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1篇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科研效果研究起步较早,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带领众多学者对科研方式、成果评价、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当今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国国力的主要因素,科研方式的创新在我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因而只有各类相关因素互相配合才能构建比较完备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系统。Andylaw(2010)认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1〕,JamesLee(2011)同样认为技术创新的构建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技术创新需要实际应用到现实生产中〔2〕。与科研项目密不可分的主体就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黄维(2012)基于当前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使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论述了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各方的支持〔3〕。萧强(2012)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鼓励和优化措施对整个社会的科研进行推动〔4〕,常在(2006)也认为应该通过创新科研模式推动社会发展〔5〕。杨睿(2012)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应当以产学研协作作为重中之重〔6〕,科技成果转化正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最终表现形式,徐言生(2011)也指出科研工作的加强可以通过学校整体统筹发展,并通过专业的组织形式指导高校的科研项目能够推动高校科研实力发展〔7〕。魏海燕(2012)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项目的研究状况,指出我国高校科研方式存在问题,并指出需要完善科研体系提高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8〕。纵观国外学者的科研成果,早已摆脱了基于SCI的科学引文计量的制约,逐渐迈向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的实际应用,而我国的科研成果仍然转化率不高,我国虽然科研成果较多,然而能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却较少,需要在科研过程中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以及管理。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转化过程要素分析

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推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3类,即:①权属因素、②资源因素、③意识因素。权属因素:即科研项目成果法律权属的清晰度;资源因素:包括政府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以及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等;意识因素:包括科政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程度、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科研部门建立的内部科研氛围、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等。

2.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关键因素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对影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层级分析法(AHP)分析相关的关键指标,此方法的优点就是具有严谨理论性以及容易操作性,同时其建立于定性的确定因子权重基础之上,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普遍使用的科学方法。层级分析法首先要建立影响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构建判断矩阵后,进行矩阵特征向量的计算,通过最大特征值获取特征向量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即为权重数值分配。依据前人研究的结论,可以得出3个指标:A1、A2、A3,这3个指标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同,都为1/3。在资源因素的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这几个二级指标中,科研成果转化的外界环境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因此在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后续的成果转化管理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比重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才基础,是保障成果转化管理的内因;而其物质保障则是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专业化更加重要,更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能力略为重要;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较科研机构专业化人才所占比例略为重要,其原因是科研成果形成的前提为相关机构的综合实力,也即专业化人才工作的基础。因此,资源因素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意识因素的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科研部门自身建立的科研氛围以及政府对科研项目支持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几个二级指标中,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视程度决定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外界的宏观环境;而科研部门内部的氛围则传达了科研机构内部科研成果转化在的基础;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显著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转化。综上所述,可得出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程度最为重要,而政府支持科研项目连续性的重要性位居第二,科研部门本身氛围的构建相较前两者较为不重要,众所周知,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主要由于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各个关键性因素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3。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在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关键因素中,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有3个,即:①科研项目成果的法律权属、②政府投入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③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所以以后加强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的管理和设计过程中,政府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专门性的法律指明科研成果等的明确权属;同时应当通过持续投入科研项目的资源给科研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强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的大范围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并完善科研过程的设计与管理。

3结论与对策

3.1科研成果多样化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规模的专利,但是大部分专利都是闲置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为3种:①专利技术十分成熟,且有“成本-效益”的生产经济性,然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专利无法及时投入生产并进行使用;②专利技术并未成熟,可利用性低;③专利技术较为成熟,然而并不具备“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知:第一类原因高达50%,第二类为40%,而第三类剩下的10%〔9〕。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即通过多种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具体如下。

3.1.1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科技需求间的交流联系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有40%以上的高校专利需要及时进行推广。而这些技术成熟的专利目前并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的存在,更无从谈起充分理解与应用,而更多的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持保留态度;同时高校本身也并不进行自身的科研成果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所以为了促进此类技术成熟但由于校企交流较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科技成果,应该推动校企之间的科技联系。而政府正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其应当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媒介,构建推动科研信息交流及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平台,强化交流联系工作力度的力度,系统化交流平台。

