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风险评价

供应商风险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商风险评价

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用风险模型 Fisher判别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期间,中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投资者数量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状况也参差不齐,许多企业财务状况不佳,这就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Fisher判别简介

Fisher判别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投影的方法来降维,其具体理论方法如下:

设两个p维总体G1、G2的协方差矩阵存在,Fisher判别的思想是变换多元x到一元的y,使得由总体G1、G2产生出来的y尽可能的分离出来,即:y(x)=l'x

其中l’为P维向量。设G1、G2的均值向量分别是μ(1)和μ(2),协方差阵分别为∑(1)和∑(2)(∑(1),∑(2)>0)。则线性组合y(x)=l'x的均值为:

其方差为:

Fisher判别的思想就是使得两类判别函数差异大、每类各个个体的判别函数差异小,及使得下面的比值最大:

其中q1、q2为G1、G2的先验概率或某种权数:

利用极值的原理可以得出最大向量I为:

Fisher判别比较著名的判别方法如下:

当x使得时,判

当x使得时,判

其中

三、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分析与信用风险判别模型

(一)样本的采集

本文采用的样本是2007年度沪市被ST的34家公司,其中有1家公司是B股形式、有6家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缺失、有2家公司已经更换名称,为了模型的准确,固剔除这9家公司。将失信组的y定义为0,守信组的y定义为1。数据选用的是2006年这50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运用SPSS11.5进行分析研究。

(二)指标的选取

考虑到各指标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公司发展5大项,选取了20个财务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销售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并分别命名为X1到X20。

(三)剖面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

剖面分析是指分别计算失信组和守信组各项指标的均值,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指标之间的差异。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各个指标分为失信组和守信组两组,对20个指标分别进行剖面分析,取α=0.05。得到结果分析X10、X11的Sig.值(双尾显著性概率)大于0.05,因此未能通过检验,可以剔除。

(四)模型指标的自相关性检验

对筛选出来的18个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剔除那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经大量实证证实,当相关系数大于0.8时会给模型带来严重影响。分析可知,X1与X2、X17相关系数较大,因此剔除;X6与多项指标相关系数较大,因此剔除;X8与X9相关系数较大,考虑到X8更能反映公司情况,因此剔除X9;X12与多项指标相关系数较大,因此剔除;X15与X16、X19相关系数较大,因此剔除;X16与X19相关系数较大,考虑X16更能反映公司情况,因此剔除X19。剔除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小于0.8,因此可以作为变量考虑。剔除这6个指标以后,剩余12个进行下一步检验。

(五)多重共线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不能正确判断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使精确度降低。本文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判别。一般的,认为VIF值大于10时,具有较高的多重共线性。分析得X5、X7的VIF值大于10,因此将这两个指标剔除。

(六)Fisher模型的构建

经过上述剔除变量后,剩余的10个指标作为模型变量。由于样本数和指标数较少,笔者认为如果采用逐步分析的方法反而容易产生较大误差,不利于模型的准确度,因此,在这里,采取的是Enter independent together,即全部使用所选指标。最终的模型为:

Z=-1.36+0.333x2+1.689x3+1.965x 4+0.536x8-0.056x13+2.8x14+0.162x16+ 0.068x17+0.6x18+4.312x20

(七)回判检验

分析结果中的回判检验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25家ST公司判断正确的有23家,正确率92%,25家正常公司判断正确有23家,正确率92%,综上平均正确率为92%

(八)模型检验

模型带入相应的数值所得的Z值。为了准确,剔除错判公司的Z值,得到Z*=-0.04,即当Z> Z*时,可以认为该公司为正常公司,当Z

四、结论在模型检验的过程中,*ST伊利被误判为正常公司,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伊利作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其2007年公司报表的相关指标良好,只有个别指标出现问题导致模型不能准确判断;*ST鲁北被误判为正常公司,其原因可能是公司2007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将增加导致其出现亏损,而其他指标良好。其情况类似于*ST伊利。模型的回判准确率达92%,预测准确率达80%,模型较理想。

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引发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因素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目的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风险自测的参考模型,并且为其供应链的改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 中断 风险 评价

