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化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看备考:
整个高三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任务来完成是很累得。如果处理不好上课、复习、模拟考试等各种关系或资料的新陈代谢就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把高三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教师自我提升,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为高三师生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校方给高三老师订了《中学教学参考》,另订04《高考说明》,北京海淀、湖北黄钢两套资料,班主任订了《今日方略》,下学期订一套模拟试卷。老师们还要从兄弟学校、网上等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备考经验,研讨复习方法,把备考工作做到家。
2、以发展的眼光看队伍:
我们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化为学校班子成员及课任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领导要“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口”,做到“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我们对高三老师的配备上慎重再慎重,本届高三老师除了历史、地理外,全都是带了2~3届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教师。
二、明目标—质量为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针对本届学生实际(整体比上届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届高三人头和高考目标。
1、高考升学率争取与去年持平(95.4%),其中本科保6人,力争8~10名;高考单课成绩也力争比去年上一个台阶。
2、具体落实到班级:人头目标
单科成绩目标:
三、措施:
1 两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纵横比较、探索规律、培养目标心中有数。
2、两结合、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培养尖子生与差下生相互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相互结合,取得立体效应。
3、三个加强:作息时间加强,保证时间,12月后高三晚自习延长到8:30(多一个小时);加强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训练(如作业量、资料)。
4、两个重点:突出重点学生,突出重点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化学反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 室温下,Na在空气中反响生成Na2O2 B. 室温下,Al与4.0mol﹒L-1NaOH溶液反响生成NaAlO2
C. 室温下,Cu与稀硫酸反响放出H2气体 D. 室温下,Fe与浓H2SO4反响生成FeSO4
2.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以下物质通过一定反响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非金属单质
④酸性氧化物
⑤酸
⑥碱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全部
3.如下图,其中X、Y、Z、R、E分别是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中的一种。图中短线相连的物质间均能相互发生反响,X和R反响有气泡出现,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X是稀硫酸
B. X和Z反响无明显现象
C. R与E反响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E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Y
4.以下对应实验现象的反响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
)
A. 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外表逐渐变暗:2Na+O2=Na2O2
B. Na2CO3溶液中逐滴参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Na2CO3+HCl=NaCl+NaHCO3
C. 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成白色黏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 向NaHCO3溶液中参加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
O32−
+2H2O
5.聚合硫酸铁[
Fe(OH)SO4]n易溶于水,能用作净水剂(絮凝剂),可由绿矾(FeSO47H2O)和KClO3在水溶液中反响得到。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 KClO3在反响中作氧化剂
B. 每生成
1
mol
[
Fe(OH)SO4]n
转移1mol电子
C. 将绿矾水溶液久置于空气中,滴加几滴
KSCN
溶液,溶液变血红色
D. 聚合硫酸铁可在水中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故能用作净水剂
6.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种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中(
)
A. 只有Na+ B. 可能有Na+
,
可能有K+ C. 一定有K+ D. 一定有Na+
,
也可能有K+
7.证明某溶液中只含Fe2+而不含Fe3+的实验方法是〔
〕
A. 只滴加KSCN溶液 B. 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
C. 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 D. 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8.“胃舒平〞是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是一种常见的两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
〕
A. Na2O2 B. Al2O3 C. NaHCO3 D. Al(OH)3
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甲
丁
乙
⇌甲丁
丙。以下有关物质的推断错误的选项是〔
〕
A. 假设甲为Cl2
,
那么丁可能是铁
B. 假设甲为铁,那么丁可能是硝酸
C. 假设甲为AlCl3溶液,那么丁可能是氨水
D. 假设甲为NaOH,那么丁可能是CO2
10.甲、乙两烧瓶中各盛有100mL
5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向两烧瓶中分别参加等质量的铝粉,反响结束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甲∶乙=2∶3〔相同状况〕,那么参加铝粉的质量为〔
〕
A. 2.7g B. 3.6g C. 5.4g D. 6.75g
11.以下图像中的曲线〔纵坐标为沉淀或气体的量,横坐标为参加物质的量〕,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图A表示向含H+、Mg2+、Al3+、NH4+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量的关系曲线
B. 图B表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产生沉淀量的关系曲线
C. 图C表示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滴加盐酸产生CO2气体的关系曲线
D. 图D表示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量的关系曲线
12.密闭容器中装有1mol
NaHCO3和0.8mol
Na2O2
,
加热充分反响后,容器内残留的固体是(
)
A. 0.8molNa2CO3和0.6molNaOH B. 0.5molNa2CO3和1molNaOH
C. 0.8molNa2CO3和1molNaOH D. 1molNa2CO3和0.6molNaOH
13.向一定量的Fe、FeO、Fe3O4的混合物中参加100mL2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mL〔标准状况〕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参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假设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复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
A. 11.2g B. 5.6g C. 2.8g D. 无法计算
14.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①氧化铝是一种比拟好的耐火材料,可用来制造耐火坩埚
②氧化铁常用于制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③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可用于制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④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两种氧化物均可作潜艇中的供氧剂
⑤焰色反响表达的是某些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15.以下关于钠的化合物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 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B. Na2O
与
Na2O2
都能和水反响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C. 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Na2O2
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
16.向Mg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参加NaOH溶液。以下图象中,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响的是〔横坐标表示参加NaOH的体积,纵坐标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
