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第1篇

Key words: staff management;career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54-02

0 引言

所谓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实现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1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员工个人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履行的义务。总之,企业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有助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通过内提员工素质、外揽实用型人才等方式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能否有效利用主要取决人力资本存量是否合理。因此,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人力资本的存量,形成一个“职位升降资格图”,如果某个职位突然空缺,便可以在短时间内由内部调配人员担任这一职务,这就大大减少了外部招聘的时间和成本。

1.2 满足人才需求,留住人才之手段 人才的流失的原因有三点,即职务高低、才能无法充分施展、追求高的薪资待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个人评价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帮助员工认清现代经济社会的形势,真正了解自我的性格、情绪的特点,清楚自我的缺陷并改进,同时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不断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3 使员工与企业共发展,灵活应对时代变革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面临重重考验,某些因经营不善或竞争力衰退而导致的变革不期而遇,员工面临裁员危机,企业面临兼并、收购重组等重大变革,不仅企业结构、员工的职务都会有所变动。此时,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能增强员工的自信心,提高其能力水平,进而帮助其从容应对这些变革。

2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自我价值的体现,除了需要员工的个人努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员工,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延伸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员工应立足实际,主动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否则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企业是员工的企业。企业必须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帮助员工理清职业理想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员工自觉以企业发展规划指导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2.2 公平竞争原则 这项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基本保障。企业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活动,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参与职业生涯发展活动。

2.3 互信协作原则 该原则是指企业和员工基于互相信任的原则,共同制定、实施和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项活动。如果员工不能参与其中,那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有可能违背个人意愿,这样不但挫伤了员工工作热情,而且造成企业因培养不出自身所期望的员工而蒙受损失。

3 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3.1 早期阶段 ①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企业通过员工培训,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和发展远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消除新进员工对企业的陌生感,帮助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使其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②为新进员工提供一份有挑战性工作,并对员工严格要求 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能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应尽量将新进员工调配到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岗位上,并全力支持其本职工作,帮助其尽快融入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中。③丰富最初的工作任务。有的员工对成功的定义要求很高。针对这类员工,管理者可将其调配到工作任务较丰富岗位上,使其承担富有挑战性且目前的能力水平所不及的工作内容,以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防止核心人才被埋没或另侍他主。

3.2 中期阶段 该阶段的员工大都处于30-50岁的年龄段,即个人由立业到将近退休的时期。企业应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策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员工几乎没有晋升或跳槽的可能,难免因此感到迷茫。企业应帮助其重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适时鼓励员工大胆探讨职业生涯,为其搜集职业信息,并辅以多种形式的交流会和辅导班,帮助员工尽快适应职业变动。

3.2.2 合理设计双重的职业发展通道 设计一个合理的职位结构,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开辟一条与其兴趣特长相适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

3.2.3 可以引入轮岗制度 员工轮岗是目前企业在晋升职务有限的发展现状中逐渐总结出的一种能够拓宽员工职业前景的有效途径。员工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职位晋升。但是由于可供晋升的岗位有限,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合理分配人员和岗位。内部轮岗制就是将员工轮换到市场前景广阔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上工作,为员工提供更有新鲜感、根据挑战性的工作机会,以此来留住人才。

3.3 后期阶段 在企业中服务数年,已没有离职或晋升可能性的员工,可以说已进入衰落阶段。对于这部分员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3.1 做好退休人员的思想工作 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即临近退休的员工)普遍存在心理失衡的问题。企业在此阶段应重点关注这部分员工的思想动态,让临近退休的员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其渡过临退休的过渡阶段,避免其产生惆怅的情绪。

