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现状 发展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深化,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影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简称EIA)的出现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早期的EIA主要应用在对单个建设项目的评价上,但是随着开发规模的逐渐扩大,致使环境问题区域化甚至全球化。因此,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是必然趋势。上世纪后期,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传统的项目EIA的基础上,将评价范围扩展到计划、规划和政策的高度,即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SEA)。近年来,SEA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迅速。在我国,虽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大力呼吁建立正式的SEA制度,但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SEA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1-2]。
1 政策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1.1 政策环评的概念
作为SEA在政策层次上的应用,政策环境评价是对已有或计划制定政策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过程[3]。政策环境评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关于环境方面的基础信息,并且分析各种政策选择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环境因素成为决策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从而建立其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有效的决策机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政策环评的意义 开展政策环境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策环境评价体现了SEA的思想,是EIA的完善和提升,从最宏观的层面预防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简单的项目EIA 对防止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众多项目累积而成的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影响是项目EIA无法解决的。只有从项目开发的源头――政策导向入手,才能有效地预防这种负面累加作用的发生。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等政策,助长了全国各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风潮,导致了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4]。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第二,政策环境评价是政策制定的必要工具,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多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将或多或少地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政策一旦颁布,就在较长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其作用和影响不能被轻易消除。因此,避免和减少政策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也是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从EIA到SEA,公众参与是其中的必要内容和环节。对于政策环境评价,虽然评价的内容具有层次高、覆盖面广、复杂性,甚至保密性的特点,但是公众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政策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使政策的制定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拥护,从而推动政策的实施[5]。这也是决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最后,政策环境评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通过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并改善人类(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政策环境评价正是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策决策层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实际上,早期的SEA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
2 我国政策环评的发展现状
由于政策的综合性、宏观性、多样性、以及时效的滞后性等特点,政策环境评价工作在理论、方法学研究以及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难度,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体系[6]。它的发展现状可以从理论研究、工作实践和制度建设三方面考虑。
在理论研究上,从1992年SEA概念传入我国以来,政策环评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在1993年上海召开的“国际影响评价学会年会”上,曲格平正式提出了要开展发展战略及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2]。上世纪末,李巍等重点研究了政策评价问题,阐述了政策评价的意义、特点、程序、原则及方法[7],提出借鉴多观点系统分析方法来生成政策替代方案[8],构建了综合集成SEA方法学框架,对重大经济政策进行环境评价,并用于汽车工业政策[9],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政策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做了探讨[5]。朱庚申、张衍对区域政策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指标体系[10]。洪尚群等将政策划分为直接作用于环境为主、间接作用为主及直接与间接并重的三种类型,讨论了各种可能的政策组合在进行环境评价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原理[11-12]。这些研究虽然对政策环境评价的主要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有的也给出了较完整的系统框架,但在方法应用上探讨得比较少,没有摆脱既有的EIA体系束缚,无法体现评价过程与决策过程的融合,也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技术体系。
在工作实践上,主要是学者们对一些现有政策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张颍对天津市污水资源化政策环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对政策进行了模拟描述[13]。于书霞等对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环境评价,主要方法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政策实施前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对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中土地利用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6,14]。元相虎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和预测模型,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和政策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替代方案,进而对吉林省的产业政策实施提出了建议[15]。韦洪莲、倪晋仁对西部开发政策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开展政策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政策环评的度量指标、工作原则和技术程序[16]。毛显强等在总结了贸易政策环境评价的研究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贸易政策环境评价的特点,并对案例进行了定量分析[17]。学者们在理论上的研究对政策环评的实际应用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仅是对已经形成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价,仍然是被动式的评价,且评价思路依旧是沿袭项目EIA 的思路。
在制度建设上,1993年首次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要“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规划过程中以及企业立项时,对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1996年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中也指出: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向对各项资源开发活动、经济开发区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同年,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在制订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然而,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评价对象仅包括了规划和建设项目两大类,但政策和计划并不在评价对象之列。2007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也只强调了各类发展和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到政策环境评价。
总之,我国的政策环境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项目EIA、区域EIA、规划环境评价,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体系、实际应用、还是制度建设上,政策环境评价都远远滞后。这是因为,政策环境评价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其评价对象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性;其评价方法更难以形成、实施和标准化;此外,SEA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在综合决策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这就导致了政策环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经验都相对不足,从而制约了相关制度法规的建设和发展。
从国际范围看,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政策环境评价的理论和制度框架,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加拿大在立法上对于政策环境评价做出了规定,并明确了执行的范围;美国环境政策法规定,大项目、规划、计划、政策等联邦活动以及涉及有关联邦投资或许可管理的开发建设活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国香港也已明确规定,提交行政会议的文件必须包含政策、建议或问题的潜在环境影响章节;中国的台湾省在1998年了列表式的《公告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之政策细项》[1]。