〕
A. B. C. D.
二、综合题
17.
〔1〕如图进行实验,将a溶液逐渐参加盛b溶液的试管中,写出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a
b
试管中现象
离子方程式
Na2CO3
稀盐酸
________
________
稀盐酸
Na2CO3
________
________
〔2〕工业上利用NaIO3和NaHSO3反响来制取单质I2。配平以下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NaIO3+________NaHSO3=________I2+________Na2SO4+________H2SO4+________H2O
〔3〕ClO2常用于水的净化,工业上可用Cl2氧化NaClO2溶液制取
ClO2−
。写出该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
18.固体化合物
X
由
3
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答复:
〔1〕由现象
1
得出化合物
X
含有_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X
的化学式________。
〔2〕固体混合物
Y
的成分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室常将氨气(NH3)通过红热的黑色固体化合物
Z
制备氮气,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当有28克氮气生成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19.固体化合物X由3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答复:
〔1〕由现象1得出化合物X含有_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2〕固体混合物Y的成分________(填化学式)。
〔3〕X的化学式________ 。
〔4〕x与浓盐酸反响产生黄绿色气体,固体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0.磁性材料
A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某研究小组按如图流程探究其组成:
〔1〕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化合物
A
能与稀硫酸反响,生成一种淡黄色不溶物和一种气体〔标况下的密度为
1.518
g·L-1〕。该气体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写出该反响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
FG
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溶液
G
中的主要微粒〔不考虑
H2O、H+、K+、I-〕:________。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A.
室温下,钠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响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A不符合题意;
B.
室温下,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B符合题意;
C.
室温下,铜与浓硝酸反响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C不符合题意;
D.
室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响,即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铁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不会生成硫酸亚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4Na+O2=2Na2O;
B.
2Al+2H2O+2NaOH=2NaAlO2+3H2。
;
C.Cu与稀硫酸不反响;
D.室温下,Fe与浓H2SO4发生钝化,阻止反响进一步进行。
2.【答案】
D
【解析】①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可生成盐,如Na与Cl2反响可生成氯化钠,①符合题意;
②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酸都可能生成盐,如Na2O与CO2反响生成碳酸钠,氧化钠与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钠,②符合题意;
③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可生成盐,如Na与Cl2反响可生成氯化钠,③符合题意;
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响都可能生成盐,如二氧化碳与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能反响生成盐,④符合题意;
⑤酸与金属、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响,都可能生成盐,如盐酸与钠、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都能反响生成盐,⑤符合题意;
⑥碱与酸反响可以生成盐,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响生成氯化钠,⑥符合题意;
综合以上分析,①②③④⑤⑥都可通过一定的反响生成盐,
故答案为:D。
金属单质与酸或某些盐溶液反响生成盐;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响生成盐;
某些非金属单质与碱反响生成盐;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响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响可以生成盐,据此分析解答。
3.【答案】
D
【解析】
X和R反响有气泡
,那么X、R为稀硫酸和碳酸钠中的一种,又R能与三种物质反响,那么R为稀硫酸,X为碳酸钠,那么Z为氢氧化钡,Y为二氧化碳,E为氧化铁
A、X为碳酸钠,故A不符合题意
B、X和Z,有白色沉淀生成,故B不符合题意
C、R为稀硫酸,E为氧化铁,不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不符合题意
D、E为氧化铁,被C或者CO复原时,能生成二氧化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此题突破点在于
X和R反响有气泡
,且R能与三种物质反响,。
4.【答案】
B
【解析】A.钠在常温下生成氧化钠,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根结合氢离子也是分步的,刚开始无气泡生成,产生碳酸氢根,故B符合题意