3.1.2深化研究提升可转化专利数量我国高校专利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很大部分由于专利的可转化程度低,专利可转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其本质是由于这些专利因资金、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中间试验,而这种现象的普遍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科研人员在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利。而由发明专利至最终应用的环节也很多,其关键环节是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中试基于实验室的技术数据、方法以及路线,通过工业生产成熟或较为成熟的工艺装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并验证、校正或修改实验室的结果,准建建立整套可以投入生产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10〕,可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生产铺路,而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试的轻视以及重视本身难以评估也导致中试环节在我国科研过程中缺失。

3.1.3拓宽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部分专利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性,然而由于实施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导致这些高科技成果不能投入实际的生产中。而这类科研成果就需要国家来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仿照国外类似的政策进行。但是国家的科技财政补贴显然不能解决此类技术推广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政府财政规模的客观限制,难以支持所有类似科技推广项目所需支持,除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意义或符合国家长期发展。因此,此类专利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或小规模实用技术存在,以备未来急需之用。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必须果断中止此类项目的继续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找寻另外经济效益好的类似技术。

3.2强化科研成果实用性正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制约并非因为专利实际应用率低,而是专利产出率过低。而这表示我国高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选题缺少应用指向且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不够。对此,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应该肩负较大部分的责任,正是由于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确,常常发展为仅探讨学术问题并不涉及实用性问题。基于此种原因,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应当加入实用性相关问题,从开始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激励科研人员向实用性方向研究科学问题,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学术层面。

3.3科研模式创新基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基本结构:组织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各个节点与阶段间层次分明,次序井然,但是这也造成各节点在时空与产出数量上发生沟通交流问题,导致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换而言之,正是由于传统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本身固定的形式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若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便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4总结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科研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成人或专科院校转变而成,科研力量薄弱,因而科研项目的基数小,科研项目整体水平不高,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自然也难攻关。教师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教学,精力少有集中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

1.科研管理模式守旧

新建本科院校多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居多,即“管理制”。主要是以上传下达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形式呈现,管理多、服务少,信息沟通单边化、行政化,缺乏对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并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优化管理。这大大制约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

2.缺乏过程管理

管理者多把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如何促使研究人员获得项目立项,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多集中于前期申报和结项管理,缺乏对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中期检查和监督较薄弱。

3.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

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还停留在发表了多少文章,文章的级别等,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和推广。

4.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培育与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的精力专注于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较少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培养和引导,大多任其自由发展。

5.缺乏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与鼓励

学校对科研人员的相应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较少,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三、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1.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到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再到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跨越

传统的科研管理以行政为主导,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它是一定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实行着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管理者权力大于责任,更谈不上服务意识。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人员的主导性和能动性被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严重制约了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以服务型科研管理的模式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研究者的潜力和内在创造力。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发生转变,弱化了管理职能,充分发扬了人本主义的理念,服务至上,维护了科研人员的权益。而我们所提倡的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强调科研管理的前瞻性,关注学术前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适应社会变革、技术创新,获得管理的主动权,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它结合以行政为主导和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的优势为一身,既做到规范管理,又做到以人为本、真诚服务,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体现了科研管理的前瞻引领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

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结果,如何对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质量监督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按时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对项目进展情况、经费开支、项目实施遇到的问题以及预期结果及状况的评估等问题予以掌握和了解,同时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决定经费划拨,能够实现对项目有效的过程管理。另外,对项目的时效性、应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研究成果能否对当下实际问题产生作用与影响,是评估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

3.促进成果转化及推广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原有的以论文数量和质量水平评估科研人员水平和能力的绩效评估模式,转而加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知识产权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实现此举的做法便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教学、科研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大限度的产生现实效益。[2]

4.重视科研人员培养,加强引导与辅导;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形成科研骨干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应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特别是具有良好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青年博士,他们知识渊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领军人物带动,他们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中坚力量。[3]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利用少数学术骨干力量,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5.以政策为导向,激励教师搞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应遵照国家、省部出台的相关科技工作政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鼓励教师搞科研。激励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差异化原则。[4]把握系统内各要素的本质、相互作用与联系,使激励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在激励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环境及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以物质激励为导向,精神激励为根本,最终将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部激励,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综上,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项目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领科技工作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13(8).