现阶段,我国的政策环境评价虽然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阶段,但从工程项目EIA向规划环境评价乃至计划、政策环境评价扩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对SEA认识的深化,我国环境评价制度将日趋完善,政策环境评价也必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我国政策环评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政策环境评价未来将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第一,学界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政策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力度。现阶段,我国政策环评面临的主要障碍仍是缺乏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这大大制约了政策环评的实际应用和制度建设。而项目EIA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已比较成熟,规划环境评价的技术手段虽然还有待提高,但相关研究也较为充分。作为SEA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评价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可以由专门的机构开展方法技术的开发、组织与协调工作和教育培训等活动,从而为实践应用和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具体而言,从政策环评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上应当突破原有的项目EIA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束缚,在工作实践上从被动的事后评价向积极的事前评价发展。目前已有的政策环评框架主要沿袭了项目EIA的思路和方法,但是高层次的政策环评在思路上应当更加关注整体、全面的生态环境,在方法上将传统的EIA方法与政策评估方法相结合,在工作模式上真正将评价过程贯穿于决策的过程,而不是决策的一个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环节。另一方面,虽然事后评价在政策环评的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是在决策制定前开展的事前评价对才是政策环评的要义所在。因此,应该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展那些改善决策质量、促进综合决策的“决策前评价”的方法学[1],并进行试点和实验。此外,政策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一大难点,也是未来政策环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明光,陈新庚,桑燕鸿. 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进展和问题讨论[J].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65-368,374.
[2] 李明光,游江峰,郑武. 战略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及方法学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23-27.
[3] 李巍,王华东,姜文来. 政策评价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1996 ,15 (11) :5-7.
[4] 谢华生.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制度建设的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 李巍, 王华东,王淑华.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与公众参与[J]. 环境导报, 1996, (4):4-7.
[6]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合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 地理科学,2004,24(6):727-732.
[7] 李巍,杨志峰,刘东霞.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1998 ,18 (增刊) :66-69.
[8] 李巍,杨志峰,刘东霞.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中政策替代方案的选择和形成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1998 ,18 (增刊) :42-45.
[9] 李巍,杨志峰. 重大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影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2000, 20(2):114-118.
[10] 朱庚申,张衍. 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2):35-41.
[11] 洪尚群等. 不同政策组合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保护科学, 2001, (27):49-51.
[12] 洪尚群等. 基于政策规律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 重庆环境科学, 2002, 24(1):9-12.
[13] 张颖.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探讨[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14] 于书霞.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土地利用政策评价[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15] 元相虎.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中产业政策的SEA[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关键词:环境评价;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27-02
作为大学环境类相关专业(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专业等)的重要课程之一,环境评价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同时,近年来环境评价也成为环境科学类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评价在环境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环境评价已经列入国内的工程建设程序,且环境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于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等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评价工作奠定基础[1,2]。
为此,本文结合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该门课程的特点,从重视教材的选用、讲授内容的新颖性、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撰写环评报告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探讨,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重视教材的选用
环境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和环评案例分析等。目前,已有大量的环境评价教材出版,但内容相对单一,比如各倾向于环境评价的某一方面,或者是环境评价理论,或者是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含有综合性内容的教材较少,没有一本教材能够包括环境评价的大部分内容。因此,选用教材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随着近年来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的正式实施以来,较多的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将要加入注册环评工程师和环评上岗证考试的队伍中来。因此,选择教材时除了考虑环境评价课程基本的内容体系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和内容,并使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思路符合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的内容,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选用的课程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持编写的系列教材,一套4本,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系列教材。同时,在具体课堂讲授时,根据重点进行取舍。从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内容充实、实用、创新性强,其中的案例针对性强,能够较好的提高应用能力。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总之,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针对专业特色,选择适合本学校和本专业学生的教材,并在必要时补充必须的重点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讲授内容要与时俱进
环境评价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环境类的学科。环境评价课程的内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更替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环境评价的内容较之前有了较多的变化。比如像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评价导则和相关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不关注这些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要求,学生就不能学到最新的环境评价内容知识,不能够适应现行环境评价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给学生传授较新和较前沿的知识,除了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外,课堂教学过程要不断创新,特别跟踪和关注环境评价最新要求和动态,了解相关环境标准、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的更新情况,基于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等,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新颖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
如上所述,环境评价课程理论性强,密切结合实践。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环境法律法规多,标准体系丰富,并且涉及到较多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应用。同时,环境评价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要求实际项目的案例要和理论密切结合,同时又要突出工程案例自身的特点。
