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市场需求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2]张娜依.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
关键词 金融英语 市场需求 三本院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form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job requirements of some financial employees in Wuhan, Hub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English busines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financial English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comprehensive English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finance of the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nd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Financial English; market need; Private-Funded University
0 引言
英语教学分为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对一般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大一和大二才会开设普通用途英语课程,平均每周4节,一学期16周,而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通常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极少数学生是出于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由于没有后续课程,大三时期应该开设的专业用途英语课程的缺失,导致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目标,导致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本文旨在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金融行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来探索三本院校开设后续专门用途英语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活动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般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了,于是金融英语应运而生。市场和企业越来越需要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懂金融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在国际性较强的六个专业(金融 、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率先实行双语教学,这为本科院校开设金融英语指明了道路,也使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本文主要从金融行业市场需求角度,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些金融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进一步探讨三本院校开设金融英语的必要性。
1.1 调查对象
证券、保险、银行的在岗职员。 接受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是从武汉市2家保险公司(1家外企,1家私企),1家证券公司,2家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商业银行)中随意抽取的在职人员。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22岁,职位高低分布均匀。
1.2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以定量研究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向调查对象发放。
1.3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月 15日,通过笔者所在企业的帮助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有效问卷87份。
图1
通过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行业金融从业人员,对英文的需求水平不同。对英语要求较高的是外资保险公司,负责涉外业务的银行员工。结合访谈了解,在外资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和同事需要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阅读外籍上司的邮件、外文资料等,在接待外国客户时,能用英文开展业务办理也是职务的基本要求。他们普遍认为英语比较重要,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中,英语水平直接关乎到职员的考核加薪及职务升迁问题。人事部也会定期举行职场英语考试,而在培训系统较完善的企业会定期给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并且问卷访谈也基本印证了2009年台湾语言训练测验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位越高,其英语水平越好,这也充分说明了熟练掌握英语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
图2
图2是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英语应该侧重的学习板块。约有73%的受访者认为金融高频词汇和特有表达方式应当首先纳入课程,并且这是最难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同事交流及文件阅读中会出现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虽然有些单词看起来常用意思简单,但是表达一个特定的金融术语,而没有接触过就感觉看起来一头雾水,如 back office (后勤办公室),bill of exchange(R票)等等,所以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和积累,才能在工作中应对自如,不至于随时需要查阅字典。而积累一定量的词汇才能阅读基本的业务资料或者办公邮件,才能满足工作之外自我充电学习的需要,比如从互联网了解最新国外的金融资讯和动态,或者收集最前沿的金融信息。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阅读能力不重要,由于很多翻译软件的盛行,以及一些银行的涉外业务网站直接翻译成中文网站等便利性的措施,对员工的原版英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对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者海外业务从业人员来说,英语的要求就另当别论了。约有84%的从业人员认为金融英语情景听说非常有用,包括客户电话接听、客户来访接待、业务介绍、国际会议等实战模拟训练。在课程难度设置上不用太高,将基本知识点涵盖即可。 95%左右的受访者很看重文化的学习,只有懂得文化才会表达尊重。比如餐桌文化、寒暄问候习惯会让他们更加顺畅地和西方同事、客户甚至上司拉近距离,进而提高业务洽谈成功的几率。
2 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一定的金融英语能力对于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对外资企业的员工来说必不可少。其中,金融英语的词汇、业务情景听说和西方国家金融文化礼仪的学习非常重要,而阅读和翻译的能力要求次之。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以引起我们三本院校在金融课程设置问题上的反思。
3 关于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
3.1 三本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我校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相比,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大学英语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新生而言没有太大挑战,对于通过四级水平考试的大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更是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关系不密切,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融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三本院校鲜有这门课程,可能是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很难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在就业市场上,我们三本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处于劣势,如果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上增加新技能的学习,应该会提高其竞争力,所以基于三本学生英语水平现状,开设金融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3.2 金融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金融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特定语境和行业中使用。它是把英语作为媒介,用英语表现出金融活动的特征。金融英语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运作,以及金融函电三部分。通过对金融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金融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原理和一般的业务程序,并能用英语撰写银行业务函电和业务文件,同时还会用英语来交流金融专业的话题。