引言

现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出现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制造商的拉动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不确定性在增强,竞争日益加剧,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中断事件,如“飞利浦工厂火灾” 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企业都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前些年的FM Global 和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全球领先企业中,超过一半的首席财务官、出纳和风险经理认为与财产相关的风险和供应链中断是对主要收益来源的重大威胁。这也揭示出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需要被提上日程,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說,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一种类型,所以供应链中断的某些因素和供应链风险的一些因素相互重合是必然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多数表现为定性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士华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丁伟东等提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独家供应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物流配送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合作伙伴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Sunil Chopra教授把中断视作供应链风险的首要威胁,并认为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供应商破产、战争和恐怖袭击、依靠单一供应商等诸如此类的风险驱动事件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发生。

Lewis归结了三种主要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分别是经济中断、需求中断和供应中断。其中供应中断又分成两种:一是供应商没有能力;二是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了问题。

Paul R.Kleindorfer则归纳出了三类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一是运营风险,主要指设备故障、不可预料的供应中断、劳资纠纷引起的人力问题;二是自然灾害;三是恐怖事件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现有文献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协调与控制方面,在研究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这样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研究就显得更少。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需求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模式,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供应链相关定义

本文引用马士华给出的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从供应链的定义出发,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供应链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因为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的模式,其网络链条中往往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等各种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多级复杂的关系,如供应、生产和销售等。

2.动态性。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需要动态的改变,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核心企业的战略变更。

3.面向用户需求。客户的需求触发整条供应链中生产活动的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流动起来。

4.交叉性。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可能同时与另外几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求关系,他们同时会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因此,大多数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的。

5.协调性。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正在向着合作双赢的趋势发展,整条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协调性,以期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6.层次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核心企业、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具有层次性。

供应链中断常表现为供应链物流、生产、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或失败,或供应链系统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本文根据拉动式供应链的特点,选择以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暂停或者失败为出发点来探究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出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及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依据。

(二)物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顾名思义,物流指的是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的流动,首先必须有满足订单的产品,其次必须组织相应的运输方式才可以构成供应链中的物流。因此,本文从产品的供应和运输这两个视角来选取物流方面的中断风险评价指标。

1.供应中断风险评价指标。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能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要求,即供应中断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安全库存不足风险。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追求“零库存”,但是安全库存不足造成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安全库存直接影响缺货率,缺货率越大,顾客服务水平越小,则安全库存不足的风险越大。缺货率=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二是单一供应商风险。信息时代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在采购时若仍然采取单一供应商模式则可能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面的不对称。一旦所选择的供应商的运营出现问题,采购企业便不能获得所需的产品,形成供应中断风险。

2.运输中断风险评价指标。指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风险因素:

产品途中受损风险。将产品完好无损地运输到客户手中是运输的关键,物流途中需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运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受损率来表示此类风险:产品受损率=产品受损数量/总交货量。

送达不及时风险。如何能够将产品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是衡量运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运输的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如运输设施故障等负面的影响因素。在此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准时送达率来作为运输风险的衡量指标之一:准时送达率=准时交货次数/总订货次数。

(三)资金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资金的顺利流动对于企业良好的运作十分重要,然而现代企业运作中资金流与物流往往不是同步的,再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这就使资金方面中断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本文选取财务状况风险和金融环境风险两个指标作为评价资金流方面中断风险的依据。

1.财务指标。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中相应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以下两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低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企业运用投资取得回报的能力,此项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运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净资产收益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期净资产;二是资产周转率低风险,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经营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此项指标值越高表明来年利用相同的资产收益也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同期资产总额 。

2.金融环境指标。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价的上涨,这给企业的购买和销售活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一些进出口的贸易,还需关注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四)信息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1.信息获取风险。如今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生产要素,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选取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户需求骤变风险。在拉动模式的供应链中,生产活动是围绕最终客户需求展开的。需求急剧增大,则供应会产生不足;需求急剧减少,则产品会过剩,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和产品变质的损失都会产生,从而形成供应商下游节点之间的中断。

