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经济、互联网走入中国后。大力为新经济呐喊,视之为中国经济主角的有之;给一哄而起的网络狂潮狠泼凉水者有之;主张"戒急勿躁",新旧经济共荣者有之。
观点之一:新经济绝对的机遇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真诚的拥戴者。他们大声为新经济的到来鼓与呼,对新经济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期盼。他们当中有人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变化,以为新经济是"直接经济";也有人说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甚至有人提出新经济就是一种"虚拟经济",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网络对中国绝对是机遇,今天忽略了网络经济,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新经济是中国赶超欧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据了解,印度的工业基础不如中国,可是它正在创造奇迹: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以技术人员为主的工资上浮带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出口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印度2000年度(2000年4月~2001年3月)的国内总产值将增长7%~8%,10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新经济的另一个例证是韩国,它是亚洲地区首先从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的国家,这部分的成绩应归功于其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与将新经济指责为"泡沫"的学者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学者们大力赞美: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信息量、各种资源可有效利用,降低了风险。
此外,如下的论点我们也耳熟能详:
新经济将以锐不可当的势头蓬勃发展,世界将因此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正在步入最后的发展历程,网络社会已显现雏形;新经济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而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市场运作模式,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主流"社会日益融入网络空间、"主流"经济越来越多地网络化的趋势。国内外都有专家指出,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国际上,"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就会成为现实。面对新经济代表的某些经济运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很难持续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改革已经改到国有部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改革似乎失去了动源,而网络经济的冲击,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下一段改革的新的、最好的动力。
这些新经济的鼓吹者预言:新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
他们呼吁,中国战略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须"以信息为主导"。
他们认为,中国乃至亚洲虽然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相比还很落后,但这并不是中国或亚洲就可以不发展新经济的理由。新浪网首席运营官(COO)茅道林以新浪网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在中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新经济。他说:"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传统产业落后于欧美,这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企业能很快地调头转型,没有像西方那样庞大的工业巨人所背负的沉重包袱,它们走向互联网反而更容易一些。在中国发展新经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网络企业和传统企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最近联想收购赢时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的技术优势和赢时通的客户资源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观点之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在国人对网络经济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的时候,背后响起了警告:各国国情不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敬莲认为,新经济固然在美国迅速创造了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具备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条件,"攀比"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中国''''八''''字还没一撇呢。
许多学者与吴敬莲共鸣。他们认为,爆炒新经济和网络股使它的泡沫膨胀,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小弊大。
中国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意味着近期内新经济不会在中国成为现实。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仅仅是一个投资问题,而和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是传统的技术产业,如电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而不是那些网络公司。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传统经济部门的效率。
在我国,要不要发展新经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呢?当然要。我国的一些地区存在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在优势。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优势能够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懂得,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社会文化条件、法律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退而结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说,以"比较优势"的观点对待新经济,主张在战略设计上要按我们自身的条件作出选择,不要对发达国家流行的新经济"盲目跟风"。
违背一国的比较优势去进行产业和技术上的赶超,结果总是欲速不达。一国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结构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意指生产力优势要素的配置),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必须先在这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根据一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产业,使该国的产品的成本最低、最有竞争力;能占领国内、国外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最大的利润,创造最多的经济剩余,使该国的资本积累最快,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快,从而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最快、最可持续。
关系国家命运的经济发展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容易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拔苗助长要不得。在新经济的发展上,也应该重视比较优势。
这批学者们忧心忡忡地表示:要警惕不强调真抓实干,而是爆炒"高科技"、"新经济"的行为。
观点之三:新、旧经济共享蓝天
对新经济发展的以上两种观点,经济学家又提出折中观点:新经济和旧经济可以是同时并存,新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旧经济的衰落,新经济与旧经济各有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是,在我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要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尚为时过早。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樊纲用新芽和枝干的比喻来说明新旧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新经济需在旧经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世界领先、全球配置资源、处处称雄那么一种经济状态,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可能还是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扎扎实实地做许多打基础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高增长、低通胀,但我们的经济结构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我们还不会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属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我们还不能在世界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左右局势。
要认清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源泉;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最优的产业结构,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
依据这种观点,在"新经济"还未长成时,就大谈砍枝干让新芽,或者说削新芽留旧枝,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在樊纲们看来,就中国来讲,旧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传统经济对中国的边际生产力要比新经济大。目前在中国,传统产业比新兴产业更有作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在的确是新兴产业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比如美国,每年带动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只满足于2%~3%的增长,那么,更多的增长量从哪里来?显然还得靠传统产业的增长。