首先,可以先小范围开设金融英语选修课程,鼓励英语基础好(比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金融专业学生选修。教授该专业的基础入门知识、高频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在进行金融场景的课堂实战模拟时,学生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内容难度不宜过高,要比较贴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又紧扣市场需要。比如可以开设初级金融实用课堂,就是用英文介绍国内外各名牌大学的经济学科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等。
其次,可以在听说方面有所侧重。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把听说教学简单化、专业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真实的教学任务与情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模拟职业从业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应用的平台,比如设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办理业务情景。另外通过听说教学认知习得专业词汇的成效明显优于阅读记忆。
再次,在英语课堂中经常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最新金融资讯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英文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
4 结论
如今的金融就业市场要求三本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主动掌握并运用金融英语,也要求三本院校根据自身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金融英语课程,并且将重点从四六级通过率,转移到英语后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来,以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相信有了后续专业英语课程的接轨,也会充分调动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基A英语、金融英语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玲,胡金环.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
[2] 郭剑晶.从职业需求角度论高校ESP教学设计和需求[J].外语电化教学,2012(144).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是相当大的。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制约,如金融领域和国家税收政策,同时,它也深刻影响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所以,对房产行业目前的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归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该行业之内,而是要结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大背景进行综合考量。为了及时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引导和调控,最大程度的改善行业现状,就必须在国家调控的背景下,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一、房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
1.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有效拉动了整个纵向产业链行业的发展。上至建筑材料领域,下至室内装潢和家电家具销售市场,无一不受其正面影响。不仅为各行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
2.大规模的拉动国内内需是房产行业发展的又一直接结果。百姓热衷于房产消费的同时,其周边的消费领域也势必随之增长。例如居住房屋的配套措施建设,周边零售业和餐饮业的配备,都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消费增长。
3.就业压力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课题。房地产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大量就业人员投身到了房地产开发领域,无论是房屋建筑,销售还是二手房中介行业,这都有效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此外,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宏观调控给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控制房地产产业过快的发展,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房地产开发投资从最开始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慢慢遍及全国,尤其是风景秀丽的偏远的地区,刺激了当地经济,带动了地方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价格超过了其他城市的房价。在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据了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像,因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对其进行控制,国家实行了紧缩的信贷政策,这样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供给较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但是,这种情况下,却给人们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很多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会出现降低的情况,因此,一直持有观望的态度,在国家出台政策以后,其会认为价格会出现很大的变动,因此,通常在价格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
2.金融基础系统不完善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制定了相关的建设制度,但是依旧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避免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使银行的信贷结构进行调整,要求信贷结构由偏重开发贷款到重视消费贷款的转移。银行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以往对开发贷款比较重视,对住房消费贷款的重视程度比较差,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对贷款的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的资产安全,同时也能解决人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住房的问题。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这样能够在宏观环境的发展影响下,对原有的运营模式进行调整。
3.房地产最终产品未能被有效利用,具有较高空置率
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行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构建超过地区人口规模的房屋,同时,很多的开发商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市场需求,这样就导致了房地产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中问题的表现形式
1.经济管理上缺乏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房地产的市场管理更加的规范化,更加的有效率,保障房地产行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往往都流于形势,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来保证这些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处于当今形势下,自从2007年以后,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受到土地的价格不断上涨、建筑材料的供不应求、建筑工人老龄化、人工费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商品房的价格开始不断的飙升,使得广大的消费者根本就没办法购买到自己所能承受的价格的房子。而且,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升,很多的房地产商和投资者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然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量不断的增加。而且,中国民间大量存在着的购房投机者,使得居民的购买商品房的价格进一步的拉高,房屋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房屋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2.目标模糊,没有一个长期性的政策
