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保的问题

生态环保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保的问题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第1篇

农村承载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环境的好坏反映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种急剧恶化的农村环境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的残留。我国农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严重超标:化肥施用量超过400千克/公顷,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农药的投入水平也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0千克/公顷。而且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导致了农田土壤污染、水体的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薄膜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2.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我国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其中约40%未被有效利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几乎未作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3%,不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大气恶臭甚至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工艺、设备、技术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没有污染防治设施,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大气和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没有把环境和生态因素优先考虑,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习惯。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拨款,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影响了农村环保事业的进程。

4.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5.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在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意“入住”农村,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作为政府行为,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宣传纳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公益活动中,使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3.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要在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认真制定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并让这一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统筹规划,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安排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

4.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秸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二是秸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

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定出符合当地乡镇企业特点的环境政策和法规,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将已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应用于乡镇企业管理。如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防止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属于一个有机的系统,它能够随着人类参与而实现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平衡,但是相对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因为人类始终在参与并且介入,导致大批资源形成了聚集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还造成了大量环境问题,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各级政府也实施了不同的生态治理举措,得到了一定的成绩,不过这些举措当中尚且还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

一.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最近这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进度令资源以及能源都出现了过度消耗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也逐渐被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渐渐地凸显了出来。

(一) 生活垃圾形成严重污染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都没有配备比较完善的处理污水的设施,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源当中,对当地水质以及土壤等产生严重的污染,进而大幅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镇,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由于垃圾处理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垃圾堆积,特别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只能做到简单地集中堆放,无法进行无害处理,形成了多次污染,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非常严重的健康隐患。除生活垃圾之外,过分地使用农药以及化肥,或者畜禽养殖业进行了不科学的发展等都有可能让城镇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情况都对整体的空气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继而可能会导致城镇化建设整个的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不能得到比较长远的效益。

(二) 工业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大多乡镇地区的企业都严重地缺乏具备科学性的规划管理模式,并且在经营模式上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粗放式,生产规模也相对较小,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在治理污染的设备上严重缺失,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废物。

在2013年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雾霾就是因为在空气当中含有大量工业废气以及尾气等形成的,随着不断增加的雾霾天数,我国的PM2.5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不但可能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癌症,最终致死。说明在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重视工业污染,将会对地区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三) 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

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地理差异上还是经济差异上都会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通过这种消耗来进行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多基础性设施落成之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城市地面硬化现象,继而降低了土壤暴露量,令直接渗透到地下的雨水量也不断地下降,造成内涝。

在2011年中旬,我国湖南长沙地区等都在大面积的强降雨当中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其主要原因正是该地区的地面硬化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上的收益,大面积占据土地,不断地扩大建筑所占的面积,片面提升GDP,却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非常薄弱,导致植被面积越来越小。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是无法再生的,因此,假如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建设,就很可能会导致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片面地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流失,对于城镇化整体进程来说非常不利。

二.如何解决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一) 加强政府人员以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群众对环保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几种手段来提升:首先,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在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日常课程当中适当地开设环保课程,将其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从小就对公民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令公民可以充分地了解环保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树立起科学的环保观念,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日常行动来真正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的成人占到了总人口70%以上,达到了一半以上,因此成年人应该是环保的主力,与此同时还是急需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对象,不过,由于成年人在思想观念上基本上已经成型,想要提升环保意识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借助一些免费课堂来进行环保教育,或者开设专门的网络下载通道,提供免费的环保资源供人取用。

(二) 对相关的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

借助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能够显著地提升政府保护环境的力度,同时在立法的角度来对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保障,其主要的措施包括:首先,借助法律来明确在生态环保的工作当中企业需要担负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权利,借助激励的政策来促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其对环保的意识以及责任感;其次,对我国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相关的法律进行完善,提升其执法的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其三,相关部门需要设置比较详细且严格的惩罚规范,针对违法行为加强检查以及打击的力度,不但需要对违法的人员以及相关单位进行惩罚,还要对环保部门的责任人进行惩罚,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 调整治理环境的手段

当前我国还是由政府采取一些强制性的举措进行环境治理,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这种强制性的举措可能会造成群众的不配合以及消极对待,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完成治理环境工作的积极性。综合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地选择经济上的激励手段。例如,自愿协议或者是污染税等,调动企业的热情,令更多的企业可以自发参与到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城镇化建设工作当中生态环境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否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将会对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同时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都采取了比较多的治理环境的措施,不过由于治理人员和群众都没有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还有法律保障环境和质量手段都不够完善等,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环保建设的整体水平都不够理想,因此,在强化环保教育,提升人们对环保的正确意识之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环保工作可以拥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行为上则要对治理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08).

