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较密切关系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虽然体育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规范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人把体育规则比喻成比赛场上的法律。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制定出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体育规则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所要遵守的制度,它与法律一样,参与人都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果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没有规则,那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是公民行为的规范,而体育规则是规范运动员或参与活动人的行为规则,两者都是以“规则”的形式存在。在体育活动中,法律是以规则的形式贯穿于始终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把学生所了解的法律常识和体育规则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体育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
体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有着很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技巧等。
二是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也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随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就要让学生参与整个实践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我们应抓住这种意识,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充分运用“规则”和相关法律常识这个“教材”对学生进行守则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同时,让学生制定各种活动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法制慢慢地逐步渗透到学生们的脑海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理解法制,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多数情况是在室外完成,正因为如此,要求对学生遵纪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不同,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跑动路线正确,在规定的跑道上进行练习,强化“不能越线”的观点从而引入《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内容;在接力跑比赛时,可以渗透《反兴奋剂条例》的法制内容;在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落点必须在投掷区域内,强调区域的“有效性”。在这类投掷项目的教学中尤其要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样的法制内容;在篮球教学中,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有犯规的动作,不能有伤害对手的行为,强调动作的“规范化”。这样,在篮球比赛中,很多的学生就知道那些行为可为,那些行为不可以为,如果裁判员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其他体育活动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动脑筋、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重复出现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学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是一项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活动,要求参加者必须自觉遵守才能顺利进行,而且各项体育运动本身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具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些都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是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健康教育——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于室内课上,可以引入《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制内容,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又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
四是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教师在裁判执法中,要判罚准确、手势清晰明了、果断,处处体现公正评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国足球反赌材料向学生渗透《刑法》中“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等法律内容。
总之,体育教育在学校法制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守一些体育活动的规则,这种规则要明确具体,对学生是一种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行为的很好教育和培养。在各课时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其中,通过设置场景,特别是在游戏和比赛中将法制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了解规则中哪些行为可为或不可为。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再结合一定的遵纪守法的教育与实践,促使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最终上升为一种法制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而且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特殊,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到对他们生理、心理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要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育体,育心,更要把育人贯穿于教学始终。因为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为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加大教育力度,增强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交叉互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体育教育。
一、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竞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竞争精神是指好强并且不服输的精神、不断进取的信念。对大学生而言,竞争不仅是动力, 更是生存的本领,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体育竞争则是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最有效手段,它激励着学生拿出所有的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竞争精神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进行体现的,没有意志品质,竞争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意志品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生理的要求,如身高、体重、体形、灵敏性等,又有体育竞技本身的要求,如竞技规则的掌握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动作要领的掌握等,还有与危险有关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跳马,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以及拳击等。展现意志品质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展现竞争精神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规则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即将走入职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遵循社会运行规则, 否则他们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规则意识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方式。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规则需要的项目性质而言,主要有道德方面的规则,如上课前与老师的问候和交流,比赛队伍比赛之前的问好等;学习方面的规则,如遵守课堂纪律;安全方面的规则,如注意保护规则,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必须遵从老师的指挥,并发挥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秩序方面的规则,如按顺序、听口令活动;涉及到体育本身的规则更多,因为任何一个运动从一个简单的游戏、非正规比赛、半正规比赛到正规比赛、职业化比赛,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体育竞争就失去了公平的概念。学生必须在教学和比赛中,领悟并遵守这些规则,如果违背了退则,就应受到规则的判罚。
3、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
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是紧密相连的。团队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并在内部注重专业分工与合作,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还可以提升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成就感,改善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主要渠道,通过集体活动、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学生就会领悟到团队精神以及协调合作的重要性。责任感就是指个体能自觉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地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体育课堂中很多活动都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如集体活动、体育游戏、分组对抗赛等,即便是其他个人单项活动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计时员、裁判员、司线员等。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验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明白一个角色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的责任感才会增强。
