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现代化

世界经济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现代化

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社会也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必不可少,充分发挥规范化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通过对企业资金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和指挥而获得一定成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行为称为企业经济管理。主要任务有:根据企业通过制定产品价格的合理性,来满足生产经营的规律;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提供给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组织生产活动;通过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 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资金利用率;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作为要素之一,必须科学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生产活动满足市场需要和客观经济规律。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关联性强。经济管理的工作导向是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以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为中心,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才能顺利开展。由于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在企业运营的各项目及各环节都会涉及,所以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与企业经济管理关系密切,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管理的结果。(2)指导性强。财务指标往往能影响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决策。财务目标指导者企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人员通常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来规划未来的业务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政策和发展目标。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企业都有各种管理制度, 但这些管理制度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太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而且在实际管理中大多数也未得到执行。长期处于无人执行、无人监管状态,所以对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组织机构僵化。很多企业都没有灵活的组织机构,它们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自我调整。企业管理者只是多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将组织机构的调整直接忽视,这使得目前的企业组织机构中存在许多问题,还未能及时解决。(3)人力资源问题。员工频繁的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各项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企业中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普遍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将会大大降低。(4)管理模式落后。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管理经营模式,还未实现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在该模式下要想实现效益的提高,只有通过扩大投资的方法来实现。 这样的方式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方法

(1)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企业各层管理者首先应熟悉并重视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以其为标准进行制定,通过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保证此模式的正确实施,还要及时保持企业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保证其获得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需的资源。(2)经济管理体系评审。企业高管理者为确保对经济管理体系的稳定应定期对其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评价其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经济方针和目标,内部及顾客的相关方反馈等。(3)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目标、需求及其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整理、成果验证及复核等几项。通过定期组织企业的内审人员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审核机制确保工作的正确透明,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施与保持下去。(4)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相悖的事件的处理。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改进:一个是通过调查分析事件原因,力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不符合要求的事件;二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此事件的影响蔓延。并对此事件应保持记录。

结语:现代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终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使用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去进行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是保证企业效益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

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时代 档案管理 世贸组织 档案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63-01

档案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是记录历史真实状况的重要资料。档案可以是文字、图表、声像以及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一门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搞好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总体发展

(一)彻底地从封闭半封闭的思想意识中转变到适应世界的总体发展观念

档案管理要从思想意识上更加开放,思路放宽,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逐步与世界整体发展相适应。通过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才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档案质量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只有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才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各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相衔接。因此,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世界经济贸易密不可分。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包括机构体系建设和档案工作者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在机构体制上创新,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运行机制。档案工作者要树立起社会意识、世界意识、责任意识,从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彻底解放出来。虽然普遍具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但有相当一些人墨守陈规,观念老化,思想保守,与社会接触少,更谈不上了解世界经济贸易。他们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会应用,致使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弱。因此要改变档案工作默默无闻的封闭局面,要开阔视野,破除传统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把档案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掘出来;想千方设百计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档案工作资源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不断强化培训意识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各种理论培训、档案专业知识教育、世界贸易组织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坚强过硬的档案队伍,让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上,使这些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而且还具备相当的世界经济知识,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全局观念,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离不开融入世界经济贸易,离不开现代化

发展离不开经济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同样需要资金、人才、机制等注入。没有资金、设备,应想尽办法,根据现在的条件和可能,配备先进设备;如果没有资金投入,不能创造条件,不注重培养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培训,不断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把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机制不活的话可以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和运行办法,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实行例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以及培训制度。各个基层单位要经常研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动向、重要问题,听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汇报,了解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状况,提出新要求,下达新任务;不断指导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管理工作,帮助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要有宏观指导总体战略、总体思路,实现档案管理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具体工作环节当中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做好档案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融合与发展都有着长远和现实的意义。

三、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发挥档案管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第3篇

笔者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这个题目,直觉告诉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引导这整个专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中直观明确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许这毋庸置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难道就只可以用这一种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只用一种史观是否全面?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1.全球史观。

