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第1篇

一、增强学习意识。加强学习,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少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市场经济知识及其规律知之甚少,出现了“本领恐慌”,对基层干部进行“洗脑”、“换脑”,扩大和更新知识面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在掌握市场经济一般知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规律性。一是培训规模要大。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县委人才培训学校、县行政学校这个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三至五年内把全县2487名党政干部,16875名专业技术人员,3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乡土人才普遍轮训一次,大幅度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培训内容要实。要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作为第一执政能力,把如何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经济形势、运用市场的方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作为基本的培训内容。每个基层干部要通过培训、自学等形式,系统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规律和运作方式,特别要深入调查研究本乡镇本部门经济和市场发育的现状和趋势,选准发展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明确主要抓什么,怎么抓,尽快成为领导市场经济的行家里手。三是培训方式要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对策研讨式、双向交流式、菜单选课式等方式,增强吸引力和学员的参与程度。要运用课堂讲解、外出参观考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到贫困地区锻炼等方法,增强培训效果。

二、增强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意识,是基层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根本。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根本的是增强发展市场经济的坚定性,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观念,在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办法、新举措和新规律。惟有如此,才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把握大局,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持续快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防止思想滑坡、信念动摇、世界观蜕变、人生观的扭曲、价值观的失衡,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从而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增强科学意识。科学意识,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意识。求真务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掌握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要求规范经济行为。要善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针对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农业大县、国家重点扶持县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审视县情,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以促民增收为突破口的农业产业化、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新型工业化、以改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县域经济驶入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在发展过程中,切忌把解放思想视为胡思乱想,把与时俱进视为盲目冒进,不顾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追求高指标、高增长和届期政绩。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扎扎实实搞好“五个统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第2篇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金融、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

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参考。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覆盖的面很宽。二是层次高。不仅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内容实。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全面反映了它的经济活动和成果。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

审计的任务是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审计的任务也将不断扩大,服务、咨询、公证的任务也将不断增加,审计对推进廉政勤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审计,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我国的审计组织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组成。各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要从直接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监督上来。

国家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就是要将审计重点转向审计执法部门,对使用国家资金较多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单位,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使合理的使用资金,讲求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并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

国家审计监督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审计。一是在促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财政、税务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这些部门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通过预算、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和市场。审计监督的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使其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市场规则组织财务收支,以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资金的有效运用。对掌握国家资金较多的政府部门,以及有权收费、罚款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企事业组织作为必审单位,检查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监督其遵守财经纪律,节约支出,加强廉政建设;对重点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投资进行审计,检查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防止资金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国际援款、贷款项目的审计,重点是监督各方面履行合同,督促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要深化企业审计,转向对企业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较大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上缴较多的以及在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所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其他企业实行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查证或内部审计机构审签的方法。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责任人、厂长(经理)要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在促进建立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进行审计监督;要积极开展养老、待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

4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审计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失,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正常运转,客观地要求处于这种经济关系之外的客观公正的而又具有权威的独立组织,对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予以证明,这个组织即是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必备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审计发展提供了营养及其丰富的土壤,而社会审计为市场经济主动的积极服务关系,又起到了推动和促进其不断正常发育,维护其良好秩序的作用。社会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局限,可接受政府、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组织的委托,承办财务收支审计查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的验证和年检,提供会计、财务、税务与经济管理等各项咨询服务。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且还包括社会审计在内的咨询服务市场。只有社会审计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才能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分离出去,实现职能的转变,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必要的服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通过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部分管理业务将逐步由社会审计组织代替。比如,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查,将由社会审计来查证和鉴证,逐步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一项法定程序。

建立并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标志着市场建设走向正规化。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将起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活动趋于频繁,市场事务急剧增多,社会审计能分担很大一部分市场中介、执行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督工作,活跃和规范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社会审计组织能够把触角伸及市场的方方面面,灵敏而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趋势,把市场信号反馈给政府部门,有助于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增强各种经济实体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之中,各种经济实体易于接受他们的影响,从而逐渐增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四是为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我国经济组织成千上万个,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行,信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对涉及信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否信守合同、契约等等,需要有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可以大显身手。

5内部审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监督服务

内部审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本部门、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审查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并提出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各项财经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正确健康地发展。内审工作是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离开了内审工作,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从企业本身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除了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外,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套科学的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而内审工作正是实现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内审工作就越重要。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第3篇