[2]尤伟琼,王兴宇.云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王莉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1).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48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02-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青海省贵德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严重。贵德县最出名的生态旅游地是黄河,在旅游过程旅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参与一些水上旅游的项目,比如是漂流、乘船、划船等,这些水上活动项目不经意间就对黄河水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大部分游客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环保意识,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意的往黄河水里丢一些垃圾、废弃物等;当地政府盲目地开发生态旅游,兴建大量的水上工程,还有当地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把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废水、废渣肆意的排人到黄河水当中。其次是土地污染。贵德县当地的一些企业肆意的把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到企业外的领域,而不是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集中处理,导致贵德县土壤内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使土地的土壤呈酸性,出现了大量的盐碱地。第三是大气污染。现在贵德县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因为一个地方的旅游是离不开交通工具的,虽然贵德县比以前繁华了许多,但是交通工具大多数是机动车辆,机动车辆大量排出的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不但污染了贵德县的空气,而且对人体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气污染也进一步破坏了贵德县的文物古迹。最后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贵德县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在开发当地生态旅游的过程当中缺乏调查研究,只知道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评估和科学论证,导致贵德县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使贵德县原有的和谐生态环境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青海省贵德县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保法律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立法。贵德县在关于生态旅游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如果贵德县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所以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分子无法得到法律的制裁,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会越来越猖獗。而且我国在生态旅游法方面,不仅没有一部全面规范旅游业的基本法,而且一些相关规定中提到生态旅游的相关内容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针对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的旅游污染,诸如景点、景区超标排污问题,旅游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等,也没有进行专门有效的规制。这对于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开展是个巨大的隐患。

(二)管理机构重叠,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区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大多是以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在一个生态旅游区的范围内,往往存在着很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如水利、林业、文物、国土等不同部门,这些不同的部门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管理重点和管理权限,这就导致了贵德县生态旅游区内部管理职权比较的分散,无法实现系统的、全面的管理。这种不合理的管理重叠的机构设置,使得本应统一性很高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变得支离破碎。

(三)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权途径单一。轻诉讼、重行政。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手段就是一些命令控制性的相关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的应用明显不够,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法律正确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各个地区的司法机关并没有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也没有较高的地位、公正度和权威。

三、青海省贵德县生态旅游环保法律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环境立法:生态环境立法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基础。为此,应当加快制定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取代已经实施20余年的《环境保护法》,为其他环境保护专业性立法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并且这部法律应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各旅游重点地区和当前问题突出的地区,尤其是我省贵德县,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制度、办法,在条件好的地方先行突破,而后自下而上,逐步规范。在无生态旅游“大法”的情况下,争取做到在生态旅游活动中的几个主要环节上有“小法”可依。贵德县要根据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已经出台的规章制度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真正落实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二)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严格执法。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贵德县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另外,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合理配备执法监管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和地区聘任一批兼职旅游执法监管员。在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管上,不单是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监管。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现状;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1.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化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小城镇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人口、工业、商业集中的小城镇。所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一般来说,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关镇和建制镇的镇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县城关镇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县城以外建制镇将成为小城镇的主要部分。对于目前与建制镇同属于基层政权所在地的乡集镇, 将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可称其为未建制镇。小城镇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是我国的农村中心。由于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统称之为村镇。

3.小城镇体系构成及划分

小城镇体系是指在我国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关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构成的。

4.搞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

根据国家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及各项技术政策,结合小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小城镇建设目标和体系,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环境、生态、文化、经济、公用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

5.小城镇环境的主要特点

小城镇环境是由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小城镇虽然有明确的地界线,但又田园交错,具有村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功能很接近自然,有很大的环境资源潜力。

