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所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调动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在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已成为我所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为职工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最大潜能,才有可能有全所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事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其次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与利用、情报研究、信息标准等领域都获得发展,再次在信息所重点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我们所才能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

2、协调。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全面协调创新与支撑两个体系及各研究中心的关系,凝聚全所的力量,创造团结协作、宽厚包容、和谐发展的环境。内部团结是我们所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我们所的快速发展期都是出现在全所团结的时期,而一旦团结被破坏了,全所的发展就会延缓。内部团结是我们所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在内部团结中,领导班子的团结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要创造外部和谐的环境,我们所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院所的帮助,只有外部和谐才能保证信息所顺利发展。再次,是要协调好行业领域的虚拟研究院发展,由于中医药信息领域中的各个单位规模相对较小,只靠一个单位很难承担和完成大的项目,因此凝聚行业领域力量,通过虚拟研究院的形式共同承担大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虚拟研究院的组成单位间没有行政关系,只是项目和目标的联系,因此协调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虚拟研究院的协调发展又对中医药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青黄散;雄黄;砷;克隆选择性;线粒体膜电位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4

中图分类号:r259.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08-03

本院血液科应用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恶性血液病已有50余年的历史[1-2]。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砷制剂治疗恶性血液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3]。砷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需要维持有效的血砷浓度。巯基是砷剂发挥作用的重要化学靶点,而线粒体是对砷剂作用最敏感的细胞器,砷剂与巯基结合后,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s,ψm)下降或消失,诱导细胞凋亡[4]。

近年来,我们应用小剂量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5]。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异质性疾患,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6]。细胞克隆类型在mds治疗选择与预后判断中具有独立的意义[7-8]。我们的既往研究显示,青黄散治疗mds的疗效与mds的克隆类型有关,正常核型与+8克隆异常者对青黄散反应较好,而其他克隆异常者反应较差[9-10]。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克隆类型的mds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砷的含量、线粒体ψm的改变,分析青黄散在不同克隆类型mds患者的体内效应状况,探讨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mds克隆选择性的可能机理,为mds的遗传学分型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4月于本院接受青黄散治疗的mds患者40例,为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9~81岁,平均(42.2±18.1)岁。30例未接受青黄散治疗的mds患者作为未治疗组。10例正常人为本院职工,作为健康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青黄散胶囊[本院制剂室提供,每粒含雄黄(as2s2)0.16 g]1粒/d,晚饭后立即服用。所有mds患者加用补肾健脾中药汤剂(熟地黄30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补骨脂15 g,菟丝子15 g,桑葚30 g,制何首乌20 g,党参20 g,炒白术10 g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就诊前服用雄激素治疗者仍继续服用,司坦唑醇2 mg/次,或十一酸睾酮40 mg/次,2~3次/d,口服,葡醛内酯100 mg/次, 3次/d,口服。其他西药如环孢菌素a、沙利度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入组前均停用。若血红蛋白<50 g/l,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成分血。3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未治疗组:mds初诊或就诊前服用雄激素或/和环孢菌素a,不使用青黄散以及其他含砷制剂。

1.3 疗效标准

参照2000年国际工作组指定的mds疗效标准[11],分为有效(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血液学进步)和无效(治疗失败)。

1.4 砷浓度检测

血样标本采集时间在服药后10~12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电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对全血及血浆进行砷浓度的检测,检出限:总砷0.03 ?g/l。

1.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取edta抗凝骨髓液2 ml,分离单个核细胞,取1×106个细胞,按照jc-1试剂盒说明,

标记jc-1荧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l1(绿色荧光)的pmt值为525 bp,fl2(红色荧光)的pmt值为575 bp。用fl2/fl1的荧光强度比值反映线粒体ψm。

1.6 克隆类型的确定

骨髓细胞经24~48 h培养,g-显带,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5)》判定核型异常[12]。

1.7 异常克隆类型鉴定

主要异常克隆应用荧光原位技术(fish)进行鉴定,荧光探针(cep8、d5s23-egr1、d7s522-cep7以及d20s108)均为vysis产品,并采用hybrite变性/杂交系统。应用nikon全自动显微镜及ai全自动fish自动分析系统分析荧光信号。每个样本计数200个以上间期细胞。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期血砷水平之间的比较,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血砷浓度和服药时间的相关性,用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全部统计方法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青黄散总体疗效及其克隆选择性

治疗组40例中,有效30例(75.0%),包括完全缓解10例(25.0%)、部分缓解4例(10.0%)、血液学进步16例(40.0%),无效10例(25.0%),有效率为75.0%。

经过常规染色体分析确定,并经过fish鉴定,40例治疗组患者中,正常克隆24例,+8异常克隆6例,其他异常克隆10例,异常克隆检出率40%。将治疗组患者按照克隆类型分为2组,a组为正常核型和+8克隆异常,共30例,有效24例;b组为其他异常克隆类型,共10例,有效6例。a组疗效优于b组(p<0.05)。

2.2 青黄散克隆选择性与砷体内效应相关性

2.2.1 青黄散治疗后血砷浓度 全血、血浆砷浓度测定结果显示,未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全血及血浆砷浓度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mds患者口服青黄散后,砷被人体少量吸收。同时发现,治疗组的全血砷浓度明显高于血浆砷浓度(p<0.05)。提示mds患者服用青黄散后,大部分砷进入血液细胞内。见表1。

2.2.2 青黄散服药时间与血砷浓度的相关性 对治疗组患者的服药时间长短和全血砷浓度、血浆砷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变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061、-0.195,双侧检验概率p值分别为0.703、0.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口服青黄散时间的长短和血砷浓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见图1。