C.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的生物为十水合碳酸钠,故C不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过量,那么无碳酸根剩余反响为
2HCO3-+2Ca2++2OH-=2CaCO3 +2H2O,故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离子方程式判断,看是否符合反响事实,是否量的关系正确,是否配平,是否漏写离子反响
5.【答案】
B
【解析】A.根据分析,KClO3在反响中作氧化剂,故A不符合题意;
B.KClO3将FeSO4氧化成[Fe(OH)SO4]n的化学方程式为6nFeSO4+nKClO3+3nH2O=6[Fe(OH)SO4]n+nKCl,根据反响可知,生成6mol[Fe(OH)SO4]n转移6nmol电子,那么每生成
l
mol
[Fe(OH)SO4]n
转移nmol电子,故B符合题意;
C.绿矾(FeSO4⋅7H2O)中的二价铁易被氧化成三价铁,那么将绿矾水溶液久置于空气中,滴加几滴
KSCN
溶液,溶液变血红色,故C不符合题意;
D.聚合硫酸铁中的铁为+3价,能用作净水剂,那么聚合硫酸铁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净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KClO3将FeSO4氧化成[Fe(OH)SO4]n的化学方程式为6nFeSO4+nKClO3+3nH2O=6[Fe(OH)SO4]n+nKCl,聚合硫酸铁[Fe(OH)SO4]n又称为碱式硫酸铁,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据此解答。
6.【答案】
D
【解析】钠离子的焰色反响为黄色,钾离子的焰色反响为紫色,会被钠离子的黄色所掩蔽,所以焰色反响为黄色,说明一定含Na+也可能含K+
,
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钠元素的焰色反响为黄色,钾元素的焰色反响为紫色,要观察钾元素的焰色,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黄色的光的干扰,焰色反响属于元素的性质,为物理变化。
7.【答案】
B
【解析】A.二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不反响,无明显现象,只滴加KSCN溶液,不能证明二价铁离子的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
B.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排除三价铁离子的干扰,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可证明二价铁离子存在,故B符合题意;
C.先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不能排除三价铁离子的干扰,故C不符合题意;
D.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很多种,不能证明存在二价铁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故答案为:B。
铁离子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亚铁离子可以用氯水和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也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
8.【答案】
D
【解析】A.Na2O2是过氧化物,不是两性物质,不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B.Al2O3是两性氧化物,但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B不符合题意;
C.NaHCO3能和酸反响,但不能仅仅生成盐和水,能和碱反响,生成盐和水,那么它不是两性物质,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既能与酸起反响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响生成盐和水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据此结合实际问题答复。
9.【答案】
C
【解析】A、假设甲为Cl2
,
氯气与铁反响生成氯化铁,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响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溶液与氯气反响生成氯化铁,故A不符合题意;
B、假设甲为铁,过量铁与硝酸反响生成硝酸亚铁,硝酸亚铁溶液与硝酸反响生成硝酸铁,硝酸铁溶液与铁反响生成硝酸亚铁,故B不符合题意;
C、假设甲为AlCl3溶液,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响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溶于强酸强碱,但不溶于弱酸弱碱,氨水为弱碱,不能与氢氧化铝反响,故C符合题意;
D、假设甲为NaOH,二氧化碳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生成碳酸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溶于强酸强碱,但不溶于弱酸弱碱,氨水为弱碱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10.【答案】
D
【解析】盐酸与铝的离子反响式为:
2Al+6HCl2AlCl3+3H2
,KOH与铝的离子反响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
,所以等物质的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响,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量比盐酸少;而此题中反响结束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甲∶乙=2∶3,故盐酸少量,那么与盐酸反响生成的氢气为
n(H2)=2n(HCl)=0.25mol
,故与KOH溶液反响生成的氢气为
n(H2)=1.5×0.25mol=0.375mol
。KOH溶液足量,参加其中的铝完全反响。故可求得
m(Al)=M(Al)×n(Al)=27g/mol×0.25mol=6.75g。
故答案为:D。
铝的质量相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假设Al都完全反响,那么生成氢气应相等,而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2:3,由方程式:
2Al+6HCl2AlCl3+3H2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Al反响时,消耗HCl较多,故酸与金属反响时酸不过量,碱与金属反响时碱过量,结合方程式计算解答.
