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职业的概念

绿色职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职业的概念

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近些年,由于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等《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的提出,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创造出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缓解各国面临的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各国政府纷纷给予绿色职业发展和绿色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制定符合本国或者地区的绿色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保证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才供应。

从绿色职业到绿色技能:行业需要到技能导向

1.什么是绿色职业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绿色职业赋予了不同的内涵。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的报告,绿色职业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报告中将绿色职业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划定的范围包括能源供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等六个经济领域。

绿色职业并不是完全新创造的职业,大部分绿色职业只是需要对其原有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整、更新和升级。绿色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应该是能够改善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的好工作。并且绿色职业几乎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由于绿色技能的发展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得绿色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绿色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由绿色职业应运而生的绿色技能

绿色职业的兴起,需要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有所提升,能更适应绿色职业发展的技能需要。那么,绿色职业技能是不是一种新的技能?绿色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否需要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别于以往的技能培养方式来完成?国际经验显示,绿色职业的基础能力同样适用于现存职业,不存在全新的绿色技能。如向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提供新概念和新实践的培训,以使他们适应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对这些绿色职业技能培训,只是在原有技能培训体系中,增加一些新的课程,使受训人员掌握更多的绿色知识和技能。

更新绿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更新通用能力,即包括在所有职业都适用的诸如领导、商业沟通与管理等以及通用的绿色通用能力,如理解新的环境立法、改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某一地区太阳能产业并不发达或者没有,那么进行太阳能安装工的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绿色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

纵观海外:绿色技能培训蓬勃兴起

政府的特殊政策扶持是绿色职业技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但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还为绿色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美国:以社区大学为主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9年,奥巴马签署了总额近8千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以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培养工人的绿色工作技能,联邦政府提出了一项500万美元的“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预计到 2013年为8万名工人提供绿色就业机会。此外,美国劳工联合会绿色职业中心还会为绿色技能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

美国现有的绿色技能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社区大学。求职者可以通过美国职业信息网查询到当地现有的绿色职业、该职业所需要的绿色技能以及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社区大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供与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技能的短期培训课程。求职者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获得该大学所提供的绿色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一般为三到六个月,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会颁发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一部分私人培训机构也会涉及绿色技能的培训,也都是短期培训。这些培训机构绿色技能培训大都只针对某一个领域,如清洁能源,它将获得政府能源部门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

加拿大: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带动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6年北美风险投资者共为绿色清洁科技企业投资39亿加元 ,使得绿色经济产业成为投资领域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将绿色技能培训分为现有技能的更新和新兴绿色技能的培训。研究表明,加拿大绿色技能需求主要集中以下领域: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电子技术、能源效率、金融业以及一些有利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的传统技能,如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员、咨询和工程专家。

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The Green Skills Network Research Project)提供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就业机会,并针对该项绿色职业的入门条件等信息向求职者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该项目还由加拿大环保事业组织(ECO)为工人提供培训和工作经验验证;大学通过核心课程和技能标准的设立,帮助实现绿色产业人才的专业化。

欧盟及其各国:以“绿色技能中心”和职业教育战略为主的绿色技能培训

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消费心理 包装设计 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商品外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了解商品的第一步。因此,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心理,进行包装设计的商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就要求商家在注重商品质量的基础上,对商品包装进行多元化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其对外观的欣赏需求,才能促进商品的销售。

1现代消费心理的特点

其一,现代消费者更注重理性消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舆论媒体的广泛,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因此更加便于消费者理性消费观的产生。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品进行了解,不会再发生大量盲从的现象,消费者具有独立消费的心理。其次,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当前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更注重追求其个人的个性化,力求与众不同,消费出自己的品味和爱好,由此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确认,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商家的思想,更表现出一个商品的艺术价值。其三,绿色消费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会关注商品的环保程度,以及健康安全程度,因此绿色包装不仅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使消费者了解本商品的环保理念。也是商品本身对绿色消费的支持体现。最后,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性,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接受的程度互不相同。在对商品的包装上也是如此,有的消费者崇尚简约的包装,有的消费者崇尚精美的包装,因此,抓住消费者不同消费接受程度中的相通之处,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又一重点。

