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育教学方法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36-02
在中学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学校在美术教学资源分配、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投入上也相对欠缺,部分教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随后概述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中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1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美术教学重视不足,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考试仍然是学生升学选拔的主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成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倾向于文化课的安排,多数中学的美术、音乐等科目,一周仅有一节课。但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应当在学生熟练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动手能力。由于课时有限,美术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考虑到学生动手绘画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美术教学只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美术教师的理论灌输,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1.2 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环境下的美术资源配备不均衡,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的。美术教学不同于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它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需要学校配备有专门的画室,为学生提供各种绘画素材。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广大的乡镇和农村中学,则缺乏足够的美术教学资源,甚至部分中学连最基本的画室、素描模型都不具备,更不用谈美术教学质量了;另一方面是微观环境下的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课教育上,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因此,由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更愿意在城市中学任职,而乡镇、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较差,则很难吸引到优秀青年教师,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面临重重阻力。
1.3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人文素养关怀
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要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绘画能力。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教学和绘画教学割裂开来。在理论知识讲解时,一味地按照书本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点的解释,而且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影响了最终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绘画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绘画中存在的错误,也很难起到应有的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静物素描时,许多学生难以掌握阴影的绘画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重点的讲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2 中学美术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灵活性原则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即便是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备课,也很难确保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对美术教学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灵活性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并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当教师讲解到某一知识点时,如果学生表现出眉头紧锁或向教师投来疑问目光,教师就必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
2.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任务引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在不断完成课堂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知识,而且提升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积极帮助。
2.3 贴近实际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美术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元素,从而使美术知识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认知,从而能够降低学习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放松身心,释放学习压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提升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对策
我国目前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限制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3.1 加强美术教学重视,适当增加资源投入
目前,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存在地域不平衡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必须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协调做好不同地区中学之间的教学资源分配工作。教育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较落后地区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中学,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财政投入。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这也是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根本保证。
3.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合理调配美术课程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成为当前中学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有利举措。针对优秀青年教师在城市中学过度集中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等形式,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农村中学任职。通过师资专业培训和考核,对中学美术师资队伍进行严格把控,进行地区之间的教师交流和走访,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3.3 丰富美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学美术教育也应该肩负起使命,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美术教育,真正实现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美术学习,而且能够为今后美术专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中学生人格、还能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T应该立足于现在,完善美术教学师资和资源,弥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持,着眼于未来,让美术教学真正为中学教育所重视,让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善自己的审美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黄彬彬,吕志学.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7):131-133.
一、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的新课标在不断地改革,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依然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以此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加强学生的素质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应该对实践教育提出更高的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依然以理论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在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将培养全面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中,应该以学生的教学活动为中心。
二、小学教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和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阶段,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过程过于压抑和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其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还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体能的锻炼没有提高重视。
2.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不能把握好一个管理的度,对于和谐课堂的建设较弱。教师由于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等越来越少进行管理[2]。教师普遍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才会让学生坐端正,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等学习习惯。而一旦不再是一年级,教师基本已经不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进行指导和引导。此外,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还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过于严肃,没有对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提出更高的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报告老师,回答问题时害怕回答错误而选择不积极回答问题。
3.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仅仅只是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过于片面化。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都不够重视,学习成绩甚至变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3]。在这种评价机制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十分不利。
三、对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小学生比较好动,对有趣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是在枯燥的环境中,则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师需要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响应新课标的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4]。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建有趣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当遇到问题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效的问题思考方式。
2.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提出重视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状况的现象,要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提出更高的重视,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单纯放松的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美的情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5]。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培养德、智、体、美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此外,学校还应该不断加强教学实施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班级中可以设置读书角,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分享出来。
3.加强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小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在课堂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通过参加培训等,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学校应该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加强对体育、美术和音乐等学科的重视。最后,还应该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1)备课要求欠科学。在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反映,备课应该根据教师年龄分层次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由于备课要求整齐划一,因此也缺少了个性,缺少了创新,有的就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同时,集体备课如何规范并发挥效益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课堂教学管理欠手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都对课堂教学制定了较详细的要求,可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却不够落实,表现在有的教师备课一套,上课又是一套;有的教师备课很认真,而上课却时有把握不住重点,把握不住课堂纪律。其实授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如果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控制,使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不仅可以提高课时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班级设置欠规范。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阻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作业的设计、班级管理不够科学化。
(4)综合实践活动欠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但这么多年以来,仍然是一些学校的管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师资安排不够稳定,校本培训不够,教师认识不够。二是缺少系统规划,工作没有形成套路。三是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实践”,有些活动学生还能在家长的配合和学生自主探究下完成,有些活动需要组织外出实践,又担心安全问题,只好放弃。
(5)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欠整合。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除了受师资素质、教学设施、学习风气等校内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社交、家庭教育等校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在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德育活动中实施学科教学便尤为重要。如何有效调控二者的关系,现在的研究也还是零星的、点滴的,尚未形成体系。