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经验,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时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环境评价教学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在讲述环境现状调查、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项目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具体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点时,辅以案例教学,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接受那些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讲解,使得同学们了解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具体项目的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并研究对策。在案例教学时,尽量选择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项目的环境评价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比如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垃圾处理厂项目、重大水利工程等和民生相关的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讲解、交流、沟通、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案例教学”,使得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环境评价理论和技术,使得枯燥、单一的内容变得有意思,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可培养其应用环境评价理论、技术解决具体项目环境评价的能力。
四、让学生以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导则、原理和方法,学会编写符合格式、内容等要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条件,通过环境评价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可解决较多的实际工程和项目问题,使所学知识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实际中,为今后从事环境评价技术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讲,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提高要求,编制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文件,达到环评工程师的工作和能够报批的环评报告书的要求。同时,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工作,包括工程的前期勘探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编制环境评价大纲、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预测模式选择、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环节。使学生亲身作为,全面熟悉环评工程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并且提高学生编制高水平环境评价文件的能力。让学生在撰写环境评价文件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点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把自己编写环境评价文件过程中的好的做法、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同时,由任课教师对于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表现,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技术的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水平等进行一一点评。当然,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敢于质疑其不足之处,达到提高自身环境评价报告文件编写水平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模拟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评工作程序,熟悉环评工作内容及方法,巩固和深化在学校所学的环评专业知识。实践结果表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小结
环境评价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是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更严格执行,环境评价这门课程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进,克服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环境评价应用能力,是我们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重视教材的选用,讲授内容的新颖性,重视案例教学,让学生以环评工程师的身份开展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口,加大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良好。今后,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评价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能够达到更好的学生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丽,张东,尹国勋.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
论文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 区域性 GIS 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fEkistics)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述评
3.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国走在前列。早在1976年,美国卡普(Cap,F.M.)等学者在调查旧金山的居民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选择时.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得到了有意义的2O个要素;后来,诺克斯(Knox,1995)把这些要素分为6大类(美学、邻居、通达性、安全、噪声及令人烦恼的事情),开创了系统调查评价的先例。《美国城市文化》评价“城市宜人性”涉及到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1997年,美国对301个都市区评选“居家最佳地区”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包含了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核。2001年Asami提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和要素应包括可持续性(Susmin.ability)[1ol。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yIntelli.genceUnit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为城市宜居性提供评价的指标ll1。2005年,美国MONEY杂志每年一次对全美宜居城市进行了评选。其评价基于对市民的调查,和英国一样把宜居性放在了重要位置蚴。美国著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HumanResourceCon.suhing)提出了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国外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主要把‘宜居性’作为重要指标并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目前,由于一系列环境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投入运行及纵深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法、德等)已应用计算兼容磁带遥感数据方法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这一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总趋势。
3.2国内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在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快。自吴良镛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进行研究以来,人居环境的学术研究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吴良镛提出的“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理论为我国目前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主流导向。在实践层面.已经在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一,从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即微观层面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方法,比如基于小区尺度、居住区尺度的实例研究等;其二,为佐证理论研究而对城市进行中观和宏观层面人居环境评价及措施建议。
和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流方向一样.周志田等(20tMa)提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了“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o7a)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了科学评价的依据fl8刮。而有更多的学者加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杨贵庆(1997a)建立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刘颂(1999a)、李雪铭(2002a)、叶长盛(2003a)、李娜(2007a)等构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提供了展坚实的理论依据。李王鸣(1999a)、张仁开、李华生(2005a)等从城市尺度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宁越敏(1999a)和胡武贤(20tMa)张文新(2007a)、孙志芬(2007a)分别对大都市和中等城市确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城市层次上的人居环境研究进行了细化田。陈浮(2000a)等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叶依广(2004a)的最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熊鹰(2007a)等以长沙市为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定性定量评价、李明(2007a)等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方法、陈春(2007a)等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定级研究。拓宽了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评价方法、思路。