二是需求预测偏差风险。供应商希望下游企业的采购是大量且稳定的,下游企业则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够保证灵活的供应以实现柔性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准确的需求预测能够帮助供应链中这一冲突的协调。需求预测偏差是衡量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力和预测准确能力的指标。需求预测偏差率=|预测需求量-真实需求量|/真实需求量。

2.信息传递指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使信息发生扭曲而逐渐放大,从而影响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和营销计划。此项风险称为牛鞭效应风险,它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选取其作为该项风险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问题,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本文选择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进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对定量指标根据具体数值和企业自身的风险等级划分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模糊评级矩阵之后再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本文的模糊评价指标集R由三层因素构成,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本文采用五级评价集来表示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价结果,V=(V1,V2,V3,V4,V5),其中依次代表风险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对相应的等级赋值:U=(u1,u2,u3,u4,u5)=(10,8,6,4,2)。

(一)确定各指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隶属度

一是定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YK。对于各项定性指标X1,X2,…,X16,请专家对它们对应于哪一个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矩阵Y=(yij)16x5,其中yij表示对指标Xi作出第j级评语的专家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率。

二是定量指标—引入模糊概念。将各项定量指标的可能取得的值域划分成五个区间,分别对应上文确定的风险五级评价值ui,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实际值。将指标的值视作某个区间里的点,该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相邻两个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0,其隶属度函数为:

其中,Mi-1、Mi、Mi+1分别表示区间中点的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该指标值落在第j级评价上面的概率,从而得出定量指标的评价矩阵。

(二)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D

设指标体系中单因素评价矩阵为Yk ,由Yk和风险评价集U可得评价值:Dk=YkU`(k=1,2,…,16);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W,综合评价得出结果。由 Dk和该指标的权重 Wk,可以得出该指标的评价结果:Hk=WkDk 。同样由整体评价集和权重集可以推算出该企业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个家电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公司历史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财务及其物流相关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到下列数据(定性指标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量化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计算风险评价矩阵

1.如表1所示,定量指标:缺货率X=4%,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公式:y3=(4-2)/(4.5-2)=0.8;y4=(4.5-4)/(4.5-2)=0.2 ;未准时送达率 X=2%,同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y3= y4=0.5 ;受损率X=0.8%,y4=0.3,y5=0.7;净资产收益率X=6.9%,y2=0.17,y3=0.83;净资产周转率X=1.05,y3=0.2,y4=0.8;CPI=6.35%,y3=0.95,y4=0.05。

2.定性指标—专家打分法。邀请该公司物流、市场已经持续改进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一些资质比较老的员工进行打分,整理得到表2。

λmax =1/4*Σ(AW)i/Wi=4.014;CI=(λmax-n)/(n-1)=0.0047;查表得 n=4,RI =0.89,CR=CI/RI=0.0052

2.资金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5 4/3 1/20),经过一次性检验,得到资金流风险的各项指标权重W2=(0.627 0.280 0.094)。

3.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2 1/3 1/4)T, 数据分析过程和物流风险相同,通过一致性检验,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W3=(0.635 0.191 0.174)。

综上,对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个一级指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权重为:W=(0.418 0.322 0.270)。因此得到下列的风险指标值:物流风险R1= U1W1= 6.48608;信息流风险R2= U2W2=(8.6, 6, 7)( 0.635 0.191 0.174)T=7.825;资金流风险 R3= U3W3= (6.34,6.3,3.9)(0.627 0.280 0.094)T=6.10518;总的供应链中断风险R=UW=(6.48608 6.10518 7.825)(0.418 0.322 0.270)T=6.78975。

所以,从各项指标值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处于一般偏高水平,应该引起注意并且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标进行改善。

结论及建议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防范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指标并给出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判断这项指标所在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尽早发现供应链存在的中断风险并为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的基础。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防范供应链中存在的中断风险:

第一,建立定期核查各项指标的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中的问题。如果风险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可以及时纠正,以免中断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第二,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着企业运营的稳定性,但是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成本也是要考虑的。企业应该认真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而是应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正如安全库存一样,并不是库存越少越好,库存少了,管理的费用降低,但是物流中断的风险增加。