3.3.2 做好退休计划安排 要使员工安心离开企业开始退休生活,一个细致的退休计划是执行的保证,企业有责任尽可能把员工的退休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退休学习计划、鼓励退休员进入老年大学、发展多种兴趣和爱好、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老年群体集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广交朋友、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只有让这类员工感觉到退休后企业依然关心他们,他们留在企业的最后时间才能安心工作。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素质拓展训练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60-01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其重要性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同时,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目标不清晰、人格缺陷、素质低下、毕业即是失业等状况,各高校也意识到如果大学生能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以上所提的负面情况,甚至能够使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因此,高校已经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有一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为常规的教学计划,是必修课程。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订立课程大纲,这一系列的手段能够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上了学校总体的日程表上,是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大动力。

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如体育竞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成绩能立竿见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成果往往要通过1~2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教育成果显现的方式也不规则,可能体现在某群大学生理念或者是他们的行为特征上。要收集汇总这些成果,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支撑力度上,经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领导很看重,但是实际考虑问题时不会放在更高的优先级上。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学时数上经常被压缩再压缩,资金上也没有分配更多的资源,授课老师应该接受的培训也少之又少。

在这些情况之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老师授课时间只够简单介绍规划的意义及一些理论。通过一两次的小游戏,例如六岛环游、价值观拍卖这些游戏,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但是,随着现在学科建设的交汇点越来越多,很多的小游戏已经被其他思想政治学科使用,使学生上课时对这些环节失去兴趣,加之空洞的意义以及理论性强的章节使学生更加产生厌恶的感觉。最终使学生有较高期望值的课程最后变成鸡肋。

二、素质拓展环节的优势及其作用

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你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心理素质。随着大学扩招,人才引进,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心志、身体、品格三种基本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受训者的人格素质和潜能得到提升。

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各项素质。在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的时候,我们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分析。但是,现实上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不知道应有的素质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的,如何去描述、说出来。这些情况应该都是理论教学过多,在解释内容的时候很难达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最后导致学生学完以后都是云里雾里的。

素质拓展是体验式的。素质拓展拥有以下的优势:1.增强个人和团队的自信心;2.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团结;3.促进沟通与交流,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4.锻炼身体的灵活、协调性;5.培养乐于与人相处共事的态度;6.它还是一种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决策意识、领导意识和对团队内成员的强弱项进行分析的意识。以上的一些优势正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其中重要的目标。

通过素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一方面在体验式的活动中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一些重要的知识,并且能够通过活动的载体清晰地记忆起来,增加了内容的可描述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才能使空洞的、理论化的知识更有效地传播到学生这个载体中去,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三、做好素质拓展环节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素质拓展训练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中比例是比较小的,甚至没有。要保证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必须注意几点:1.指导教师的素质。指导老师是整个拓展训练的灵魂。在整个环节当中,指导老师是起着引导、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提高了指导老师的素质,素质拓展环节才能够有效果。2.课程学时的支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时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只有在增加了现有的学时数上,才能增加素质拓展环节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3.场地及设备条件。素质拓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所以在考虑课程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果整合学校资源,为该环节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4.制定出训练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合理的训练效果评估标准,使拓展训练的成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参考文献】

[1]崔建祝,杜峰.高校如何做好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意义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自身条件和择业需求进行客观分析、规划的一个过程,它将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较为明显的作用。一个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学生,总能及时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技能上的储备调整,从而使自己在就业方面更具备竞争力。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面,人学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基础理论。人学理论将对人的研究和对社会的研究进行整合。此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核心,是社会、自然、环境各种成分的综合表现。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将此放置于职业生涯规划中,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要点进行每一个细节的规划。

人格心理学理论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要点之一。这个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一个内部倾向,它的形成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也会有后天环境和条件形成的因素和影响。在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划理念也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越是能够从个人的个性化角度出发,所得到的指导效果就会越好[1]。

二、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

1.师生双方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认识不到位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临时突击的显著特征,临近毕业的时候,通过组织开展几场相关讲座、几次班会,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引导。这样的工作模式源于师生双方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上,将其定位为一种政治性任务,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去对待就业工作,既不能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又不会意识到要在就业工作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学生层面来看,很多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没有尽早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书,直到毕业季才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忙碌。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听听讲座、走走形式,没有认真对待就业指导课程,因此不能从中有所收获。