国内已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今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提出了由1O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小康》杂志在2006年1月第一期杂志中推出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纵观十多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情况,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理论成果丰硕但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4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建筑学的角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完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文素养等差异都很大,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不同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缺少对区域的考虑。在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城市环境质量为着墨点,而忽略了对城市形象与文化等内容深层次评价方法的探讨。在城市因子选择方面,强调了一些细化的且易主观改变的指标.而对地理环境这一制约人居条件的最重要因素缺乏考虑。在评价适用性和结果可比性方面,国外的评价指标相对宏观,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程度的横向可比性,亦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我国的评价指标往往根据特定的单一评价对象量身定做,从而使评价的结果具备客观性的同时却丧失了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思想方面,不能适应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未能将“人地和谐”和“环境友好”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人居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大量数据、图形的分析、处理,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我国目前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已备受关注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存的人居环境的评价理论、方法、尺度等方面尚存诸多缺陷.难以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因而在未来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中以下内容有待深入。
5.1加强区域研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簏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人居环境中无论是自然因子还是社会人文因子甚至是建筑风格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在人居环境的评价和研究中,难以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因而.人居环境的区域研究有利于洞悉人居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模型。例如,四川省的大部分地级市都在四川盆地内,这些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因子十分相近.以区域为尺度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横向评价,从而促进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
5.2引入地理信息系(GIS)
人居环境评价很难通过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表达特定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信息模型模拟分析为其核心功能(高级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人,建立数字城市,可以解决人居环境研究中众多的技术问题。根据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数据库的建立并对资料进行特定区域与空间的影响分析,体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整体性和区域性;通过模拟分析,建立特定(非普适性)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而得到模型,从而有效的分析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5.3注重人居环境评价理念的拓展
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对人居环境的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需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界定、人居环境的实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范畴等进行探索,以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需要基于“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的新视野、新思维。基于“人地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的城市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制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如亲水性指数、绿色度指数(反映一年中可以观赏到乔木绿叶的时间)、近山性、自然宜人指数(冬不用暖气,夏不用空调一既有利于人体健康,又节省能源)等。二是从地理学而非建筑学的视角。审视过去人居环境建设的得失,建构基于“人地协调”的人居环境建设新思维。
5.4多视角多方位研究以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人居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巨系统,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根据这些特点。人居环境科学应是地理、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环保、生态、经济、社会、人口、哲学、伦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耦合[2,441。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人点对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多视角和多方位分析研究。
截止目前,已有大量的学者和金融实践者开始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较多的是从理论角度说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文章。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004年12月7日,《金融时报》刊发了周小川行长在“经济学50人论坛”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将生态 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
(1)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问题也主要是中国特有的,所以主要是国内文献。“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由“金融生态”概念衍生而来,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应当始于对“金融生态”的界定。
周小川(2004)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入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分析了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并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其次还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企业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
李扬(2005)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张鹏、姜玉东(2005)把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
理论界主要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各要素相互关系等几个不同的侧重度对金融生态的定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金融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态系统来构造金融的生态系统,以实现金融发展和环境的相容。应当说,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些专家和学者对金融生态的诊释为人们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金融领域的学者和实践参与者的认同,并做出了一些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学与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的理论分析。
张楠(2006)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杨子强(2005)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对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利用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承萍(2005)在《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一文中提到,良好的金融生态展示了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金融发展,也有助于保障经济秩序、维护社会诚信、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评价体系
由于理论界对金融生态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还不成体系。金融理论的指标体系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相对较少。
伍旭川(2005)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类指标组成,即总量增长速度指标、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它们构筑了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朱子云、朱益超(2006)具体提出了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但其研究还是停留在指标体系的设定,而没有实证的数据验证其个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框架,并提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评价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该报告的分析框架采用了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共计九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国内学者吕怡(2007)、李娜(2007)和宋维彦(2008)等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作了相关研究。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观点,得出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①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不到位,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匮乏。②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缺位。③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欠佳。④金融机构自我调节机制失衡。⑤金融产权制度缺陷。⑥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趋同化严重。