第三,要有系统的观念。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随着供应链网络复杂程度的加深,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并且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在整个系统传达。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系统设计—如何构造与优化供应链[J].物流技术,2003(5)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

3.Sunil Chopra, Manmohan S. Sodhi. 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4,46(1)

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第3篇

1.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社会的会计模式,数据间联系和控制相对松散。传统会计使用会计科目表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并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然而,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并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而且传统的会计系统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许多重要资源却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以致会计反映的资源信息不全。尽管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会计核算正向电算化迈进,但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框架,只是手工会计流程的高度仿真。这种业务流程在手工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将会计流程中许多无效的中间工作交由计算机程序完成,会计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帮助下仍然是按老模式办事。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会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与之相关的其他职能部门的需要。由于采购部门对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缺少可视性,因而他们对供应商风险进行评估有很大的困难,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2.难以满足企业全面管理的需要。在数据采集流程中,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仅仅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子集,却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伴随着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由于传统会计体系结构、思想和技术的制约,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会计人员收集数据的依据是判断该数据是否影响组织的财务报表,也就说收集的仅是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F集,即资金流。而对于业务活动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如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诸如生产力、经营状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信息却并未收集反映,只是散见于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报表中,使得与同一经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被分别保存在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手中,造成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或重复等问题,同时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很难高效率地获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3.难以满足企业实时监控的需要。任何企业的资金流动都伴随着物资的流动,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日常业务活动中的资金流和物流信息是由不同的人员在不同的时间采集的,而会计数据一般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的,因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而将滞后的原始会计数据经过传统的会计流程处理,使得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余额都不是当前时点的数据。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用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必定会使企业的实时监控无法实现,以致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都下降了。

二、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供应商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业务数据自动向财务系统传送,减少人为干预,做到数出一门,数据共享。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利于财务会计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反映和有效监控、减轻财会人员的重复劳动,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1、选择优质供应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公司存在如下常见现象:停工待料;前后工序的半成品或材料不衔接;工厂内各生产部门的半成品堆积得像仓库,生产不能顺畅地运转下去;生产计划变动频繁,不是追加,就是取消;越是生产紧张的时候,供应商品质与配合方面的问题越大等。这些现象都与供应商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选择拥有强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供应商对于防范供应商风险、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品质优良的供应商具有如下特点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优秀的领导集体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稳定、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良好的现场管理和规划能力,生产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等。经过认真选择确定优质供应商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的激励,如适当提高采购价格、改进每月结账方式、实行数量折扣等,从而促使供应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对选择的供应商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其进行排序,分清哪些是提供关键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哪些是对供货合同负责的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实行分级管理:①对于一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战略伙伴.世行重点合作,积极改善与这类供应商的关系。②对于二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长期供应商,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③对于三级供应商可将其定位为临时供应商,与之建立一般的业务往来关系。

2.加强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控。首先,应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来识别异常趋势并采取改进措施。评估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资质实行不同的策略:对于最高风险的供应商,应当停止与其合作,并将其从供应链中消除;对处于高风险范用内的供应商,要进行严格的监察,包括审核偏差、现场监察合同等;对于风险最低的供应商,可实施较少的现场监察,只通报重大事件。其次,如果供应商在风险矩阵图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应根据风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退出策略、增加或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等。此外,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设计供应商的关键绩效评估体系来收集供应商方面的信息,比如:采纳折扣的情况、支付条款和交货日期的改变、不能按时交付规定数量的货物、在发票到期之前需频繁催款等。

3.改善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供应商改进工艺、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只有双方都能获利,供应商才更有积极性不断改进供货。供应商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公司应当积极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打破招标采购活动对采购员与供应商销售员之间私人关系的依赖,努力避免由于采购人员变动而遭受不良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很重要,双方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公司应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提供自己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积极地与供应商探讨成本控制问题。

