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困惑

大学生职业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困惑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 困惑 解决方式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它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就目前的就业现状看,一方面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企业招人难的问题,大学生内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就业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困惑。所以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关注。

1 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与惑

围绕大学生就业困惑问题,以我院学生为对象,采用校内调查问卷、大学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专家座谈等四种形式对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①问卷调查结果:60%的人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对就业比较茫然,缺乏自信;40%的人认为“学习不学习、锻炼不锻炼”结果都一样,就业自然有学校和家长负责;30%的人没有考虑就业问题。②座谈结果:想就业,但心理紧张,不知能不能找到单位;想找好单位,又怕自己能力不够,怕干不好;不敢面对招聘单位,还是寄希望于家长和学校。③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多数学生认为,经过实践感觉到在学校没有学好,十分后悔;企业对员工要求很高,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开始不适应,学校应加强养成教育;就业竞争性很强,要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较难。④企业专家意见:企业缺少的是人才而不是人材,新员工应先下基层锻炼,有些学生对住宿和工资待遇的要求过高,学生应先思考能做什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学过什么,更重要的是做过什么。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就业面前还存在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1 三年匆匆而过,就业资本空空荡荡 三年的职业院校生活飞逝而过,看眼前,就业资本空空荡荡,面对招聘,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囊中羞涩;忆往昔,碌碌无为,不知做过什么,学过什么,拿过什么。

1.2 步入职业生涯,而未做过职业规划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开始步入职业人生。但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许多学生即不重视,也很茫然,不知如何规划未来。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课程也未认真对待,有的只是应付老师,未做认真的分析,寥寥几笔,没有目标,应付了事。有的学生直到面试也未曾考虑规划,面对询问不置可否。

1.3 毕业离校在即,就业方向实难决断 搞好职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就业方向,是每个大学生离校前的一件事情,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大学生就业临近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来一个单位应聘一个单位,毫无目标,毫无方向,毫无定位,也毫无任何结果。

1.4 就业能力欠缺,面对就业心中忐忑 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应聘能力。有些同学在校三年不仅专业知识没有学好,而且职业能力和应聘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心理调适不当,应聘技巧掌握不好,就业在即,面试来临,心中焦急而紧张,既想得到一个好的职位,又没有做好面试准备,心中惶恐。

1.5 自我感觉良好,与企业要求不匹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阶段,也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阶段,既要有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又要有在企业的实践锻炼,既要有个人的意识和思想,又要有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但某些学生自认为已经成熟,知识、技术、社会经验已很丰富,自我了得,目中无人,不受约束,在企业实习期间,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做,进门就要学技术,进设计室搞图纸,即没有责任心,又没有纪律观念,心中没有企业,更没有脚踏实地的作风,企业很不赏识,甚至厌烦,企业无奈。其结果是,企业没有留人的打算,个人就业始终不能得到实现。

2 大学生存在困惑的原因

2.1 由大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 职业院校大学生之间成绩差异较大,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在就业心理和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①依赖性强:依赖父母、学校,缺少自我意识。②自认为能力低:自卑,自暴自弃。③认识观念偏差,重技能、轻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学技术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2.2 自感就业前景渺茫,平日努力不够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自认为前景渺茫,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作任何努力。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沉溺于游戏、聊天当中,成为名符其实的“手机控、游戏狂”,将学习、就业、家长、社会、责任抛于一边。

2.3 教育者与受育者之间存在不协调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地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责任。有些院校在这一方面还有不到之处,如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不够,就业指导课程做的不深、不透,未能引起对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能力培养的足够重视;教育教学过程,未能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学生想学的和能否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些学生感到没学到东西或学的东西没有意义;教书和育人未能得到充分的衔接,学生重技能、轻道德的观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3 解决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的有效方式

必须做好五个结合,解决五个问题。

3.1 人生经营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解决建立人生目标问题 人生阶段,包含少年、成年、老年,成年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的时期,人生之路包括专业、职业、事业,最辉煌、最有意义的则是职业过程。人生职业辉煌,需要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出学习与成长目标和对职业和事业发展成就的期望。有了目标才有职业定位和方向。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对个人性格特征、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合现实环境和长远目标,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3.2 课堂学习与课余活动相结合,解决积累就业资本问题 就业资本包括专业资本:知识素质、技能素质;非专业资本:品格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积累就业资本的方式和途径:①上学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取学历证书,是积累就业资本的基本途径。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积累就业资本的新方式。③以专项培训的方式获取项目实战能力。④以展示才华的方式获取荣誉证书,用技能与实力说话,博求企业的关注与青睐。⑤通过实习或兼职获取就业资本,提高实践能力。⑥尝试微型创业或经营活动,积累实践经验。⑦组织、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团队精神。⑧扎实做人,获取荣誉证书,积累就业的政治资本。