2.需要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课程都较为单一,几乎都是静态课程讲授的模式,以传统讲座式、上课式较为集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份PPT课件、一杯茶、一本教材成了教学的常态。这种工作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被动式接受的模式会让学生对就业指导失去兴趣。此外,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是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难以对就业指导方式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变动,对于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的把握都比较局限。同时,会受到工作现状的影响,如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辅导员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就更别提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了。

3.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个性化”突出不明显

学生之间会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硬件条件都不一样,适合从事的工作也不同。加上学生家庭背景原因和父母观念的不同,在就业问题上总会有各种不同需求。对于学生的就业工作,如果通过单纯的几次讲座就希望能够达到目的是不现实的。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不仅要体系健全,从各个方面、各种方式进行引导,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看,个性化突出不够明显,大体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对学生采用统一化的指导,使得就业指导的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作用不大[2]。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大学生个性化就业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指导作用。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职匹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而产生变化,从而使人的职业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时期,人的职业定位和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会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来做出相应的变动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对人的职业发展进行一个计划,以实现更好发展,并提高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对于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以引导人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使人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自我审视和规划发展,避免脱离实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一个必然目标。对于人的职业发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科学、明确的方向。从多年的高校实际经验来看,如果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且科学,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往往更具竞争力。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相反效果,因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兴趣爱好和能力素质等综合考虑进行的一个指导。同样,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二者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当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系统和成熟,因此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条件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活动有利于个体发展,达成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策略

1.抓住个性化,打造全方位的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而学生本身就有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学生对待职业的差异认识,教师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课程设计,分门别类地开展相应的引导,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对象。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二十四小时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而是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个性化,最终会导致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成为异类,遭到社会的淘汰。因此,打造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尊重学生差异性的目的,不是助推学生盲目个性化,而是在适度个性化的基础上寻找本源应有的共性,符合社会大体需求的共性,达到使个性凸显个人优势的目的。

2.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施教者自身的水平和整体的师资结构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在很多高校,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是辅导员,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虽然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从师资力量和水平来看,他们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要想做好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多引进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开展项目性的科研工作,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在人才引进和师资结构组成方面,学校本身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工作只重视最终的就业率,因为这个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息息相关,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教育过程的质量才是决定最终就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意识引导,才会使得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上升缓慢,跟不上时代潮流。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本身并不是这个专业毕业的,而是在工作过程中边自学边教书,这样的状态决定了整个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达不到社会标准,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实行实时跟踪评价制度,促进指导工作现代化

高校应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出发,对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在实时的跟踪评价当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选取,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和一些新媒体的作用,如果单纯依靠辅导员或者教师来完成就业指导工作,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按照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匹配要求,每200名学生配备一个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很难对那么多的学生进行实时的跟踪。因此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作用,通过相互之间的评价反馈和新媒体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教师可以通过在新媒体上对学生发表的观点的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从而使得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加动态化,更加符合个性化的特征。

4.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情感上的帮助支持

个性化就业指导课是实用性极强的一项工作,因此应该体现出它的实践特点和学生的高度参与特点。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处于绝对主体地位,而在当前的指导关系中,应该改变这样的师生关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之间双向的平衡交流状态,以参与式作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指导课程的学习,主动去寻求知识和能力的补充。在师生关系的平等构建方面,应该注重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展第二课堂甚至网络课堂来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改变环境入手,促进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其效果更加明显。

五、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个环节把控得当,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就会更加清晰,学习和成长的目标也会更加明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此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将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效应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08-02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经济虽然仍保持高速发展,但“就业难”的问题已变得特别突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能力较弱,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1 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实效性

9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他们重视自身价值,认为个人的进步与发展需遵循科学地规律。那么大学生究竟如何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仅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主动规划自己职业道路的要求,所以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1 为了解自我提供实效性引导