4.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供应商绩效评价是对供应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以找出供应商存在的问题。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并且使这些指标可以量化,这样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做出比较。质量、价格、交货和创新是绩效评价的四个重要指标。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这些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有的企业可以增加服务、管理等指标。业绩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供应商,最终吸引战略供应商、主力供应商。准确选定供应商,就可以获得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货物和服务,从而可大大降低供应商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后金融时代,供应商在企业的整个经济运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供应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引起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点关注。而财务业务的分离是形成供应商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对于供应商风险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后,企业决策支持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多角度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及手段来降低供应商风险 购买方和供应方的有效合作是所有组织防范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有效加强供应商风险管理,进行财务会计流程再造,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促使财务部和采购部合作并共享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财务总监需要了解支出方面的信息,并且必须依靠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来识别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财务总监应该在建立合作关系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确保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通过协作,财务部和采购部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而实现这些目标并认真总结经验,可以让公司远离风险,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邹立,封雪.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会计研究.2004(12).

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一、前言

所谓风险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物资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一个环节,对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样而临财务、市场、运营和法律等方而的风险,需要对所有环节进行全而风险管理评估与分析。

二、企业物资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1.物资计划风险

物资需求计划是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物资采购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涉及物资采购的全过程。需求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计划不准确和谎报、误报计划。计划不准确,会直接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生产施工要求,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供应短缺、工期延误、成木失控等风险;谎报、误报计划,则可以给掌握着一定的资源支配权的人以借机采购挪做它用、中饱私囊的机会,造成企业资产损失。另外,集中招标采购计划中的主要风险在于,对己达集中采购招标额度应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拆分,不按规定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导致物资采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可能造成采购成木增加。

2.采购环节风险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采购计划与设计批准方案、工程进度不一致;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有关人员与供应商关系密切或领导授意采购暂不需要或计划外的物资,可能导致采购质次价高的物资,出现舞弊或遭受欺骗等;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对方主体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没有严格按照定标的要求履行,降低合同中的技术要求及供货要求缺乏对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等;有意提高或降低验收标准,倾向性的选择检查内容,对验收不合格的不及时上报或隐瞒不报,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3.供应商选择风险

供应商选择的控制目标,是为了能够公开、公平和公正地选取供应商,优化供应商选择机制。供应商无有效执业资质证明,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国家有关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状况,可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不符合工程需求等风险。

三、企业物资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1.物资计划风险控制

首先要严格依照工程图纸和生产施工实际情况,参考工程材料预算单价和数量编制需求计划,确保采购计划真实准确,做到数量精准、型号规格相符。采购计划制定部门对项目部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仔细审核,并及时与项目部物资需求计划编制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情况,避免多报或少报。在综合考虑生产需要、资金状况、材料价格行情和供应商供货期后,再确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时机;其次是需求计划和采购必须经项目部生产技术、主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确认,以防止不按规定进行集中采购招标和谎报误报计划,借机采购挪做它用情况的发生。

其次,集中招标采购计划的控制,要明确采购权限,严格按照各级权限进行采购。并按权限和程序开展采购策划,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或再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上报集中招标采购申请。

2.采购风险控制

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进行分权审批,分权采购;由物资管理部门与专业技术部门按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及评标细则并报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实现技术与商务的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监察部门对设备物资集中采购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决策者只对采购权限、招标过程和具体采购过程进行整体符合性和有效性控制,不直接针对供应商实施具体采购活动,不对采购部门的具体采购活动进行干预;合同谈判时,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会议记录,对定稿的合同草案分权限报送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评审会签,合同谈判与合同草案公开、透明。

3.供应商选择风险措施。

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控制,首先是要加强供应商资质审查,对供应商执业资质证明等各项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提供的设备物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其次是加强合格供方管理,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其综合绩效评价。第三是要加深对市场的了解,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尽可能的多选择实力强、优势突出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加大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价格竞争,对拟选供应商的实力与所能提供的产品性价比进行核查,以避免供应商的差别选取、不公平竞价和利益互通局势的形成,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目标。

供应商风险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风险来源;应对策略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整个供应链条存在着风险,进而导致了整个供应链条的价值水平没有办法提高。在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大多数将关注的重点倾注在了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而导致了供应商的部分没有基于足够的重视,而供应商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其交货的时间是否准时、生产日期是否保证、客户数量变大或变小能否灵活应对等方面,但是对于为什么导致其不确定性的存在却没有进行思考,进而导致了整体供应链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

