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何为“水足迹”

水足迹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于2002年提出,其完整概念包括“国家水足迹”和“个人水足迹”两部分。水足迹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形象地说,就是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

2 运用“水足迹”提升中学生节水意识的实践案例

2009年6月13、14日,华东师范大学的8名学生参加了由中国环保部宣教中心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8部委联合举办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培训,成为中国“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在之后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中,该校的5名使者组成了节能减排参赛团队――“水宝队”。该团队旨在引入新兴的荷兰的“水足迹”概念,开展初高中生的环保节水宣教活动,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培训对象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宣教策略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角,运用教育学革新理念推行教学法,自编自制,研制出了具有理论基础的水足迹教案和互动游戏用具,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鼓励了双向交流和科学探究。该项目为期一年。

由于“水宝队”环保宣教方案的成功践行,在2010年6月5日的2010年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副总理参观了“水宝队”的环境保护展览,并会见了该团队的环境友好使者代表。该队的全民节能减排项目“减少水足迹,从小朋友做起”也被评为上海地区“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设计大赛的最佳实践方案,“水宝队”的两名队员被评为“优秀使者”。可见,该团队运用“水足迹”概念对中学生进行节水意识的提倡宣教是非常成功的。

该团队在培训方法上采取个性教育。所谓个性教育,就是指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培育方法,从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深层发掘教育对象的潜能,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该团队的这种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中学生物课堂,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 “水足迹”概念在中学生物课堂推广的现实意义

中学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趁早在中学生心中播撒环保的绿色“种子”,将使环境友好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地植入他们成长的过程,从而长远地影响未来的国家建设和国际活动。同时,现行国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之一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环保节水意识的培养也是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目前,国内水足迹的推广还不成熟,民众对于“水足迹”概念还知之甚少,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推广“水足迹”的概念,可以恰到时机地培养初高中生节约用水和时刻留意自己的水足迹的意识。

3.1 “水足迹”概念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宗旨,它的提出,标志着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从强调培养少数科学家转向注重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3.1.1 科学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科学素养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两个定义:

第一种定义,国际科学素养促进研究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模型:

第一维度,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

第三维度,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组织实施,通过对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三个领域的测试以便于各国进行比较的国际性比较评价项目。第二种定义,PISA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PISA科学素养测试采用了与米勒类似的三维结构体系:

第一维:科学概念。为了理解自然界及其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变化,学生们需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

第二维:科学过程。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及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要求学生具有获取证据、解释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能力。

第三维:科学境况。主要了解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技问题或科技事务与人们的关系。

3.1.2 “水足迹”概念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米勒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模型,还是PISA的科学素养三维结构体系,“水足迹”概念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第三维度的培养。“水足迹”概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化的科学对社会水资源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同时,对于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个人,其日常生活方式与环保节水意识,会对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3.1.3 “水足迹”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科学素养界定为: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水足迹”概念,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相结合的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通过“水足迹”概念的引入,能促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生物圈尤其是水圈的影响。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目前世界各地缺水现象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而在各种耗水载体上携带表明产品“水足迹”的标签,正是一种提高公众意识、减少食品和饮料制造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水耗量的好方法。

第二,通过“水足迹”,学生认识到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日常用品以及习惯生活方式来减少水足迹。一般来说,商品的加工程度越高,水足迹就越多,从而能促使学生少购置奢侈用品以及消耗水多的用品,转而使用环保节能产品;并且在食物的选择上,学生也可以减少自己消费的水足迹,食物的水足迹携带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肉类、谷物、蛋类、蔬菜、水果、奶。

第三,“水足迹”概念的引入能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饮用、烹调和洗涤无不使用大量水资源,而更多的水则应用于粮食生产、造纸以及棉布生产等行业。

3.2 “水足迹”概念对于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和谐生态观的教育

环保意识――作为学生运用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就着重强调了环境宣传教育。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如此。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让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认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关系,进而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树立环境意识,获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消除环境污染、增强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水足迹”概念也有利于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和谐的生态观教育,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足迹”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其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原理、生物多样性理论等,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人类是环境中的一员,不可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也不可能去征服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环境。“水足迹”概念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水足迹”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水足迹”概念能够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到: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理应对节水、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3)“水足迹”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通过“水足迹”,学生会发现,原来除了家里水表上的具体数字,还有平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看不见的水。同时,由“水足迹”概念,学生也会了解欧洲环境学家巴洛的观点:水危机和五年前气候变化的情形差不多。水危机刚刚开始进入媒体和人们的意识,五年后它将成为人们谈论话题。而且,学生也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到2030年,47%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预计将有2400万~7亿人口会因为缺水而背井离乡。通过“水足迹”,让学生充分树立起了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人不可一日无水,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生命。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课堂上,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目前计算“水足迹”的主要数据,都来自于国外的研究数据。为了警示人们对水的巨大消耗,荷兰的科学家仿效碳足迹计算器,设计了一个专门计算水足迹的网站(省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水足迹的消耗量,从而使他们有了直观的体验,这也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CAI教学的实践。