在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政策中,一直没有一个连续性的政策扶持,造成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首先,我们国家的政府把抑制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当做市场管理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够从本质上认识清楚。所以在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就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无法对房地产的管理产生一定的效果。而且,政府出台的长期政策和一些短期的政策还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而且房地产行业政策的不合理性以及不连续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秩序变得非常的混乱,这就为一些不法的投机分子提供了很多方便,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健康的发展现象。
3.缺乏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国外一些比较健康的房地产行业,它们都有着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在房地产行业中经济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下来。从目前来讲,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行为。房地产经济管理非常的重要,可以说贯穿于房地产的建设、开发、交易以及房地产的后期管理各个的阶段,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经济管理法来统领房地产经济活动的整个阶段。
四、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
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人,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人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现象,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2.健全金融系统
加强房地产经济和金融的配合度。要想更好的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快速、稳步和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对金融系统的完善,保证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也是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时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将贷款结构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证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问题,同时对房地产抵押贷款也要不断的改进和加强,使得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还要减小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和昌盛。
3.加大资源的有效配置力度,平衡好各产业间的发展
首先要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浪费,使其由粗放型向经济型行业转变。其次,加强房地产行业同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利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同时也不忽视相关产业对房地产行业的辅助作用,尽量避免不良经济行为的产生。
4.适时补充和完善房地产行业相关法规和政策
制定政策时尤其要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所占比例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进行。第二,开发和投资房产要做好准备工作,市场需求分析要明确,目标市场定位要准确,投资结构要合理,做到以需求拉动投资。
5.积极地对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给予建设和完善
我们要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健康的秩序,需要我们的政府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房地产企业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运作步入到规范化的道路上来,即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合法化和合理化。我们的政府应该在法律规范中,积极地实施其经济管理行为,最大可能地避免行政在干预中的过度行为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利局面出现。与此同时,多层次、全方位的房地产积极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实施中有可行的法律保证。
综上所述,进行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管理目标的明确,制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房地产事业更好的发展,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225.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和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要素分解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CRM战略规划、CRM实施行为与CRM资源配置(张同建、吕宝林,2010;曹利莎,2012)。CRM战略规划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CRM的实施进行统筹兼顾,以确保CRM的持续性发展。CRM实施行为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不断提高CRM的实施效率。CRM资源配置是指城市商业银行科学地配置现有的企业资源,以逐步完善CRM的实施平台。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董晓波,2009;张同建,2010)。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银行风险的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内部业务流程质量的监督和完善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所具有的产品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产品销售能力。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缘于CRM实施的效果,而CRM对核心能力成长的推动是通过微观路径的优化而实现的,即CRM战略规划、CRM实施行为和CRM资源配置对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均存在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从而逐渐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1.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战略规划是实施CRM的先导,战略规划的水平决定着CRM的成败。CRM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CRM是以职能管理为导向的信息管理,而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性要求。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对CRM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规划,以及对CRM扩展的规划。商业银行CRM的实施是逐步升级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短时间进入成熟状态,因此,在实施CRM之前,需要基于现有的资源平台对未来的扩展环节进行详细的预测,并制定可行的方案(Prahalad&Hamel,1990)。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实施CRM之前,均进行了翔实的规划,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值得城市商业银行的借鉴。根据信息系统的特征来分析,CRM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的促进效应在规划阶段已经存在。规划决定未来,如果规划失败,无论后期的运作耗费多大的物力财力,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a: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1b: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1c: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1d: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2.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CRM实施行为的具体化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的前提,因为任何一种有效的管理战略,如果不进行有目标的实践,就失去了应用价值。CRM的实施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详细的行为方案、计划与反馈改进措施,逐步促进各种实施行为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与转化。实施行为在银行管理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或孤立的行为,而是与银行的战略管理、操作管理与协调管理融于一体的,与各种职能管理与作业管理融于一体。广义的实施行为包括一切管理环节,即“怎样做?”、“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而狭义的实施行为仅是指“如何做?”