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的经济形式或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针对市场来讲,市场主要有四个要素:第一、市场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就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中,主要是指买方和卖方,或者说是需求者和供给者。第二、市场客体。市场客体是指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物品、技术或服务等。这些交易的对象能够满足需求者的需要。交易的存在就是依赖于需求者的需求对象,即市场客体。第三、市场行为。除了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以外,还需要市场行为。市场主体就是通过特定的行为,将市场客体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易,这才形成了市场。市场行为有很多种类,比如典型的买卖行为,还有行为、证券行为等。市场行为虽然众多,但是可以归结为两种,即购买行为和出售行为。第四、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保证市场行为规范化的条件,而市场行为规范化又是保证市场交易正常进行、市场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市场规则决定着市场秩序的好坏,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市场规则,才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市场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来讲,首先,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调节分配,国家不予干预;其次,市场主体从事的交易活动以及交易对象的数量价格等,都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再次,作为交易对象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等市场客体,可以自由买卖;最后,市场规则法制化。要想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制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使市场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合法经营,公平竞争。

二、商法与市场经济

商法是确认商事主体,规范商事行为,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商事关系,是指营利性主体在进行交易活动时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市场经济以市场为调节手段,市场主体通过市场行为即交易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第一,从商法所规范的内容来看,在市场主体方面,规定了市场主体的产生、运作、消灭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了市场主体的形式。在市场客体方面,对商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和条件作了规定。在市场行为方面,商法对所有的市场行为都进行调整。前文所述,市场行为可归结为购买行为和出售行为,即为买卖行为。在市场秩序方面,良好的市场规则能够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市场规则就是市场管理者制定的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准则。这些规则共同构成商法规范。所以,商法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法。第二,商法在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市场的基本范畴是自由和竞争,市场竞争的前提是市场自由,没有交易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交易自由的组成内容”。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商法调整市场行为,是市场交易的准则,同时也是市场竞争行为的准则。

三、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在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方面优势显现,同时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商法在保证市场体系完整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八世纪末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各国开始注重发展商业,社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贸易交往日趋频繁,由此造就了商法规范发展的契机,商法规范获得发展。因此,商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趋频繁,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而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合理而完备的法律规范,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障市场秩序的合理规范,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商法为市场公平合理的分配提供了保障。因此,市场经济孕育了商法,商法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在自身运转中也产生了对法律规范的需求,而且要求该法律规范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的同时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盈利目的,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商法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的法律规范,商法不仅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而且其价值追求之一就是效益,即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商法除了效益这一价值追求外,还关注自由、公正、秩序价值,这些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谋而合。一套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则能够通过规范市场和发展经济,维护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规范市场秩序,而商法就是其中不可替代的法律规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的参与者都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即所谓的盈利,就是如何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以追求效益最大化。商法通过制定各种公平合理的市场规范,来保证市场主体的自由,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交易,以使经营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合法收益。商法在保障经营者收益的同时,也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以使各种市场行为符合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商法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整个机制也较为完善在计划圣济体制下,国家同时执行行政节理与经济骨理双重职能,过分强调用行玫手段竹理经济,使各级行政机构普遍缺乏灵活性,因而降低了宏观决策效率,决策失误增多。同时,企业作为倒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自。社会物质利益原则的否定,“大锅饭”的盛行也使得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外部的行政力量去推动,而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企业在“条条块块”的狭隘圈子里几乎不可能通过市场迅速获得经济信息,而只能听命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指令、国家尽骨也曾制定了工业、农业、贸易、物资、税务、物价、金融等各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实际上都是行政命令起作用,行政法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功能、进入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行政法的不断完善和加强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各样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规相继制定出来,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海关、医药、卫生、文教、劳动、一商、公安和司法等行政法规,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指导落实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货币政策、财经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变动等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使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行政预测,汇集传播经济信息,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通过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因市场竟争而淘汰的失业人员的生活出路;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其他行政管理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随着行政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了更多的调竹功能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为避免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保障正常运行,必须对市场加强宏观调扮,行政法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之一:、以往有许多经济关系用民法、商法等法律规范无法调整,而有了行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竞争必然会随着竟争的出现而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行政法授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检察监督权、强制权和处罚权,同时行政法又对这些权力的行使设定了监督制度,保证行政权力机关以公正的身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相应的行政制裁,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保证制裁内容的实现,这就是行政法的调节功能。

行政法的民主化是指要以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和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两个方面去构造我国行政法体系,例如不仅授权行政主体以行政权力,而且要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干扰和阻碍市场休制形成的行为大量存在。在计划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习惯于对企业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在建立市场经济休制之初,企业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各种非法干预,这些非法干预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削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这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不利的。不仅要保证和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也要防止和独断专行的滋生。企业在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怕被无端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执照,或责令其停产停业,或查封、扣押财产。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以后,将使受罚企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不法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权益,必须及时澄清和补救,这些方面我国的行政法很小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需及时完善我国的行政法,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范文第5篇