1、 供应商的风险来源

1.1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风险

由于市场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使得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获利的最大化不得不寻求拥有新技术和新服务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进而能够实现对于市场冲击的从容应对。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却发现,拥有新技术和高服务的供应商很少,并且有时还出现仅此一家的现象,进而出现了“独家供应”的说法。实际上独家供应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采购方将多家供应商进行消减,进而使得供应商有很多家,但是企业却只从一家采购;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由于供应商拥有独占性的产品或者是掌握独家权,而采购商不得不从这一家采购。这样的状况就是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非常大的潜在性的危险,一旦发生供应商停止供货的现象出现,这样就使得企业陷入到被动的状态,进而对于经济上的和信誉上的损失是难以预估的。总而言之,企业需要对于这些难以预估的风险,企业需要打好提前量,在与供应商进行洽谈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估,进而实现供应商的风险系数更小。

1.2由于上游的供应商而带来的危险

对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风险不仅仅是来自企业自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由于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自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供应商的日常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是主体需求的变化、还是对于合作方的生产与设计的变化,这些对于企业的生产都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市场上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大生产也大,需求小生产也低,而这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市场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则是更多的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或者是企业的下单数量来进行的,因此一旦企业订单的数量发生了突然性的变化,进而导致措手不及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赶工,这是库存积压等现象,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就是供应商的违约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

2、 企业关于应对供应商风险的措施分析

2.1开发使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而使得物流配送与科技相挂钩

在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物流的配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物流的环节和流程等方面的效率提高对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具也进入到了物流领域,进而将供应链中的成员进行科学高效的集中,进而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企业供应链与消费者进行有机的链接,这就使得供应链之间的各个环境完美的契合,进而有利于企业协调利益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此外,电子商务物理配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进而降低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例如,现今的手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设立地标店之外,还通过官网、第三平台进行销售,消费者下单之后,系统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审核通过之后按照下单的时间顺序和配送地区来将订单划拨到不同的部门,这样仓储部门根据电脑显示来进行出货,而物流部门则是根据订单的具体信息来进行打包和分类,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产品的大批量配送,这样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销售和配送的“一条龙”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节省了时间,实现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2.2建立更加科学详细的绩效评价体系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的积累成为了其重要的目标,因此传统的“见面三分情”的经营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则是更加的谨慎,通过监督和鼓励来实现双方的顺利合作,因此在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对于不良的行为也要进行严格的惩处,这种在管理系统中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得供应链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十分的重要。例如,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商谈中要对于其具体的质量考核方式、交货时间等方面进行严格准确的规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够实现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就要具有严格的制度准则进行限制与监督,以此来督促供应商努力的改善自身的工作。在电商的发展中,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以苏宁易购为例,作为网络购物的第三平台,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得利益,苏宁集团将实体店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而实现配送的最大便利,但是在企业内容也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团体――验收员,他们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在生产厂家将产品运送过来之后需要验收员来对其质量和数量来进行检验,进而实现一个明确的移交,一旦移交结束发生的损失都需要苏宁自己来承担,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消费者,在邮寄之前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验,避免发生拣货的失误,同时在验收员认可之后就证明苏宁派出的货没有质量上的大问题,进而或的良好的口碑。

3、 结语

供应商的风险不仅是来自企业本身,同时也还来自上游供应商,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供应商的应对能力以及对于市场变化的加大的应变能力,进而保证企业供应链系统正常运营和企业文化的树立。面对上游供应商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则是需要为可以预见的技术问题做好准备,“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就是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注意备选供应商的选择与更新,因此保证一旦现今的供应商发生了问题就立刻能够有替补的顶上来,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技术的引入来简化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赏罚分明的形式来保证供应链的通畅,同时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效率,提高供应链的供应质量。(作者单位: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树森.供应商的风险来源及其应对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3).

[2]王珊珊 王宏起 唐庆丰.集群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224.

[3]马士林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刘庆广 施国洪.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供应商风险识别研究[J].价值工程,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