2包装设计的特点

首先,包装设计的专业化日益提高,在当今的消费环节中,包装设计已经逐渐由商品的配角变为主角,在消费中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在对商品包装的环节也变得更加的专业化,进行包装优设计、精加工。其次,包装设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商品的属性、质量、作用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力求尽力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本质,提升商品的价值。在包装上为了迎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会出现一些大胆用色用图、限量版、精装版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理。其三,包装设计的绿色环保概念。因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越来越重视,商品包装设计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点。绿色包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设计者主要是应用环保概念进行绿色环保主题的包装设计,在宣传商品的基础上,更能潜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环保概念,做到消费和环保两不误。在逐渐绿色化的过程中,部分商品采取简洁包装甚至无包装的理念,使商品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特色。

3利用消费心理进行包装设计

简单来说,包装设计是为了更加便于消费者购买的途径,是商品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消费心理特点和包装设计特点,包装设计者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

其一,注重商品和包装的结合。包装设计的理念应当和商品的属一致,根据不同的商品进行不同的设计。力求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消费者不是盲目的,即使是因为一件商品的内外不符而购买了此商品,也不会再回购,因此要想长久的发展一个商品,就要做到内外兼修,不做虚假无用的包装。其二,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要求也很重要,商品包装者应具有专业素养,在美学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包装最大的艺术化,对商品包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和调色,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此商品,也能够具有深刻的印象和对艺术的欣赏。其三,商品消费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理念选择一个更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概念进行设计。其四,在当前对绿色环保概念提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地进行包装设计,做到精致中符合节俭的概念,使包装不仅使消费者能够满足美观感受,更能察觉到简朴的环保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实现包装的醒目性,在众多商品众多竞争的今天,商品包装的醒目性极为重要,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也过目不忘,则完成了商品包装最重要的步骤。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对包装设计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其机遇。包装设计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更好的包装设计,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实现其享受和欣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更应开阔眼界,多接触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实现满足消费者和促进商品的销售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巧红.试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11(15).

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农业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国家正在实施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转变农民身份,将农民职业化,为农业发展培养实践人才。着重分析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养;阻碍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夏慧敏,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隋许杰,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50-03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都在为培养职业农民做各种努力。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概念有:专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农民职业化、骨干农民等,但专业农民和骨干农民是特指一部分农民,不代表整体,而农民专业化与农民职业化是一种手段,它是转变现在的传统农民为职业农民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与传统农民相对。在我国,农民一直以来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身份、一种等级、一种生活状态农民有一种贬义的意味。新型职业农民则是要彻底与传统农民决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诠释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先进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人,他们以农业为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客观的稳定的工作收入。职业农民从内涵上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必须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和经营;(2)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3)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2]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阻碍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类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在全国广泛实行,必须要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阻碍。

(一)农民基本构成方面的阻碍

1.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大量农民“跳农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重新开辟一个谋生之路。农民转移人口不断增多,每年以900万人—1 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尤其是青壮年的务农农民急剧下降。[3]

2.农民结构趋向失衡。农村务农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务农人口中老龄化严重,在性别结构上,务农人口偏向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和辍学少女。务农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务农,她们可能还在家附近的工厂打工,抽空照料家里的田地。这部分农民不看重农业产量,她们的想法很简单,种点庄稼总比撂荒要划算。

3.农民传承出现断裂。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农民是无法获得职业的人不得已而维持生计的手段。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即便是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五谷不分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农业的一个重大难点。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走出去,留在了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留在农村的有文化的中老年人还有大部分是退休的农村干部,真正务农的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上的阻碍

1.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总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农民对于农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反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容易安于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花时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效果还不得而知,农民普遍热情不高。此外,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体系上还存在诸多弊端,农民对于是否参加培训还处于观望期。尽管部分农民有依靠科学知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意识,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够培训课程对他们偏难,学习效果不明显,渐渐地热情也冷却了。

2.职业培训体系与现实脱节。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高学历的农业专业的高材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农业实际情况却了解甚少。他们在教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对实用技术的传授。另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学历教学如出一辙,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照本宣科,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想结合。另外,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时间短、收费低、组织难,有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采取有利可图的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却不愿意组织在乡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无法为职业农民带来实际收益,这就使很多职业农民面临着务农无技、致富无术的两难境地。[4]

3.政府认识不足,敷衍了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由于受到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运作困难的影响,不光缺乏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更不愿意承认职业农民培训会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不承认农民培训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于是培训只是敷衍了事,纯粹走形式主义,基层政府不愿意打破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安于现状,不愿意进行改变。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阻碍