[2].宋佳音.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项目管理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3(18).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3篇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在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距离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笔者立足四川大学,就高校产研院成立的必要性及科技转化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性思考,以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果转化;产研院;长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95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产业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各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着力点。

1坚持协同创新是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又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学、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以及有关科研院所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采取主动行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就是为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以产研院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根据职责分工,产研院将以“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方针,以“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为工作目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雄厚的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坚持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研院的重要载体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学校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工作。一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把横向科技合作意向及时反馈给科技工作者,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沉下来推出去,深入学校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政府和企业宣传推广,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牵线搭桥。当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建立以后,还要做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工作,努力营造和维护客观公平的良好合作氛围。

二是发挥综合保障作用,主动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科研项目服务。产研院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其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课题的下游服务载体地位。因此,必须切实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服务,配合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好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协助做好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和有关法律咨询工作。在协同创新项目进展过程中,要及时为参与项目的师生员工做好内外沟通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政策理论研究,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地方政府最新颁布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吃透精髓实质,切实运用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其次要深入学习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避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三要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献计献策,确保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等贯穿在学校科技工作的始终。

四是要发挥归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机制。产研院代表学校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合作工作,区别于科研院对科技项目的宏观管理作用,也区别于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自行产业孵化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职责定位,理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做到科技成果转化对外合作的相对统一归口管理。同时也要与科研院内各部门、学校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院、系、所等明确各自分工,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思考

3.1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校研究人员参与横向科研的积极性

由于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只重视论文的发表和学术成果,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所以学校应在职称评定、科研设岗、经费提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担具有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重大横向项目视同级重点科研项目、计入教师科研工作量等,有效地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校企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校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校师生深入企业服务,支持校内单位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并与学生课业学分、奖励表彰、毕业升学等挂钩。同时与有关政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定期联合举办有关活动,加强校政、校企之间的合作。

3.3加强队伍建设,搭建一支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深入领会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精神;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素养,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内涵和学术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具有相当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为学校、政府、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公关平台;具有相当的服务管理素质,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深挖潜力;一方面要适时开办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化后备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娜,汪芹.基于政府角度探析合肥市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2(32).

[2]叶明国,崔振忠,吴力虹,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烟台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4(4).

[3]徐珊珊,张洪烈,王筱,等.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云南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分析[J].中国市场,2014(29).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术社团 经济价值 成果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架构调整、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学术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发看重,并形成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要求科学研究与经济效益进行紧密结合,双管齐下,利用科研成果来支撑经济结构,实现学术社团的经济价值。

一、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状况

(一)学术活动意义和成果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校所均在积极开展科研领域学术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往往较难体现出经济价值。如何从众多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难点。科研机构缺乏相应的市场导向的意识,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很少将经济效益考虑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高科技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不能够及时的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的项目理论痕迹过重,研究与产业化不能完善对接,有时缺乏风险预期,导致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场认可,无从体现其意义和成果。

(二)缺乏研究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内部的学术研究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而且也缺少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扶持。大量的资金汇集在基础项目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有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资金来源向来比较匮乏。同时,受到科研机构结构的影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能够投入到科研中的经费较少,使得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

(三)知识产权保护缺乏

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包括在科研成果的所属权、科研成果转让过程的纠纷处置目前都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在寻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被外部人员所窃取。

二、实现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的对策和措施

(一)立足市场需求

要面向市场进行技术研发,尽量准确预知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市场预测来确定技术研发目标,切实改变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学术社团机构要充分利用本机构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引导研究人员从产业角度出发,科学立项,为实现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提供技术指挥,使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产业化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结合,为科研成果日后的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

