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矛盾
一、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涵盖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它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城乡一体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内在要求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人,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育产业工人的摇篮。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有技术的劳动力人数达不到用工单位的需求
1、多种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
(1)受观念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次等教育”
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背景相比普高学生处于弱势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盛行,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和家长宁愿花大价钱读普通高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
②高校扩招引导大部分生源流向普高,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形成冲击
扩招以后,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能读大学,激发了不少人读普高的积极性。“重点高中热门楼,普通高中敞门留,职业高中上门求”的顺口溜可见一斑。
(2)部分农村家庭受经济实力制约,大量未成年人过早流入劳动力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
2、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大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图)》报告看,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43.5%。从供求状况对比看,企业对于高级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处于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炙手可热。
表1.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
技术等级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次)
需求比重(%)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次)
求职比重(%)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百分点)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初级工(职业资格五级)
4021149
19.2
+0.1
4352861
19.0
-0.3
1.38
-
中级工(职业资格四级)
1933518
9.2
-0.8
2055427
9.0
-1.0
1.39
-
高级工(职业资格三级)
715456
3.4
-0.3
640746
2.8
-0.1
1.57
-0.11
技师(职业资格二级)
387341
1.9
-0.2
279535
1.2
-0.1
1.84
-0.17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
155782
0.7
-0.2
110276
0.5
-0.1
1.86
-0.07
技术员(初级职称)
2197664
10.5
-0.3
2267548
9.9
+0.2
1.42
-0.09
工程师(中级职称)
953068
4.6
-0.2
961770
4.2
+0.1
1.44
-0.13
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
198762
0.9
-0.3
137596
0.6
-0.1
1.90
-0.15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
/
12124897
52.9
+1.4
/
/
无要求
10370561
49.5
+2.1
/
/
/
/
/
合计
20933301
100.0
/
22930656
100.0
/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校学生;社会需求;德育教育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企业急需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的需求呈逐年大幅增加趋势。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筛选,通过面试、技术操作、试用等环节对学生的技术、思想进行全面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录用。使得众多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面临更多的挑战。
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术,德育工作也应该创新培养。在客观环境的改变下,学生德育方面如果没有创新培养,德育课程将无从发展,学生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一、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思想问题分析
1.学生过于自我,不习惯封闭式管理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较强,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如今“90后”居多,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个性,团队意识较差,缺乏生活锻炼。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经不住考验和打击。
这类学生虽然思考能力及敏锐性强,但是自我约束力差。而初来学校不习惯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甚至产生抵触和厌倦的心理。
2.学生家庭普遍条件差、心理障碍多
选择学习技术的学生多数学历只有初中程度,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因素往往导致学生的性格孤僻和自卑,并极易走向极端。
这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与同学老师相处时受到排斥;在情感方面自卑,得不到及时的开导。他们选择学习技术,主要是认为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只学习技术而不用学习理论知识。
3.生活懒散,缺乏勤奋刻苦精神
由于文化基础差,在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专业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学生常常困惑、不知所措。他们很少去想今后会去做什么,也不清楚一技之长意味着什么。所以没有目标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上懒散,没有主动的学习意识。不勤奋是因为他们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习,不刻苦是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与责任感。
二、企业反馈毕业生入职后的不良表现
1.毕业生个性强,不服企业管理状况多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入职后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现在不穿统一的工作服;不负责自己工作区的清洁;懒散不能保证待工状态;对设备不进行检查调试;没有很好的工作精神面貌。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工作时不能合理的分工,并且在工作中常常发生分歧。在遇到不清楚的任务时没有及时报告组长或技师。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强不需要按照制作手册的流程正规操作等不良现象。
上述状况会或多或少的在毕业生入职后表现出来,为了改变不良行为,职业技术院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技术,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生活追求安逸,工作不思进取
企业在录用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前,会对毕业生进行培训。 但是多数毕业生自视清高,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强不需要再经过培训,不承认自己技术不足,导致眼高手低。他们也不愿在实际工作中吸取经验。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终于摆脱学校及家庭的束缚,可以自由的生活。找到工作后认为只要能安稳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或者认为生活将就着能过就行不必追求过高的要求。然而他们不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对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偏见
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的工作寄予过高的希望,要求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并且收入要稳定。多数不愿在小企业工作,但恰恰需要最多的技术人员是这些中小企业。经调查,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希望工资不能低于2000元,必须双休,还要求公司提供食宿等福利。这也是他们经常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教育改进方向
1.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到:“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年龄偏小,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此时的可塑性强,但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思想稳定性较差。职业技术院校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一:可以在德育课上进行正面思想的灌输,学习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将我国的荣辱观和学校的荣耻条列张贴在宣传栏或寝室里。
第二:学校可设置班级管理制度,例如《班级个人考核制》、《班级奖励制》等,让学生转客为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第三:开展班级干部选举活动,组建作风正派的班级管理队伍。每天对学生的上课及早晚自习进行督察,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及宣传。对学校的各方面管理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以主场形式在管理中成长。
2.丰富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
为了彻底并全面创新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工作方式开展,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领导机制。学校的负责人员从校长到老师都应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责任,大到设立规章,小到老师和学生沟通。都应做到以德管理,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
学校不可只有技术考评,也需设立德育考评、师德师风考评、学生行为测评等制度。并不断的完善德育教育体制。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道德培养、加强德育培训工作,并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等方式,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德育建设打造良好并结实的基础。
在教育方式改变的同时,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也应重新规划。学校环境应是干净、绿色、美观。学校可开设有趣有益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及兴趣小组等。利用节假日或纪念日多多宣传青少年所需的思想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积极开展。
这些不但能建立学校的良好校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健康全面地成长。
3.提前预防教育,避免学生就业后出现不良行为
针对文章中提到毕业生在企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学校应为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准备。
第一:邀请自主择业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进行演讲,用成功的经验告诫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相信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综合能力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消除毕业生的迷惘与不自信。
第二:学校和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和学生双向交流选择,在毕业生进入公司前,侧重学习公司所需的技能和规章制度,以防进入公司后不能适应。
第三: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并享受辛勤工作的愉快,预防学生工作后安逸生活,不思进取。
参考文献:
1. 刘兴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21(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艳红,经济研究参考,优化就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J],2009(2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How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Society's Development Needs
TAN Weixin
