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监管模式

信用监管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监管模式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第1篇

一、档案管理模式

1.档案管理模式来源:《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依据食品管理要求的模式,同步建立公共场所的档案管理模式。

2.档案管理模式:相对人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一户一档是指一个行政许可单位为一户,该户所产生的行政许可、经常性监督(含行政处罚内容)、投诉等资料归到一个或若干个案卷中并形成案卷目录。

(1)归档范围:食品、公共场所的行政许可档案(包括新办许可、延续、变更、主动注销及补办时所形成的档案)、食品、公共场所的经常性卫生监督档案(包括现场检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监督量化评分表、现场监督监测采样等)、食品、公共场所的投诉档案(包括因投诉产生的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案件终结报告、回复通知书等)以及食品、公共场所行政处罚资料。

(2)归档时间及要求:采取分步进行的方式,首先将新办许可档案按月归档,延续、变更、补证等许可档案按月归入原许可档案中。第二年三月底前将日常监督、投诉、处罚档案归入含有原许可信息档案的盒中,统一归为一个档案,编制一个编码,即为“一户一档”,这样分步骤进行,按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规定,预计三年时间将完成全部档案的归档。

二、档案管理模式的实现

1.端正态度,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落实档案管理工作有关规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与行政许可执法工作放在一条连接线上,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有关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档案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以一贯之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

2.查漏补缺,加强学习培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卫生监督的档案工作,涉及到许可、执法、安全等敏感问题,必须有专人负责,在业务上主动与档案主管部门、卫生系统进行沟通,学习档案相关知识,尤其是信用档案整理目前无相关细则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整理工作中不断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同时在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在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努力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在推行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过程中,对档案员要多培训、多指导,对涉及的有关科室统一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善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功能建设。卫生监督管理信用档案不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又具备一般信息具有的压缩性、及时性特点,因此要严把案卷质量关,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安全,使档案工作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要做到这一些,就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解决用房、用人及相应的安全配套设备、设施。通过不断的改进,更好地适应政府档案工作需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以全新理念打造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新形象。

三、管理模式实用性探讨

1.建立信用档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①。第一,建立

企业信用档案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秩序的需要;第二,是维护企业声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第四,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拓展服务领域的需要。2.促使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系统化。新的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了多年来日常监督情况、许可、处罚分别存放,管理相对人整体材料零乱,容易丢失,查找难,导致监督工作不顺畅的现状,使监督人员未到达现场就掌握了管理相对人的基本信息和年内以往监管情况,使卫生监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3.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的启用,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关注管理相对人经营行为。实施信用档案管理,将把管理的餐饮单位、公共场所的守法执业情况或不良行为(行政处罚等)记录记入信用档案。对管理相对人的信用状况适时公布,将会最大限度发挥管理相对人道德监管的力度,从而促使管理的餐饮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更加自律,从而促进社会公平。而信用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必将促使卫生监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4.有效促进卫生监督档案利用。开发利用好系统卫生监督信用档案,将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②。

(1)风险预报。卫生监督工作涵盖了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等多个专业,通过对历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季节、地理等特点,提前进入预防状态,可以预知高风险食品,提前进行防范;通过对历年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区、场所和单位,重点对这些领域加强防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效果。

(2) 提高文书质量。对不同时期的高质量档案进行整理,开展观摩和学习,将有效提高文书质量。

(3) 促进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档案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从日常监督中发现监管空白区及频次不达标等问题,则提示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不足等;或档案内容不完善,则提示内部管理、监督员履职等存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完善卫生监督职能,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权益服务。

注释:

①朱霞惠,何敏.科学挖掘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的利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__,2(7)146.

②齐永红,毛成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中的重要性[j].兰台内外,20__(6).