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体现主要集中才成果的转化方面,它是判断该项成果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只有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够为科研单位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必须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形成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树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将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性放在研究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使企业全体员工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三)建立学术社团机构和企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学术社团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互补,加强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委托、与企业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快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实现。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方面,学术社团机构要加快专利或者知识产权的方式来保障本社团机构的科研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要敢于和各种侵犯本机构学术成果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寻找中介机构,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通过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科研中介机构在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相关的中介组织不仅是连接科研机构和市场的纽带,同时又能够与企业进行对接,并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单位,缩短科研成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

(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通过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制定有竞争性的学术研究实现经济效益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使科研人员在奖励机制刺激下进行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转化。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科研团队内部的技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能够将科研机构内部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市场领域的人才,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种融合,要逐步提升学术研究人员的市场知识,使其成为既能开展学术研究,又具备一定市场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竞争的集中体现,且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也成为了判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科学技术的研究核心越来越多的转向该项成果是否能够成功转化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转化的途径和方式都较为简单和死板,转化效率低,需要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孝荣.对我国学术社团现代转型的若干思考[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2]姚飞,孙涛,谢觉萍. 学术创业的边界、绩效与争议――基于1990―2014年文献的扎根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江西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现状 问题分析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发展途径,从而提升自身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美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能够通过政府、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迅速进行产业化,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在美国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创造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高校则不断调整自身,努力开拓与外界的联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我国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与技术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江西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据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江西省高校科技队伍总人数达1.85万,各类科技平台(包括国家、省部、省教育厅各级)达102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4个:科技研究机构79个,研究开发基地数十个;形成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5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仪器设备近5O亿,实验室面积7O万平方米。同时,我省将启动“440工程”,用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遴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初定2000万元),高校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配套一部分资金,4年总投入为16亿元。为更好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促进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中的作用,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目标是从2010年开始,在10年之内,重在前3~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简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赣发展服务(简称“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简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总体而言,江西省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实力从软件到硬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投入持续增长,转让收入不高。

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从数量上而言很多,但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厅近年来科技统计数据,高校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2005年为35068万元,到2010年增长到82616.71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8.7%。同期,江西省高校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总经费波动不大,总数维持在亿元左右规模,但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转让收人,却一直与其投入不符,仅相当于投入的一半左右,投入产出不均衡,具体数据详见表1。

1.2成果数量多,专利产出少。

反映投入产出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得专利数据,专利反映了成果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据江西省高校科研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江西省高校科研项目总数一直维持在3000~4000项之间,但同期申报专利成功的数量与科研项目总数比长期维持在l%至2%之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凸显不足,见表2。

2.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因素探讨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制约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这是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所必不可少的三个主体;从转化条件的角度可以分为自身要素和外部环境。要实现科研成果的诸多转化,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缺一不可的支持,也需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2.1制约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2.1.1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集难。资金筹集难一是商业信贷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渠道。

2.1.2高校人才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重于市场。

2.1.3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缺少快速、广泛的交流、洽谈、协商、合作的平台和机遇,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2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因素。

2.2.1高校的科研体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省高校的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2.2利益分配不合理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

2.2.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

2.3政府方面主要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政策对高校科研项目支持不足,相关的科研成果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

2.4社会和企业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和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他们的需求及与高校科研成果信息的匹配度决定了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社会对高校科研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信任,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现状。

2.5高校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高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发源地,也是能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成果转化难现状的关键。高校科研资金不足,高校对本校科研成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成果信息传递不出去,高校内部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带动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和成果转化动力是高校队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3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3.1加强高校内部建设。

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成果转化。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进行科研成果信息的共享开展科研成果论坛,加强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同时,定期举行相关的科研成果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来参与,加强互动交流。另外,与企业社会联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度。

3.2健全激励机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转变观念,把科研成果转化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推行新型分配制度,有效激励科研人员;最后,改革并不断完善体制。

3.3加强与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强化科技成果交易中介组织的地位和功能。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服务体系。

3.4加强大学工业技术园区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或其他有效形式引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晶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科技广场,201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