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1篇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的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计算:

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993×10-26千克×≈1.66×10-27千克。

(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______。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了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时KNO3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了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复习;科学逻辑方法;应用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它对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三化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相对是不系统的、无序的。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还是采取“炒冷饭”――简单回顾加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只会让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变得更加枯燥乏味,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质的提升,能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呢?科学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复习教学中将比较、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科学逻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积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逻辑方法应用于化学复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生自身的需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初三学生多为15、16岁年龄,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正需要系统的科学逻辑方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要求脱离父母和教师的管制,追求自我独立,对家长和教师面面俱到的关心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复习中,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热情不高,而教师不厌其烦地强调重复,难免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抵触,复习效率也不会很高。如果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想法,通过科学逻辑方法介绍和学习,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既可以避免学生厌烦的“炒冷饭”课堂,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并良好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初三化学知识比较简单,完全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化学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常用的简单科学逻辑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之后,自主学习的信心会得到增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将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一般有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假设法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几乎每节化学课都有科学逻辑方法的渗透应用,只是教师没有特意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概念。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科学逻辑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复习任务。

1.比较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把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异同,促进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运用比较方法,基础概念、实验方法、原理、现象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法教学达到更好的复习 效果。

例如,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气体的制取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复习。初中主要学习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气体的制取原理、制取装置、检验方法都可以进行直观比较,见表1:

教师让学生按表格中的几个主要知识点完成对三种气体的复习,之后教师引领分析部分细节知识点的异同,如氧气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二氧化碳和氢气是固液不加热型;氧气的验满和检验用的是带火星的小木条,二氧化碳的验满用的是燃着的木条,二氧化碳的检验用的是澄清石灰水,而不是很多学生惯性思维误认为的燃着的小木条等。三种气体制取的所有异同在一张表格里面详细对比,一目了然。最后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的实验室气体制取方法都可以与这三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进行比较,为学生解决中考中常见的探究题等题型留下思路。

整个过程学生参与了知识点的复结,回顾的同时也明确了相似知识的异同,避免混淆,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得到提高。

2.分类与类比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化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可以使得知识条理化、简单化。初三化学学习的是化学基础概念、基本符号、基本实验仪器等,零散繁琐,将之具体分类,可以有效减轻记忆负担。类比是根据类比对象某些相同特点推测二者其他相似点的逻辑方法,类比思维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学习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强的重要表现。在初三化学复习中,这两种方法都有大量用武 之地。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化学教学;化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讲究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上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例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重点讲解“溶解现象”,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其结果不等于9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时间长了,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第一,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还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找到化学规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

化学是学生升入初三后新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化学由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复习起来较其他学科简单易行,下面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一下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的特点是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针对这个特点,认真阅读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课本在复习时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看的基础上,对每节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等,认真反复琢磨。看书时要积极思考,掌握重点,逐步突破难点。第二遍,学生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每名学生都要将主要内容以表格或网状的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注重典型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好化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历年的中考化学都在向生活实际靠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必要时可让学生上网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化学,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化学,资源的节约离不开化学,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化学,化学为解决社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化学不仅在宏观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学习化学的意义至关重要。

新课程的实施,如同一股春风滋润着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让中国教育的发展成为了可能。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将彻底打破古八股几百年来对教育思想的统治,化学教育也将为此而充满活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无疑是对传统化学教学本质的颠覆。借着这股改革大潮,化学教师纷纷进行了改革性探索和示范。但是,不得不承认,改革的热度、强度和改革的实质性效果,并不成正比。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真正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自己的努力不付之东流呢?

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为教学改革确立一个明确的思想方向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处处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如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将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新确定为“科学探究”,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渗透与融合,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联系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化学精神,”这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总的精神和宗旨。

二、教师要设计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和平衡器。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宏观目标即整个学科的大致方向,而微观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微观目标又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比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及过滤、蒸发基本操作,理解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会区分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知道物质的微粒性,还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珍惜水资源,防止水污染。而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一旦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不仅是其自身高素质的体现,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骄傲和福气。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知识是一定的文化、活动、社会、背景等的综合产物,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而且知识和情境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产生离不开形象的情境,情境的性质决定了知识的性质,而知识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作用于情境,新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既要是学到系统性的知识,也应该是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新课标非常强调情境对知识的促进作用。进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化学一改以往生涩、枯燥的特点,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和实验相辅相成。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在课前准备一个小玻璃水杯、一个汤匙和适量蔗糖,在自己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杯底有沉淀出现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定义首先要学生自己试着解释:多数学生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当让他们和课本的标准含义进行比较时,就发现自己忽略了饱和溶液形成的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开动了脑筋,又锻炼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认识到了化学教科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严谨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入门阶段,就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就明确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构建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化学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使化学变成一门容易亲近的学科,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和偏见。

3.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