首先让我们先用看起来最稳妥的全球史观来分析这一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单元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岳麓出版社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确写到:“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世界上各个民族处在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是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全球化的发展明显加快。”这些内容清晰地归纳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逐步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而这些句子正是出现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全球史观的感染。对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岳麓书社为例,在本单元的解析与探究中这样写道:“材料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金付给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解析与探究明显考察的是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同以往我们用波音飞机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国,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走向合作共荣一样,这则材料展现的都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合作共荣,世界日渐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主导史观。

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主要从“现代化”这个层面切入,阐释人类文明从农业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历程。因此,现代化史观适宜于整合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而经济全球化刚好是这一阶段的内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现代化的层面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详细说来,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这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因为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台,封闭的市场经济只会阻碍近代化的进程,各国开放的心态和政策使世界各国共同谋求经济利益和全球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繁荣。而经济上的现代化为各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推动了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变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让我们把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划分阶段,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在西方国家的深入发展阶段和全球扩张阶段。经济全球化属于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二战后,现代化浪潮冲向全世界的表现之一,因此用该史观来分析本现象也是行得通的。

3.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大致被我们分为三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明发展,同样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授课内容和准备向学生传递的理念,因此每个文明史的教材模块中都通过编排一定的专题来展现该文明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阶段,我们知道文明史观注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交流、影响和融合。而经济全球化开拓的世界市场让世界各国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美国文化稍有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的美剧文化、美国宪法的自由民主等文明在中国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潮,孔子学院的建设,普通话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种类型的文化正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恰到好处。

4.生态史观。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的影响我们已经如同呼吸一样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了,近期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为母亲的身份讲解了雾霾和环境污染给们带来的威胁和弊端,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污染落后企业转移到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说,透过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中孕育着深刻的危机,人类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深谙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曾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受灭顶之灾,如今生态史观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对高中生传输生态史观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高中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树立环保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在生活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从而对未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注入希望,因此用生态史观引导同学们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关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同样可以以社会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说实话经济全球化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岳麓书社这样写道:“被‘拉近’的距离,在封闭的唐朝时期,玄奘为了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和天竺之间用了十几年,吃尽了苦头,然而在今天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去印度,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利用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及时联系了。”这些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再比如,以前只有外国才有的水果和食品,现在在我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电子产品苹果iPhone在美国和中国都有销售,出国旅游对中国人来说也不是新鲜事了,观察身边的快餐店肯德基和麦当劳、服装品牌店阿迪达斯、喝的饮料可口可乐、外资企业等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用社会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最能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一种切入方法。

二、结语

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第4篇

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战略选择

以“八项工程”推进实现基本现代化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表明,总书记赋予了江苏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的重要使命。

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是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于2011年11月6日,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题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报告中提出的,即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江苏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战略选择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就以昆山为例,在调研时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且嘱咐江苏发展得要比全国快一些。进入新世纪,同志、总书记都殷切希望江苏率先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来看,江苏已经具备了朝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冲刺的基本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国情,这就决定了各个不同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有先有后。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全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东部地区的率先探索和实践来引领示范,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发展需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来带动和支持。就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来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与都市化,江苏都有较为雄厚的基础,都走到了全国多数省份的前列。从经济层面看,江苏产业体系健全、结构优化,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科教层面看,资源丰富,居于全国前列,是为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支撑;从文化层面看,人文素质高、干部队伍管理能力强,全民具有争先、率先开拓的精神风貌;从社会层面看,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较高,基尼系数在全国较低,市场经济体制因素在全国较活跃,社会安定和谐,生态体系不断优化。这些构成了江苏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主要支撑体系和重要先行动力。特别是江苏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发展阶段的先行基础,为先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按照中央的要求,江苏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行现代化。其中,针对第一个“率先”,江苏省于2003年率先制定了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目前,江苏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水平。“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年均13.5%。全省GDP连续跨过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20多个全国百强县,24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乡镇,数量众多、遍布南北的亿元村,这是江苏率先小康的“表情”。

完成第一个“率先”后,立足江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第二个“率先”,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抢抓机遇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为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江苏正在推进的转型升级工程,核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契合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大势。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中,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加快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不仅在规模上形成了一定优势,而且在一些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创新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具备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抢占先机的有利条件。

以“八项工程”推进实现基本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崭新实践,江苏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八项工程”,包括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2011年4月21日,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推出《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对“八项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