1.土地制度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责任到人,试用权归农民,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量。但目前个人的承包土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制度的来发挥作用。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发挥靠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为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保障。

2.农民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蓬勃兴起,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行业,不仅劳心劳力地位低,而且赚钱少,很多人只要有机会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从事农业人口的锐减,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对于我国的农业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培养职业农民的前提是必须提高农民地位,将农民与其他职业对等化,提高农民收入,将职业农民也光荣的观念引入人们的思想中。

3.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职业农民的培训是要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就不再是相对于“市民”的一种身份。作为职业,不仅农村人口可以从事,城市人口也可以加入职业农民的培训。从这一个角度看,培养职业农民,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保证职业农民的多元性。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双向流动能够为培养职业农民铺平道路,拓宽视野。同时,职业农民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分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培养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因素在所难免。在突破阻碍,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合实际,积极寻找问题适合我国特色的有效解决措施。

(一)内在变革:职业教育培养方面的调整

1.在培养内容上,因地因时,特色教学。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天时地利。农作物的生长有地区差异。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专职人才,所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要注重地方特色的融入。例如:山东烟台适合种苹果,那么就应该在职业教育中侧重于苹果种植技术的传授,并且,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还引入最新苹果品种的科研成果介绍推广,力求通过职业教育的果农将当地苹果种植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培养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与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致。

2.在培养方式上,宽领域培养,专业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宽领域的培养,专业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顾及眼下,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国家需要一种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在相关能力的适应范围内,能够从一种类型的工作转换到另一种专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接受训练的范围应该比他最后掌握的专业更广泛,他因此获得的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能力将对工人有利,对雇主有力,对国家有利。[5]因此,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可以实行先大综合的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学习的方式,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变能力,而专业学习则让他们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有较高的技能。

3.在培养条件上,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一般职业教育都强调“双师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应该如此。师资力量的选择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科研一线的高学历人员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老农,让课堂贴近现实,更加饱满充实。高等学校毕业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田间,深入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并承担部分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加强农业科研人员与职业农民的互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在培养成果上,实行证书准入制。既然农民变成一种职业,就要有相应进入职业的门槛来保证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的良好延续。在农业准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人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一般两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例如丹麦,规定要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用地的人员,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后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有绿色证书者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并能获得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6]我国职业学校也应该给接受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的农民颁布相关学历证书。对于这些农民,政府应该放宽他们承包大量土地的条件,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农药化肥、农用设施的补贴等。

(二)外在保障:外部环境的改善

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保驾护航。农业的公益性、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以教育培训为主体,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

2.确保农业用地,规范土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想要职业农民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流转中起到监督调节作用,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

3.转变职业观点,提升农民地位。要将培养职业农民有效落实,还必须转变农民的现有的观念。(1)必须保证职业农民的收入稳定,并且与一般工人、教师不相上下,甚至比他们更高。收入的提高是改变人们对职业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2)转变职业观念,也应该打破区域限制,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村户口的人可以担任,城镇户口的人只要参加了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准入资格,就可以从事农业工作。换句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更多的鼓励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种双向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化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其中,也包括观念的融合,生活习惯的改进、社会地位的对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Z].教职成厅[2014]1号,2014-03-14.

[2]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9.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13):369.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97.

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装;时尚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职业”这个词的界定也越来越模糊,也不再是原来所局限的范围,这一方面与社会环境中知识普及程度加大、职业之间的门槛降低有关,另一方面与现代知识语境中代表绝对真理的权威的消失有关,所以“职业”这个词的定义也更为广泛。总之,随着人们思想不断转变和认知的提高,一种职业不再是一个“铁饭碗”或者是一道翻不过去的高峰,“隔行如隔山”这句话也不再普遍适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的种类也大大增加。一方面是行业壁垒打破,另一方面是行业细分增值,再次情况下,狭义上的与各个职业相对应的职业装种类也庞大而复杂起来,而广义上的职业装则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商业化、政治威权及科技革新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复杂的变化。

职业装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所产生,但是不可能各个行业都是沿用统一的职业装设计模式,否则就会互相混淆,所以在制定职业装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从事行业的特征性,也要有能区别其他行业职业装的特殊性。设计运用国际流行的时尚元素,结合从事行业的设计和经营理念来确定服装的设计概念。从面料、纹样及配色等方面强调职业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那么职业装就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职业装的特征