一、商品性质:交换带来的可能性和产品本身的现实性

针对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假冒伪劣”日益严重的现象,有人提出:假冒伪劣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这一观点不尽全面,其原因在于:在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假冒伪劣的存在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把假冒伪劣的产生归咎于市场经济是难以成立的。但这一观点毕竟与客观事实有某些相符之处,说明它具有一定道理,“假冒伪劣的盛行是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的一种阶段性现象。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而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劳动交换关系。一方面,交换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各类产品本身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会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从而提供了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现实性。自然经济的本质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供求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产品既无假冒的必要,也无伪劣的可能。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只存在各类产品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真劣”性,即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的产品“劣”性。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对于经济的全面计划。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这种经济体制成为一种扩大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产品同样既无假冒的必要,也无伪劣的可能,而产品的“真劣”性则广泛存在。

通过以上对比,似可得出“假冒伪劣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 这一结论,但市场经济的劳动交换关系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主要关系。假冒伪劣伴随商品的产生而出现,伴随交换的频繁而盛行,这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假冒伪劣将伴随商品的消亡而消失,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因此,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解决假冒伪劣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暴利性质:价值的假冒性和使用价值的伪劣性

假冒伪劣商品的本质是不等价交换。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的供给方依靠远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和远低于消费者期望成本的实际成本,实现不等价交换,体现出这种商品的暴利性质,即价值的假冒性和使用价值的伪劣性。

假冒伪劣商品分为三种:假冒商品、伪劣商品和兼具假冒、伪劣两种特征的商品。假冒商品的危害在于冒充性,它冒充各类名优商品的价值以获得较高价格,而绝不会冒充名优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承担较高成本。这类商品往往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伪劣商品的危害在于劣质性,它以劣质的使用价值来获得较低成本,而决不会以自身价值的劣化来承担较低价格。这类商品往往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兼具假冒、伪劣两种特征的商品危害性最大,它以冒充的价值获得较高价格,以劣质的使用价值获得较低成本,从而牟取暴利。这类商品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带来其它方面无可挽回的后果。

追求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追逐暴利是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的客观现实。我国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暴利时期,而要消除随之而来的假冒伪劣,就市场竞争而言,许多正牌商品的供给方大有可为。这些企业在付出相当大成本打假的同时,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即及时地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通过各种途径努力降低成本以降低价格,吸引更大数量的消费者,从而将假冒伪劣商品挤出自己的市场。

三、信息性质:信息不对称的绝对性和信息对称的相对性

无论从信息经济学还是从博弈论角度,关于假冒伪劣商品的总体看法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假冒伪劣商品的交易中存在着表面上信息对称的情况。因此,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性质就体现为不对称与对称的相互关系。

完全竞争理论的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信息,“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具有完全的信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的种种限制,完全信息不可能成立。商品的供给方通常具有信息优势,消费者通常具有信息劣势。由此,信息不对称与对称的相互关系就体现为:信息对称表象下信息不对称的细化和转移。以消费者受收入约束的情况为例,其出于实用或炫耀目的而购买廉价的假冒伪劣商品,尽管表面上供求双方对于商品的假冒伪劣性信息对称,从而以比较符合实际的价格成交,但实际上双方对于商品的假冒伪劣程度信息并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发生了细化。以委托购买的情况为例,尽管表面上交易双方--供给方和消费方对于商品的假冒伪劣性信息对称,从而以比较符合实际的价格成交,但方提供给委托方的价格往往高于实际价格,以牟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就发生了转移,即从供给方和消费方之间转移到了方和委托方之间。

任何市场行为都不能脱离信息的各种作用,“假冒伪劣”得以实现就是信息负面作用的结果,而要解决假冒伪劣问题,同样必须依靠信息的作用。正牌商品供给方有责任正确宣传自己的产品,向消费者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消除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消费者应主动学习与自身相关的商品信息,提高辨别能力,避免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在信息管理、公布等方面大有可为,以避免虚假信息,传达正确信息。通过多方主体的参与,努力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最大程度实现市场信息的完全化,假冒伪劣商品将无容身之处。

四、暴力性质:原始积累的必然性和长期发展的嬗变性

如果把人类体力与智力的综合称为人力,则投入正常劳动用途的人力就是劳动力,而投入制造“假冒伪劣”用途的人力就是一种暴力。暴力的本质特征是施与方和受与方的不平等性,其表现形式为巧取豪夺。“假冒伪劣”具有暴力性质,而这种性质有其原始积累的必然性,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嬗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