他们呼吁,在市场需求已经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决不能采取一种放弃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需求的发展战略,把这块肥大的市场让给别人。
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我国创业板的上市条例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已几易其稿,尽管还没有最终审定,但是其核心内容已基本定位。目前我国制定的创业板上市条例可谓是集世界二板市场之大成。根据2000年8月下旬中国证监会报送的《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条例(修改稿)》(以下简称《上市条例》),我们可以看出,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规则较好地体现了“上市条件宽松,市场运作透明”的指导原则,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创业板将实行“两个结合”:即适当降低上市标准和严格公司管治相结合,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与降低公司负担相结合。(2)创业板将实施股份全流通,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3)在放宽涨跌幅限制的同时,会对投资者入市标准如资金量等作出规定,在每笔交易单位上也会有独特要求。(4)将引入保荐人制度。
可见,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个前瞻性市场,以高增长型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2)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盈利能力不太稳定,使得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远远高于主板市场;(3)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再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所有股份将实行全部流通,因此创业板市场的资本营运会比主板市场更加活跃;(4)市场参与者必须自律,实行自我规范、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其责任和义务;(5)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不断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实行“买者风险自负”的原则;(6)适合于具有一定风险容量(即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入市,机构投资者占有较大比重,这与主板市场的投资者主体结构形成鲜明的比照;(7)严格市场监管标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完善风险监控机制;(8)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促使其充分地披露信息,增加信息披露的频度和透明度,以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9)实行严格的公司管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上市公司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约束机制,以减少或控制“内部人控制”现象;(10)大力推行保荐人制度,强化保荐人的职责,提高保荐人的整体素质,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防范和化解市场运行风险,以维护一个公平、高效、透明、有序的市场秩序。
创业板市场的定位
由于创业板是一个典型的高成长性市场,因此创业板市场的定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业板市场是为新经济服务的市场。1990年以来,美国以计算机、英特网、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群体迅速崛起,已经引发了整个西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改变。在新经济的带动下,整个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美国二战后时间最长的景气周期,创造了美国经济“双低一高”的神话。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何以能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NASDAQ市场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NASDAQ市场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动力源,为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一大批新兴企业、高科技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展现出中国新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据统计,我国现有新兴企业超过7万家,经科技部和省市科技部门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万余家。此外,全国已建立100多个高科技企业孵化器、30多个大学科技园、2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500多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大批成长性企业正源源不断地涌现,成为促进我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然而,随着这批新兴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需要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经济金融环境,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发展动力,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证券市场还不能满足他们迅速成长的需要。因此,设立创业板市场是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设立创业板市场,就是要为我国新经济创造一个生长和发展的宽松环境,就是要为这批新兴创业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动力,提供比商业银行和传统主板市场更加灵活、便捷和有效的融资制度安排。总而言之,创业板市场就是要为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新经济提供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新经济也是经济,创业板市场也是市场,它们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只有把握其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加以运作,才能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对新经济的服务作用。
其次,创业板市场是注重上市公司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以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高质量为核心的,这在业内已成为共识。NASDAQ之所以获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一批类似于微软、思科、英特尔这样成长性强、质量高的优秀企业,而不完全在于低门槛的诱惑。如果不顾质量而一味追求上市数量,只会加速市场的死亡。例如英国USM市场的关闭值得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因此,能否成功地吸引那些发展潜力大、成长性高、质地好的企业到创业板市场上市就成为我国创业板能否持续发展、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关键。那种认为创业板门槛低、谁都可以来试一把的观念是行不通的。我们决不能放弃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放弃质量而去争规模、争速度、争份额,也决不能因门槛降低而放松监管。我们应当坚持“原装上市”,提防“包装上市”,打击“伪装上市”。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步入了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表现为传统产业中知识的高度渗透,而且表现为高新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将工业经济时代建立起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符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要求。
二、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主要包括:1.财务管理与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并列,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特点在于财务管理是资金和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公司资金和价值。企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资金,资金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3.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包含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
(二)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商业组织中就已经出现了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初步的财务管理。直到20世纪初,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升级,公司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价值的加速提升向外筹措资金的问题以及产生了怎样对内管理资金分配收益的疑问。财务管理在各时期的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也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得以创新与提升。
工业经济时代中,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物资资本,财务管理的主体就是具有独立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演变。克服了经营者为获得短期利润而产生的短视行为。基于对风险、收益、收益周期等因素对企业未来财务的影响,企业市场价值是对企业长期价值与未来发展做出的综合评价,因而可以避免单纯考虑利润最大化的非理性行为带来的种种弊端。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
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更加强调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以及运用,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阶段。它与工业经济的区别在于前者将智力资源置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首要地位,而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工业经济时代所强调的生产要素成为次要。新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新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知识经济时代中财务管理的特点
