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第1篇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独立性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绍兴市62位家长做了有关“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独立性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该问卷以及3岁~12岁儿童独立性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绍兴市家长在培养儿童独立性方面有如下一些缺陷。

1.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严重

对绍兴市8岁~12岁儿童的调查显示,单亲、隔代教育的儿童占到50%以上。在单亲教育的儿童中,24%的儿童会任性、固执己见,过分依赖别人,独立性较差。隔代教育下的儿童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祖辈成员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容易娇惯溺爱儿童,从而削弱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其次,祖孙之间有更大的代沟,祖孙之间难以交流,祖辈在儿童面前缺少权威等原因,使儿童不听从祖辈教育,导致缺乏正确的引导。

2.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回答“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22%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和鼓励,有些家长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缺少对孩子的肯定。除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外,家长的教育态度也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回答“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的同样的问题时,57%的家长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家长表示“虽然很想好好教育孩子,但因为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经验,总怕教错”。可见,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儿童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教育儿童的态度、要求不一致,以致儿童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管是哪种现象,都不利于儿童独立性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现状和缺陷,有如下几点可行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由以上内容分析可知,绍兴市的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系统、全面的教育观。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为了儿童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家长要尽力去获得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1)父母亲自教育子女,减少隔代教育。父母不管有多忙,都要多挤出一些时间陪伴儿童,多与儿童交流,多关注儿童的成长,履行为人父母的义务。

(2)家长选择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教养方式。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独立性表现也不同。而对于不同性格的儿童,家长应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

(3)家长积极参与专业化培训。据调查,我国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严重不足,为家长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的教育机构也并不多。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家长、政府、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协作。

2.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独立性

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除了家长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将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付诸实践。

(1)创设自由愉悦的儿童生活环境。著名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蒙台梭利指出,帮助儿童发展独立性的途径有:一是自由,二是有组织的工作。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必须给儿童以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决定自己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怎么做等。同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与同伴的活动中,儿童可以学会自我主张、自我控制,从而提高独立性。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家长通过与儿童玩耍观察儿童,进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此外,还要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创造出自由愉悦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儿童有更多自我表达、自我思考、自我抉择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独立性更强。

(2)尊重儿童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能力。尊重儿童包括多方面内容,家长既要为儿童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又要尊重儿童自我抉择的权利。

1)尊重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总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面对儿童的问题,家长应该启发儿童自己探索答案。儿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儿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2)尊重儿童的自我抉择的权利。在调查中,有42%的家长会决定儿童穿的衣服,说明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尊重儿童自我抉择的权利,这容易削弱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因此,家长应该从小为儿童提供自我抉择的机会。家长要尊重儿童对个人事务的决定权,甚至可以给儿童参与家庭事务的平等权利。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第2篇

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下一代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家庭不同教养方式的分析,提出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 影响

健康,不仅指健康的身体,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近年,从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结论中看到,当今幼儿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令人堪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一、教养方式的界定

教养方式顾名思义包含有教育和养育两个方面的内容。

家庭教养方式,广义的可以是整个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狭义的可以指父母的教养方式(本文仅对此进行分析)。它是父母运用自己的教养态度、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养育的一种方式。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影响

(一)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1. 教养方式的表现。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种教养方式中,家长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个个都成了“小皇帝”,有句俗话“捧在手里怕掉了,放到嘴里怕化了”,能够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类家长的心理。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态度是过度关心、过于宠爱、过分监护和关注,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盲目地娇惯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

2.正确的教养态度。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应当提出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不要太过溺爱孩子,不要事事迁就。对于那些任性、无理的要求,应当给予拒绝。

(二)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1. 教养方式的表现。

据了解,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这类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生硬,总是以一幅严厉、冷漠的面孔对待孩子,孩子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父母的要求往往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不允许孩子犯错或失误,否则就会遭到打骂、羞辱、体罚。他们深信“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的,是对孩子心理的摧残。

2. 正确的教养态度。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类父母要加强民主意识,要在思想上尊重、理解孩子,强化孩子的自尊心,教养孩子的原则是引导启发孩子而不是强迫命令。遇事不要多指责,学会接纳、包容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1.教养方式的表现。

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又称自流型的教养方式。在这样家庭中的父母总把自己的工作、学习、娱乐放在第一位,而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约束,无论孩子想做什么,父母一点也不关心,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做任何事情。孩子做错了事,不能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家教几乎为零。

2.正确的教养态度。

这类教养方式也是不提倡的。这样的家长应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应明确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这样的父母应该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沟通,多交流。如,可以多抽时间陪孩子看看电视,逛逛公园,经常听听孩子说说自己的事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通过鼓励强化孩子的正当行为,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自信心等。

