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不平凡的一天,更是令人难忘的一天。匆匆忙忙的脚步声结束了暑假的各项放假会议,我们又齐聚一堂开起了教师“我的教育故事”分享大赛活动。
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弘扬新时期教师风貌,一直是我们高小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奋斗的目标。根据我校工作安排要求,以教师年龄45周岁为界,活动分为两组进行: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内容要求围绕“我的教育故事”展开演讲,主要汇报一学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经验做法,以及遇到的困惑或者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汇报中,故事以叙事为主,观点渗透其中,夹叙夹议,真实感人,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感受颇深,更对教书育人有着启发借鉴意义。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吧!
杨延新老师,题目《我的教育故事》,虽然语言简练,但蕴含了自己对教育的激情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打折,对班级殊孩子——贾智浩的照顾让我们着实佩服,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身上“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定信念。
陈守霞老师的《爱在心中,助推学生成长》,汇报中硕果累累,她坚定地把“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当成自己真正的事业,坚信用爱温暖才会有教育的花开,教育的圣果。班中刘文乐同学和张志航同学的幡然变化、进步就是对她最好的汇报,教育中不断地成就了一个新的自我。
刘萍老师的教育故事中,让我们受益匪浅。她的目标教学成功的范例更是展示了她独特的教学魅力,学生乐学,成绩优秀,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特殊教学策略更是沉淀了一位多年从事英语教学教师的丰厚学识,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
郭海燕老师,在她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教育激情。拥有阳光的心态,做最美的教师,让我们为之感动。作为青年教师的她,观察入微,细心、耐心更是可贵,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教学策略上更是大献“金点子”,十分有效。
乔晓虹老师汇报的题目《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她深情地告诉我们: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才会五彩缤纷。
张东杰老师的《让阳光照进学生心灵》,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宣告:爱心和耐心是对待特殊家庭孩子的一副良药,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好这副药剂。
张艳老师从众多的教育案例中获得启发,她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归纳,并将学到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树”的兴趣。
他,郭建义老师,《一路向阳春暖花开》让我们倍受触动。“真实、朴实、真挚”而不失阳光的照耀,散发着阳光的余辉。在高小执教以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感情真挚的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的带领下班级一路向阳,春暖花开。
老年组教师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从事教育教学三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真经取之不尽,我们倍加珍惜。在他们身上,没有因时光的变迁而消退对教育的执着,没有因身体的不适而退居教育二线,更没有因为自己年龄的优势而丝毫懈怠自己的工作,在他们身上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光辉形象。老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字字句句落地有声,触动人的心弦,作为年青人的我们着实佩服。
[关键词]双语教学; 主动性; 因素;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被认为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教司[2002]152号)文件中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更要重视对双语教学的监控,提高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中把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自教育部作出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重大决策以来,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双语教学积极探索,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在国外进修的体会和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师资水平是双语教学顺利推进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的主动性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影响教师双语教学的主动性因素包括:双语意识、英语技能、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管理机制以及教学环境六个方面,以供大家借鉴,从中找到提高大学双语教师师资水平的途径。
一、双语的意识
大学教育属于创造性教育。学生不仅是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学习的技能,自己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学是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猎物”。现阶段,之所以用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以便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容易吸取文献的营养。 学生如果养成了经常使用英文资料的习惯,对于今后进一步的深造、科研及日常工作,都有非常大的意义。英语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需要建立双语的意识,即在保证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多用一些英语。有的老师认为,双语没有必要,用汉语讲清楚课程,学生懂了就行了,用英语讲没有汉语清楚。这种看法具有普遍性,也是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属于认识上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要辨证地来看。上课用部分英语或全部用英语,可能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一旦适应了,教师和学生就都能达到双赢。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专业英语水平可以提高,而且通过看一些英文原版书,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程。简单地抗拒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也是一种懒惰的行为。即使眼前有一定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 一定要向前看,实行双语教学,无疑是与对外交流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加强双语教学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二、双语技能
实施双语教学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驾驭英语能力, 一个懂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过硬、英语综合能力扎实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而且能够把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形象地讲述出来,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使学生领略了英语的魅力。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大部分外语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在外语听、说、读、写各方面俱佳,遗憾的是外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缺少专业知识,无法胜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第二,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基础知识雄厚,英语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很弱,阅读外语文献,但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欠缺在课堂上不敢说英语。显然,要是这些教师主动采用双语教学是很难的。
通常,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因此,首先需要教师提高公共英语使用技能。对于教学而言,还需要用准确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的表达方式, 否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目前,绝大多数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没有达到可以轻松、自然、准确、清晰表达的程度。英语及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学习,实现英语技能的重大转变。
三、学生认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个体在学习中,一个新的观念、 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新的观念、信息或经验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是以语言信息的一致性为前提的。高校扩招以后,学生越来越多,班级越来越大,课程越来越拥挤。在学校基础建设速度和师资力量增长速度跟不上扩招速度的情况下,大班授课的现象不可避免。然而,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如果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采用双语授课,必将影响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必将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听不懂课,必然会对教师不满,教师将背上教学效果差的名声,因而难以立足于高校。除非采取中英两种课程并行、规定英语能力达到一定级别的学生有资格参与英文授课课堂、学生和教师自由选择的方法消除师生的顾虑,教师的主动性是难以提高的。
目前学生的英语水平差次不齐,有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通过CET-6,而很多同学直至毕业才勉强通过CET-4。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完全采取全英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以汉语为主、 英语为辅; 逐步转为汉英并重; 最后,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再转变为英语为主、 汉语为辅。
四、管理机制