(Electromechanical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Kaiping, Guangdong 529381)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formulates relevant curriculum reform pla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urr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career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it also consi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when formulate the plan, in oder to to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students. And only connectting with the reality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can they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programming teaching; course reform; student employment
1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现状
(1)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 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 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 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下转第41页)(上接第32页)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 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 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企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是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王志华,李玲玲,杨文荣.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3]陈兴文,刘燕,李敏,逄凌斌.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建国(1967-),男,江苏阜宁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TAFE模式‘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2010ZCG35;主持人:李建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07-03
专业的设置,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能否快速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走上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说,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应该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灵活的掌握社会对专人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生今后在社会行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
(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必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是其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需求反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内容在于提升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获得社会效应的必然选择。社会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硬件、软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进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人才支持,而不是为了盈利。
(二)具体专业设计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的实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专业型人才。
1.从人力资源分析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劳动力所具有的素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最基本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对本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改善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支持来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也是由于社会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的。社会声场过程中,作为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各样的人才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是教学自身能够成功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阶段就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提供合格的综合性人才[1],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整体的提升。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细化和内部劳动组织的变化是其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下列几点社会经济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变化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1)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符合人才,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存在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教育事业中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严格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3)从社会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则显得尤为必要。
3.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角度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向,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为学生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宗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没一个专业上予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如何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保证今后的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规律角度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该对社会随机多变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长周期性的矛盾加以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2],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科技成功和创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技能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可能遭冷遇,目前遭冷眼的专业人才,明天可能会变得抢手。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专业改革项目必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
(一) 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在市场中需求较强的专业进行大力投入,同时按照上文中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专业培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把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进行专业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3]。
(二)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提升专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对口程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专业涵盖的面比较广,那么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专业的专一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的适应性将会大幅度下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让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这样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4]。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最大限度的调研,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从而带动招生率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更生层次的关注。
(三) 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上升到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行业诞生,每年也有大量的老行业衰落,这种变化,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的进行专业的调整,而是应该重点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实现对整体专业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充足的信心,为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努力。
三、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一)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就看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
应该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会那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上的监督和指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面的选择,重点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制定新的专业,送交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实施。
(二)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必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对专业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人员的把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角度,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通过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专业方面的设置。不得不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展开,应该根据相关需求,由在本专业和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人组成。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际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专业,特别要注重设置一些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需要的人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的不同来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同时,应该对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会中,对其中包括行业规模、专业技术状况、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工作范围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分析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实践。再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结构、能力要素,确定该岗位或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所有上岗证书;然后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包括对原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意见,以及建议新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上述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和引导,使之能够符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升,应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地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2).