二、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人指出“一切皆修身为本”。用今天的观点分析,就是既要“养性”,同时也要“修身”。而“养性”,就是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修身”则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健的体魄。体育教育就是依靠科学原理,使学生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训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健康成长,为将来建设祖国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体育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单纯的锻炼身体,也要练“心”,促进身心能够健康、和谐的同时发展。因为育体与育人存在一致性,那么思想道德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它的教育也可以被寓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体育——这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中,以体育为载体,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三、体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国家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根本动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体育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围绕爱国主义——这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永恒主旋律。应当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体育健儿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着我国每一个运动健儿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这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每一个运动员取得的胜利,都代表了我们国家的胜利。当代大学生应当从我国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上,充分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强健的体魄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应当履行的义务。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法制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阶段,在思想认识上也越来越成熟,非常善于想象,敏感又好奇,喜欢模仿,但是相应的辨别能力较弱,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违法犯罪。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势,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基于教材资源优势,树立小学生的法制理念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学科,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在编排教材内容的时候,设置了很多的法制教育内容,均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知识水平、认知情况等进行编排的,其内容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比如,在三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了《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并且将其分成三个板块进行讲解,分别为《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在小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一些游戏,让小学生可以亲身体会、了解相关规则,并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与规则概念。同时也可以从家庭、社会生活、学校这三个方面,展现不同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相应的规则,并且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状态,进而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树立一定的法制观念,明白规则、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老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遵照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利用一些小学生熟悉的实例,对教材中存在的法制素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挖掘,以点带面,进行全面的扩展,让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并且将其和学科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制观念,知道利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习惯。
2.注重课堂体验,提高小学生法制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小品表演、辩论会、情景模拟等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让小学生可以对法律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理解与学习,有效增强小学生遵纪守法的程度。比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对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标志等进行了解,同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找出其中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小学生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可以对自身的一些交通行为进行反思,明确自身是否完全做好了“守法”。又比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小学生明白在买到不合适东西的时候,可以进行退货,或者拨打“315”电话,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自身的掌握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解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
3.时事政治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提高小学生法制素养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实践、时事政治和学科优势的结合,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制素养。
首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教育主要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到生活当中;在生活中进行创造,并且在创造中展开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收集相关的法制教育素材,在社会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一些生活实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小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进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比如,在学习《我们的民主生活》这一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从最常见、最接近的事情着手,联系本班班级干部选举、优秀学生选举等实际活动,通过参加、讨论、分析等形式,让小学生了解到选举的神圣性,并且明确自身的选举权利,让小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民主选举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主意识,同时为小学生的社会民主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比如,在学习《规则在哪里》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引导小学生对身边的规则进行了解,如,学校中的规则、家庭中的规则、商店中的规则、马路上的规则、社区中的规则等,这样就可以有效拉近小学生和规则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可以体会到规则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自觉予以遵守,提高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法制素养。
其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不仅只是对法律知识的教育,还要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上与课后的教学,还要加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对《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栏目进行关注,通过相应的分析与讨论,有效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完善遵纪守法的行为。同时,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分析、讨论,让小学生对事件进行发言,初步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实现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科特点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辑,邵晶.加强法制教育,营造平安校园[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关键词:常规教育 自主 理性思考