11.【答案】
C
【解析】A.H+、Mg2+、Al3+、NH4+的溶液中H+最易与OH-反响,所以开始无沉淀,其次为Al3+
,
反响后生成水、氢氧化铝,出现沉淀,Mg2+和OH-反响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达最大量,继续滴加,NH4+和OH-反响生成一水合氨,沉淀量不变,继续滴加,氢氧化铝溶解,Al〔OH〕3+OH-=AlO2-+2H2O,故A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先发生Ca〔OH〕2+CO2=CaCO3+H2O,生成沉淀,后发生CO2+CaCO3+H2O=Ca〔HCO3〕2
,
故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前后两局部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1:1,故B不符合题意;
C.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滴加盐酸,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响,开始没有气体产生,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响,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产生CO2气体,开始未产生气体消耗的盐酸应比产生气体消耗的盐酸多,图象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D.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参加Ba〔OH〕2溶液,当Al3+恰好全部沉淀时,离子方程式为:2Al3++3SO42-+3Ba2++6OH-=3BaSO4+2Al〔OH〕3,继续滴加,那么发生Al3++4OH-=AlO2-+2H2O,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此题以图象为载体考查钙镁铝化合物的性质,明确发生的化学反响是解答的关键,反响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学生解答中的难点,注意图象比例关系。特别是C选项,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响,再与碳酸钠反响,且先生成碳酸氢钠,再生成二氧化碳。
12.【答案】
D
【解析】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CO2
,
物质的量分别都是0.5mol。生成的CO2首先和过氧化钠反响,消耗0.5mol过氧化钠,生成0.5mol碳酸钠。剩余的0.3mol过氧化钠再和0.3mol水反响生成0.6mol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D。
根据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CO2
,
及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响规律进行分析。
13.【答案】
B
【解析】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盐酸没有剩余,向反响所得溶液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说明溶液为FeCl2溶液,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n(FeCl2)=
12
n(HCl)=
12
×0.1L×2mol/L=0.1mol;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复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得到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n(Fe)=n(FeCl2)=0.1mol,质量为0.1mol×56g/mol=5.6g,
故答案为:B。
由题意可得,铁完全转化为氯化亚铁,那么物质的量之比Fe:Cl=1:2,又n〔Cl-〕=0.2mol
故n〔Fe〕=0.1mol
14.【答案】
A
【解析】①氧化铝具有很高的熔点,是一种比拟好的耐火材料,可用来制造耐火坩埚,故符合题意;②氧化铁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故符合题意;③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因其碱性较弱,可用于制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故符合题意;④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但氧化钠不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响生成氧气,所以氧化钠不能做供氧剂,故不符合题意;⑤焰色反响为物理变化,表达的是某些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正确的有①②③⑤
故答案为A。
①氧化铝的熔点高,可作耐火材料
②氧化铁,俗称铁红,呈红棕色,故可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③小苏打加热可分解放出气体,故可用作发酵粉,呈碱性且碱性较弱,故可用作于治疗胃酸
④只有过氧化钠能做供氧剂
⑤焰色反响为物理变化,表达的是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15.【答案】
B
【解析】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发生2NaHCO3
__
Na2CO3+H2O+CO2,碳酸钠受热不分解,不符合题意;
B.Na2O2与水反响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可与盐酸反响,且碳酸氢钠的碱性较弱,对胃壁的刺激作用较小,可用于中和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D.Na2O2中阴离子为O22-
,
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响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过氧化钠除了盐和水还生成了氧气
16.【答案】
D
【解析】因横坐标表示参加NaOH溶液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响生成沉淀的质量,
那么向Mg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参加NaOH溶液,发生Mg2++2OH-Mg(OH)2、Al3++3OH-Al(OH)3,那么沉淀的质量一直在增大,直到最大;然后发生Al(OH)3+OH-AlO2-+2H2O,沉淀的质量减少,但氢氧化镁不与碱反响,那么最后沉淀的质量为一定值,显然只有D符合,
故答案为:D。
先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氢氧化铝继续反响,沉淀局部溶解但不消失应选D
二、综合题
17.【答案】
〔1〕立刻产生气泡;CO32-
+2H+
=H2O
+
CO2;开始时无气泡,后来有气泡;CO32-
+
H+
=
HCO3-
、
HCO3-
+
H+
=H2O
+
CO2
〔2〕4;10;2;7;3;2
〔3〕
【解析】(1)将碳酸钠溶液滴入到稀盐酸中,盐酸过量,开始就产生气泡,其离子反响方程式为:
CO32-
+2H+=H2O+CO2;将稀盐酸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盐酸少量,开始时无气泡,后来产生气泡,其离子反响方程式为:
CO32-
+H+=
HCO3-
、
HCO3-
+H+=H2O+CO2;
(2)
NaIO3溶液中滴加少量NaHSO3溶液时,
HSO3-
被氧化成
SO42−
,
IO3-
被复原成I2
,
根据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该反响为:4NaIO3+10NaHSO32I2+7Na2SO4+3H2SO4+2H2O,该反响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0e-;
;
(3)
Cl2氧化NaClO2溶液制取ClO2
,
本身被复原为氯离子,1个氯气分子反响得到2个电子,因此离子反响方程式为:
2ClO2-
+Cl2=2ClO2+2Cl-;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
(1)
碳酸钠溶液参加稀盐酸中:Na2CO3+2HCl=Na2CO3+2NaCl;
稀盐酸参加碳酸钠溶液中: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2)
氧化复原反响的配平:
1.标出化合价并计算出价态的变化量;
2.使化合价的升降总数相等〔最小公倍数〕;
3.再观察非氧化复原局部中元素的个数;
4.最后配平氢氧的个数。
对于氧化复原反响可以采用电子守恒的方法,根据物质得到
的电子数,等于
失去的电子数;
(3)