1、工作服

工作服是指从事手工劳动,或者是从事特种工作是穿的服装,在现在的环境中,工作服不一定是“蓝领”阶层的穿着,有些高收入阶层也有相应的工作服,如手术服及门诊服。从广泛的意义来看,工作服有时候也是职业装的代名词,两种概念是相互覆盖的,比如现代军服中一些应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的单兵种军服等,即是工作服也是职业装,因为是其特殊职业造成的。这种设计的服装其实跟生产车间中的工作服设计理念都差不多,都是根据行业特殊需要而已。

2、制服

制服在这里是指与政权相关的标识性服装,其不仅标识政权公权力的权威性,还标识着装人的身份。如古代的制服即官员服装具备复杂的等级标方法,官员的级别不同从所穿官服的颜色、图案、花纹都能看出来,也代表着各自的地位不同。类似于现在职业中的空姐,乘务长所穿制服的颜色明显跟乘务员的是有所区分,但样式还是一致的。在现代服装中,制服等级标识最常见的领域应当是警察、军队等强力机关,而不同的标识方法也反映出该职业的独特文化。有些制服让人情有独钟,穿上之后就觉得意气风发,让人产生一种优然的感觉。

3、都市职业装

都市职业装的着装对象大多为在城市中的上班族,俗称“白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白领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不错的经济实力,体面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都市脑力工作,对生活有一定的品味。除了着装适应案头的工作环境之外,还要有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精神,因此,现代都市职业装更多的追求时尚性、高端性,范思哲、迪奥等著名时装品牌都纷纷推出自身的时尚都市职业装,全球各大时装周中职业装的展示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在这三类职业装中,制服有时会与工作服的功能相重合,除了公检法等权利机关外,制服还被运用到其它领域,如酒店服务业、厨师等。

二、职业装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制服和工装的历史发展虽不长,最早起源于劳保服企业,但发展却十分迅猛。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加快了发展脚步。主要原因是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一个十分稳定的时期,各种行业也孕育而生,职业种类繁多,因此对工作服、职业装的需求也逐渐变大。促使职业制服从国内服装行业的40余大类中独立出来,形成自身产业集群。

职业时装最初都用作办公室的职业装束,也作为商务礼仪正式装之用,男装从传统的中山装转变为西服,女装则是基于男式西服的基础之上,结合女性体态对版型加以修改,现在也称作是女装西服,这种服装类型也不在是以男士为主导。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化上与外界交流增多,职业时装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与休闲时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里我想说的是,以西服为主的职业装应该是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大量外来文化和新鲜知识的注入改变中国人传统的着装观念,为了适应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西服这种职业装才得以成为主流。

三、职业装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各行业从业者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要有高学历、高素质,更要有良好健康的形象。如何能把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不仅需要合理得体的穿着,还要求把好的形象展现出来,传统的职业装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必然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1、职业装的功能化。要具备某些特定功能的特种功能服,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有些工作场合必须要有特种职业装,对使用者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比如运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到防静电、防腐、防酸碱、防潮、防污、防雾、防紫外线防辐射等,以维护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工作人员身体。这些服装已经超过一半意义的传统职业服装,面对着日益革新的科技和复杂工作环境的出现,开发研制出新型的职业工作服已近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2、职业装的时尚化。职业装是依托城市的发展的,都市时尚化是职业装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职业装在设计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追求创新与个性的发展,摆脱了人们对传统职业装的束缚。目前职业装的趋势向着个性化、休闲化、时尚化;工装具有安全、环保的保护功能有美观、舒适;公务着装从庄严、严谨向亲和性、人性化发展、职业装应具有稳中求变,在服装与饰件风格上统一,追求服装的整体美。在以后的职业服装开发中,对于国际化的地域、人文加以特别的注意,是中国的职业装产业的到发展和突破,进入新高度,建立新起点。职业服饰也应有一片绚丽多彩的世界,它给人带来了职业美和自然美。

3、职业装的品牌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品牌成为服装潮流中的显著特点。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我们对于职业服装的要求不要只限于借鉴国外的品牌职业装,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职业装品牌文化,同时在满足自身职业装发展的需求外也要关注国外职业装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自主的职业装品牌更有利于走向世界。用国际职业装的标准组织生产制作,成为国内外认同的 搞标准职业装,不断提高附加值,同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4、职业装的科技化。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型面料和科技的应用在不断普及。加强职业装面料的开发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到身体上的舒适,对工作会有更加饱满的热情。科技对职业服装的产业提升在现阶段的表象越来越突出,根据每个行业的自身特点,对职业服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信在不久的以后,让职业装含有红外、理疗、保健的功能会很快普及。