(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1. 教养方式的表现。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家长尊重理解孩子。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自由空间,父母对子女采取民主、满足和帮助的态度。支持子女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发展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父母谈自己的问题并作出一些决定,还有部分更加开放的父母,他们认为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并确定一切活动和决定。大人的建议仅供孩子作为参考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孩子积极主动,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孩子尊重父母并能听取父母的意见。

2.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给了孩子一种安全感,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与被重视和尊重,同时也学习到了怎样关心、接纳、爱护他人与尊重他人,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犹豫不决时,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吸取力量并得到启发指导。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热情大方,善于和别人相处共事。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良好,这是可取和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

三、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建立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措施

1. 要稳定与和谐。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表现为负情绪,对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相反,父母感情融洽,互敬互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能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的性格开朗、兴趣广泛,自信自强,有利于良好个性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

2. 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加深对幼儿心理特点的认识,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建立良好科学的教养方式。

3.父母与子女要有一定的沟通时间。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升级成绩

[中图分类号]G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79-04

[作者简介]冯帆(1989―),女,河北蠡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家庭教育的结构中,父母教养方式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生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升级考试作为中学生的一次大规模、正式的考试,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升级成绩有什么关系,何种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这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二、基本概念界定

父母教养方式:Darling和Steinberg认为“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升级成绩:指学生在升级考试中获得的成绩。本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三中学为例,因此以该中学八年级学生的升级考试成绩作为升级成绩。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才能够促进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进而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升级成绩提高提供实用性建议。在此基础上为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抽取的样本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三中学八年级16班、17班、19班的全体学生,共计270名。向这些学生发放调查量表270份,收回量表270份,有效量表260份,占总数的96.26%。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作为研究工具,用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岳冬梅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个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包括六个父亲因子:父亲情感和温暖及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五个母亲因子:母亲情感和温暖及理解、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被试。量表采用的是Likert四点计分方式:“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然后按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将各个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教养方式因子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父母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程度越深。另外,我们还在调查中增加了生源地等基本信息,以使调查更加贴合实际。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升级成绩进行了相关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一)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Ⅰ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1可以发现,父亲、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Ⅰ,即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之间差异显著,且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的这种温暖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人是社会性、群居性的高级动物,对情感中的理解与关爱要求得更多,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受压抑的人来说,理解和关爱更为重要。升级考试是学生人生中经历的重要事情之一,他们在面临升级考试的时候,承受着来自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得到自己身边的人的理解、关心,会使他们情绪上感到愉快,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Ⅱ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2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Ⅱ,即惩罚、严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Ⅱ,即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母亲的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作用很小。

分析认为,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如果他们犯错误的话,就绝不会宽容。这种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是对的,但是总是抓孩子缺点,批评孩子,教育效果不一定好。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比较希望获得肯定和赞美,那些缺点比较多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总是受到批评,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心理上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逐步丧失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对学习丧失兴趣。所以父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另外,父母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应该把目的和结果统一起来,绝不能盲目地去爱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过度干涉只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自然不会对成绩提高有所帮助。所以,母亲这种过度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的作用。

(三)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Ⅲ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3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Ⅲ,即过分干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不显著,呈正相关。父亲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Ⅲ,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负相关,即母亲的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

从中学阶段开始,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想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他们常常批判性地看待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不再相信之前所谓的“权威”。父母应该重视他们这种思维发展上的新特征,不能因为他们经常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故意干涉甚至压制他们,这只会增加他们的逆反心理。父亲的过度干涉极有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另外,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如果总是受批评、挨罚,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逐步丧失自信,最后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升级成绩自然不会提高,所以母亲的拒绝否认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

(四)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Ⅳ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4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因子Ⅳ,即偏爱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正相关,即这种教养方式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Ⅳ,即惩罚、严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不显著,呈负相关。即母亲的严厉惩罚,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不明显。

分析认为,在中国家庭观念中,一般是严父慈母,可是父亲的偏爱,会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尤其是在面临升级考试这种人生中的巨大挑战时,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关心,是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促进升级成绩提高的。

(五)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Ⅴ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5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Ⅴ,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生升级成绩的差异不显著,呈负相关,即这种父亲的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Ⅴ,即偏爱被试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显著,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偏爱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自古以来,在中国式家庭中,父亲大多扮演“威严”的角色,这俨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父亲对孩子的一般性严格管教,在孩子眼中是可以被理解、接受的。

母亲大多扮演温柔的角色,是孩子心灵温暖的港湾,母亲的关爱能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更何况,对于面临升级考试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时对情感、理解、关爱的感受能力是极其强烈的。母亲的偏爱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自信心去迎接中考的挑战。所以母亲的偏爱教养方式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六)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Ⅵ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6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呈正相关。即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作用。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在生活中是需要一定保护,可是这是有度的。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经历和磨难这,样才能得到进步、成长。而且这时候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父亲这时应该一切从孩子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供其所需即可。另外,在中国式家庭中,父亲本来担任的角色是严父,过度的保护在孩子内心深处是不被认可的,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成长时期,需要的是更多心灵上的自由。所以,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的。