两者反响为氯元素自身的氧化复原,注意两者生成产物的不同。
18.【答案】
〔1〕S;BaCuS2
〔2〕BaO和CuO
〔3〕2NH3+3CuO3=Cu+N2+3H2O;6
【解析】〔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中含有S元素,固体化合物Z的物质的量为:
8g80g/mol
=0.1mol,固体混合物中BaO的质量为23.3g-8g=15.3g,BaO的物质的量为:
15.3g153g/mol
=0.1mol,因此固体X中S元素的物质的量为:
26.5g-0.1mol×64g/mol-0.1mol×137g/mol32g/mol
=0.2mol,N(Cu):N(Ba):N(S)=1:1:2,故X的化学式为:BaCuS2
,
故故答案为::S;BaCuS2;〔2〕由上述分析可知,Y的主要成分为:CuO和BaO,
故故答案为::CuO和BaO;〔3〕氨气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响,生成铜、氮气、水,其化学反响方程式为:
3CuO+2NH3=高温N2+3Cu+3H2O
,
反响
3CuO+2NH3=高温N2+3Cu+3H2O
中N元素由-3价变为0价,每生成1molN2转移6mol电子,故当有28克氮气即1mol生成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
故故答案为::
3CuO+2NH3=高温N2+3Cu+3H2O
;6mol。
根据现象1可知,无色气体为SO2
,
向黑色固体化合物Z中参加盐酸,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Z为CuO,向碱性溶液中加硫酸会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Ba2+
,
由此可知,固体混合物Y中含有BaO,据此解答此题。
19.【答案】
〔1〕O
〔2〕Cu、NaOH
〔3〕NaCuO2
(Na2O2·2CuO)
〔4〕2NaCuO2
+8HCl=2NaCl+2CuCl2+Cl2+4H2O
【解析】〔1〕CuSO4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因为X和枯燥的H2反响,根据元素守恒分析,必定含有O元素;
〔2〕现象2获得紫色单质,说明Y含有Cu,现象3焰色反响为黄色说明有Na元素,与HCl发生中和反响说明有NaOH;
〔3〕由反响NaOH+HCl=NaCl+H2O,所以NaOH为0.02mol,得出m(Na)=0.02×23g=0.46g,铜为1.28g,得m(O)=m总-m(Na)-m(Cu)=2.38-0.46-1.28=0.46g,N(Na):N(Cu):N(O)=0.4623:1.2864:0.6416=1:1:2,故化学式为NaCuO2;
〔4〕X与浓盐酸反响,根据反响现象,产物有Cl2
,
和CuCl2蓝色溶液,因而化学方程式为2NaCuO2+8HCl=2NaCl+2CuCl2+Cl2+4H2O。
固体混合物Y溶于水,得到紫红色固体单质,说明是Cu,产生碱性溶液,焰色反响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与HCl发生中和,说明是NaOH〔易算出为0.02mol〕,混合气体能使CuSO4变蓝,说明有水蒸气,说明含有氧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20.【答案】
〔1〕Fe3S4
〔2〕;Fe3S4+6H+=3H2S+3Fe2++S
〔3〕H2SO3+I2+H2O=H2SO4+2HI
〔4〕取溶液
G,参加过量
BaCl2
溶液,假设产生白色沉淀,那么有
SO2-;过滤后取滤液,滴加
H2O2
溶液,假设再产生白色沉淀,那么有
H2SO3。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C溶液显黄色,参加KSCN,D为血红色溶液,可知C为FeCl3
,
D为Fe(SCN)3等,B为红棕色固体,B为Fe2O3
,
且n(Fe2O3)=2.400g160g/mol
=0.015
mol,n(Fe)=2n(Fe2O3)=0.03
mol,m(Fe)=0.03
mol×56
g/mol=1.68
g。无色气体E溶于水得到酸性溶液,参加碘的KI溶液,得到无色溶液G,且溶液酸性变强,说明l2氧化了E的水溶液,那么E应为SO2
,
F为H2SO3。那么G中必定含有H2SO4和HI,可能还含有未反响的H2SO3
,
根据原子守恒,A含有Fe、S两种元素,且m(S)=2.960
g-1.68
g=1.28
g,n(S)==0.04
mol,可得n(Fe):n(S)=3:4,A的化学式为Fe3S4
,
据此解答。
所以A为Fe3S4
,
B为Fe2O3
,
C为FeCl3
,
D为Fe(SCN)3
,
E为SO2
,
F为H2SO3
,
G中含H2SO4、HI及H2SO3等。
(1)由以上分析可知,A组成元素为Fe、S,化学式为Fe3S4;
(2)A能与稀硫酸反响,生成一种淡黄色不溶物和一种气体(标况下的密度为1.518
gL-1)。那么淡黄色不溶物为S,该气体的摩尔质量=1.518
g/L×22.4
L/mol=34
g/mol,那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是34,为H2S气体。H2S电子式为:,
该反响的离子方程式为:Fe3S4+6H+=3Fe2++S+3H2S;
(3)F为H2SO3
,
S元素具有复原性,在溶液中和I2发生氧化复原反响,FG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3+I2+H2O=H2SO4+2HI;
(4)G中的主要微粒(不考虑H2O,H+
,
K+
,
I-)为SO42-和H2SO3。可以先检验SO42-
,
再检验有H2SO3
,
【关键词】知识的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知识的呈现方式
众所周知,电脑里存储的资料越多、越散、越无序,查找所需内容的难度就越大,若分盘、分文件夹、分类进行有规律、有条理的的储存,查找就会省时省力。知识在大脑中的贮存也一样,大量、孤立、零乱的知识贮存在大脑中,既会增加记忆负担,又难以检索提取。
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在需要应用时才能成功地提取。知识的结构化,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要素按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便于学习记忆。结构化的知识对知识应用特别重要:①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③有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④有利于学生缩小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因此,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孤立、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网络,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构化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层次化、结构化,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影响知识结构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的类型、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组织。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知识的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知识形成的有机整体。知识的表征形式直接影响知识的结构化程度,知识的组织决定着知识结构化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所以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表征方式和组织形式,将组织有序的结构化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或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进行有效地提取检索知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结构化知识的呈现方式,以期对以后的高三化学复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表格”式知识结构
利用表格,将知识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得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共性与个性,可以明确知识的要点,凸显其中的规律,适用于易混淆的知识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提高化学学科的复习效率。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之间及其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表1)进行整理,以便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准确应用。