三、工作策略及措施
(一)工作策略
要围绕“抓实一个核心,突出两个要素,提升三种内涵”的工作思路,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特色,以特色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两个要素: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提升三种内涵: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提升教育的生本内涵,提升学校的人文内涵。
(二)主要措施
(1)以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增强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功能。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通过教师互动交流或其它渠道,逐步使教师队伍年轻化,学科配备合理化。具体做到:①按照生源分布趋势和学校发展状况,稳定、合理控制学校规模。按照“免试入学、就近招生”的原则,实行划片招生制。严格控制班额,坚决消除大班额现象。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区域内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更好满足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②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③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向,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④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投资学校校园网建设,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2)以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突破口,强化并落实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主要管理内容的目标责任制。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只有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才有优质的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要深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强化并落实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主要管理内容的目标责任制。以“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为主线的教学管理系统,其工作职能是:负责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包括常规教学检查、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评价等。学校应以“工作有计划,目标有分解,落实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为原则,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做好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对策
学校体育教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一、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目前来看,领导重视体育课的院校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安排了充足的任课教师,在场地器材上到位,学校的教育教学走上了健康的道路。领导重视不够的院校,资金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备不全,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学生失去信心,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
2.学生是主体
技工院校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可塑性很大。学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教师又抓得紧,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会较高,但不少院校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难开展。
3.教师是保障
一个院校的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在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任教的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情况就好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教师任教的学校。
二、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不但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思维敏捷,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能锻炼技能技巧,有利于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是紧密结合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环节
体育课教学可以通过严密的课堂,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耐力项目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通过田径、球类运动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形体美、动作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学是沟通、培训、指导学生各环节的关键中枢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体育运动最有竞争性,它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等优秀作风;它检验学生在技术、智力及身体素质上的竞争能力。
三、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体育课应向学生展示精彩的体育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体育世界,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对抗意志、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1.在思想观念更新上
体育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体育教育观。要从传统高度集中的统一模式的计划管理中解放出来,关注技工院校学生体质状况。同时教育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己身体的健康联系起来,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列入重要的议程,真正使学生学会求知、健体、相处、做人,实现全面发展。
2.在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上
可采用讲解、分组活动、动作示范、规范训练、对抗与竞争训练等方式来上好体育课,达到传授有关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术技能,实现竞争意识品质和高尚体育道德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教学措施实施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以保证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去。要关心体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在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形式上不断更新,保持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
4.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上
(1)科学性。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让学生学习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趣味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启发其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实效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5.在体育教学师资培养上
要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学习先进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及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实现实践型体育教师向理论型体育教师的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院 职业特征 体育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高等职业体育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管理各类实用性人才,以培养高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它与普通大学教育相比,在培养的对象和具备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育上的要求和节奏也有所区别。高等职院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良好途径。
1.高等职院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院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所以高等职院的体育教学与一般的学校体育教学有着天然的区别。但目前高等职院体育教育雷同于一般的学校,并没有发挥出高职院体育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功能。现阶段,高等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把高等职院体育教学与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混为一谈,体育教学仍然用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②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③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没有体现实施目标效果单一和多元性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基本局限于实现运动技术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缺乏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高职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要以立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主线,这些现状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⑤学生身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笔者对本校几届入学的2000多名新生进行了速度、力量、耐力素质三项体育测试,发现学生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与往年成绩相比有所下降,尤其是体育基础知识严重负乏。
2.增强高职院学生职业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办法
高等职院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学时间较短,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再想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就难了,而高等职院“职业性”的特点就是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业身体素质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是我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2.1增加体育知识、规则、运动损伤等知识介绍
经调查刚入校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对常见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应如何处理,篮球、排球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技战术,能正确回答的寥寥无几。笔者尝试在课的开始部分增加体育基础知识介绍,在教学比赛中增加比赛规则的讲解,在结束部分增加运动按摩、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2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
高等职院的学生已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因此应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为学生日后离开学校进行自我锻炼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①伏案型专业在高职学校中是一个比较多见的专业,如财会、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均属此类,学生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颈、脊柱病变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由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术、健身操、韵律操等项目的学习。②站立型专业如建筑、烹饪等专业即属于这种类型。学生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分析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流血不畅、静脉曲张等症状。因此,应增加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③运动型专业如地质、营销等专业属于此类。高强度劳动,户外工作多,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矽肺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远足、郊游、打球等教学内容。
另外,钻探对手的力量要求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礼仪必须接受形体教育;伏案型职业容易出现职业病,应该学习矫正保健操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加强高职体育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放果。
2.3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仅仅靠课内体育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开展好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特别有兴趣。高等职院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体育相关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现在体育竞赛和活动普遍开展,不少学生迈出了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可喜一步。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些体育专业知识,获得了技战术和组织体育竞赛的能力,不但促进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将来指导群众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高职体育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社会、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而且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会增强自信心,从而适应群体、适应社会。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良好途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优选以下方法:游戏法、比赛法、分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高职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跃,其创新和审美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黄金阶段,这种能力在我们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小。而高职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创新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使学生具备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佳鹏.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