对于大一新生来讲,校园生活即陌生又新奇,正是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特点与自身性格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性格真正成型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现在想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效性[2]。

1.2 为职业兴趣与提高相关技能提供实效性引导

大学生一旦对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业产生兴趣,那么即刻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并鼓励他们全力追求。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领域实效性的生涯规划,掌握兴趣所在,即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到努力的动力,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让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获取成功。

1.3 为就业持续性能力提供实效性引导

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求。然而职业规划是一个繁琐且复杂的过程,要想具有实效性,即需要弄清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什么?为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又该干些什么?”引导大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懂得在执行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设定、目标实施、反馈修正等环节的基础上,突出实效性部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确切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目标。

2 目前四川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能力的现状

科学的生涯规划能够引领规划者树立明确目标,形成强大动力,并设计践行方案以实现梦想[3]。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上,最大的需求是了解“自我”,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手段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需求、价值;其次“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动力和阻力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客观条件;再次是教育与职业的资讯,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介绍、常见职业介绍等[4]。

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方面认识不足。工作在许多方面标志着个人的身份、个性、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能会导致自尊感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生活满意度不高,甚至抑郁。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5],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一定时间内往往会集中爆发职业危机。基于长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现实与自身特质的反差,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目前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能力方面非常欠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等同于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6]。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纪开始学习,从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选择与定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求职中自我保护的措施与途径、职业适应与发展以及创业等6方面学习和了解,其中多以宣传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及解决的办法,以及介绍就业的经验等,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自我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即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四川理工学院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全面展开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实效性培养的课程,并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实践活动。

3 四川理工学院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效性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3.1 课程

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的基础。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从大一新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首先做好大学生涯,要过上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从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

3.2 咨询

因为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能依赖的条件不同,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课程学习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的时需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因此,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既是必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职业辅导咨询可以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事。除了个别咨询外,也可以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话题进行团体咨询。

3.3 测评

“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切合实际的了解自我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我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很多时候带有主观性,因此,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

3.4 活动

大学生涉世尚浅,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感性认识不足,那么急需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外部环境的了解。

3.5 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尽量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7]。

参考文献

[1] 王泽兵,孙加秀,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 2007(2):17-19.

[2] 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39-142.

[3] 龚宇平.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新论[J].教育评论,2013(3):72-74.

[4] 赵颂平,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4(3):103-104.

[5] 袁庆宏,王春燕,陈琳.基于职业生涯成功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养成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3):152-157.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马小红(1977- ),女,河南鹤壁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河南 郑州 4500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体验性教学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B20121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29-02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政策和文件。在此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21世纪初被引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在有关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开始了本土化的积极尝试。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各高校相继系统地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并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模式,在普及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经过了讲授式教学的最初尝试后,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将体验性教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中。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肇始于企业的“体验式管理培训法”,在引入教育学理论范畴之后,收效良好。它是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以体验为中心进而组织教学环节的教学策略。从教学观方面来说,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从教学形式方面来说,体验性教学是实践层面的活动形式和心理层面的活动形式。体验性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预期不谋而和,其在部分高校的尝试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结合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情况,对体验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体验性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自我及职业发展倾向,了解职场与职业,激发学生的内在规划意识,提升自我科学规划能力,进行大学四年学业及职业初期规划,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话语体系开展教育,进行思想引领。体验性教学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它以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体验为中心,并将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作为目标、中介、过程、结果而进行的教学。体验性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依托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场、职业及生涯决策全过程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领会。体验性教学把情境设计和学生的自我探索活动作为教学载体,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活动作为核心,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运用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为最终结果。运用体验性教学这种强化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讲授、实践探索和能力提升有效结合,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讲授式教学为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源于国外相关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师资缺乏、本土化推进迟缓、教学体系尚未完善等原因,当前各高校课程的教学总体还处于知识的传授阶段,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沟通互动过于单调。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或者专题讲座等指导模式将国外引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灌输给学生。这种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提升学生自我规划所必需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调动。虽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内会融入案例分析、课程讨论、情景模拟等体验性教学因素,但这些教学方式往往只是课程讲授的补充,而非课程的核心要素。

