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础会计;国家规划教材;错误;更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76-02
在从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长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由张玉森、陈伟清两位主编的《基础会计》教材第四版中发现的小错误,试谈该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实务中错误的更正,请赐教!
一、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马克思观点与会计法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页中存在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在教材第5页中“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为下图。
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把会计的核算职能理解为“观念的总结”,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对于“对过程的控制”也达成三点共识:①控制的内涵是把握住客观事物(一个实物、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运行系统)的活动,对其进行约束和调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径运行;②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全部过程;③控制的本身内涵比监督更能有力地表达“对过程的控制”的意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归纳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应与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一一对应,而不是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一一对应。则原教材第4页中的那段话应更正为: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页“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应更正如下图。
这样教材内容才会前后照应、准确严谨,以免造成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与马克思概括的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关系冲突。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到底谁在前面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对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认识就是“观念的总结”,他会利用价值指标和现代技术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尽管生成这些会计信息的本身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这些会计信息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马克思归纳的“观念的总结”就没有“对过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观念的总结”的前面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过程的控制”功能的现代内涵,实际上就是会计作为价值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而应该加上事前的前馈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功能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意志较马克思时代的国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强,现代会计对“对过程的控制”的这一监督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部分早以转化为行政管理职能,如: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制度、经济调控政策、执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而从会计的监督职能中剥离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强了会计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如:审计、统计、税务)的服务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现代会计实务中的监督职能较马克思时代的监督,因利益关系不可奈何地将会计本身的这一职能削弱,充分显示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不如会计反映职能重要,因此,现代会计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应在会计反映之后。
二、关于科目和账户区别联系比较的更正
教材第36页图表3-3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统一规定的”。专业会计人员都知道,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内容。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定性”规定,特别偏重于对它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原则性问题做出限制规定,如:分析各种会计事项的特点,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内涵及解释等,主要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在会计准则中我们常看到:该项收支项目内容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这个会计事项涉及内容要记录到什么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实际,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去做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所有的企业作为对象,对会计要素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进行可操作性规范,它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及其报送的时间和资料等内容加以详细规范;其规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更主要的是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显得笼统其可操作性较差。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行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既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容易造成这两个概念和内容的混淆。为此,将教材中前述内容更改为“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而统一规定的”更合适。
三、关于“红字更正法”理论操作指导的更正
教材第99页示例1中所讲解的错账更正,属于红字冲销法中第一种方法。讲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写“表5-20红字记账凭证”,其“摘要”内容表述为:“注销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比原书中表述为“注销092号凭证”的更准确严谨,防止他人更改,达到与会计实务相吻合。同时,在将红字填写的记账凭证简化为会计分录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红色字体):
有违背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账凭证的简化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借、贷”符号,其字体颜色是在记账凭证排版印制时已经固化在纸上,无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应为:
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第二步,根据登记账簿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记录应保持经济活动记录过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写的“表5-21蓝字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报销差旅费”。其内容应更改为“订正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的字样。使会计的实际操作实务与教材中的表述的规则要求一致。
四、关于账簿中“余额栏”标注规则错误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账簿登记规则》所表述的第六项为:……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的“元”位用倒立着“Q”表示。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Q”表示。为此教材中所阐述的账簿登记书写方法与《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完全是两回事。同时,在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表8-8应收账款(总账)……等44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操作中,账户没有余额时,在账户的“余额栏”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这与教材中给学生讲解的账簿登记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登记书写要求完全不符,使账簿登记规则规定与会计实务操作相互脱离,其会计实务操作没有给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为此,应将原教材第89页中“Q(倒立)表示”更正为“Q”表示;对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第146页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和第八章中有关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中,账户没有余额时,账簿中的“余额”栏均应将“0”更正为“Q”。给学生进行操作实务的示范,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关键词]会计 职能 参与决策 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形成的,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空前复杂多变,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意味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直接影响会计的本质性内容的改变。与时俱进地明确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重新界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管理增值,从而不断丰富会计理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而意义深远。