作者单位:张晓蔚,吕梅英,丰台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罗晓梅, 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图书馆

摘要:建立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必然要求。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电局 用电检查 管理模式

一、用电检查工作的概述

1、用电检查的定义

用电检查就是电力企业为了保障正常的供用电秩序和公共安全而从事的检查、监督、指导、帮助用户进行安全、经济、合理用电的行为。

2、用电检查工作内容

内容包括用电业务办理、用电稽查、用电安全指导、客户服务、抄表收费等业务。用电检查已成为供电企业对外服务的窗口,成为客户与供电企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二、用电检查管理的现状

1、用电检查管理职能的消失,导致了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电力安全管理的缺位。客户用电安全缺乏监督管理,客户用电安全形势恶化愈演愈烈。客户资产用电设备故障频繁,已越来越影响到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2、社会舆论导向片面强调供电企业服务社会和客户的义务,忽略了电网安全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维护的事实,影响了供电企业维护电网安全和用电秩序,导致了电力设施破坏和窃电等事件的逐渐增多。

3、用电检查人员在为客户用电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安全用电的合理要求和客户要求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矛盾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电检查协调工作的难度,使电力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满足客户要求,则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如果不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以安全为先对客户施加压力,则带来了客户对电力优质服务工作的不满,影响了供电服务形象。

三、加强用户需求的管理,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水平

1、建立完善大客户资料

要搞好大客户服务工作,首先要在客户群中辨别谁是重要客户,谁是潜在大客户。其次,建立完善的大客户基础资料,根据实际需求编制管理软件,实现用电检查的现代化管理。要依据资料提供的信息,对大客户的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等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客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跟踪,为其提供预警服务和其它有益的建议,提高客户的供电可靠性。

2、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用电检查水平

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查看客户基本档案信息,更能阅览分析客户的历史数据与即时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帮助用电检查人员直观地进行各类数据的分析汇总,对用电检查计划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能够极大地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

3、挖掘和配置电量增长点,利用预购电方式促进电费回收

用电检查人员应对所辖用电单位的供用电设备状况、运行方式、用电负荷性质、供电管理状况、经营经济状况、企业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电量增长点及变化趋势、欠费状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做到动态掌握,为全面细致开展用电、营业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积极推行预付费的缴费方式,要做到既保证用户的正常用电,促进电量的增长,也保证了电费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4、提高客户端功率因数,减少电压偏移

(1)自然功率因数是指用电设备在没有安装补偿装置情况下的功率因数。要合理选用变压器容量,减少变压器空载和低负荷现象,选用优质低损变压器。合理使用感应电动机,是改善和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重要措施之一。应使电动机经常在75%以上负载状况下运行,不可余量过大,否则会使损耗增加。对轻载运行的电动机,可采用降压运行的方法。因为空载时无功功率约占额定负载时无功功率的60%~70%,故障运行时可以使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提高。

(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是加装无功补偿装置。用户安装的集中无功补偿设备,应同时安装随电压、负荷变化而自动投切的自动装置,使无功补偿装置在低压电网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补偿作用,使功率因数维持最佳值。

5、强化措施,提高用电检查效率

(1)建立每月每台公用变压器线损分析制度,缩小用电检查范围。根据每月公用变压器的线损报表分析,若发现该台公用变的线损突增,便把这台公用变的供电范围列为用电检查范围,并重点检查该台公用变范围内用电量突减的异常用户,做到用电检查范围缩小,目标明确,这样的用电检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私人企业、商业用户的重点检查机制,提高用电检查的针对性。私人企业、酒楼、宾馆、发廓等用户,由于涉及私人利益和经营成本,且用电负荷比较大,驱使这些用户冒险违章窃电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应把这些私人企业、私人承包商业用户列为日常用电检查的重点对象,每月注意这些用户的用电量,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这些用户的用电情况。

(3)建立举报奖励机制,拓宽获取用户违章窃电的信息来源。通过制定窃电举报奖励办法,提高广大群众举报违章窃电的积极性,并按规定兑现承诺的奖励,这样既使用电检查人员增加了追查用户违章窃电的线索,也在社会上形成群策群力、同抓共管的防窃电局面,促进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4)运用居民用户现场巡查的“重点”抽查法,提高用电检查的快速准确性。在城镇成千上万居民用电户的日常现场用电巡查工作中,光靠几个用电检查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若我们运用下面的“重点”抽查方法,用电检查的速度和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①检查用户计量装置的加封情况,把没有封印或伪封的表箱、电能表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因为没有封印或伪封的表箱、电能表,为用户违章窃电提供方便和可能。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市场;发展规律;创新管理;

一、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前期规划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管理等各个复杂的方面,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和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探讨,是摆在现代建筑企业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模式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创新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要求建筑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新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施工企业与建筑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理念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将各种影响施工管理进程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初始阶段。