2.2.3 青黄散疗效与血砷浓度的关系 青黄散治疗有效患者的全血砷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失败的患者(p<0.05)。而青黄散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砷浓度与治疗失败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ds患者服用青黄散后,砷进入血液细胞内发挥作用。见表2。

2.2.4 青黄散的克隆选择性与全血砷浓度的相关性 40例治疗组患者,以疗效好的正常核型和+8异常患者为a组,疗效较差的其他异常核型患者为b组,2组全血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青黄散治疗mds对克隆的选择性与血砷浓度没有相关性。见表3。

2.2.5 青黄散治疗后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治疗组28例患者检测了骨髓单个核细胞线粒体ψm,为10.83%±8.47%,未治疗组30例患者的线粒体ψm为10.61%±9.31%。2组比较,线粒体ψm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服青黄散后mds患者的线粒体ψm没有明显变化。青黄散治疗前后线粒体ψm情况见图2。

图2 青黄散治疗前后线粒体ψm的变化

2.2.6 青黄散治疗后线粒体膜电位与血砷浓度的相关性 对治疗组28例患者的线粒体ψm与血砷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262,p=0.89,提示mds患者口服青黄散后的线粒体ψm与全血砷浓度没有相关性。见图3。

3 讨论

3.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类型以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性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异质性疾患,大约40%~60%的mds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克隆,而大约50%的患者为正常核型。本组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伴随染色体克隆异常,异常克隆发生率为40%,其中+8克隆是mds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与文献[13]以及我们的既往报道[9]一致。

遗传学分型是一种能反映mds疾病本质的分型方法[14],细胞克隆类型在mds治疗选择与预后判断中具有独立的意义[7-8]。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同

隆类型mds患者的疗效差异明显,如+8核型患者对免疫抑制剂反应较好、免疫调节剂已成为5q-核型患者的首选药物、细胞因子适宜于正常核型患者等,表明mds不同克隆类型对治疗方法具有选择性[8]。

3.2 砷制剂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及体内效应

砷制剂包括砒霜提取物三氧化二砷(as2o3)以及雄黄(as2s2,as4s4)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mds的治疗,无论是as2o3单药还是联合用药、雄黄单药及其复方在mds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安全有效[3,5]。

砷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需要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正常人全血砷水平低于5.0 ?g/l[4]。雄黄中as2s2含量大于90%,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少量可被人体吸收。本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砷含量明显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与健康对照者(p<0.05)。有研究者给予患者每日口服as4s4 3.0 g,砷的吸收率约为日服量的0.2%[4]。本组患者每日口服1粒青黄散(含雄黄0.16 g),砷的吸收率约为日服量的0.05%。治疗有效患者的全血砷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失败的患者(p<0.05),提示全血砷浓度及临床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发现,mds患者服用青黄散后的全血砷浓度明显高于血浆砷浓度(p<0.05),提示砷被人体吸收后,进入细胞内发挥效用。

砷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最敏感的细胞器是线粒体,重要化学靶点是巯基[4]。砷与巯基结合后,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或消失,导致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一旦线粒体崩溃,则细胞凋亡不可逆转[4]。本组患者经青黄散治疗后线粒体ψm没有明显变化(p>0.05),提示青黄散每日1粒(含雄黄0.16 g)不会破坏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也不引起细胞凋亡。

3.3 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克隆选择性及其与砷体内效应的相关性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制剂学 教学改革 理论与实验教学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传统理论、制剂工艺技术、制剂的机理、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的学科,同时是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中药学类的应用专业重点学科[1]。本课程要求中药学学生必须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中药制剂学的基本技能,同时熟悉并了解中药制剂学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性,中药制剂学的研究进展,在推动中药与世界接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中药制剂学的实验课要求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本门课题最基本的中药制剂工艺、中药质量标准的检验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制剂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改革中,目的是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中药制剂基本理论、中药制剂工艺和各类制剂作用等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系统授课、启发及讨论式等形式教学交替的模式,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的现代教育先进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总之,通过中药制剂学的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由于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因此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学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方式教学中,作为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学习“中药各类剂型”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如何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各种剂型的制法及原理,使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积极发言,并对没有理解的相关问题,积极发言提问,调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发言,使教师有所启发,反过来提升教学水平并促进教学。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合理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中药制剂技术,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内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适应将来从事中药制剂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等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科研课题,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组织中药制剂专业技术学习。例如,目前在中药制剂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生参加了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参加该项目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中药制剂学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课题研究讨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片剂等几个剂型进行详细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

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有传统的制剂方法实验,又有将现代的新剂型实验,旨在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中药制剂的内涵。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如在传统实验中,引入了传统与现代制剂剂型前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对比实验内容。

2.2中药制剂实验教学设备

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笔者在实验课程中增设了远红外干燥设备及自动中药压片机等,通过参观、操作及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远红外干燥设备的原理和优势、工作特点,加深了对新型制剂设备与新的制剂方法的理解。调查表明,学生对这些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有很浓厚的兴趣,对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2.3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了综合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独立进行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内容包括查阅文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束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上可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结果。在中药制剂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自己制作PPT,课堂上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思维及实验方法,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并由教师按照设计思维、讲述水平、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药学专业及骨干课程。为了使中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继承、发扬这门专业学科理论及实验基本知识,笔者结合本校优势和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中药制剂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及实验学习兴趣。近年来本校的中药制剂学科已一改过去单一传统制剂的教学、科研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制剂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制剂理论和现代制剂研究的新成果,重视现代制剂工艺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学教学及实验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力争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中药制剂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及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