(4)“水足迹”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要从本质上使学生理解生态消费的观念,倡导生态消费、适度消费,消费内容方式要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保和消费者的健康,提倡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做到可持续发展。

“水足迹”概念能够让学生知道产品的水足迹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所用的淡水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和哪种生活方式所携带的“水足迹”更少,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

3.3 “水足迹”概念的引入可在生物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水足迹”概念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尤其是切合现行生物教材中的“人与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章节,使生物课上所讲的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亲切和容易,学了有用。

(2)“水足迹”概念前沿求新,幽默形象,使得课堂拥有很好的师生互动。富有好奇心是青少年突出的表现,“水足迹”灵动的形象和新颖的概念能给学生新奇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笔者在将“水足迹”的概念应用于对上海闵行四中和时代中学的初中学生进行的科学普及教育时,学生们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互动,同时学生也很快掌握和理解了生命科学中环保和节水的知识。

(3)“水足迹”概念能够挖掘知识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任何内容的教材都有一定的魅力,魅力是使学生为之神往的力量,生物课本中所涉及内容的魅力更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深刻钻研,仔细揣度,挖掘魅力,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教与学双方都感到轻松有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教师要让教材、教学方法成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条件,而不要用考试的分数来刺激学生。如能让知识本身的魅力成为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动力是任何条件都无法比拟的。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责任;信息披露

本文受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J14GJ01);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基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JD01);湛江师范学院校级一般项目“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国有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信息披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1207)。项目主持人:湛江师范学院刘儒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1日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也进入频发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四个建设”同等的地位,可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经上升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

环境污染80%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企业生态学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仅是要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三者共同最优。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已是学界的共识。一般认为,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运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生产和经营,以履行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其传世之作《别人的钱》中写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这正是信息披露的精髓所在。环境信息披露就是要企业将其环境信息曝露在公众面前,目的是要督促企业更好地承担环境责任。

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反映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满足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从环境审计等方面积极探寻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环境现状的监管和评价,促进企业的绿色管理,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环境信息审计的概念及意义

环境信息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环境信息审计是指对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核实和监督,通过对环境组织和环境管理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和定期的客观评价,简化管理环境活动,评定企业政策与环境管理要求是否相符。

企业环境审计报告是站在企业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公正地监督评价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交审计结果的报告。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监督环境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开展环境信息审计已是一项紧迫任务,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可以监督企业执行环保法律的履行情况,促使企业主动地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审计部门作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监督部门,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综合审查和评价,从而促进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全面有效执行。

3、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从审计目的角度看,环境审计是防护性、建设性并重的典型反映;从审计手段角度看,环境审计运用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技术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对审计领域的拓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和增强审计技能,促进审计向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1、对环境审计的认识还很不够。受“GDP唯上”的发展观和增长模式影响,不惜以污染环境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代价,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思想还很顽固。加上人们对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被社会所公认,现实中环境审计的实践仍然存在许多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化和推广。

2、环境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很欠缺。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要求环境审计研究人员不仅具备环境学、审计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了解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等方面知识,这对环境审计研究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够满足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匮乏大大削弱了环境审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

3、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自环境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已陆续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部权威统一的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操作规范,再加上环境污染的类型又很多很复杂,涉及到的评价标准众多且专业性很强,更增加了环境审计工作的难度。

4、环境监管不力。我国政府对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未能引起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有所侧重,但是其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阻碍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审计工作的建议

1、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使社会公众确信环境审计有助于他们理性的投资和决策,从侧面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主动增加治理污染的费用,谋求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环保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公众、环保组织的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促进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

2、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早在1992年,英国标准协会就制定了环境保护准则,并在实务中设置了外部审计认证制度,即由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查明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认证。欧盟也在1994年5月便开始执行环境审计制度,该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由外部鉴证人进行的外部审计。而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晚,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失为快速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一条捷径。

3、完善环境信息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环保以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这为我国环境信息审计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这些法规还比较粗糙,环境审计和环境信息披露监管方面仍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法律规章体系,为此,一方面加强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补充立法,尽快补充原有法律中未作规定和授权的内容,适当扩大审计部门的权限,使环境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促进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

4、加强环境信息审计理论研究,尽快出台相关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的准绳,因此制定环境信息审计的相关准则,对于规范和推进环境信息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信息审计方面的准则或制度,环境信息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还缺乏科学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使得环境信息审计缺乏可操作性。建议由政府组织,组建由审计学、会计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对环境信息审计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环境信息审计准则以及实施细则,以规范环境信息审计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应该积极引导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开展环境信息审计工作,并且进一步出台与环境审计相关的业务准则和指南,以使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进一步拓展我国目前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积极倡导推动内部环境审计与社会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促进审计主体实现多元化,大力推进客观、公正、独立的社会环境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越冬,舒进.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J].商业会计,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