二、“概念图”式知识结构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一种工具,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各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表征该主题的知识结构。概念图包括命题、节点、连线和层级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二是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通过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
概念图的使用,可以将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类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脑对知识的储存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意义建构的实质。化学教学中,概念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高三化学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将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概念及实例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或者教会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自绘概念图,将会帮助学生理出清晰的概念关系,甚至可以用来帮助老师评价和诊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情况,更可以帮助学生据此进行反思和修正,使概念图真正成为促进化学知识结构化的有力工具。
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相关流程图,或教师写出不完整的流程图由学生来补充完善,这样既可以避免走重复复习基础知识的老路,又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总结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建构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在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图形与文字结合、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思维导图”式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托尼・巴赞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逐渐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记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思维导图的外观形式有很多种,但都有清晰地层级结构(图3)。如果从中心出发,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图4)。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繁杂零散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增强记忆力,也能够增进创造力与联想力。思维导图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联;还可以是一种学习成果,提供结构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的最为理想的手段之一。
五、“网络图”式知识结构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对学习简单化学方程式产生了影响,是因为学生在自主构建知
识网络图的过程中提高了相关化学知识的层次化和结构化水平,进而促进了对简单化学方程式中一些“非程序化”细节(反应条件)的“记忆”。
高中化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虽数目繁多,但却有规律可循,基本上都遵循由化合价变化为主线串成的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关系,以及各类物质的通性,个别物质表现出特性。在高三化学该部分反应关系的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部非金属内容打通,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由化合价知识主线(图6)出发,根据各类物质通性形成面,再根据实际反应关系逐步细化连成网(图7)。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的结构化水平,进而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水平。
结论: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三进行化学知识结构化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能力的确有积极的作用,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认知结构的发展。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结构化,明确结构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习能力,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关注高三化学复习的知识结构化,并对此做更多的探讨与实践,不断加深和完善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结构化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煜乾.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的方法[J].甘肃科技,2003(11)
[2] 裴新宁.概念图在其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3] 吴晓凌.利用思维导图提高生物学习效率[J].中学生物学,2011(10):14
[4] 姬广敏,毕华林. 构建知识网络图对学生化学方程式学习影响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9(5):23
[5] 沈建强.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比较[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4)
关键词:高三;有机化学;复习
高三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课程复习为主。与新授课不同的是,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为例,对上海新高考招生入学政策下的高三化学课复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高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高考考查方式
根据《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及其调整意见,高中化学等级考试中,“常见的有机物”约占20%,试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中必须有一题是关于有机物的,有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化学涉及到的常见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重点是苯及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和酚、醛、羧酸和酯、油脂和氨基酸)。而在历年高考考察中,又偏重于对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的考察,以有机推断题为典型。