会计必须不折不扣,一如既往地履行好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在新形势下,本人认为:会计仅仅履行好两大基本职能是不够的,不能只停留于“算”与“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不能仅充当“旁观者”与“配角”。新经济时代赋予了会计新的职能,参与经营决策应当成为现代会计的主要职能之一。这也是企业管理精细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岗位重要性的体现。
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扩大再生产,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兼并重组等)是项系统工程,除了建立健全决策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外,更需要发挥企业团队合作精神,要靠各类人才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其中,会计人员应发挥主要作用,从传统的事中与事后参与扩大到从事前即介入参与,从经济层面开展参与经营决策的工作,履行好此职能,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具备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还要掌握有关组织论,决策论,博弈论,风险管理,资本运作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与熟悉本企业的具体业务知识。这是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企业经营决策是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自身发展方向或目标及实施的方法。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运用的技术方法一般有两大类:即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法:是会计人员建立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经营决策方案进行评价和判断。经营决策是高智商活动,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大多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无法找到适合做出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靠会计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这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常用的定性经营决策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头脑风暴法是会计与其他决策参与人员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提出很多观点,问题和议题的方法,集中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决策方案。
德尔菲法是会计与其他决策参与人员各自独立地提出经营决策意见或建议,然后进行汇总处理再反馈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决策方案
定量决策法: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运算,取得结果,。这是近展起来的一类科学的、现代化的决策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定量决策分析法主要有:确定型决策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如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悲观法,乐观法,平均主义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又叫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依据来评价方案的决策方法。是确定型决策分析的有力工具。主要用于利润的预测,目标成本的控制,生产方案的优选。
悲观法是在每个方案中取最坏的结果,然后再从这些最坏的结果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作为决策方案。乐观法则相反,它是在每个方案中取最好的结果,然后再从这些最好的结果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作为决策方案,平均主义法是假定多个结果发生的概率相同,通过计算每个方案的期望效益值,选择其中最大的为决策方案。
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一般要经历决策形成,决策执行,执行结果评价阶段:
在决策形成阶段,会计人员应收集整理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调研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等环境,其他企业类似行为的运作情况及市场前景,估算投资额,寻找融资渠道,进行纳税筹划,方案优化选择,分析未来现金流量及投资回收期。针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就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监控及预警措施,运用风险规避,减轻,自我消化,转移及其组合等策略响应风险。
在决策执行阶段,及时,准确,系统地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汇总,整理,提炼相关数据,与经营决策形成阶段的预测数据对比分析,以寻找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经营活动的动态控制与主动控制,对于一般只引起量变的因素,对原经营决策不做调整或微调,对于引起质变的因素,对原经营决策须作重大调整,必要时可以放弃原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
决策执行完毕,对决策形成,执行过程与结果就经济层面的内容进行总体的分析与评估,找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出现的不利因素的消化处理,对于主观人为因素,要运用责任追究制度,奖惩制度进行约束,对于客观因素,要进行充分的预测与制订规避防范措施。对总结性材料进行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为企业以后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会计职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职能的强化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是强势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会计职能能否真正得到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乃至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内容必将越来越丰富,会计职能的履行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挺,黄国和,王铁成,顾胜林. 浅议新形势下会计职能的转变[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 (04)
【关键词】会计系统;复杂性;表现形式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特定的目标和功能。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面临着更新和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呈现出新的特点。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会计系统复杂性的新特点,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联系性
会计系统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是一个管理系统,这是会计系统最基本的特点。会计系统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会计系统呈现出信息系统的特点。但这并不能排斥会计系统作为管理系统的特点,会计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的,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传递、存贮输出,进行管理。会计系统在履行管理功能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会计系统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管理工作。这是相辅相成的。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使会计系统呈现出信息系统的特点,而同时对数据处理加工的目的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实现管理的预测、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具体管理职能。会计的管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监督职能的发展,会计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核算职能的发展。
会计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都可视为会计系统的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作为会计系统的子系统,是会计系统的分支,他们既是独立的,也是密切相连的,共同完成对生产经营活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一些会计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施,就是建立在系统的联系发生上的。比如,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理论,即是利用会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而得出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
会计系统与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具有涉及面广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设备、人力、技术、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数据信息,通过货币形式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会计子系统通过搜集、归纳、整合等数据处理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从而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
会计系统的联系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内部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知。
二、开放性