的问题。实施行为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中的核心内容,确保了CRM战略的实践性展开,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成长的促进最为直接。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a: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2b: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2c: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2d: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3.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资源配置是城市商业银行实施CRM的基础。一般而言,CRM的实施需要占据银行的大量资源,而资源的短期配置及长期配置就成为决策层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配置不能仅体现在战略规划中,要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落实。资源配置不仅要求投资到位,而且需要在CRM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合理分配(Barton,1992)。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CRM实施经验的缺乏,信息化人才不足,资源配置技能较弱,可以采取资源配置外包的战略,这种方法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银行业在本质上是知识型行业,知识资本的功能逐渐增强,在CRM资源分配中,要注重对CRM知识资本的开发性配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CRM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银行运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对核心能力要素的成长存在着持续性的激励。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a: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3b: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3c: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3d: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
(三)研究模型的确立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要素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动态性3个指标,CRM实施行为要素分为制度与执行、监督与激励、反馈与改进3个指标,CRM资源配置要素分为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和人员配置3个指标(刘良灿、张同建,2010;李明星,2010)。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要素分为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控制能力3个指标,内部控制能力要素分为风险评估能力、制度执行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3个指标,产品开发能力要素分为产品设计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和产品测试能力3个指标,市场营销能力分为市场需求分析能力、营销渠道优化能力和市场定位能力3个指标(刘良灿,2010;曹利莎,2010)。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设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为ξ1、CRM实施行为为ξ2、CRM资源配置为ξ3,设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为η1、内部控制能力为η2、产品开发能力为η3、市场营销能力为η4,从而得到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本研究以城市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市级分行)为样本进行数据调查,如江苏银行的苏州分行、无锡分行与常州分行,中原银行的郑州分行、开封分行与洛阳分行等。本次数据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现状的数据调查,以甄别银行是否实施了CRM行为;第二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行为的数据调查,以获取本研究所需的调查数据。第一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为:①贵单位是否对CRM战略的重要性存在着深刻的认识?②贵单位是否实施了CRM战略?③贵单位CRM行为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④贵单位的CRM战略是否具有持续性与连贯性?第二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可借用本课题组的前期成果(严明燕、张同建,2010)。数据值的获取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第一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3月1日起,至2013年5月1日止,历时60天,发放调查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回收的122份问卷中,选择具有显著CRM行为的银行样本105份,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调查。第二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6月1日起,至2013年7月1日止,历时30天,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是100%。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5:1,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基本要求。
(二)样本特征分析在最后确定的105份样本中,样本区域分布和样本CRM实施年限分布特征如图2和图3所示,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特征。
(三)信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信度检验,得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的信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信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体系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四)效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LISREL8.7软件,分别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效度检验列表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根据表3和表4的效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效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指标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五)模型检验以研究假设为导向,以研究模型为基础,基于105份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LIS-REL8.7进行全模型检验(固定方差法),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如表5所示。没有通过检验。在全模型检验过程中,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6所示:由拟合指数列表可知,各项指标现值符合最优值趋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三、研究结论
(一)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现状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在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CRM战略实施的空间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有待进一步扩张与深化。(1)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但对产品开发能力缺乏有效的激励;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但对内部控制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缺乏有效的激励。(2)基于核心能力培育与成长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实施行为产生了一般性的作用,而资源配置产生了较小的作用。可见,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较为彻底的体现,实施行为的功能有待改进,而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待深化。(3)基于CRM战略实施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培育,内部控制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育,而产品开发能力的培育程度最低。可见,CRM战略对核心能力要素培育的有效性存在着差异,有些核心能力要素获得了显著的成长,而有些核心能力要素的成长较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