结语

现代的职业装应该确定一种理念,即它是以各种不同的人为造型对象,受行业局限的制约,不同的款式是由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加以体现的,从以后的发展方向来看,职业装应该更要关注到与人、社会、环境、自然是否是和谐统一的,设计时要有“绿色”“时尚”职业装的理念,这才能推进职业装长久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庆红.论职业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

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我的编号是02535。EP封面像是泼上去的绿色。淡绿,青绿,墨绿,深绿,绕着“蓝蓝的天”。几道类似于河流的线条划过封面正页。歌词印在EP的内页,并没有设计单独的歌词页。除了一张简单的CD,附了一张小小的曹方的海报,身着淡雅的白色裙子,望着别处的她;海报背后则是一份“曹方的生活地图”,26个生活标点。比海报更小的是,26个去处的简单介绍。

我不清楚什么是概念单曲。我不随从这是一张“销售收入将用于帮助西南干旱贫苦家庭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的CD。第一次听到这首《南澜掌》,是接到了豆邮的系统通知,来自音乐人“曹方”。于是,听过之后,便成了可以在我的歌单中无限单循环的一首歌。我一直不喜欢EP专辑,单单一首歌却要花费好几十元,占空间,也不够环保。我也一直不喜欢与任何慈善相沾边的活动,自己好好去做,细水长流,拿到台面上来说有些争宠的味道。更何况512之后,我就拒绝单纯的捐钱给xx或YY组织,我不想自己的钱不明不白的走出我的视线。在纠结了两三天之后,还是决定买下这盘EP:或许不需要把一些事情想的过于复杂,喜欢一首歌,就想拥有它。曹方,是一个我心底就很信任的歌者。如果还有一些人为设计的因素,就随它而去吧。

歌词很简单,音乐很轻柔,配着丝丝回旋的葫芦丝,给了我一双翅膀,飞跃万水千山,来到南澜掌,那个被描述的世外桃源。音乐之间,充满着灵气。如果有一天去云南,我一定会带上这首歌,以前有香格里拉,现在有南澜掌。试图找到歌曲之外的南澜掌,可无论是google和百度,答案都是“曹方+南澜掌”,唯有输入“澜沧江”才会获取不一样的结果。音乐人,或许正是可以利用自己的集光灯效应传达自己的理念,新的感悟,不同的事物,或是激进,或是沉稳,或是年龄与经历的积累。曹方讲述了她与她的南澜掌,她的幸福就在南澜掌,就在她的身边。南澜掌是曹方家乡当地人对澜沧江的称呼,发源于青海玉树的吉富山,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又被称为“东方多瑙河”,它在中国是澜沧江,在越南则是新的名字湄公河。同样一条河流,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记忆。每个人都无法忘记自己家乡的河流,那是游泳池永远也无法比拟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河流,清澈,黑暗,污浊,漩涡……,有时候各种支流交错,无法看清楚自己:其实幸福就在身边。我最近很苦恼,我看不到职业的上升空间,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日常与娱乐开支。可是,如果幸福能量化为钱与事业吗?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我看不到我的未来,可我的朋友说,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演出,经常出去小游,一个人自由自在,爱好广泛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而她们却迫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做不到。

这是一张EP,一首歌和它的伴奏。EP的右下角印着清晰的“销售收入将用于帮助西南干旱贫苦家庭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前段时间章子怡的捐款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每一个人都本该把“慈善”(或者说是“爱与感谢”)牢记心中,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现实却是,越简单的事情越没有去达成,而“间接”的找人代劳了。销售收入是包括什么呢?会不会有专门的监督机构跟踪每一笔款项的去处呢(“爱心不设限量,每张专属流水编号”)?如果单单看印刷品上的这些文字,心里会有些条件反射的。但是看了曹方的博客《愿望》,疑虑消失。本不该去怀疑,去苛刻的看待,可是种种现实却又让我活在一个迷雾一样的世界,少一份信任,多了一种距离。

一个小小的愿望,只要去做,就会有达成的一天。曹方想做,做了,并在持续的进行中。她也是一颗小太阳,在不断聚集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