(2)小城镇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禽饲养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特色。

(3)小城镇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设施简陋,如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集中供热基本未实现,公园绿地甚少,人工环境较差。

(4)乡镇工业污染是小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低,“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污染严重。许多城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近处的城镇,不少都是城市污染工业的扩散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6.小城镇的污染源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包括城镇中的发电、水泥、化工、冶炼等企业的排放;交通污染包括铁路、公路的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生活污染主要是饭店、居民做饭、取暖使用燃料排放的废气。

废水污染: 小城镇废水污染来源于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包括城镇中的造纸、印染、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家中、旅馆、饭店、洗车、洗浴、照相等服务业排放的废水。

固体废物污染:小城镇的废渣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制糖和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等。废渣大量倾倒在湖泊、江河、洼地,有的还占用了农田,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

噪声污染:一些小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两侧,受到来往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以及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

小城镇环境污染在于它与城市污染相比更容易、更直接地进入人食物链,因此,危害的程度就更大,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7.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7.1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企业。对于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劳动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如石棉制品、土硫黄、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土磷肥和染料等,以及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7.2保护重点区域

在城镇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地段、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地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准建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已建成投产的企业,要限期迁走,到期没有迁走的,要强行拆除。我国许多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有特色的民居, 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切不能以建设新城镇为理由, 毁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对于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应当尽快修缮,但要注意“修旧如旧”保持老建筑的特色。

7.3坚决制止污染转嫁行为

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城镇企业生产;严禁将污染严重的城市企业转移到小城镇生产。对于转嫁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接受转嫁的有关人员,要给予经济的、法律的处罚。

7.4污染集中治理、限期治理

小城镇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要求每个企业都建设一套污染处理设施,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可以对性质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如集中供热、共建污水处理积习难改施等。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企业,要由政府下令,限期治理或搬迁。

7.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道路等级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缺少排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暖系统、公共交通、通讯系统建设落后等。要发展经济和工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7.6植树造林,美化城镇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在改善大气质量,防止尘埃污染、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植树造林作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城镇规划时,要留出绿地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公园、街道旁、生产区、生活区等地的植树造林要同时进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以上,其中包括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7.7小城镇的环境规划

(1)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的任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及评价、环境功能区(大气、水、噪声、生态)的划分、可持续发展预测、规划方案(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预算及效益分析等。

(2)制订规划的方法

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在全面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包括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制订本地区的环境规划。

8.结束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建立明确的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使用“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全绿色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但要时刻秉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慢经济水平低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以获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基于综合治理开发之上展开的。而我国多数地区没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仍比较慢,和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严密,没有做到高效利用资源,没有开发别具特色的经济产品,普遍重治理而轻产生。

1.2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做适时的改变,然而以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的发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仍没有切实做到走出去分享技术以及请进来开发新项目,造成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

1.3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遥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应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但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中,“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厂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视水土保持。

1.4方案编制工作滞后,落实上难度较大

按照水土保持发展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本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但实际上常常是主体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个别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才补编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强。

1.5规划、设计及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在方案的规划中往往以项目本身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主体工程。重视前期方案的编制与报批、轻视后期实施与验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滞后。

1.6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不全,综合防护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认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和不顾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仍出现低标准治理、治理规模分散不集中等问题。由于水土保持属于一项综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要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综合的保护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费,水土流失加剧。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重复建设的路子;总体规划要做到立足长远,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要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现场勘查,编制高水平、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素质,主动吸收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人员的知识面,改善设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的优选。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派生出来而又服务于主体工程的附属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往往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从主体工程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来分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故要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间的关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服务于主体工程。

2.3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协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单纯是水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资源

建设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建立蓄水池、管网、地下涵洞等措施,将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补充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绿化用水不足。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两套完整的管网系统,投资巨大,适宜在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的新城区、开发区以及城市排水管网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可以利用雨水下渗管道,沿线补给地下含水层,也可将雨水引到适当的地点集中人渗补给含水层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可以通过推广透水砖、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等渗水材料和结构,让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径流快速人渗,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回灌水源。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景观、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快城市天然河与湖泊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