3.3 就业指导与职场体验相结合,解决就业能力问

题 就业指导是学校的职责和义务,接受就业指导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从学校走向学校,从学知识转向学技能,始终缺少社会知识和职场经历,对如何就业、怎样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将校内的就业指导和职场现实结合起来,则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应聘观摩——面试模拟——应聘实战的训练方法加以实现。

3.4 校内劳动与校外体验相结合,解决就业观念问

题 有些学生好高骛远,追求环境好、压力小、薪酬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意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在校内开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意志的活动,如集体劳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为实现从一个学生向企业职工的角色过渡奠定基础;二是组织学生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企业参观、实习、劳动与顶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的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对接,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3.5 校内学习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解决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式的问题 在就业方式上,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一是专项培训,即走出去与知名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学生意向进行深入的专项培训,提高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水平,通过对技能的全力打造、整合与包装,由合作机构安置到目标企业就业。二是展销推介,即坚持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围绕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创建教育环节,共同举办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技能大赛和作品展示,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以此为窗口完成学校的推介和学生的自我展销,从而实现学生的最佳就业。

参考文献:

[1]乐海霞.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价值工程,2010(18).

[2]乐海霞.大学生社会化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的着力点[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学科;就业;困惑;指导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2.6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3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作者:邹恒 李建红 郑婷婷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朱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6).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困惑

项目来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编号为J20111058,项目负责人为杨玥。

大学生群体一直倍受瞩目,原因在于他们的独特性和发展性,“自然人”的发育成熟“社会人”的塑造转型是他们独特性质,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特殊关注,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始终是一大热点议题。而相比较走入校园的“入口”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出口”过程似乎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走向“出口”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面对选择的压力和冲突时难免会表现出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2013年大学生面对的就业严峻形势

由于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据教育部统计,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多了近20万,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随着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1] ,可见能力因素已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当然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尤其可见,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前的必要准备课题。

二、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表现出的种种就业心理困惑

所谓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阶段,大学生们在心理表现出各种困惑,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现实实际发生碰撞时,难免会表现出各种情感和情绪上的异常冲突。

1、 单纯就业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割舍

对于大面积突如其来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上大学生们大多数表现出盲从和焦虑心理,不知自己适合哪个方向和哪个单位,对自己的未来前景没有预期,面试时就像赶集一样,没有目标,没有准备,全凭碰运气,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跟随着面试的大军,如赶集一般川流于面试现场,等待被动的被选择,多数本着以就业为先的理念,有时不得不舍弃兴趣和爱好,先满足单纯就业的需要。

2、自主择业的愿望与被动安排工作的现实相碰撞时的茫然。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声惯养的较多,必然在独立性上缺乏历练,面对着全省及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有些家长按耐不住了,实在不忍心让孩子自己去莅临被用人单位选择的坎坷磨难,于是家长们全力出击,为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全方位铺路,导致一些学生只好坐享其成,被动等待,做不了任何主动性的竞争,对比自主择业的学生,他们必然出现了心理落差,降低了对自己的成就感评价。

在求职时,大学毕业生们表现出来的困惑林林总总,片面地对专业远近做出选择,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对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缺乏全面了解且就业视野偏窄;就业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不足。

三、从提升就业能力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就业能力的总体提升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2]。所以高校在面对学生的知识框架建构中,必须拓宽认知视野,实现多领域化,延伸学生们的学习方向,使他们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为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而不断塑造和发展自我。

2、加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训练

荣格说过:“一位仍无社会适应力,仍无成就可言的年轻人,最好尽量发挥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以培养自己的意志为主策”。如今的大学生缺乏自我意识的训练,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处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夹缝中纠结,不知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因而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求职,必然存在着心理落差和断层,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入职匹配。因此作为高校的老师,尤其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要提前对学生们开展自我意识教育,提高他们职业自我意识,使学生们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合理的正确定位,避免不必要的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扩张或自我萎缩带来的种种麻烦,使之实现合理的社会化过程,优化学生的求职心态,保证他们就业前的稳定。