[2]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3]陈晓云、赵世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关键词]人才需求 行业社会背景 商务英语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商贸活动异常活跃频繁,需要大批会英语懂业务的人员来充实涉外行业管理队伍。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教学改革,确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岗位、社会适应能力,办出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及行业背景
1.外经贸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一方面,新形势下外经贸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总体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相当数量的现有从业人员不能适应岗位需要,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尤其短缺。近年来,外贸行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公司同时并存。总体上,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内部分工较细,需要的人才层次较高,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高,一般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而民营企业大多属中、小规模,需要的人手少,一般来说能自兼数职的复合型、操作型应用人才在这里更受欢迎。在所调查的外经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现状。一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小;二是知识技能单一、老化,多数外贸业务人员没有接受过外贸相关专业的正规教育,要么具备的一定的国际贸易实践经验,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却跟不上,要么英语交际能力或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错,却又不懂外贸业务,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并建立起配套产业群,面向全球进行生产和销售,有力带动了外经贸发展;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推行“大通关”等国家和地方鼓励性政策,为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进出口企业在新外贸法出台后骤增,国际贸易类人才缺额也随之骤增。我们从人才市场、行业部门了解到,具备从事报关、跟单、涉外商务等工作所需素质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外贸行业迅速发展。而这一人才缺口主要靠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来填补。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涉外人才十分走俏,大多留在了大城市的外资、合资企业、高校的高薪岗位,中小型外贸企业难以引进高层次外贸人才,同时还面临低层次人才难以胜任的问题。这种高层次人才难引进,低层次人才难胜任的矛盾局面,在目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靠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来缓解。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只有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外经贸行业对商务英语专门人才的需要。
2.现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涉外商务人才需求标准不相适应是推行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外经贸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公司越来越多,涉外商务专门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行业用人需要。而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不断兴起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历史都不长,多数院校因循本科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之中遇到许多现实难题:课程设置的岗位针对性不强,所学与所用脱节;教学模式不科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与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不符,偏重语言训练,缺乏英语与商务的整合,毕业生知识单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此,学校开展了人才需求与毕业生信息反馈社会调研,到外经贸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外贸企业、公司、毕业生就业单位等了解外贸行业发展形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已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用人单位人才标准及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等,以此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依据,力求做到三个符合:专业设置符合人才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毕业生素质符合用人单位要求。
3.用人单位的人才聘用标准变化对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我们发现不同外贸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虽各有侧重,但一般都会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应聘者的英语应用能力如何,能否用英语与海外客户直接交流,直接参加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淡等,有的企业招聘面试时就直接用英语与应聘者交谈,以考察其外语水平;二是看应聘者是否熟悉外贸业务操作规程,主要考察他们对国际贸易惯例、法律、金融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掌握了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如有的要求应聘者当场撰写英语业务函电或指出信用证上存在的问题等,有实践经验者优先录用;三是看应聘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及灵活应变协调能力;四是看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五是看敬业、吃苦精神和诚信品质;六是在同等条件下,看应聘者对小语种:日语、法语、阿拉伯语、韩语等的掌握程度,由于中国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不断增加,小语种人才很走俏。
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1.以高技能实用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德育领先,素质为本,强化能力,工学结合,突出应用”的教学特色。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入手,以DACUM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以涉外商务岗位群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加强英语基础平台,突出商务核心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与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人才的复合性特征,加强英语与商务的结合,以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培植专业特色;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涉外行业,紧联外贸企业,实践“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行“双证书”教育,为外贸行业培养会英语、通商务、懂管理、善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
2.以涉外商务岗位群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商务英语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借助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模式,专业教师与外贸行业一线业务管理及操作人员一起探讨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内容重组,即:根据外贸业务工作实际,首先确定做好这一工作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每一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构建外贸行业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块。该专业综合能力由职业基础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商务运作能力,职业辅助能力:文秘办公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等四大模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