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转贴于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风险预算近几年被我国的金融界引入,有必要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风险并构建模型,对各类银行风险用相应的风险预算指标来表示,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运作效率高低风险大小直接反映一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风险预算是投资者为了在总风险给定的情况下得到投资组合的最大回报而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加入风险量度,将资产与风险同时配置给投资管理者即以风险的概率或以统计度量为基础,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和组合管理工具去管理风险。标杆是一种业绩水准,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来建立标准、制定计划以及确定预算的优先顺序。标杆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标杆指标或者标杆指标的集合。商业银行风险预算需要标杆指标如果缺乏科学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监管者就无法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也就无法进一步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一、商业银行风险预算主要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在风险预算中包含的风险预算指标(见表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指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初步的风险控制系统,(见表2)。

二、商业银行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借鉴由美国运筹学家下.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方法制定一套全面而又能反映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它可以分为五类20个指标(见表3)。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类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7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特点

1.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具有特殊性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点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资产亏损的可能性要高,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全部款项,或者不能及时付款从而对客户的后续资金保障时,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不得不面对可能破产的局面。

1.1.2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影响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即经营货币决定了它的信用职能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支付的中介职能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一旦出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它的影响面是极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在其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给客户所带来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

1.2类型

1.2.1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办理各种存储业务,比如客户存款、贷款等,如果贷款的客户未能够按照约定进行还款,这种行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多的风险,它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商业银行加大防范意识。

1.2.2操作的风险

这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或者操作程序的过程中由于失误而造成的程序失灵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清、对员工的监督缺乏力度,或者是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使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风险。

1.2.3声誉的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对客户的利益造成了影响,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缺陷而造成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和忠诚,而对一些潜在客户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2.1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够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一是由于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不清晰,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风险管理辩证地分析,只重视对业绩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未能够将盈利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控制风险与业务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错过了一些良好的风险控制时机,使得银行的利润有所减少,而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配套的管理部门,比如,有些商业银行仅仅在某一层级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的部门,而没有明确的流程和科学的规划,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方法技术落后的弱点,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得不面对和要及时预防的重要工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与操控。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3.1要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3.2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区隔以及独立性

商业银行要建立独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为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对其经营活动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3.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相关的技术能力,并且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24-03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把商业银行等风险定义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这种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营运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和操作不当产生的经营风险,分为善意和非善意操作。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一个或多个汇率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包括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伴随银行商业化改革而出现并逐渐发展。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别是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各项规章制度纷纷出台。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海南发展银行等金融事件的影响,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全面推行贷审分离制度,贷款抵押、担保制度,规范统一授信的操作程序,并加强对国际结算、外汇资金、信用卡、对外担保等高风险业务的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这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流动性指标管理以及推行贷款分类法等方面。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表、抵押贷款额计算表、信贷资产风险表计算方法等,并通过对贷款方式、贷款对象、贷款形态进行量化,用加权系数衡量贷款风险度。以贷款风险度为标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实现贷款风险度管理。

3.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逐步完善。这不仅体现在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将监管重心转移到防范金融风险上来,监管方式实施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相结合,监管手段逐步网络化、现代化。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银行业来说,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最低资本要求被新协议赋予风险定义的新内涵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标尺。由于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不良资产比率偏高、盈利水平低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长期面临较低水平。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我国国有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2.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财政职能,信贷资金用于无法偿还的财政资金用途,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为一个产权主体(国家)所拥有,在原则上,他们无法产生真正的直接融资交易关系。从银行自身方面来说,有些工作人员在贷款时,缺乏对贷款企业技术力量、财务管理,以及产、供、销情况,还款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调查评估,贷款手段不规范,贷款审判制度流于形式,项目论证不充分,信用贷款所占比例过高,关系贷款、以贷吸存或以贷谋私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都导致银行很多的贷款收不回来,成为呆账。

3.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组织表现在行政等级垂直集中在领导的结构体系,以行政奖惩为特征,官本位意识普遍,这使得银行决策者在经营管理中常常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短期行为严重,造成巨大资金损失。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利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