(二)时代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根据宏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加强了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开发力度,为建筑工程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调控下的建筑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就要求承接项目企业的相关实力和资质与之匹配,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筑企业只有占据管理创新的优势地位,才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辅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筑行业内部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建筑行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性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市场管理涉及国家宏观调控、人为导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法以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普遍规律对其进行妥善处理。针对市场经济洪流席卷下的建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创新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规律,在逐渐完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整个建筑市场的长足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有建筑市场并未完全建立起体系化的制度规范系统,建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和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手段,以创新来应对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运作项目,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进入到下一轮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的动态化和多变性,决定了只有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实践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必然需要依托先进科学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完善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渐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转化为企业实际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达到促进建筑行业各方面竞争实力的有效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随之登上了一个台阶,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可行性,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只有在各要素高效有序地互相作用下,生产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下,不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更是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生产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劳动者。只有集合了优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操作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模式改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走向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道路,制约了企业管理方式的盲目改革。

(四)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符合提升企业品牌效益的需要

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的需求。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效应是企业对外宣传策略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综合实力过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做到迅速准确地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即时更新企业血液,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求。在激烈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能够使企业的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消费者争相称赞的口碑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需要管理层给予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型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不要拘泥于现有方案或从前的成功经验,而是不断从实际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使之在遵循创新原则的前提下,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管理体制创新

1、通过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项目经理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经理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就构成不了企业法人。这样项目经理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承担法人责任。

2、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形成来自所有者(对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来说,企业就是所有人)的激励和约束,因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形成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控股公司的意志。控股公司的意志是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规避市场风险。

3、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行,具体可以表现在工程项目的考核工作上:根据项目工程承包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及竣工的考核工作体系,对于既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实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了庞大建筑工程责任的具体化落实,有利于企业监督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技术创新就是利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型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体员工中的比例,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迎难而上,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切实有效贯彻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实现长足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29(15):47-47.

[2] 陈磊.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构建[J].世界家苑,2011,(10):78.

[3] 谭雪峰,盖波.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32):35-36.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第4篇

一、以“市情”定规模,精细化布局,确保公租房不“空置”

西宁市市辖四区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5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市确定棚户区改造13016户;建设廉租住房21500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00套;建设公租房31500套。到“十二五”末,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应保尽保,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至全市(包括三县)城镇户籍家庭的20%左右。

二、以“土地”保建设,精细化准备,确保公租房项目不“落空”

落实土地供应是保障公租房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土地问题在公租房建设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及时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确保项目按时落地建设:一是规定“房产部门应将下年度公租房项目用地计划年底前及时报土地部门,土地部门必须将公租房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二是以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的新建商品住房项目,须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扣除回迁安置面积后的10%(5%为廉租住房、5%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上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三是将公租房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中,与各项工作同验收、同考核,实现公租房项目不“落空”。四是结合西宁市土地稀缺、征地速度较为缓慢、房屋拆迁难度大等问题,构建了“政府主导、平台运作、社会参与、股权多元”的新模式,实现社会参与,面向公租房需求旺盛的工业园区,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鼓励他们投资公租房建设,定向为企业职工解决租赁住房。

三、把好关口,精细化运作,确保公租房项目高质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综合推进、目标管理”的总体思路,着力把好“六个关口”,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一是把好选址布局关。将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点,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规中,提前锁定保障性住房用地边界,在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二是把好规划设计关。按照“经济适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通过采取公开招标或设计方案比选等方式,择优选择,无论在户型结构、建筑外观、环境配套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同时,进行精细化运作,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创新工作思路,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今年我市将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建设,让这项工程更好地惠及民生。三是把好工程建设关。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到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严格实行项目公开招投标,严格执行国家住房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建设制度,对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管理,涉及工程质量、安全、设计变更等问题时,实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造价咨询机构、代建单位五方会签制度。四是把好质量安全关。通过采取“法人监理、专业监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组建了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检查,从材料进场到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同时,制定了工程竣工验收标准,细化了工程验收的每一个细节,较好地保障了工程质量。五是把好综合配套关。始终把小区配套摆在重要位置,小区水、电、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均与主体建筑一次性配套建设到位,并统一配套建设物管用房、社区用房、停车位、小区广场等配套设施;对廉租住房和公租房,制定了室内基本装修标准,确保低收入家庭可直接入住。六是把好分配管理服务关。在分配管理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方式进行,严格制定分配方案,保证分配公平公正、阳光操作。

四、建立专业运营机构,精细化安排,确保公租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形变更;属性变更;批量变更;变更审核监管

