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成就目标;考试焦虑;学业成绩;高中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Cui Na, Liu Yunyan, Gao Bian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ging 4007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Methods Test Anxiety Scale and Achievement goal Scale were administered to 329 senior students. Results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group has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than performance-approach group and master goal group in examining anxioty. Examining anxioty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significantly with performance-approach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Mathematics score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whil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group.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can predict examining anxioty quite well, examining anxioty and master goal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are the predicting variables for mathematics examining score.Conclusion Examining anxioty exists widely in senior students, It affects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with Achievement goal.

【Key words】 Achievement goals; Test anxiety;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Senior student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国外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学业成绩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即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在学习领域主要将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型: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本身是一种内在动机,在评价情境中,很少会产生焦虑,而成绩目标会产生评价压力,对威胁的感知,对结果的焦虑并且破坏任务卷人[1]。Elliot等提出三因素目标取向模型,即把成绩目标再分为成两类:趋向型(approach)成绩目标和回避型(avoidance)成绩目标[2]。尽管这两种取向都关注自身表现的结果,但前者关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评价;而后者则着力于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避免得到否定性评价[2]。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也称测验焦虑),是由各种考试、测验所产生的焦虑。也有人称之为成就焦虑(Achievement Anxiety)或学业评估焦虑(School Evaluation Anxiety)。Sarason认为考试焦虑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中学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评价情境,对预期成绩的关注,名次的认知,与他人比较的被评价都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目前,有研究者将成就目标看作是考试焦虑的预测者,并认为考试焦虑是成就目标与考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2]。本研究试图考察目前高中生的考试焦虑状况,及不同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水平是否有差异,以及二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淄博市第五中学高一到高三6个班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340人,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回收率96.7%。其中高一124人(37.7%),高二112人(34.0%),高三93人(28.3%),男生198人(60.2%),女生131人(39.81%)。

1.2 方法 采用Elliot和Church1997年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该问卷分为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目标3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6个项目,共18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难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5分。相关资料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本次测试3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0.63、0.69,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0。对18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限定抽取3个因素,各维度高负荷的项目与原题目设计的目标完全一致,3个因素可以解释47.065%的总变异。

采用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Sarason于1978年编制完成的考试焦虑量(Test Anxiety Scale,TAS),该量表共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及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感受及身体紧张等。各项目均为1~0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Newman(1996)提出,TAS得分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以上属较高水平。15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因要参加考试而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3]。本次测验的α系数0.82。

以自然班级为单位在考前两天进行测试,施测完毕剔除无效答卷,然后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两个变量以问卷所测的分数为统计指标。2006年12月份月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程考试成绩以年级为单位换算成T分数,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指标。

2 结 果

2.1 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状况 329名高中生考试焦虑量表(TAS)得分平均15.85±6.19。TAS得分12分以下者为考试轻度焦虑83人(25.2%);12分至20分为中度焦虑173人(52.6%);2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73人(22.2%),见表1。

2.2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考试焦虑是否存在差异 男、女生TAS总均分为16.11±6.38和15.47±5.90

(t=0.907,P>0.05),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间的比较显示,高二的考试焦虑水平略高,但3个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2.3 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考试焦虑水平的差异 按照成就目标定向3个分量表的得分,将平均数以上的划归为高分组,平均数以下的划归低分组,在一个分量表上属于高分组而在其他两个分量表上属于低分组者,就可以作为本分量表测查的典型样本,如果某学生在成绩接近目标分量表上属于高分组,在成绩回避目标、掌握目标两个分量表上属于低分组,那么这个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是成绩接近目标。总共筛选出有效样本102人,其中,成绩接近目标人数23人,成绩回避目标41人,掌握目标38人。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组考试焦虑水平有显著的差异(见表3)。俩俩比较结果显示成绩回避组和其他两个组考试焦虑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成绩接近组和掌握目标组无差异(见附图)。

2.4 目标定向、考试焦虑、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考试焦虑与成绩回避,成绩接近显著正相关,与掌握目标负相关不显著。而3门考试成绩里只有数学成绩和考试焦虑显著负相关,数学成绩和掌握目标呈显著正相关,和成绩回避呈显著负相关。总分和成绩回避呈负相关,和掌握目标呈正相关。

2.5 回归分析 为讨论考试焦虑,成就目标、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先以成就目标定向的两个纬度(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做自变量,以考试焦虑做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只有成绩回避进入回归模型,它对考试焦虑的解释率为15.4%(见表5)。从相关分析看出,只有数学成绩和考试焦虑显著相关,并且总分和成就目标的相关主要来源于数学成绩的贡献,因此数学成绩可能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指标。故用其作为因变量,用成就目标定向的掌握目标、成绩回避和考试焦虑做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个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但变量对数学成绩的解释效力不大。累计解释率为6.1%(见表6)。