二、“高三有机化学”的复习教学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三化学课程的复习主要是围绕着“考点、重点、热点、难点”四个方面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要想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离不开对“考点”的了解,对“重点、热点”的掌握,对“难点”的突破。根据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特点和高中“有机化学”的考试要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方法与手段的核心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1.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好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为了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查找学生的知识盲点、难点及易错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就可以快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在复习“有机化学”知识之前,参考针对这部分知识的“考点、重点、热点、难点”,选编一套诊断性练习题,在学生做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这样,通过加强课内外衔接互补,学生的练就有了方向,教师的讲也就有了目的,省略了不必要的讲评,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也就多了,解题能力也会迅速提高。2.做到心中有教材,重视教材的重整与利用。从教材入手,跳出题海。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教材是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宽和加深,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例如:有机化学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往往附有实验插图和实验操作,这些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新课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完成,且实验呈现的知识也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这些都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和热点。那么,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用好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素材呢?首先应让学生回归教材,结合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操作说明来了解相关实验知识:装置—操作—现象—方程式—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操作要点、应用、常见问题)等。比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三个有机化学实验要使用到温度计:石油的分馏、乙烯的制备和硝基苯的制备。复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看书后,能将书上的装置图快速、简单地画出来,同时围绕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装置中使用到哪些仪器?分别起什么作用?②反应需要什么试剂或原料?③实验产生的现象?④产物是什么?如何提纯?⑤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很容易通过课程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笔记等再现初始的学习情景,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较快达到复习效果。3.把更多的学科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三教学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乐于探索。这就要求把更多的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比如,有机推断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教师选择历年来典型的试题,并跟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合理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常用的有机推断题的方法有:挖掘隐含,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善作比较,及时调整审题方向;巧标结构,善用信息数据分析;借用流程,储存提取有用信息[1,2]。4.利用思维图建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网络,而思维导图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思维导图是将纵横交叉、零碎易忘的化学知识逐步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立体交叉的结构体系,使化学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从而实现教材的“从厚变薄”过程。这种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4]。在考试题目中,往往是把多个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某一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如:有机合成。该知识考查一般以有机推断为载体,要熟练地为目标分子设计出一个简洁、高效的合成方案,除了一些有机合成设计技巧外,还要能够正确、灵活的应用有机化学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多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条理陷入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使得学生做题时总是忽略某些要点知识而不能顺利完成,造成学生听听都会,做做都错的局面。运用思维导图对有机物组成结构及其研究方法(官能团种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反应类型、根据合成路线等信息推断有机物、有机物合成路线设计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4,5]。5.教学设计要优化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如: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做到最优化设计,同时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目标优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时间、精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多元化、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同时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内容优化,在内容上,要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教学内容或习题的“新、奇、难”,并把握好复习的深度;应有效地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①角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高三有机化学的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探索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②坡度:教学内容要能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先简单后复杂;在能力要求方面,要有一定的梯度,以便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有所收获;③精度:要突出课程的主干知识,抓住重点;在练习内容设计过程中,精心挑选、改编或者设计习题,力求做到精练、精评,充分地发挥习题的基础性与导向性的功能。(3)教学方式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条件,将被动接受式学习、独立自主式学习、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如:基础知识、方法以及学科思想等。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充分激发和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小结