(1)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如专利权、商标、信息等知识性资产在企业的资本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工业经济时代中仅关注“股东财富最大化”不同,新经济时代中的企业具有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而他们对于利益的诉求也是不同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日趋多元化。而且,由于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和社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与深入,也就相应地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中。(2)管理主体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电子商务等创新商业模式的产生,使得财务管理的主体从过去的实物管理向实体与虚拟双向管理的方向发展。一些以创新模式和品牌效应为基础,对设计、制造、经营等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和业务外包[1],并且在目标完成后立即解散的虚拟公司的产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快速机动、灵活多变的要求。(3)管理活动网络化。网络化经济的发展,使众多企业成为全球网络经济链中的节点,企业与外界更多的使用网络进行联系。财务数据通过程序实现自动核算,并通过网络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众多决策者。决策者再利用网络向相关业务节点决策信息,业务人员便能立即对市场做出适当的反应。由于网络的存在,业务得以进行实时监控,可及时获得并反馈财务信息,实现实时动态化的财务管理[2]。(4)管理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管理结构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网络环境下,企业通过利用网络将各部门整合起来进行实时管理,用扁平网络结构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的扁平化也引领财务管理结构扁平化,财务管理与业务、决策一体化的进程。(5)管理人才复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市场信息的井喷,只有复合型会计人才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现实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中财务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产业政策;全球化;能力建设;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理论已形成并发展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古典经济学在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产业政策曾一度被视为影响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障碍而饱受批判。然而上世纪末,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在解决拉美经济危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所作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引导并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纷纷推行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政策,使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传统意义上产业政策的产生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置,并使资源按照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目标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挑选赢家、严密保护、直接干预三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过程中,政府往往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针对特定产业乃至特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在对外贸易方面,为改善国际收支,政府往往会制定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选择征收高额关税及推行非关税政策对本国市场实施严密保护。早期的产业政策帮助一些国家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产业或企业产生较为明显的租金,导致政府及其机构出现普遍的寻租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陷危机中的拉美经济是最鲜明的例证。因此,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遭遇普遍的怀疑,这直接导致“华盛顿共识”的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对产业政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以贸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终结。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日本、东亚、拉美等国仍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针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通过严密的贸易保护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加速,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在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所设置的限制。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也摆脱了单纯以要素禀赋为标准的传统理论的束缚,转而考虑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产业政策理论也必须克服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着眼于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特定产业升级,实现特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的动态调整,从而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等非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在这阶段,创新与研发、区域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在产业政策理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不断产生的各项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西方经济学中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
三、现代产业政策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业政策的拉美国家与东亚诸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困境,这就把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推向灭亡。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产生。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现代产业政策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产业政策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教育、培训与研发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重要议题。随着创新经济学及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摆脱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把创新科技发展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推行公共教育与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等,从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确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较高的创新部门的发展,从而产生全社会性的创新浪潮,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方面,欧盟产生之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明确规划了欧盟各国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随后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在民族国家内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里斯本战略”的制定更是明确了欧盟各国要通过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最终确立欧盟各国在国际领域的整体创新竞争力,保证欧盟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克林顿政府围绕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新经济政策则更鲜明的揭示了能力建设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现代产业政策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偏重于供给推动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而转向综合利用供需两端的政策实现其政策目标。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挑选赢家的机制,通过许可证、直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改变相关产业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传统产业政策阶段,政府采购固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其更多是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在现代产业政策阶段,公共采购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各国政府可综合运用公共采购手段,消除创新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担其创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购创造一个自由市场无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规模,从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以刺激企业创造行为的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其所占有的知识存量对某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期后,就可以明确向各市场主体,也就是公共采购活动的供应者提出其创新方案的具体功能、成本及质 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指明方向,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公共采购就可从需求的角度着手,起到引导创新行为的作用。