3、大力加强和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的口号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发展建设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必修科目和主要课题来完善,因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多数都流于表面,仅仅生化成一个阶段性的词,缺少最终时刻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进而导致大学生们在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时缺乏目标性和进取心,缺乏实际的阶段性实施步骤和具体指导,出现茫然和落差的空档时间较多,这是高校面临学科改革的必然环节。实际上,人的兴趣,人的能力,人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这个阶段它还依然处于形成时期,不能忽略人的动态变化。毕业生的求职规划还是要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符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定位与规划。

4、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塑造

有的学生求职不断碰壁,又继续以相同状态去寻找工作,不断希望能把好工作找出来,但实际上,好工作是不可能找出来的,必须通过努力提高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好工作。目前,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已不再只把成绩作为唯一选项,而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综合性人才的考核标准,例如: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情商与智商的兼备,特长专项的优势发展和潜力的无限提升等等,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目光的落脚点。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灌输全方位人才的理念,提高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同时,提供教育和发展的广阔平台,让大学生们有充分的施展和实践空间,经过不断地打磨和塑造,最终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最终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求职的压力,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9-02

在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引进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站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大学生村官由于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显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这既要从村官自身的努力下手,也要从用人机制的健全入手,以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充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干出业绩。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村官心理状况的变化,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的类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村官在心理上产生了对继续在农村工作的质疑。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的概括出了大学生村官心理产生困惑的类型。

(一)失落感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农村,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但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差。此时,个人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很容易使大学生村官产生“失落感”。

(二)自卑感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当村官出于择业的无奈。同时,基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身份,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也有自卑感。再加上在农村做村官其收入水平相对的较低,从而导致了其心理有当初的积极工作转变成为了消极和困惑。

(三)挫折感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时,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挫折感在大学生村官中较普遍的存在。

(四)迷茫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人抱着从政的心态加入村官行列的。但“拿着国家的钱,不属于政府序列;整天在村里工作,又不真正属于这里”的尴尬身份,以及三年期满后未知的前途,使一些村官对未来道路充满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的困难

从学校到乡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近农民。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抱着对农村的好奇才选择去做村官,而他们却不了解农村的现状,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水土不服。因此很难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农村干部管理者角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

(二)所学专业与现实差距过大

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产生困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此之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

(三)工资偏低

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问题因地区而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待遇稍高。同时国家分地区对于大学生村官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扶持政策。可是即使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还是很低,很难满足与大学生村官本身相连的购房、婚姻等一些列问题。同时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一般基层事业单位的待遇相差甚远,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汝州市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普遍低:大专生月薪为474元,本科生为499元。像这样的收入还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怎能谈得上让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

(四)基层干部不配合,村民不了解

基层干部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个别村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不让他们承担重要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五)社会地位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所处的地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40.57%的村官认为自己的地位一般;12%的村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感觉满意的不超过50%。从上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十分明确。我们明白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干部,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未能纳入正式干部或公务员体系,法律地位极不明确,这一现象往往使大学生村官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和前途担忧的重要因素。

(六)对自己的前途去向担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中,笔者发现担心三年后出路的村官比例将近54.8%,担心政策变化的将近14.0%,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占1.6%,担心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的占29.0%。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后的出路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涉职场;毕业生;心理困惑;心理调适

从青涩的学生变成潇洒自信的职场新人,对每个青年人来说,无异于经历一场浴火重生的挑战,许多接踵而至的问题令初涉职场的新人们措手不及,工作上的挫折感、较低的收入以及人际关系的失调等很容易让刚刚出道的大学毕业生陷入情绪的低潮,甚至厌倦和害怕工作。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达90%。通常刚工作的毕业生会因为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不熟悉、不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恐惧心理等原因,出现适应问题。主要的心理困惑有:

1 人际交往适应

1.1 现象

“刚开始工作的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就像一个傻子,坐在办公桌前不知所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让我觉得很孤单、寂寞、无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说话,怎么交流,怎么跟上司沟通。”

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张同学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学,满怀着热情和梦想去公司上班,工作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实在太大,现实总不能如己所愿。很多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抱怨“不适应新工作”或“一到单位就手足无措”,可见人际交往障碍确实是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一个主要的心理障碍。

1.2 分析

毕业生初涉职场,一下子从安逸的校园生活过渡到激烈竞争的社会,所处的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也不复以前一般,如何从老师学生、父母子女这样单一的人际关系转向多元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尽早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于初涉职场的新人而言,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有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不敢或不愿与领导交往,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快地融入工作团队中。