关于幼儿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有这么一段佳话:在一次为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举行的聚会上,一个老学者受到采访:“请您谈谈,您是在哪个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学者略想了一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我重要的思想:东西要放整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常规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内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渐渐培养起来的。还记得“非典”时期全民所接受的教育吗?我们一再被叮咛开窗通风,全面饮食不挑剔,尤其是洗手的科学方法。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防卫方法,有效地帮助我们走进安全地带。然而,“非典”时期提醒人们这一切早已是幼儿园里的工作常规和教育内容。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的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常规不只是日常规范,它涉及的范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关于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安排的总体规定;(2)关于幼儿园中各环节中各种活动及每一种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规定;(3)关于幼儿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实在,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体化的初始阶段(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起,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但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补充和完善方面,很少涉足常规本身和教育过程、方法的研究,从而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无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充分说明体验和理解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基础。现就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常规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但在教师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的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捆绑式的常规教育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口头上。
(一)在常规教育中过分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育者认为小孩子幼稚无知,只会服从,出现了制定常规的“权威性”,教师成了常规的供应者,支配者、执法者,是集体中唯一的智者,是至高无上的,幼儿在常规制定中没有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只会让幼儿形成对权威盲目的信奉。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却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的常规教育的危害。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甚至是心灵的麻木。
(二)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
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看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励幼儿发挥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至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忽视强调遵守常规的个体差异。”这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教育培养上,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活动中常规的确存在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地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规则;团队;自信;诚信;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竞争无处不在,小学生对体育游戏尤为喜欢,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愿意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规则、竞争、合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寓德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潜移默化的功效。
1德育教育在体育游戏中的渗透
1.1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规则意识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成员的行为应该实行自我控制,实行自我调节,不能随心所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练”,要正确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征来进行体育教学,开发和创编体育游戏,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体育游戏规则性很强,学生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完成游戏,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游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规范体育行为,遵守游戏规则。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都有好玩好动、自制力差、没有形成遵守纪律的观念等现象,开展一些有角色、有情节的体育游戏,这种游戏来自生活的“教材”,摸得着,看得见,体会得深,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例如,进行“群象搬木头”的游戏,开始请好动、能力强、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当大象,能力弱、胆子小的孩子当小象,并提出大象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帮助小象越过障碍物,搬走木头。为了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应轮换角色。由于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选为大象,而且他们也明白只有遵守纪律并出色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就会被同学们认可和推举为大象,他们会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利用体育游戏的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规则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悟。
1.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团队意识
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支柱,也是新课标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一些作风、态度和品行都会充分展现,这就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更应该渗透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一般是以集体或小团体的统一活动来实现,如球类比赛、拔河、接力等项目,应该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游戏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在游戏中给学生的讲解和组织直接关系到游戏对学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侧重于小鸡的团结,就会形成小鸡斗老鹰脱离实际的场面,而是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小鸡的团结,不能离开集体,要及时渗透团结协作的教育,让小鸡在母鸡的保护下与老鹰进行周旋,尽可能地不让老鹰捉走。在游戏过程中,针对队尾的小鸡摔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小鸡勇敢地站起来,迅速回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老鹰进行斗智斗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在一些游戏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相互责备、单打独斗、违反规则、作弊等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制止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和团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遵守规则、诚信做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以及锻炼学生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强大,体会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享受游戏的快乐。
1.3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自信意识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孩子因体弱多病或被溺爱,变得孤独、胆小缺乏自信。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用强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游戏竞争的特性,让学生与同伴竞争、与自己竞争来获得成功,通过身体的竞争、心理的竞争,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游戏的设计中,要考虑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游戏中获得快乐,都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养成顽强、进取的优良品质。例如,在“南极探宝”游戏中,教师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请有胆有魄的孩子担任船长,担负起探险寻宝的重担,胆小软弱的孩子担任船员,协助船长完成任务。由于孩子在游戏中情绪放松,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实际水平,所以孩子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例如,在游戏“跳一跳”中,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学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1.4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诚信意识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公民诚信意识缺失,面对利益出现了很多诚信失范现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进行和渗透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诚信”走进课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体育游戏的规则为前提,积极挖掘体育游戏的诚信教育主题,通过明理教育渗透诚信、教学活动渗透诚信、游戏竞争渗透诚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诚信、体现诚信、张扬诚信。例如,《踩气球》游戏,要求学生一定要单脚把气球踩破,而不能用双脚,如果用双脚踩破就不算数。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的游戏,为了弘扬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最终把红旗插到目的地,学生就是凭着守信重承诺的决心,克服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样的游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将体育游戏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为一体。
2结语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游戏中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利用体育游戏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邢华国.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