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育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断提高的目的,科学技术也在人类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断迈进的发展目标。人类在总结所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发现,人类之所以取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与人文成就,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帮助。创新思维,是一个人经过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训练被有效建立起来的。所以数学一直被人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公共学科。
2、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包含的是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主要负责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基本认知,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初步建设。但是处于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考虑,小学数学工作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都是点到即止的。随所以初中数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可能经过中考的分流就会选择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再或者是走向社会。所以初中数学教育,能否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迈进高中阶段学习或是走进中职教育中的学习质量,甚至对走向社会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构成影响。
3、虽然初中数学教育,是建立并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不能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的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二)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严重匮乏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国初中学校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这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练为”数学教育主模式不但不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还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形式的固化,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
2、我国很多家长、学校甚至老师都过于看重成绩。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成绩,忽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况司空见惯。
二、强化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建议措施
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本人,还是学生家长。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实现的是人能力的培养,而成绩知识衡量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的评价依据。但是我国当今教育体系中却将培养能力与成绩评价本末倒置了。为了切实提高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并落实。随着素质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全面贯彻,初中数学教育与来越认识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初中素质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想,强化素质教育创新
强化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素质教育,肯定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数学素质教育的不断调研,提高自身对素质教育创新认识的不断加强。落实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自身具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模式。彻底颠覆应试教育给学生的传统认知。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创新,落实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同样多媒体技术走进初中教育课堂,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育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教学大纲要求,提炼出初中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或办公软件将知识要点用更直观,更具体、更易理解的教学课件展示出来。在课堂上采用多没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初中数学课的精神集中程度,进而实现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
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后进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群体,他们常因各种原因无法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严重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成绩。对于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因为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由于后进生比例在呈上升的趋势,因而只有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将面向极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大众化”的素质教育。笔者以阿克苏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调研、访谈、比较研究法等,对温宿县的几所中学的近百名初中数学后进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的转化对策。以期对后进生转化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素材。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才是教育工作者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辅导教学模式的概念
现阶段,辅导教学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辅导教学安排。辅导教学就是针对班级不同学生开展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后进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辅导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设计的教学方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后进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实施辅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巩固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巩固课堂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进而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学习习惯不适应。
初中数学后进生大多对数学知识掌握不过关,没有弄清数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例如:很多学生无法分清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这对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严重脱节。新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往往要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过硬,该记住的知识没记住,该掌握的技能没掌握,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与小学阶段相比,学习内容要复杂深奥、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好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就不能适新的学习环境,这也是造成初中数学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大多数初中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地位,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遇到不懂的数学问题也不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后进生对数学知识点不理解,记忆模糊,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于是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课后布置的作业没有解题步骤,抄袭一個答案了事,再加上教师平时对待后进生要求多、关爱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教育少,堵截多、疏通少,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对抗的心理,先是厌学,后是放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3.对于数学习题练习敷衍了事。
后进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没有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对数学习题练习敷衍了事,无法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要点,遇到难题不会深究,甚至直接抄写其他同学的答案,这就导致其在解答数学题时缺乏逻辑性,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定理和公式解答数学考题。
4.家庭教育缺失。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有的孩子的第一堂课就没上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的家长综合素质较差,成天忙于赌博、酗酒,甚至无所事事;有的家长性格极端,对孩子不是简单粗暴,就是不闻不问;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足以正确地引导孩子;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而教育不足等等。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据了解,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留守生都有很大的比例,很多初中数学后进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隔代教育,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家庭的关怀,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低下。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缺乏自信心,往往会出现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在数学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背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定理和公式时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理解定理和公式的概念,再加上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其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这也是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辅导教学策略
1.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严重缺乏,再加上数学是一门抽想象、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重视数学知识探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数学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后进生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出有效性和实用性强的辅导教学方案,不断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导教学和趣味性辅导教学方案,合理设计和三角形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三角形知识探究活动中,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2.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后进生,付之以爱。