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是双语课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人力资源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高低。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缺乏针对双语教学的业绩核算与激励机制,这打击了一部分有能力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热情。
笔者曾分3次共对近500名学生尝试采用双语授课,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其中的辛苦。
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假如不采用双语授课,那么可以轻松完成授课任务。然而,采用双语授课时,工作量是巨大的。
首先,在教材选择和讲稿撰写上,教师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目前,双语教材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国外教材内容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国外教材有长处亦有短处,一本原文教材不能拿过来就用。教师需要对公开出版的几乎每一本英文原版教材通读一边,对它们在价格、内容、形式上进行比较,选出最合适目标学生的一本书作为参考教材。这至少需要一学期的时间。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科研成果,教师必须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英文材料,进行整理,对相关知识点用地道并易于理解的原文论述清楚,然后将这些知识点撰写到讲稿中。教师还要预测学生会对哪些语言表达方式陌生,会遇到哪些生词和难句,并作好充足的准备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
其次,在口语和板书方面,教师要事先进行长期的训练。虽然任课教师基本上能熟练阅读原文教材,但使用英语口授绝非易事。没有经过长时间专门口语训练,就难以保证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如果教师英语口授时语音、语调不准、学生听不动,必将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笔者提前一年收集与本课程有关的英语有声资料,坚持朗读、模仿、对比,直到口语表达能力与原声材料一样地道、流利,直到确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以地道标准的外文讲授课程。另外,要在英文板书方面加强训练,以确保拼写正确、板书书写整洁清晰。
从上述分析可知,采用双语授课时,教师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在教学上过多的投入,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倘若在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难以调动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宁愿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而不是双语教学上。因此, 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应有全新的管理思维和行为, 出台资助和考核上倾斜性的激励政策,营造一个让双语教师能够上、愿意上、能上好双语课的激励工作环境,使教师被激励的能量主动、积极和随时处于被释放状态。
参考文献:
[1]Searching for Common Ground in the Education of Bilingual Students, Presentationto the 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February 9, 1998 Sacramento, California byJim Cummi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关键词:乡村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78-01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关键所在。而在乡村小学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所接触的事物较少,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的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在乡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语文教学中质量,为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乡村学校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更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的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在乡村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只会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限制了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而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匮乏,且大多是来自教科书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致使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资源单一,不能有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普遍存在教学资金不足,教学实施还不够完善等现象,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信息,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文教学效果低下,使素质教育不能更好的实施。而在乡村小学的语文考试中,其考评方式单一,且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语文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并过分的重视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使学生了考高分而死记硬背,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致使考试结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语文考试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单一的考评方式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使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实施,其首要目的是要改变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同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水平等方面,制定出适用性较高的教学目标;并以全面面向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使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改革语文考评的内容和方法,使语文考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确保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创造优越的条件。而在进行语文考评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考评,确保其能将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使语文考评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并改变以考试分数评定好坏的评价方法,合理的将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相结合,确保考评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从而使考评制度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并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作为其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教学设施,丰富课外资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简陋,是导致乡村语文教学效果低下,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关部门应对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予以重视,并适当的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有效的改善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购置先进的教学器材,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丰富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有效的提高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领导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多方筹集教育资金,购买必备的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及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并建立专门的校园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课外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对学生较少的相邻村小进行合并,建立寄宿制学校,使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能有更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并能充分的将各村小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教学资源。而教育部门还应开展相对的教育活动对乡村小学进行帮助,如派有经验的城里教师到乡村小学支教、指导,办教学讲座等方式,促进城乡交流,有效的提高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并定时的对乡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新其教学管理,并鼓励其积极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语文教学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使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实施,其首要目的是要改变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使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为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兴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5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比较
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知识组织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传统教学法注重分析和抽象教学,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该教学方法的中心是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做,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传统教学模式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传统教学具有组织控制严密,制度规范,便于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按预先的设计进行实施。