(5)如何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王承萍(2005)在《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一文中指出,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为中心,突出股东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尽快建立起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调节机制。(3)以保护债权为中心,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利,为金融生态的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4)以风险控制为天职,以失职追究制度为重点,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把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
高超(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等一系列因子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法制环境因子不到位和信用环境因子弱化的突出现象。故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要重点建设政府引导的金融生态链,将法制和信用建设放在首位。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几乎还没有出现金融生态(Financial ecology)这个概念。金融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大不一样。
国外学者曾经提出过把生态学的理论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发展问题,如经济生态学。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社会生态学家Mac Kenzie首次提出了经济生态学这个概念,并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和尝试。美国海洋生态学家Carson于1962年发表了名著《寂静的春天》,真正把社会经济问题展开生态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系统科学向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渗透,经济生态学应运而生。后期研究借鉴了一些关于法律及外部环境对金融系统影响的文献,如Ross Levine(1998)提到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产生的结果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用数据实证了作为金融媒介的外生变量――法律和调整的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M.M.G.Faseh和R.C.N.Abma(2003)用至少25年的数据检验了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说明了金融改革的政策因素对经济发展有促进影响。
Chandan Chakraborty,Glenville Rawlims(2004)提出金融资源的流动受到政策效应的影响。Allen, Franklin , QianJun and QianMeijun(2005)提出了在中国法律制度和金融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高速增长,分析了法律、金融、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评述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以及如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解。使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研究初见雏形。但是,在上述研究中任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中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评价体系。第二,已有研究中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第三,已有文献多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分析较少,影响了论证的详实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努力,长期不懈地推进,因而研究也必须不断进行,逐步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尤其是对于我国金融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并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2]李 扬 王国刚: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25.
[3]张 鹏 姜玉东: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M].财经科学,2005(04)
[4]苏 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关键词:AHP;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权重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的概念,是指借助生态学的概念来描述的金融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各种金融机构根据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和加强风险管理,而且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把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和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的依据。但是,区域生态金融环境质量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而且具有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九项指标,通过AHP方法对这九项指标分别加以权重,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一、AHP简介
AHP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简称,又称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他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问世以后,就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自从该方法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就被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等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管理规划、能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分析、城市产业规划、人才预测、交通运输、水资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层次分析法基本的思想是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和若干个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一)明确目标,建立多层次结构
一般情况下,分为三层: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最高层是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往往是解决问题必须考虑的准则,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准则层;最低层往往包含的是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和方案等。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两两比较”是指比较所在的同一层次的各个因素对上一个层次的某个特定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进而构造出判断矩阵。本文中采用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的1-9标度法对需要比较的因素做重要性比较。详细见下表1所示:
数值2,4,6,8表示i元素相对于j元素的影响介于上述两个等级之间。
(三)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权重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方根法、和积法。本文采取和积法来计算权重向量,计算方法如下:
1、将上述第二个步骤得到的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2、将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判断矩阵的按行相加,即为:
3、对第2步骤得到的由wi组成的向量(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
这样处理后便得到归一化后的向量: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近似解。
4、计算最大特征根,令最大特征根为λmax,判断矩阵为A。则
计算出权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以后,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向量,也就是说w1′,w2′….wn′即为对应因素的权重。如果不能通过检验,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则反之。当n<3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即n≥3),需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利用一致性指标比率CR进行检验。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0为止,从而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多层次结构
本文中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九项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设为最高层(A),从金融发展因素、社会因素、经济信用因素这三个方面来评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将这三个因素放在同一层次作为准则层(B)。每个准则层下面有设不同的因素,作为因素层(C)。如下表3所示:
注:表中最后一列的数据是根据最后的计算结果填入的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层次结构结合问卷调查,应用1-9标度法,获得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如表4~表7所示:
三、总结
由表4~表7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三个准则指标和因素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最后一列,得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指标的权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九个指标中,影响力较大的顺次为地方经济基础、地区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这样的结果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文中利用AHP法确定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因问卷调查范围小,客观现实很可能得不到真实反映,再加上AHP法的使用带有一定主观因素,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不过,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金融生态坏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这在理论逻辑上是严密的,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信息反馈作为有关决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赵晓蕊.贵州省金融生态评价[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