可能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提高网络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得网络素养成为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网络素养是必修之课。其次,提高网络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网络社会的发展,不仅只是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如网购、娱乐、通讯,同时还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同时,具备各类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清事实,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在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迷失自己。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是人与网络共生共存的时代,网络素养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必备的一种素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搞好校园网络建设。一是网络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作为高校,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将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网络素质和安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技术运用和单纯的思想教育层面,而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及随时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合理增减,有重点地围绕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不仅是学校网上办公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基地。校园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满足大学生交流的心理需求。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些论坛,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不同板块的版主,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导向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思想认识,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一般都住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舞台,如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设计大赛甚至竞技游戏大赛,将沉迷于网吧网游的学生拉回到校园。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多彩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甚至出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看手机”的怪象。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对现实中交往产生恐惧,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产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习惯,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自觉抵制外来低俗、不良文化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网络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因势利导,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修敏.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