1.3 调适方法

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对一万人的案例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凭“智慧”、 “专门技术”和“经验”获得成功的仅占15%,而85%的成功者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关系对初涉职场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52%发生在上下级之间,33%发生在同事之间。因此,毕业生要善于处理与上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2 角色困惑

2.1 现象

初出校园,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意味着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到社会人的重大转变。有些毕业生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有一些毕业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仍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实际上是一个角色转换和角色不适应的问题。

据上海高教局调查,大学毕业生能在几个月内胜任工作的只有10%;在一年内胜任工作的占13%;在1-2年内胜任工作的为27%,另外还有5%的毕业生长期不能适应工作。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合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能完成社会期望的工作。

2.2 分析

角色困惑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职业角色意识不强,许多毕业生对自己所担任的职业角色理解不深,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应履行的权利、义务缺乏认识,没有职业归属感。二是职业角色行为不当。主要指在职业生活中,毕业生的言行举止与身份不相符,实际扮演的角色与社会期望的角色有较大的差距。三是缺乏必要的锻炼和社会实践。大学生一直身处象牙塔,基本上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难以胜任工作。

2.3 调适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逐渐学习、锻炼得来的。角色的突然转换,对于各方面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毕业生必须立足现实,虚心学习,增强独立意识,树立岗位意识,在工作之余,主动与领导和同事交往,心理上的准备加上实践中的锻炼,很快便能适应工作角色。

3 目标困惑

3.1 现象

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学业有成,也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于是有些人便错误地认为,有了这么好的工作,事业也成功了,是该享受的时候了。也有些毕业生上班后,却觉得心理很空虚,面对岗位上的种种任务和挑战,他们几乎毫无心理准备,慌乱和焦虑成了他们事业的绊脚石。

3.2 分析

这种现象在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中非常常见。毕业生的目标困惑主要体现在,事业目标不明确,把目标与职业、事业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有了职业就等于有了事业,求职的成功就意味着事业的成功。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塑造面试形象,如何写自荐信和如何提高口才,如何积累“硬件”上。可是,当他们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面临全新的人际、工作和要求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焦虑慌张。可见,毕业生目标障碍的根源在于职业目标与事业目标的混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脱节。

3.3 调适方法

对目标困惑的调适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合理地确定目标。目标定得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只有把现实的环境条件和个人爱好、兴趣、能力等结合起来,确定的目标才能起到鞭策的作用。其次,无论干什么都要立足于基础,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干好应该干的事情,成绩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4 职业自卑

4.1 现象

刘某是江西某学院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在广东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然而这份工作还未持续到三个月,他就辞职了。 “我们化工专业的学生要找份理想的工作恐怕太难了,在学校还显现不出来,但一与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的学生接触,我就感到委屈和自卑”,他说。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担心“将来自己的职位在社会没地位,别人看不起”的学生占了29%。

4.2 分析

这种职业自卑心理,其危险性是很大的,它会使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失望、丧失信心,导致在工作、学习中常常激发不出创造性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兴趣,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与成才。

4.3 调适方法

要消除职业自卑心理,必须抛弃世俗的偏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重新评价自己。要相信,任何职业都有特殊的作用,只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就能被社会认可。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立足本职,热爱本职,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和风采,就能成为本职的“状元”。

5 关于跳槽

5.1 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跳槽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工作了多年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频繁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应届毕业生一年不到竟换了5次工作单位,且每次都没有超过试用期,成为典型的“职业跳槽者”。

5.2 分析

跳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打破束缚人才的机智,鼓励人才流动,实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需求。然而很多人往往因为一时冲动或跟风而盲目辞职,不仅带来很多压力和困惑,甚至会将自己的职业发展搁浅和改变,尤其是对于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跳槽不但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而且会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

5.3 调适方法

有关职业顾问介绍说,一般而言,三年的工作时间在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标准线。因为职业人从无知到有知,往往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习,让个人的判断能力、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而这时职业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潜力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在跳槽之前,必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设计,明确“为什么要跳槽”、 “凭什么跳槽”、“怎么样跳槽”,全方位了解目标行业,不要盲目跟风。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一面常被忽视)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尤其对于初涉职场者来说,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可是,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遇到挫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因为任何辉煌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迈好职场第一步开始的。

参考文献

[1]李鸿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2]刘晓明主编,美梦成真――择业心理咨询[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0

[3]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