(七)生源地与升级成绩的方差分析

我们对生源地与升级成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表7可以发现,生源地差异因子与学生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也涉及农村教育,即完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更好、更全面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使得农村孩子能够更好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获得与城市孩子相当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很大进步,父母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无论男女都有权上学,而农村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更加强烈。所以生源地差异对于升级成绩提高的影响不明显。

六、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父母应以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施教。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使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理解;面临困难时,使其能切身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相应的,笔者反对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也反对父母采取埋怨、不管不问的教养方式。

(一)正确运用奖惩法

表扬奖励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批评惩罚。要明确批评、惩罚孩子的目的,批评、惩罚必须公正、恰当,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恰当,孩子才会感到家长的批评、惩罚是关心和爱护,才能端正态度,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升级成绩。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智施爱

家长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应该理智地爱孩子,爱而不宠。同时,教育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能总是迁就孩子。在教育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建议家长多采用说服的教育方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具体有谈话法和讨论法两种。与孩子进行谈话时,家长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使孩子明白道理,还有助于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

我们反对“揠苗助长”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教育方式。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水平,遵循学科知识的发展顺序,从浅到深,逐渐提高要求。这是经历过长期实践标准检验的真理,家长要想全面贯彻这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征来帮助、评判他们取得的成绩。不要操之过急,要明白只有扎实的学习才会让学生经久不忘。

(四)注重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一方面,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的关系。父母应该明白每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专门知识的学习,反之,也会影响专门知识的学习。在研究中发现,一位学生特别擅长跑步,但是文化课的成绩却十分差。在其父母眼中,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特长都是“不务正业”。在多次和其父母交流后,他们答应让孩子上体校。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上更加认真、刻苦了。因为他知道要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化课成绩。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不同个性出发,因材施教。青少年由于各自的差异,因而有各自的个性,具体表现在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这就相应地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分对待,做到有针对性。

总之,家长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An Integrative Modle [J].Develop Mental Paychogical,1993.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莉.当前家长教养观念错位现象原因探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4] 乐善耀.学习型家庭:和谐社会的基石[J].上海教育,2005(8).

[5] 吴声远.中考对学生学习成就归因的影响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0(7).

[6] 张璐斐,张琦光,施小菊.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9] 周小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第4篇

家庭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主要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含义

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幼儿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及其过程。这种对幼儿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也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出生,让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手足无措,惊喜之余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养育的艰辛和教育的无所适从。正确的养育知识可以从书籍、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和朋友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中逐渐掌握。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虽然能在亲朋好友的相互交流中获得一些别人的间接经验,但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父母其实是茫然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让家长们相互攀比,导致很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家长们偏执的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幼儿进行识字、绘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2、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任何家庭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幼儿最好的,很多父母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这就造成家庭的过渡溺爱,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的“自我中心”或是胆大妄为,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助长“白眼狼”的养成。

而还有一类家长,认为要从幼儿时代就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培养好的习惯。这样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极度权威,专制的对孩子进行管教,出现差错,非打即骂。孩子则出现不情愿的服从和偶尔的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缺乏宽松环境下的健康心态的形成,最终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3、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大也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运作。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动都是良性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并经常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态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幼儿的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来命令或监督孩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担心和不安孩子的健康、学业等,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代劳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喜爱,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替他申辩、开脱;有的父母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上不一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些不良的家庭互动都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为了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加科学合理的给予幼儿更合适的教育,还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在教育中应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正确的养育知识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基础,正确的养育知识不能依赖于父辈的口口相传,应该多学习权威书籍和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又要注重幼儿德育教育的培养。从点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让幼儿受益一生的重要品质。

2、坚持原则,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幼儿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是需要把握基本的一些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又能抑制那些无理取闹。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孩子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同时,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也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和正面引导,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严而有度,不能时松时紧,时宽时严。

3、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的教育最常犯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更多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尤其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意义的责骂和殴打,用于制止幼儿的不良的习惯或者错误行为,而很多时候虽然从表面上起到了效果,而孩子本身有时候是不知道怎么错在哪里了,心里是极度不服气的。其所以,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责骂之余,家长孩子都心平气和之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责骂他,是什么原因父母要管教他;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出发,科学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第5篇

一、婴儿期(0-3岁)

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一)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离开母体来到陌生的地球,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的新生儿面对外界声音、光等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是超负荷的。此时,新生儿主要通过睡眠来达到自我保护,父母应为孩子创设优良而舒适的坏境,保证孩子的睡眠,帮助新生儿顺利适应人世生活。

(二)乳儿期(1-12个月)