教师应尊重“后进生”。后进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他们都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教师应给予“后进生”真挚的师爱,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并适时地给他们提出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使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这样促使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从而逐步转化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后进生投去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这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后进生”,“后进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才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对“后进生”应抱有平等的尊重,诚挚的接纳,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想认真学习,才能用心去努力。
3.重点培养后进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后进生通常不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知识讨论和探究中,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数学课堂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因此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知识探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后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辅导教学,重点培养后进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层面出发,使学生在长期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后进生能在教师的数学辅导教学中,根据章节学习要点系统性地进行数学知识点复习和总结,使其在学习数学难点知识时不会产生畏惧心理,主动探究,合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探究和思想的方法。
有好多数学“后进生”也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而且也比较用功,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甚微。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数学学习若掌握了正确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所以,在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授之以渔”。由于大部分“后进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差,想要他们在课后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是一句空话,因此,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便是转化“后进生”的主阵地,而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要做到“动口、动脑、动手”三结合。“动口”就是要在课堂上养成他们开口回答問题的习惯,有好多“后进生”在教师上课时觉得课堂与自己毫无关系,那怕是集体回答也懒得开口,更别提是单独会答问题了,这样他们很容易走神。例如,在提问抛物线一般形式的顶点坐标公式时,后进生如果在集体回答时能够跟上其他同学的回答,不仅思维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还可以对顶点坐标公式的记忆也加深了一遍。“动脑”就是要养成他们上课积极思维的习惯,尽量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少开小差,集中精力,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维。“动手”就是要养成上课动笔练习的习惯,在听课时不能光听不练,要勤于动笔、多作练习;还要养成有记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对于自己上课不甚理解或比较重要、典型的例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样,课后便可以利用笔记本来指导自己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后复习工作,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的帮手。
4.分层教学,让后进生体验成功感觉,树立自信心。
成功能使人心情愉悦,并产生自信,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要想转变后进生的厌学情绪,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后进生一般知识基础薄弱,对他们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的提高不能急于一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他们创造答对问题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在课下更要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要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采取分层次作业的策略,可以分为必答题作业、选答题作业、兴趣思考题作业。必答题主要是一些基础简单作业,目的是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些作业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选答题主要是一些启发式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题目稍难,后进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答题;兴趣思考题难度加大,目的是训练优等生的解题能力,后进生可以不必完成。这样,作业的层次化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能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5.采用个性化强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对学优生的辅导教学,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教学,已足够的耐心引导后进生学习数学知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采用个性化强的教学评价方法对辅导教学进行评价,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后进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辅导教学评价中了解自己数学学习中的不足,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学知识学习中,主动和同学、老师进行数学学习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和效果。
6.家校共建,形成教育合力,加快后进生的转化。
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待学生要耐心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用各种办法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可是,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能时时跟随,所以放学以后就要依赖家长的工作了。为了让家长配合工作,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种情况,并对家长开展说服工作,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求,要与教师达成共识,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共同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总结
人的素质无疑是有差别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看不到事物的特殊性,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可以相信,除弱智儿童以外的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任何一项学习任务。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希望能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寻找到一种途径,帮助中学数学后进生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做到自主学习。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进行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提高后进生数学成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不断开拓数学教学方法,才能使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有效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冲.教学方案创新对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情况的解决研究[J].高校研究,2010(07).
[2]邱立峰.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特征分析
首先,初中数学是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过程、活动产生的,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富含活动体验的数学课堂。富含活动体验的课堂,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参与,使学生个体在沉浸式参与中体验、感悟数学应用。其次,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双主模式课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数学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再者,初中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较差,若教师的引导旁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教师的引领是保证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充分的计划、预设能保证一堂严谨有效的数学课堂。再次,数学课堂应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数学的部分知识具有缄默性,难以通过语言形式化地表达,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个体具有强势的支配作用,决定着个体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因此,数学课堂还应向学生无形传递对方法的理解和自觉应用方法的意识。最后,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还应是生活化课堂,注重知行合一,训练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思考、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入,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依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特征,针对目前牵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以下实践策略。
1.基于活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策略。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基于活动的视角进行数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近年来,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倍受推崇。
活动课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因其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容易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所以,教师适时的指导、讲授、提问、规范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地预设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要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全过程支持,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者不会因学习中途受挫而导致放弃,也能保证学习活动过程不会因失控而陷入泥潭。
数学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教学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因此活动载体也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具有紧密内在关联性的。这种内容关联目标、活动围绕内容的设计才使得任务具体、思维集中。学生在这具有紧密关联活动中的学习就更有助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实践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研究者提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有效课堂对教师提问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其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第一,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问题,尽量选择“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或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认识逐渐清晰。第二,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具有艺术性的“问题串”,遵循启发式教学,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高效互动。第三,注重提问的含蓄性,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相反,简单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思考性。第四,注重提问过后的等待时间。首先学生要理解等待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学生要养成在等待时间内积极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回答的良好习惯。第五,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要给与明确、具体的反馈,并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保障高效课堂策略。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是高水准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设计表现出具有精准的尺寸感,具有利用教学技术对想不到的情景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能力。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言而喻。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多积累、多交流、多汲取,只有广博才能做到获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创新型对策