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化解“有机化学”这一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时,理念设计必须与上海新高考政策相一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钦忠.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40.
[2]吴翀云.浅析常见几类有机推断题的思维盲点及突破策略[J].化学教学,2016,(7):75-78.
[3]陈兴.例析有机推断题的技巧和方法[J].化学教学,2015,(4):79-83.
[4]宋睿.思维导图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考前复习 策略
一、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复习,必须在《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考内容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正确把握这一方向,认真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针对性训练,不搞“偏、难、怪”的试题,对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要求低的内容不拓展。
二、研究考点,明确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
考点是高考命题的落脚点,研究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考点发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物、化学实验等主干知识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预测出明年高考命题的趋势。
因此抓双基、促能力,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然是复习的重点。研究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考点发现:重点内容重点考,实验部分灵活考,热点知识常考常新,重要能力年年考。
三、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复习目标定位及统一的教学要求
化学教学目标的偏离,必将造成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缺失,形成低效的复习效率。①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班的所有学生,而忽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②对作业不分类,不管学生的基础怎样,均要完成相同难度,相同量的作业。
2、重难点把握不准。
在教学中教学平均化,分不清内容的主次,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学习中的重、难、弱点,胡子眉毛一把抓。
3、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表现在:一是赶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也根本谈不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课堂中对部分知识无限制予以拓展。造成偏与难,所选的例题,往往起点高,综合性强。三是复习用书多套,作业量较大,且大多留给学生的作业没有经过精心挑选,难度大,综合性强,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增加了负担且无实效性。
4、练习多、探究少。
这些课更多着眼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如何通过对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活动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多、互动少。造成学生上课听的津津有味,忙于记笔记但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无法下手。
四、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总复习主要采用一、二、三轮复习策略。认真抓好这三轮复习,扎实打好基础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
第一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各个击破,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这一轮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在复习中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理清知识脉络,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到“全、联、活”。所谓“全”就是要紧扣《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梳理全;所谓“联”就是将零碎的知识形成网络。“活”就是做到教材处理活,问题延伸活,习题解法活,思维培养活,通过专题训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这一轮复习中我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1、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⑴明确考点,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进行知识梳理。⑵学生每天要保证看书(课本)10―15分钟。⑶学生每周要练习一道实验题和一道无机推断题。⑷教学上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看书时间,以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每讲完一个专题后,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融为一体,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综合素质。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考查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轮复习着重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网络化。
第三轮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对于常犯错或易忽略的内容,除了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纠正,通过模拟、搞好自查,不能让同样的的错误在高考中再现。
五、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可以看到总的来讲试题难度不太大,体现了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但知识覆盖面大。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即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
总之,在复习中既要优化复习内容设计,提高复习效率,根据学生特点,落到“实”与“活”上,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又要优化练习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三化学教与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小蓉.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之我见,《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年11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