3 讨 论

考试焦虑现象在中学生中比较普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中度考试焦虑(12~20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6%,重度考试焦虑(2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为22.2%,男生和女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才康对大学生被试、郑希付对中学生被试的测查结果一致[4,5],与其他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6,7],关于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很不一致,这可能和测量工具样本选取有关。本次调查中,不同年级的考试焦虑水平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关分析表明,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和考试焦虑显著的正相关,和掌握目标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以成绩作为目标的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考试的评价性后果,把考试成绩看作是对自己能力证实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8],或担心在考试中暴露问题,或担心成绩不好会挫伤自尊并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从而引起对考试的不安情绪。而掌握目标的个体将学习视为目的,强调学习中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8],更多的把考试看作对学习的阶段性自我检测,较少注意到考试的评价性信息。因此有较低水平的考试焦虑。成绩回避组比其他两个组有更高水平的考试焦虑,可能是由于成绩接近组主要期望能从考试中得到正性的评价情绪,成绩回避组主要是回避负面的评价和情绪[9],由失败而招致批评的沮丧比没有成功而未被表扬的失落更容易让人产生对目标的焦虑,也就是说人们对回避负性评价和情绪的要求可能比渴望正性评价更为迫切。

考试焦虑和语文、数学、总分都呈负相关,说明考试焦虑确实对学生的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考试焦虑和语文、英语的相关不显著,但和数学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这很有可能是学科特点造成。一般来说,理科类考试的时间紧迫感要强于文科类,而且传统观念中好的数学成绩与高智商相联系也强化了数学的评价性价值。成绩回避目标和各门成绩都负相关,而掌握目标和各门成绩都正相关,并且在数学和总分上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不同成就目标可能会影响学业成绩。

对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表明,成绩回避可以很好的预测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回归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和成绩回避预测低的考试成绩,掌握目标预测高的考试成绩,成绩接近目标无显著的预测。但是预测力并不强。这可能是由于成就动机可能只是一个影响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它通过影响对课程的喜爱度,持久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的应用等变量影响学业成绩。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都发现掌握目标对这些变量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有负向预测作用,成绩接近目标则无显著的预测作用[10,11]。

考试焦虑现象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并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确立积极的成就目标,放下思想包袱,以更积极的心态取得良好的成绩。

4 参考文献

[1]Sansone C. Competence feedback, task feedback, and intrinsic interest: An examination of process and contex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9,25:343-361

[2]Elliot E.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72:218-232

[3]Newman E. No more test anxiety. Los Angels: Learning Skills Publications, 1996

[4]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6-98

[5]郑希付,高宏章.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153-154

[6]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8

[7]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855-857

[8]Dweck C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41:1040-1048

[9]Elliot AJ, Harackiewicz J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461-475

[10]Harackiewicz J. Predicting success in colleg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chievement goals and ability measures as predictors interest and performance from freshman year through gradu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94:562-575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

Study 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Shao Shujuan, Wang Jingqun, Dou Wennu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Methods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ocial Support Review Scale(SSRS) were used to assess 32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1)Gender,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 grade,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2)Single-child or none-single-chil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had no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3)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尊心或自尊感,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Branden认为,自尊是我们与生活相适应,并且与生活的要求相适应的感受,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而且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变量,它对个体的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广泛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当个体在面临困难或威胁时,这种联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国内外一般把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自尊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探讨他们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关系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于2006年11月在江西某厂矿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该校6个年级347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3份。男生185名,女生138名;初一42名,初二64名,初三65名,高一40名,高二54名,高三58名。

1.2 方法 自尊量表(SES)(Rosenberg,1965)。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1986)。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2]。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李艺敏等人的做法,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3]。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儿女两栏删去了,第6题和第

7题中的“配偶”改为“父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全部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状况 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上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女生的自尊得分21.30±4.63高于男生的自尊得分20.07±3.58(t=-2.70,P0.5)。

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在自尊发展水平上,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高一与初一、高一与高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年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自尊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明显,这与其他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2 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状况 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经济收入上无显著差异。见表2、3、4。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在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见表5、6。家庭气氛为和睦安宁与偶尔争吵、和睦安宁与父母分居之间的自尊水平也显示出显著差异。不协调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在自尊和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2.3 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自尊得分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236、-0.201、-0.200、-0.185。由于自尊分数越高,自尊越低, 所以自尊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它的3个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越好,越有利于中学生自尊的发展。

3 讨 论

中学生自尊水平存在性别差异。M.Bolognini[4]的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倾向于有着比男性青少年低的自尊;Harter[5]的研究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报告内部的冲突,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际关系、情感联系,而男孩则沿着更加独立和自主的道路发展,女孩致力于维持这种多种的关系,并保持其协调,自我中心矛盾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

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不受是否独生、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这与以往的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压力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而家庭会给予子女尽可能多的的物质资源和心理支持,子女所能得到的物质和心理支持也就不存在差异。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所以是否独生、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在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上不造成显著差异。

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受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的影响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主观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除了客观支持外)在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上显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作为“被感知”心理现实,成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主观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纬度在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上显出显著的差异,而客观支持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上没有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与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不受是否独生、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相一致。