一、选题背景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特别是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化,教学方式过于局限化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究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新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使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有了过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初中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还比较单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较为普遍,缺乏突破性和创新性。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硬性记忆往往会使他们在实际解题和应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同时,“教师在前边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及“题海战术”的练习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
2.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活动的安排
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少有教师能够将数学原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初三的教材中,很多应用题的素材都取决于生活,对于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也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义: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教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教授过于教条化、刻板化,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三二次函数的课程安排中,有些数学基础较好、悟性较强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学习而引申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而有些学生理解能力稍差一些,还不能完全把握二次函数的要领。这时教师如果还是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对第一类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三、实现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型的对策和建议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
1.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升学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尝试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自主预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对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单独的指导,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为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留出充足的空间,避免固定的授课形式局限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过一位数学老师,很好地运用情境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该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实际生活中有关抛物线的图片,将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了自然引入,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在题目的设计和安排中,也以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为原型。例如,在课堂上用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网围成了一个矩形,让同学们观察分析,列出矩形面积和边长的函数关系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有了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判断,就很容易地列出了二次函数关系式;在《圆的性质》这一章节中,这位教师将大大小小的皮球搬上了讲台,有学生利用直尺、圆规等教辅材料,通过实际测量和对比更好地掌握圆的性质和特征。
3.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有些学生对初中代数部分的悟性较强,而有些学生对圆的性质、三角形的特点等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可以通过“优势发挥、劣势互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拿手的知识结构,可以加深难度和深度,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所探索和发展;对于学生的薄弱点,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实现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四、总结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切实推进,一定会使初三教学效率实现全面提升,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孙立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4.
3.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数学教育学报,2010(03):17-39.
4.曾期嫣.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4):14-29.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意识;应用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声音,比如在学校学的内容,到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中用不上,所以很多人就抱怨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多少年等等。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出了问题,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内容联系生活,没有让学生发现知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以初中数学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更加强调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换句话说,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如何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影子,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我们每位老师应当认真思索的。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改变不了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题海战术。重复的练习让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降低。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以为,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各种国际数学大赛的结果也表明了我国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应用能力方面能力较差。
1.改变传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会用到数学知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现实的内容知识。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概念,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冬天和夏天的时候温度会出现零上和零下,其实这些和我们教学中的正数、负数大有关联;再如,银行的存款利息和我们方程模型也颇有联系。
2.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为,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这些都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在教学中我们只是一味强调数学的知识性,让学生脱离了实际的应用。比如,在我们学习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测量一下教室或我们自己家的面积,鼓励他们对知识的多角度应用。同时,教师要联系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有关农业科技、产品流通等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通过开放式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充分说明了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有知识,但是没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所以,我们在初中进行义务教育的时候,就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就能够把教、学、动手实践紧密相连,注意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得益彰,那教学效果就会变得十分显著。课堂教学要及时转化思维,丰富教学的多样性,促使数学知识、学生动手能力集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为中学生增添数学活动课。活动课是为了增加学生实践数学知识的机会,是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机会。具体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调查调研等,帮助他们累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下如何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扭转了很多中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让他们发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2.数学是一种生活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假期的时候,进行相关知识的实习和实践。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集生活中的数学经典应用案例,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具体应用联系在一起写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
三、在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强调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前我们国家讲求的是“中国制造”,而现在我们国家号召“中国创造”,所以,今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将是我们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做到:
1.为中学生构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参与。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才能解决教学的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梯子出发,来为学生构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一个长度为12米的梯子,斜靠在一堵墙上,梯子最顶端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是8米,那么我们现在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部要滑动多少呢?要求学生列出底部滑动距离的相关方程式,并求得相应的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供一些具体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增加他们的探究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