2.教学效果与教学期待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其短期目标是为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引。而高校普遍存在的状况是这种教学期待与教学效果并不一致。据调查,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普遍不高,上完相关课程后认为有较大收获和非常大收获的仅占23.2%。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常常对理论讲授式教学持有一种逆反心理,即使课堂效果较好,也往往是一些零碎知识,无法指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具备基本的规划能力。

三、基于体验性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构建

笔者认为将体验性教学融入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选择,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行动和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体验性教学理念及目标设定。体验性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满足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育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能力为宗旨,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引领大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升其生涯决策及执行能力。体验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生涯行动与实践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模块教学启发下,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而不是着眼于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所以说体验性教学的目标在于规划意识的启蒙和规划能力的提升,在于让学生意识到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

2.体验性课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替代强迫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验教学就是把课程主要由教师主讲转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和分享反馈,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教师的着力点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概念、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上的生涯探索活动。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积极互动中对学生自我探索进行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受益和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性教学应包括以下环节:

第一,创设生涯规划体验情境。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以趣味性、启发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知晓活动的意义、如何参与以及如何分享体验,教师可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小组的前期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活动的参与方式。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第二,参与生涯探索活动的体验。在教师的情境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解决之中。教师要预先对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预判,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关键点进行准备,及时观察学生体验的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把控探索的时间和节奏,确保探索活动的连续性。从学生的参与反馈中,归纳其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能力,锻炼其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参与反映进行体验内容和方式的调整。

第三,开展生涯问题的讨论与点评。问题意识的培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将问题设置作为重要环节,穿插让学生能充分讨论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内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小组进行公开讨论,并分享其作为个体和集体的意见。教师要仔细倾听和甄别学生在分享中的职业取向和认知偏差,运用生涯规划术语进行反馈与点评,启发学生在体验基础上自我反思和进一步调整。

第四,进行生涯规划理论的整合。任何体验都需要理论的升华,体验性教学的基本程序可分解为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分享,教师进行理论的升华,其落脚点还是系统的知识的整合和贯穿,将学生的真实体验、现实困惑、求知欲望上升为理论层面,并把理论化为可以理解的。

3.体验性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性教学不仅注重课内环节和设计,更应注重课外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跟进。课内的体验侧重于一种虚拟的心理体验和自我反思,以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的体验更倾向于对职场、职业的真实体验,是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体验性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外体验基地建设,加大开拓校内外实习、职场体验基地力度,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和创新校企联合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搭建职场体验平台。其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块课堂内容结束时,要求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鼓励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直面生涯目标人物,了解该职业的核心素质要求,并指导其撰写访谈记录。再次,促使社会实践常态化,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根据职业测评结果和职业规划意向,选择与自身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职位进行职场体验,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最后,体验性教学应注重课外实践的教师全程指导,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体验指导,通过集中授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职场体验进行全程监控,形成校内外体验的相互融合。

4.建立体验性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1)强化教师授课效果评价。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主导,要注重对教师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效果的跟踪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程环节。体验性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并即时注入新内容的教学体系。学校应加强教学环节的督导和随堂评价,建立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双重评价体系,根据教学效果和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评估和调整。首先,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设计体验式教学的目标,确立课程环节,研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案。采取督导听课、教研室测评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效果测评表》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师生之间的互动渠道。最后,通过第三方评价学生上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品质量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验性教学需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其通过教学环节获得的职业发展规划实际能力,可以采用随堂表现、课外作业、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实际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依托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小组,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决策的探索过程,教师在课堂围绕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和随堂评价。

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将其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需要建立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实践设计系统化课程,开发相关教材。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提供多角度、全方位培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性教学的全程化跟进及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