4.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大,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

5.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实行股份制,而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6.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我国大多数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审计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另外,我国的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和事前、事中防范和预警机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7.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8.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市场风险识别、监控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门人才,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一)构建符合新协议的风险管理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必须构建符合新协议的风险管理新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这种自律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之上。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接受来自监管当局的监管指令。监管当局是在新协议的框架下进行监管运作的,一方面它掌握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它还掌握着商业银行未披露的其他有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商业银行运作的三大风险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判断,并发出预警指令。再次,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和投资者的压力。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且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且风险状况不佳,则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针对上述建立商业银行新的管理机制的要求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下列角度来考虑:

1.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分设

目前,商业银行在总、分行两个层次设立公司业务部、机构部、个人业务部等部门,但都不承担利润计划,使总行的利润计划无法按各条业务线分解下达,导致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利润计划脱节。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同时承担市场营销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重复与工作脱节现象并存。因此,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应该将这几个部门的市场营销职能独立出来,成立统一的市场营销部,负责各类客户的市场营销,该部门为市场经理部门。剥离市场营销职能以后的公司业务部等部门,为全职客户经理部门和利润中心,负责各条业务线上的利润计划。这样,既可以解决总行、分行之间利润计划脱节的问题,又避免了部门之间职能重复与工作脱节。

2.业务风险经理与职能风险经理分设

在公司业务部、机构部、个人业务部等部门成为客户经理部门和利润中心以后,为了客户经理竞争客户时便于与后台的信贷审批人员的协调,现有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各类客户具体评级、贷款评估和信贷业务审批的人员,要分离出来,成为各类客户的“业务风险经理”,分别归属公司业务部、金融机构部、个人业务部。现有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风险计量、监测、控制、管理和报告的人员要独立出来,创建全面风险管理部门。

3.全面风险管理部的组建

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从银行整体的角度,对“银行业务X风险矩阵”中的不同性质(信用、市场、操作)、不同部门(公司、机构、个人等部门)以及不同产品(债项)的风险,进行计量、监测、控制、管理和报告。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内部风险评级法中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维护和修改;二是负责授信限额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包括行业限额、地区限额、客户限额;三是负责业务风险经理的管理和审批权限管理;四是负责制定信贷政策和贷款组合管理;五是负责测算风险资本、制订银行整体的RAROC 计划、向各条业务线横向分配风险资本和RAROC目标水平。

4.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调整

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下,计划财务部门的职能定位是负责银行战略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补偿计划和准备金管理以及负责管理会计和成本分配等方面。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等部门负责各自业务线的利润计划和向分行分配风险资本,确定单一客户的评级和授信限额,根据全面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风险参数决定客户的风险定价,负责贷后管理。审计部门增加内部评级审查和贷后检查两项职能。

5.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使之既体现新协议精神又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形式上看,可采用核心披露和附加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披露指引的适用对象可以先从上市银行、待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一些条件较好的股份制银行也可尝试。披露指引可以视不同银行设立几个不同的档次,各类银行必须达到其所在档次银行的披露水平。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新协议信息披露要求相适应的内控运作流程,并根据监管当局要求自身风险管理需要,构建起风险信息和危机事件的报告流程。此外监管当局应确保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全面性和频度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虚假披露。

(二)建立以事前、事中防范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

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并以事前和事中防范为重点的一种机制。重点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设计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首先要求准确界定风险预警信号,其次要求根据数量经济模型,再次要求按照统一口径实时更新有关数据或其他信息。二是合理选择事前风险防范的专业人员。三是明确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只有通过评价与衡量,才能将预期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才能有说服力地分析风险、解释风险、对比风险。

(三)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测评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四)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我国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推行涵盖事前检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线融入全行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当中,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

同时,要积极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由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委员会主席。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五)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素质,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人员利用现代量化技术管理风险的能力普遍较低及专业人员匮乏的现象,各银行应加大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只有一支懂得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运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加入,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对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搜集、识别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要以人为本,引进人才竞争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