在出生的第一年个体的身高会增长20-25厘米,达到出生时的50%;体重会增加6-7公斤,达到出生时的200%。可见个体出生的第一年身高、体重增长是人生中最快的一年,即使是青春期身高体重增长也没如此迅速。所以,在第一年内,父母要给个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外环境保证个体身体的发育。个体出生1个月后目光可随发光的物体移动,家里尽量不要把颜色鲜艳的物体长期悬挂于同一地点,这不利于孩子视力的发展。2个月后个体开始有听觉,父母应在孩子醒来的时候常常对婴儿将一些话,不但能促使婴儿感到愉快,而且能促进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3个月后能注意新异刺激物,母亲应尽量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相依性。4个月会区分酸、甜、苦等不同味道,孩子喜欢喝糖水,可在此阶段添加诸如米粉之类的辅食。5个月会笑出声来,6个月已经能认人,情绪反映会因人而异,当自己熟悉的人离开时会产生不安感,见到自己熟悉的人会表现出微笑。7个月能独立自坐,8个月会爬行,爬行不仅对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而且能锻炼颈部肌肉,提高视觉的稳定性和深度知觉能力,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未经充分爬行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出肌肉张力不均,动作笨拙,口齿不清,以及阅读错行、书写倾倒等学习障碍,需要经过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才能改善。[1]所以,父母应帮助孩子学会爬行。12个月一般能独立行走,父母应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不要怕孩子摔倒,鼓励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三)前幼儿期(1-3岁)

前幼儿期语言和动作迅速发展,家长应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孩子语言和动作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与孩子一开始接触,就规范其言行,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饮食卫生、日常生活卫生、按时睡眠、热爱学习、专注做事等好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2-3岁个体出现人生的“第一次心里断乳”,即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此阶段,孩子能够独立行走和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自主增多,什么都想由自己来做。但往往出错的可能性很大,成人过于担心孩子诸如摔倒、做不好等行为,往往包办代替,结果导致孩子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变得非常任性、固执,出现逆反心理。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自立性是很可贵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孩子主导自己的行为,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父母必须严格把关,对孩子错误行为要坚决纠正,千万不能任凭孩子的性子行事。第三,父母要用多种处理方法对待矛盾,提高教育的策略和艺术性。当孩子出现任时,家长不能一味纵然,可采用“冷处理”和“不理睬”的方法,当孩子冷静之后再进行说理教育。[2]

二、幼儿期(3-6、7岁)

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幼儿期个体以无意注意为主,当孩子专注于某一玩具或其它活动时,家长尽量不要随意干扰或打断孩子,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家长不能以自己的思维观念来度量孩子,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等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展开的。

(一)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

轻松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体验,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研究表明,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性格形成产生影响。支配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状态;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独立、协作、亲切、社交、机灵、安全、快乐、坚持、大胆、有毅力和创造精神的性格特征。因此,给孩子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的同时,家长应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培养个性和共性相结合

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培养孩子的个性,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周末多抽时间以开展游戏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家长之间多交流和沟通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问题;理智地对待孩子,爱要理智,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三)给幼儿正确的性别向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会儿童识别男女在发式、语言、着装、性格、气质、风度等的不同,以第三性征来识别个体的性别。同时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第三性征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注意异性装扮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害的,容易造成孩子成人后性别角色的错乱形成“异装癖”、“恋物癖、“同性恋”等变态心理,难以适应社会的生活。

三、学龄初期(6、7-12、13岁)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学龄初期儿童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从二年级开始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一)转变家长观念,学会尊重孩子

学龄初期儿童虽小,但对人对事对物已经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此时家长应把孩子看成是独立人格的个体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对事、对物的看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学习的心理准备

家长为孩子做好书包、笔、纸等物质准备的同时,应创设良好、固定的学习场所,让孩子意识到一到固定的场所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孩子入小学之前家长不仅要告知而且要培养孩子对学校、小学教师及小学学习的热爱,用正确的态度鼓励儿童学习。

(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心情,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和以夸奖的语言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家长要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问题。

四、青少年期(12、13-15、16岁)个体身心发展与家庭教育

青少年期个体出现人生的“第二次心里断乳”,此阶段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非常迅速,生理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心理的发展,个体进入人生的第二次反抗期。

(一)确立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意识也趋于稳定,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基本形成,此阶段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找对人生的前进目标。

(二)以身作则,为孩子成长树立榜样模范作用

父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形教科书“的角色,青少年正处青春叛逆期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模范作用。父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为青少年做好榜样示范,以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孩子。

(三)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个体进入青春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物质上依赖于父母,精神上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形成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长产生了一定距离,不愿让人干预自己又希望被周围的人理解,从而构成了青春期个体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家长应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改善教养方式。在与孩子相处时学会换位思考,从心理和情感上接纳孩子及孩子的一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父母应保持意见一致,站在统一战线上。即使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父母意见不一致也应在孩子不在场时再交换意见,育方法,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四)做好青少年期个体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