世界经济现代化范文第5篇

(一)国际关系我们所说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在以世界为整体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是国际行为主体即世界各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之间相互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一个总体系[1]。广义的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等等,在这些国际关系中,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两种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就是国家、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经济关系就是国家、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之间在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虽然,在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但是经济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国际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外交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尤其是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最直接的外在体现。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发达国家往往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占据商品限售的稳定市场和投资场所,获取本国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整个世界经济体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利益和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展的权益无法保障,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局面中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追求则表现为既要保护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自,防止发达国家对其进行控制、掠夺,还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2]。

(二)国际关系与经济贸易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与各个国际组织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不同关系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产生着影响。两国关系密切的同时,经济交流也会相应变得频繁,互相合作与发展也会成为必然。而当两个国家关系紧张、对立的时候,经济上的合作和交流也变少。因此,国际政治、文化、合作的各种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们把影响贸易的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关系假设的和谐的关系。自由贸易论者们坚持贸易的结果不存在“零和现象”,给各国都能带来“双赢”局面,认为国际贸易利益带来的国际合作会消除政治冲突。保护贸易论者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造成国际冲突的进一步加大,他们认为贸易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的。尽管保护伦者承认贸易能够带来利益,但是他们认为贸易利益的获得是非常不平等的,他们坚持认为贸易利益的不平等只会使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导致弱国国家权力的削弱,使弱国依附于强国,最终导致弱国国家自治能力的丧失[3]。在现实生活,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自由主义论者忽略了贸易收益的相对性,贸易收易的相对性将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保护贸易论者对贸易产生的结果过分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冲突以及其他不良影响,而忽视了贸易对国家利益的有利影响。对贸易的环境前提的看法也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国家利益的一致与否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好坏。近代历史证明,没有对外贸易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经济贸易也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世界的和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及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每个国家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利用世界市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支撑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在今天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从事国际间的贸易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尽量使本国的利益在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多,获得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制定世界市场的规则仍然靠的是国家的实力。国家间的实力不同,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规则偏向于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这些最强大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和权力分布要求消除“资本的民族障碍”的话,就会在国际上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贸易体制,这在一定程度有利于世界贸易向着自由化方向发展。比如说战后关贸总协定就是这样一种贸易体制,它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同时,也促进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所以国际贸易的环境是永远不会完全和谐的,每个利益主体都想在贸易过程中获得贸易利益的最大化,争取避免和减少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其内在需求,国际分工出现了前所未有大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以往。由于越来越增近的经济依存以及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使得各国的利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某种程度上又抑制了国际政治中权力斗争对立和冲突的烈度。因此,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冲突具有缓冲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称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其本质是由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导致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于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渐渐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最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市场也向各国打开,世界市场越来越开阔,逐渐成为一体;资本的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使得巨额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达到世界资本的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全球化,科学技术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利用和发展;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由于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表现为单个企业向纵深推进国际化的生产,拥有超过国界局限的组织管理结构。目前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走出国界,进行跨国生产经营,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完成了各类生产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了跨国经营,为全球经济化增加了新鲜活力。它们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由美国主导,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稳定快速阶段,我国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以及驱动力量。2001-200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美国的12.8%,达到3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者。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能给各国带来便利的经济交流渠道和广阔的市场,但也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会使本国内部经济体系面临考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遭遇巨大的竞争压力等等。

(二)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在国际关系中,各国都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从开始到现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啊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有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投资者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实现了“双赢”。第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有利于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比如说在吸收了国外大量的资金后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相结合,我们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出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促进了产业的结构调整。第三,有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获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贸易壁垒等原因,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第四,促进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就积极学习先进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是我国能更方便的学习到国外的很多制度,使得我国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已由计划经济制度转变成了现在的市场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在为中国带来很多机遇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由于世界市场是实行一种自由的竞争交易原则,自发调节世界经济关系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以及其经济政治风险、矛盾和危机,在经过本国与世界市场的连接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第二,在区域和集团的保护下,竞争激烈。世界市场各种资源非常丰富,低廉的产品以及服务经常对本国民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于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势下形成了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壁垒,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使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创新科学技术与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