1 现行变更模式及其评价

1.1 现行变更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城镇地籍宗地变更主要是根据外业采集数据直接利用工具导入到地籍数据库中进行宗地的变更,有些计算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区域依然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在调查纸质底图上用尺量的方式进行勾画变更,这种变更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1.1 数据精度较低,对于日趋频繁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很难有效的保证地籍数据的现势性;

1.1.2 无法实现对宗地变更的历史信息进行管理查询;

1.1.3 很容易引起宗地界线的产权纠纷,增加民众的上访几率,甚至会带来民事纠纷等等;

1.1.4 对于区、县有独立变更权限的区域,市级无法实时接收区、县的变更信息,无法保持市级数据与区、县级数据的现势一致性,对市级领导决策分析带来了很大难度。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旧的变更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目前的地籍管理工作,呼吁一种对宗地变更审核监管及严密的数据更新体制的出现。

2 监管审核变更模式的探讨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全国各地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也逐步建立起来,良好的数据更新机制才能保证数据库的现势性和满足日常地籍管理工作需要。对于城镇地籍而言,宗地的实时更新就是重中之中,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的宗地变更模式,势必会把原有的弊端引入到二调后的基础数据库中,导致数据库因为数据冗余而无法使用。那么怎样既能很好的利用二调城镇调查地籍数据成果,又能保证二调后的数据库高精度的实时更新呢?这就需要对变更数据进行严格的监管,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审核逐步进行宗地变更及数据更新。 那么如何实现宗地有效的变更监管呢?

根据变更数据的来源途经和工作量的划分不同,目前变更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变更数据采集单位通过采集系统将外业采集到的变更数据录入数据库制作成变更包,再经过导入工具将变更包里的数据导入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通过审核(审核宗地变更地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后的地块数据即可批量变更入库(离线变更模式);第二种是直接在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勾画地块录入变更信息,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入库变更(在线变更模式)。结合这两种工作模式设计了两种变更模式:在线模式和离线模式。

同时,变更监管审核系统可以继承由国土部门提前发放到作业单位的地籍号、界址点号等信息,也可以由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自动生成地籍号和界址点号信息,国土相关管理部门灵活选择使用,另外还提供设定时间点时间段的变更数据包的导入和导出功能。

2.1 离线变更模式

离线变更主要是由作业单位完成对宗地变更数据的采集、上图、属性录入、调查表生成等工作,对一个地块或多个地块按照一定数据格式要求制作成变更包,提交到国土主管科室,再由科室相关负责人员通过接收工具接收作业单位提交的变更包,通过变更监管系统常规的数据检查(包括地籍号的唯一性检查、界址点号的唯一性检查等等)进行入库,形成待办项目(经导入工具导入日常业务系统的变更地块,或者直接在业务系统中建立且尚未经过审核批准的变更项目),然后由科室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调查表、宗地图等相关信息的检查审核转入项目审核如图,无错误后进行执行变更,完成变更后转入已办项目(经过审核且已在日常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发生变更的项目),否则打回。

这种变更模式把变更所需要录入地块信息的工作量转嫁到作业单位,从而节省了国土主管部门行政办理所消耗的时间,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土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科室数据维护人员较少的国土部门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2.2 在线变更模式

在线变更模式是直接由国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在日常业务管理系统中勾画地块、录入变更属性如图(1),之后对变更地块属性及图形审核,通过审核的地块可以多地块一起变更入库,否则打回。

图(1)

这种变更模式可以节省国土管理部门的外包项目成本,但会占用一定的工作人员和国土部门相关人员的操作时间,需要对地籍数据进行变更操作及数据维护,同时对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个别区县局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可由国土管理部门根据自身情况酌情使用。

2.3 地籍号和界址点号管理模式

2.3.1 地籍号与界址点的继承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市、区、县的国土管理部门,存在单独对地籍号和界址点号的管理部门,每每遇到宗地需要调整变更时,需先行向这些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地籍号和界址点号,再由变更调查单位进行调查,形成变更调查材料报送到地籍变更操作维护部门,由其完成地籍数据的变更工作。这就需要变更监管审核系统能够继承外业采集后编好的地籍号和界址点号,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又不破坏局方现有部门的完整性。而这些过程人为操作过于频繁,容易造成数据编号的混乱,致使部分数据的查询的错误,故而急需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检查。而目前的监管审核系统提供了对采集数据的编号继承,同时对地籍号和界址点号进行了唯一性检查,如果存在重号情况,会给予操作人员提示,使其无法进行下步操作,需要打回修改后再进行入库变更。