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公共采购比直接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更能激发创新。在目前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公共采购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时期,利用产业政策手段,从需求角度促进社会创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各国尽快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现代产业政策更关注在WTO规则的限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政策框架下,一个国家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往往选择严密的措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通过紧密的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金融交易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存在已经不再可能。WTO的相关规则也限制关税、配额等传统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就必须在WTO及其他多边或双边协议的许可下,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本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集群及区域经济协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形式。在这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的一体化使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促进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同时,欧盟范围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事业协作能力的加强、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资源共享性的增强、全欧洲层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像欧盟这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
最后,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内,政府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直接管制转向在健全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在传统产业政策模式下,政府管制的功能往往会使其行为获得巨额的租金,而一旦政府机构的委托机构没能得到合理设置,或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就容易诱使普遍的寻租现象,从而降低政府行为的效率,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攻击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理由。
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并不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而且在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中,还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来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政府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通过指定具体的保障机制,来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政府公共行为机制的有效监管机制,保证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在科学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的维护下,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功能,最终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即从战略角度进行研究成本的形成与控制。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战略成本管理从各个方面均领先于现行传统的成本管理。
一、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点
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比较注重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必然局限于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与成本管理制度,然而从战略意义上讲成本管理制度已经属于财务会计的附属物。以下五大缺点尤显突出:
第一,主内不注外。由于现行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外因考虑得不全面,所以过多地放在了企业内因上,对于企业竞争对手及行业价值链几乎是视而不见。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实企业成本管理更应该通过分析研究全行业价值链来完成。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包含了生产过程、研究过程、开发过程、设计过程、产品售后服务、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经销商的联系等等各个方面,是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第二,同企业发展战略未能完全相结合。现代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为了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该怎样适应随时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把制定企业竞争战略作为重点,而不是短视地放在以降低成本为主。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通过产品的独有产品特性或是特别的售后服务等差异化。即使是产品成本有所提高,一样能取得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企业任何时候降低成本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简单地为降成本而降内部成本。现行成本管理因没有实行系统性的多重成本方法,几乎全部依靠现有的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导致企业成本管理陷于简单地为降成本而降内部成本。结果是战略决策所需信息不能正确地提供。由于非财务方面的相关信息没有得到重视,现行的传统成本管理几乎全靠财务方面提供的信息,使得企业未能获取全方位的发展竞争战略信息。
第四,期末在产品和已完工产品之间将不存在生产费用的分配。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生产的出现,企业的单元生产将会以小批量为主,随着先进技术的介入,产品生产周期必然大大缩短。成本计算期同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将会出现同步现象。当成本计算期同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一致时,期末在产品和已完工产品之间将不存在生产费用的分配。
第五,品种法及分步法已不合时宜。在当今社会,企业生产将不会再以生产为导向,而会以消费为导向。生产厂家也会适时调整生产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核算将是其主要特点。此时分步法显就得繁杂跟不上发展要求了,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取代分步法。从而成为成本核算的唯一基本方法。
二、战略成本管理相比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第一,大局观和整体性。战略成本管理是要以顾全大局的思想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要考虑全盘,也就是大局观和整体性是第一位的。
第二。战略观和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制定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就是使竞争优势永葆活力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和逐步发展,所以在进行成本管理中除了分析当前的现状,更要切实分析将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市场观和外向性。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是战略成本管理必须要重点加以分析的,还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资源因素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牵制作用。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要从整个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综合考虑,把企业外部资源作为降低企业成本的核心要务来开展工作。
第四,成本观和无形性。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的控制,不仅要考虑有形可量化的成本影响因素,也要注重企业的无形成本因素。从而使成本控制更加理性和科学。
三、战略成本管理一般采取的四种方法
第一,价值链分析方法。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就是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利润则是整条价值链列示的总价值与企业因从事各项价值活动所投入的总成本的差额。价值链分析说到底是分析企业的生产、设计、营销、交货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经营活动等,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全面综合考虑,以此评价判断战略成本管理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高层提供经营决策依据,准确把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在未来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走向。
第二,战略定位分析方法。企业的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与竞争者对抗以适应市场。在战略管理中要确定如何采取相应的战略,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是必须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波特提出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就成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值得现代企业探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