会计系统不是封闭运行的系统,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全球视野下,会计模式的建立,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方法都具有国际化的特点,都需要同国际接轨,都需要在信息交换中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不然,国际间的双边贸易和经济交往就无法实现。会计系统运行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需要对外,需要为经济运行和决策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这都决定会计系统是开放性的。会计系统与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都对会计系统产生影响,会计系统需要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换,以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就使会计系统具有开放性的同时,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会计系统也要不断适应内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一个系统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些环境和条件对会计系统的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系统难以顺利运转,这是普遍的道理。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越强,其复杂程度就会增加,且对环境条件更加依赖,对条件的变动更为敏感。
在信息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等,都要求会计系统进行适应发展变化的适时调整。传统的会计制度、会计理念、会计模式、会计方法都要相应地发生变革,甚至重构。这种变革和重构离不开会计系统开放性特征的支撑。
会计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本身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个特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会计系统的开放性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内部的不断调整、丰富和提高。同时对外部环境和条件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施加影响,彰显出自己的独立性。
三、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会计系统也是如此。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挑战等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传统的会计模式发生变革,都要求会计系统重新组合和演化,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对原有的会计系统不合理的成分进行改革,使会计系统不断完善、进步和提高。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实证会计、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的诞生则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会计系统的发展。
会计系统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对会计系统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思维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会计系统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需要。
四、层次性
会计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系统,在系统中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层次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系统的完整性。对会计系统层次性的差异,各个层次在整个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地位、作用,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差异性和完整性的对立和统一的角度认识和把握整个会计系统,在改革发展中重视差异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以丰富的差异性形成更高层次的完整性和同一性,推动会计系统的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玉林.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3-10.
[2]于玉林.基于会计系统本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7):8-13.
一、中小型企业财务不规范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主题界限不清晰
由于中小型企业采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不明显,投资者即为经营者,企业财产即为家庭财产,为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有直接的联系,经营者对其雇佣的员工并不信任,出现了老板管账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出没有相对规范的记录,从而导致企业账目核算难以进行,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一项基本职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前行灯,其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动资产的使用情况及流向进行监督。然而企业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往往选择自己的亲属担任,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他们也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在记账、算账和报账时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使得财务会计审核结果不准确,管理者为维护彼此间的亲情,对此不便于管理,这就弱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三)企业资金来源有限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大的利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正在扩张。在此阶段的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银行作为营利性组织,为本省利益和对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银行对会计核算不规范、经营业绩不稳定、偿债能力差的中小型企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即使企业符合银行贷款的申请条件,由于中小型企业注册资金少、被认可的土地等不动产数量少等特点,银行对中小型企业发放的贷款金额也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许多企业选择民间借贷,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问题成因
第一,中小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致使在企业管理中多采用家庭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这些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不高,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第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中小企业特殊的组织形式决定着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出现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陈旧的现象,这些企业采用家族管理模式,权利的过于集中。在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得不到强化,财务管理不能正常发挥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同时,权利的高度集中,削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使得财务问题发生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必将导致企业财务的进一步混乱,陷入更加严重的财务困境。第三,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我国对中小企业制定和实施的扶持政策相对滞后,相应的优惠政策不能及时更新。其次,我国中小型金融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很片面。银行在我国信贷市场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垄断权,但其为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使中小企业发展没有了保障。
三、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健全企业会计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遵守国家与会计有关的法律规定,企业会计人员必须要有从业资格证书,严防老板管账现象的发生。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各地方级会计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主体层次的清晰,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进行。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不仅需要做简单的记账还要做账目的核算和日常经营的财务监督等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家族的管理模式使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这就要求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选拔,必须经过培训、考核、达到上岗资格后方可任职。
(三)健全中小金融机构,完善银行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投融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定做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推出更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产品。另外,银行完善内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对各类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定价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笔者深入分析了中小型企业财务不规范的问题,从其成因出发,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企业后期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者:冯凌云 单位: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