自尊与社会支持有显著正相关。可能原因是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依赖性较强,能否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严重影响他们的自尊水平。

自尊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发展是以个人成长的社会经历为基础,受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水平,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当代社会大词典》编委会编.当代社会大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0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

[3]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3):34-35

[4]Bolognini M. Self 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ence,1996,19(3):364-367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第3篇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精选2020,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一)

本学期担任高一(某)(某)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某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2、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二)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某班与某班两个班,其中某班是文化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某班是美术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并且有音乐生某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三)

一、制定的依据

随着高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本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际阶段,本计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三个:

1、第二学期课改的理念:一个为本、三类课程、三维目标

2、新数学课程标准(详见《某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三本书:课本、教参、练习册

4、本校教研组对本学期学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况分析

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来看,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

1、有潜力。

2、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聪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聪明,上课积极,但不够勤奋、踏实;女生认真,但上课效率不高,学得不够灵活。

3、从期末统测来看,差生的比重大。

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极差。

5、平时学习不够用心,自觉,专心思考、钻研的时间太少。

6、一些同学学习成绩起伏大,不稳定。

7、一些好学生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思想放松,导致成绩退步。

8、学习兴趣,动力,上进心不足。

三、本学期力争达到的目标

1、完成三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性课程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要适当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课程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习惯与品质。

2、完成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3、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

4、转化学困生,提高成绩。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以为不是块读数学的料,久而久之,产生放弃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由此,我在学习中,要多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耐心指导,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其喜欢数学,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一手提高优秀率,一手减少不及格人数,力争班与班之间无明显差距。

四、具体措施

1、从期末统测来看,学困生的比重大,优秀率没有。为此要进行分层教学,学困生要注重基本题、常规题的反复操练,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好学生要避免无谓失分的情况,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高三。总而言之,学困生还是继续注重双基的训练,将做过,讲过的题目再反复操练。另外也不能忽略了高分学生的培养,给好学生布置一些有质量的课外题,定期查阅,批改,答疑。这样,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做到全面不遗漏,要以考纲为标准。另外,每节课要安排必要的练习时间,多安排随堂测试是有好处的。试题讲解时要突出方法,突出思考、分析过程,要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不就题讲题,注意适当的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积累解题经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订正,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

3、从期末统测看学生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教师要通过平时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审题、数学建模的能力。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背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

4、期末统测中选择题普遍得分不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由于选择题只有答案,所以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合理、迅速、检验,要善于转化,避免机械套用公式、定理和“小题大做,舍近求远,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习惯。另外,由填空题的错误表达和解答题的计算粗心、考虑不全面而造成的无谓失分,导致了分数上不去和好学生考不出高分。所以,为保证得到该得的分数,要求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弄清概念,思考全面,正确表达。

5、注重讲练结合。要多安排课堂练习,当堂检测。当日作业,周练,月考要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讲评。平时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适当题量,恰当难度,精选精练),规范书写,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反馈矫正(建立错题集,进行再认识)。坚决反对只练不讲,只讲不练。评讲中要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缺漏,发现问题要跟踪到题,跟踪到人。本次统测中许多试题平时讲过,练过,考过,但错误仍然很多,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五、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关爱学生,严格要求,用情实现师与生的沟通,用景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难度要适当,要追求最有效的训练,要清楚哪些学生需要哪些训练,切实注重部分学生的补差和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基本教学要求要有效落实到位;

3、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内容和方式要更新,有层次推进,多角度理解,反思总结,重视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

4、激发兴趣,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错误分析型学习;

5、重视开放性、研究性问题的教学,关注主观评判性问题的学习,研究新题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数学能力。

6、结合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参,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7、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加强课外辅导,利用中午和晚间休息时间辅导学生答疑解惑、找学生谈话等等。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9、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过关。

10、学生除配套练习册外,每人订一本《一课一练》作为补充练习,并要求每周写学习感悟与学习疑惑,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收集错题,?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诳伪玖舭状ψ龊每翁帽始恰A硗猓易约河谐渥愕氖奔溆胱柿希邢疤饩∮肓废安钩洹?/p>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本学期一定要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同时抓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规范,作业质量等细节问题,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力争消灭不及格,并使那些因无谓失分而导致分数起伏不定的学生能稳定下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率。

目前,我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还非常多,好在学生的学习势头保持良好。我和我们班的全体学生,将尽我们所能,力争在本学期能有所收获,更进一步。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结合二期课改,将“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积极开展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训练,但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举一反三,突出方法,总结经验,采取变式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方式。

3、针对本学期三角公式多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学习支持材料,如公式默写表,公式背诵口诀,公式记忆方法,公式小卡片等。

4、借助“TI图形计算器”强大的图形功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5、利用“Bb”系统建设e课堂,建设网络学习包。

6、写数学感悟或一周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讨论交流,答疑解惑,给予学法指导。

7、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分层补充课外练习。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