2.3.2 地籍号与界址点号的自动生成

为了减少人工干预,减少偶然误差的几率,只需提供正确的坐标文件和录入一些权利人、调查指界信息,由系统自动根据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完成宗地变更地籍号、界址点号调查表等信息的生成,根据空间关系和一系列的规则自动判断宗地的新增、合并、分割、混合分并、属性更改等各种变更类型,很大程度的节省了变更的工作量、缩短了变更工作时间,提高了相关地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问题,提高了地籍数据质量。

2.4 省市级增量变更数据更新

我国各地现行的地籍管理制度在行政划分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部分(省)市级国土部门不对宗地变更进行操作,由各(市)区县独立完成,最终形成成果上交到(省厅)市局,如果要保证(省)市级数据与各(市)区县的地籍数据库保持一致,仍然需要一套严密的更新机制,通过这种更新功能机制实现(省)市级数据与(市)区县数据同步。定期更新市级数据库就非常必要,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市)区县级变更数据包的汇交导出,然后在导入到(省)市级地籍数据库中,完成对(省)市级数据库的增量变更更新。新的变更监管系统通过工作人员选择汇交的增量数据包,自动解析数据包内的基本信息,展示给工作人员,待审核确定后并将增量增收到相应行政单位的数据库下面。完成省市级增量变更数据的实时更新,保证了省、市、区县各级数据一致性和现势性,为上级领导的分析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基础数据依据。省市级增量变更数据更新流程阐述如下:从区、县及数据库导出区、县级增量包,之后导入至市级基础数据库,如果没有通过审核,返回区、县级数据库,重复上述操作。若通过审核,直接导入市级数据库,从市级数据库导出市级增量包,然后导入省级基础数据库进行审核,如若通过

直接导入省级数据J车,否则返回至市级数据

库重新导出市级增量包进行下一步操作。

2.5宗地变更历史关系回溯

宗地变更后可以对宗地历史信息进行

查看和管理,主要通过宗地历史关系回溯如

图(2)和宗地历史放映清晰如图(3)的看

到现在宗地演变的历史过程、权利人变化的

过程以及所发生变更的时间和变更类型,另

外可以通过设定时间点如图(4)和时间段

进行分析查看各个时间点和时间段如图(5)

所有发生变更的宗地信息。

通过对宗地变更的历史信息回溯便于

土地管理部门对宗地变更的监管,为宗地的

管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技术支持,是以往变

更模式中所没有的。

3.新旧变更模式区别

旧的变更模式,仅仅在表面局部实现了

宗地图面上的变更,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宗地

变化的历史过程,无法对宗地变更的历史进

行回溯,如果一旦出现宗地权属界线纠纷,

很难快速定位查找问题原因,不能完全体现

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

新的宗地监管审核的变更模式与旧的

变更模式相比,不但在图形表面上实现了宗

地变更,而目.还存在以下优点:

3.1有效的把控变更数据的精度,保证

了地籍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率;

3.2能够对宗地的历史关系进行有效的

管理、回溯、放映,可以清楚掌控宗地发生

变更的时间和过程,为国土部门管理宗地提

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3.3严密的数据更新体制,保证了省、

市、区县三级数据一致性和现势性,为土地

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和技术

支持;

3.4有效的减少了因宗地变更引起的产

权纠纷,并为此类纠纷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材

料依据。

4结语

随着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阶段,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也迈

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种使用类型的

土地应用变化也越来越频繁,涉及到产权关

系和经济利益冲突也会随之增加,因而对宗

地变更的管理也已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时

刻,本文通过分析宗地变更的新旧模式,探

讨了宗地变更监管审核的变更模式,为今后

宗地的变更及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康弘,刘利.地箱空间实体的空

间拓扑关系和变更类型分析

[2]刘利等.面向对象方法在地籍信息系

统中的应用,浙江省首届青年学术论坛地球

空间信息技术分论坛论文集,(杭州2000年)

[3]钟耳顺.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

干问题,第三届中国土地信息系统研讨会论

文集,(常州2000年)

[4]南京国图.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

责任公司的变更监管系统需求分析,(南京

2010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