以事为中心,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识传授。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步骤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服务、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学省时、高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言传身教,利于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对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治学严谨的教师,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及个性品质的完善的特点。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令一服从”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和注重教师权威性,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教师的迷信思想,对书本和教师不能怀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创新的翅膀由此而被折断。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教学集中于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从而忽视了优生与后进生的教学,实际教学的对象范围变得狭窄。其结果是对于优生,教学进度拖沓,而差生则无法得到个别化帮助而收获甚少,被排斥在教学管理之外,不利于整体学生的发展,因而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数量要求。教学目标上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的相遇,阴碍了学生丰富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围绕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步骤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以权威地位而控制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敞开心扉,不利于人格的培养。
三、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追求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云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
1、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的状况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项目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兴趣浓厚。如果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其感兴趣的项目,便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积极性。
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多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3、解决了许多教学法的难题。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但实际上教师自导自演的状况十分普遍,没有明确目的的教学和学习让教学双方越来越累。这一切都会因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而大为改观。项目教学法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只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辅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三个中心,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目标发生质的变化。项目教学法运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则是传授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技能云解决或印证过去已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项目完成(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索式的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法,则强调老师的主体中心地位,实行的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交流方式采取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双向交流方式。传统教学法则是单方面的交流,虽有互动也是被动的,主要由教师提问,学生按照课本知识进行回答。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策略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基本的两种模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只意识到了显性教育的重要性,却忽略了隐性教育运用与实施,以至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使得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远远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鉴于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结合,本文就针对隐性教育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一种模式。由此可见,隐性教育是相较于显性教育而言的。
一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隐蔽性。在利用隐性教育模式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式都是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的,是通过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的渗透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因此,隐性教育模式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都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二是,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在利用隐性教育模式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往往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的,因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启发也是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参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自主性的特征。
三是,教育途径的开放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其实施的过程并不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而是一种没有固定地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形式的教育,从而使得隐性教育途径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
二、 隐性教育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势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利用隐性教育模式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的形式往往会更加的“生活化”,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例如: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学术节以及类似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均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也是渗透落实隐性教育的有效时机,在利用这些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学生本身对于活动就具有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往往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
2.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反叛思想和行为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面对诱导性过于明显,且强度过大的信息时,人往往就会觉得压抑和不自由,并会产生排斥和抵抗的思想甚至是行为,而这也恰恰是运用显性教育模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明显不足。但是,在利用隐性教育模式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由于其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并不是对学生直陈道理、直接劝导,因此教育的氛围相对而言会更加的轻松愉悦,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排斥抵抗思想和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隐性教育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确保隐性教育模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成效,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应用策略:
首先,科学构建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隐性教育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也是隐性教育得以应用的前提。要构建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是要注意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利用学校的物质环境,为隐性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注意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载体,通过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来确保教育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并将此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来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次,要注意全面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隐性教育得以渗透落实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了实现隐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必须要注意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如: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等,并注意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